標籤:

頓悟的地圖

2014-09-12王健(光明心)靜園讀書會

從佛法見、修、行、證的修持次第來看,開悟,只是修行的開始、第一步而已。

所謂「見」,就是見道,也即通常所說的開悟、明心見性之類。如果,「見」,都沒有達成,後面「證」什麼呢?

在佛法「八正道」的修持內容與次序中,第一正道即是「正見」。

這裡的「正見」,不是理論上的理解,而是「見」道。何謂之「正」呢?恰如佛陀在菩提樹下開悟後所言: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見,就是「見」這個「智慧德相」。這在儒家,叫性德——本性所具之德。

正因為我們把它當作了理論上的理解,當作了頭腦中的思辨,於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都認為自己的理解是對的,於是才有了現在這個各執己見、諍論不休、相互詆毀的亂鬨哄的「修行」世界。

佛法修持的核心就是: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禪宗的五祖大師也說「不識本心,修法無益」。就生命來說,心為一身之主,如果我們尚不知道自己的「心」是什麼,那麼,請問,「誰」在修法?既然學佛的人都知道修行是修心,你尚且不知道自己的心,你又在哪裡修呢?

見,即是見自己的本心;修,即是安住在本心上修;行,即是依本心而行;證,即是證即心即是佛,無有別佛。一切都離不開這個心。

開悟沒有什麼神聖、神奇或神秘的,開悟,只是了解生命的真相,只是認識這個「能生萬法」的真心,只是每個人生命的本分。

如果說生命有什麼意義的話,那就是,生命,只是一次讓我們了解自己真相的機會,完成自己本分事的機會。

為什麼要開悟?因為我們迷失了,而生命所有的煩惱與痛苦就是因為迷失了真相。誠如《心經》所說,開悟,只是讓我們過上「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懼,遠離顛倒夢想」的生活。這其中,本來就沒有什麼玄妙的,本來就每個人一生都致力於追求的,只是我們的方向反了,背道而馳,所以,愈求愈遠,煩惱深重,苦難無邊。

方向錯了,速度再快也不會把我們帶到希望的目的地。

那麼,我們究竟迷失在哪裡呢?

佛陀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不能證得。

我們的迷失,就在於我們認同到妄想之中。開悟,只是從對妄想的認同之中走出來,覺醒出來而已。

那麼,妄想又是什麼呢?

差不多每個標榜學佛或修行的人,都有過靜坐的體驗。在靜坐之中,妄念紛紜是很平常的事,我們都會遇到。每天我們都是生活在妄念之中,妄念就是我們的生活。

在對待妄念上,幾乎所有人(修行人)都在與妄念為敵,以消除妄念為靜坐之任務。(殊不知,定義之為「妄念」,本身就是一個妄念。)

當然,從沒有人消除過「妄念」。因為,「消除妄念」這個想法本身也是一個「妄念」。甚至,我們當下的身、心也是一個「妄念」,以此身心所感受的外在世界更是一個大的「妄念」。即使沒有妄念的狀態,比如說「空」,「無念」等,其實也是另類的妄念罷了。佛陀說:現前縱得九次第定,猶是法塵分別影事。

少有人思考這樣的問題:妄念是從哪裡來的?妄念即刻消失之後,又去了哪裡?妄念的本質是什麼?為什麼會起妄念?

其實,要消除浮面的妄想,是很容易的。禪宗的參禪法門有一個很有力的方法,就是在妄念紛紜之際(當然,任何時候都可以),向內覺照——誰在起念?誰在無念?誰在疼痛?誰在感受這樣或那樣的「境界」……

通過「誰」的參究,使我們當下回到本來的狀態。這其中,重要的是體驗,而不是頭腦的自言自語、喋喋不休,體驗「誰」,而不是思維或琢磨「誰」。

在參究「誰」的當下,心自然清凈無念,呈現一派空靈的境界。即便如此,後面猶有大事在。此處不是討論參禪,故不詳說。

在正修之前,對妄念是從哪裡來的?妄念即刻消失之後,又去了哪裡?妄念的本質是什麼?為什麼會起妄念等等這些問題作番思考,其實也是相當有必要的。

姑且不論其他,就說「妄念」的本質吧!

妄念究竟是什麼呢?

妄念,就是你的世界,就是你的生活;你的生活和世界就是妄念投影出來的。

妄念,就是你的過去,就是你的未來;每一個念頭本身就是過去的,而未來也是過去的延伸與投影。

妄念就是你,你就是妄念的全部。

我們一生就是活在妄念之中,認同到妄念之中。

按照佛陀的說法,生命的真相被我們所深深認同的妄念成掩蓋。所以,必須開悟,也就是要透過妄念、妄想,去認識真相。

且讓我們作個比擬來說明佛陀的開悟到底是什麼?

據說,現代的科技已經發明了虛擬屏幕。就是說,電影、電視不再需要笨拙的物質銀幕、屏幕、顯示器,而是直接在當下的虛空中就可以投射齣電影、電視的節目了。很多科幻電影中就有這樣的描繪。

我們來看這樣的現象:一部有著時間發展,空間變換,人物互動,事件糾結,情景變更的故事片,在當下的虛空中放映著、呈現著。

無論這部電影所包括的人物如何繁多,事件如何的複雜,時間、空間跨度如何久遠、廣大,其實,都在銀幕(屏幕、顯示器)中放映著、呈現著,從來沒有走出過銀幕(屏幕、顯示器)。

我們的人生就好像這部電影: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得失成敗、生老病死……

重要的是,記住,人生的劇情是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的。我們生了死,死了再生,沒有窮盡。即便在方死未生之間的所謂「中陰身」狀態,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我們的本性就好像虛擬銀幕:它本來無一物,只是空無。卻能呈現著劇情的所有內容。無論上映的是什麼劇情,劇情的一切內容,絲毫不曾干擾、影響、沾染這個虛擬的銀幕。

你不能離開銀幕,找到單獨存在的劇情,畢竟,劇情要靠銀幕來呈現;

你也不能離開劇情,找到單獨存在的銀幕,因為,沒有了劇情,銀幕是不存在的。

虛擬的銀幕與劇情是合一不二的——劇情不是空無一物的銀幕,空無一物的銀幕也不是情節變幻的劇情;

(設想一下:如果整個宇宙就是一個大的銀幕,那麼,大到虛空、山河大地,小到身心世界,是不是都是這個銀幕中的故事情景?山河大地,身心世界會有變化,但那個無形無象的宇宙銀幕,何曾有什麼變化呢?)

劇情也可比擬為妄念,它在本性的銀幕中呈現;你無法去掉妄念找到獨立的真心本性,就好像你無法去掉劇情而找到一個獨立的銀幕一樣。

在這個比喻中有三個東西要去了解的:銀幕,劇情,使電影正常放映的光。這三位一體,才成就一個完整的電影播放。

銀幕——比喻為真心本性;劇情——比喻為人生、世界;光——比喻為念念分明的覺知。

很多人把能覺知到妄念的這個功能(相當於電影放映中的光)當作了真心本性,以為自己是開悟了,這是不對的。那只是電影本來具足的一種能力而已,究其實,它也是一個妄念。

所以,我不太喜歡現代人用觀照、覺察、覺知等等這些概念。因為這些概念中隱藏著某個對象。如此一來,就落入了能、所的二元論中了,就不是佛法的不二了。

其實,能觀照到妄念的與所觀照到的妄念本來就是一個東西。

劇情是變化無常的,喻為生死;光其實也是瞬間變化的,只是它的變化太快,常人的定力根本無法覺察得到罷了,它也是方生方死的。就像是我們用的電燈一樣,好像它的光如如不動,實際上,它每瞬間都因光子的發射而變化著,只是光子速度太快,我們不覺察而已。

唯有銀幕,它一直是如如不動的。這就是我們要體會的真心本性。而遺憾的是,我們一生都認同到變化萬千的電影情景中而不自知。

銀幕對於電影來說,它有二個特性:一個是空,虛擬銀幕是無形無象,無可指認的,故言之為空。二個是能呈現的功能。雖然空,但它「能夠」呈現無量的情景變化,其中包括時間,空間。

佛法把這兩種特性分別叫空與明。空——指它本來無一物;明——指它「能」呈現萬有。

這個明,絕不是我們說的覺知的功能。南泉大師說:「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即是此意。

對於電影情景來說,它有時間,空間,人事的變化,喻為無常、生死。

對於銀幕來說,它無時間、無空間、無人事的變化。喻為不生不滅的真如本性。

凡夫,認同到電影紛紜變化的故事情節中不能出離,流浪生死;

初學者,執著光(能知能覺)是不生不滅的本性而最終仍不免生死流轉;

唯有聖者,在電影情節紛紜變幻的當下體認本來無一物的「銀幕」。不去煩惱,不證菩提,於真空(虛擬銀幕)中展現妙有(電影情節),於妙有的當下體證真空,真正實現真空妙有、緣起(電影情節)性空(虛擬銀幕)不二的佛法境界。

如果你認為自己體證到了生命的「銀幕」,那麼,試著以《心經》標榜的指標自我檢驗一番: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如果是這樣的,那麼,恭喜你,開悟了。

而此時,正好可以開始真正的修行。


推薦閱讀:

文章很短,但讀完我頓悟了!
漸修頓悟(女人篇)
頓悟人性的36句名人語錄
慧能「頓悟」說之評價
頓悟之四十六:人往往可以願諒自己的醜陋,卻不能接受他人的醜陋

TAG:地圖 | 頓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