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悠悠古詩情
06-15
淺議悠悠古詩情 摘要:詩歌,以其優美的意境、豐富的情感、凝鍊的語言,於千百年來源遠流長。詩歌教學,應當成為一個感受美、鑒賞美、內化美、創造美的過程,讓學生在詩歌學習中感受詩歌的魅力,陶冶性情,放飛心靈。 關鍵詞:讀詩 思詩 品詩 延詩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悠悠中華幾千年歷史,隔不斷博大精深的古詩文對炎黃子孫的潛移默化的熏陶,展現著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詩歌,以其優美的意境、豐富的情感、凝鍊的語言,於千百年來源遠流長。詩歌教學,應當成為一個感受美、鑒賞美、內化美、創造美的過程,讓學生在詩歌學習中感受詩歌的魅力,在詩歌的海洋中咀嚼其意,在文學的殿堂里陶冶性情,在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上放飛心靈。 讀詩 朗讀在詩歌教學中十分重要,是一個關鍵性的環節。一首好詩是情思聲色諧美的整體,其節奏韻律能夠傳情感人,所以有人說:「詩是有聲的畫。」 讀詩歌要講究節奏,處理好詩句內部的停頓,要做到清晰流利。把握好詩句的情感節奏,情感表達才能恰如其分,自然流動。讀詩歌要體會詩歌內涵。古詩因句精詞粹、音韻和諧、意境優美而被大家所喜愛,它最適合朗讀、吟頌。所以,在教學時,教師可先播放配樂的朗讀錄音,使學生初步感知詩歌的內容,以激發學生對詩歌學習的興趣。抑揚頓挫、極富感染力的朗誦,配以優美的樂曲,既渲染了氣氛,又使學生在優揚的旋律中體會到詩歌的豐富內涵。 從讀詩中,學生不僅體驗到詩的博大精深,同時也體味到了中國詩人的豪放,飄逸和豁達,像李白、蘇軾、辛棄疾、陸遊等,他們就站得高,看得遠,不拘泥於塵間是非,卻也不把自己提出常人之外,他們也有常人的苦樂慾望,只是比常人看得開罷了,所以他們能夠大處著眼,不計較名利得失,故能隨遇而安,在別人所不屑為的地方而有所作為。詩人們這種偉大中的平凡,平凡中的偉大,才是真正使他們不朽的最主要的原因,正如他們的詩,文字淺顯易懂,悅耳動聽,而高深的人生哲理卻就蘊含在這人人能理解的淺易之中。 經典詩文誦讀的宗旨是讓孩子們閱讀名家名篇,誦讀千古詩文,這已經成為大家公認的豐富學生人文素養,拓寬語文學習天地、打下孩子終身 發展 基礎的最佳途徑。因為經典詩文中蘊含著豐富的品德 教育 和審美教育因素,開展經典詩文誦讀活動是對學生進行品德與審美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經典詩文歷經歲月淘洗,千錘百鍊,是美文中的美文,其中積澱了中華先民幾千年來的價值觀念、人格精神、審美意識,流淌者歷代賢達志士憂國憂民的情懷和悲天憫人的精神。讓孩子們在記憶的黃金時期誦讀這些經典,毫無疑問,會對孩子人格的養成和情操的陶冶,對民族精神的養成,都有著任何其他手段所無法代替的作用。讓孩子們在兒童時期大量誦讀千古詩文也是錘鍊兒童的記憶力、開發其智力的最佳方式之一。學生通過對經典詩文反覆的強化誦讀,可以養成良好的語感和閱讀理解能力,可以為寫作積累用之不竭的語言素材,厚積而薄發,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兒時的積累就轉化成伴隨一個人終身的語文素養。 思詩 詩歌美,常常表現在詩歌的意境美。鑒賞詩句,領會意境。在教學時,教師不能只停留在簡單地理解詩句的意思上,還要有進一步的發掘,重點分析優美詩句中富有表現力的字。如王灣《次北固山下》的「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中的「生」和「入」兩字。海日用「生」,江春用「入」,殘夜將盡,旭日從海中孕育而出,時令雖在舊年,春意已經闖入江南。這自然將景物擬人化了,因而富有生機。同時,這兩句詩都表示時令的更替,暗示著時光的流逝,蘊含自然之理。通過欣賞詩歌中的名句和優美的詩句,使學生進一步感受作品中鮮明的形象,體會詩歌的意境美,引發學生的情思,從而達到以情怡情,凈化心靈的目的。又 如《山行》這首詩,先指導學生朗讀、吟誦「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兩句,然後讓學生去描繪秋天的高山,彎曲的石階小路,白色的浮雲,山頂的竹籬茅舍的形象,再指導朗讀三、四兩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讓學生再在畫上畫出一片紅色的楓林,指導學生去創設詩的情景,描繪出一幅色彩鮮明,層次井然的古代山水畫,之後,在學生吟詩作畫的基礎上,再啟發學生以畫講詩:秋天是蕭殺的季節,面對葉枯花謝的殘景,歷代詩人多是吟誦著悲涼的詩句,但杜牧描繪的秋山霜林和「停車」觀賞的情景無不充滿著一股蓬勃向上的氣息,詩歌寫得既清新又富有生氣。通過以畫講詩,讓學生透過詩中展現的圖景,去捉摸詩人的感情脈搏,體會詩人的感情波濤。學生既動腦,又動手,經過吟詩作畫,以畫講詩層層深入的過程中,就領會了這首詩的深遠意境。 品詩 詩歌是所有文學形式中既重視抒情又擅長抒情的表達形式。情感不僅是構成詩美的主要內在因素,而且是詩的存在價值的主要依據之一。詩歌中任何一種因素都強烈地瀰漫和滲透著情感因素。可以這麼說,情感是詩的生命,沒有情感就沒有詩。 品味詩詞意境。在明白了字詞的意義之後,即可串字連釋,品味詩意。如《鹿柴》這首詩的三、四句中,以寥寥十字勾畫出黃昏時分落日穿林的幽深景緻,其中的美真是妙不可言。教師可運用巧妙的點撥引導學生在反覆誦讀中想像這一情景,並用說話的形式交流想像的內容。當學生的想像達到一定程度後,再運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展現詩中描寫的場景。在畫面中突出光影的移動,光色的交織,使詩中表現的美妙意境更形象地呈現於學生眼前。學生受到美好情趣的感染,與作者在感情上產生共鳴,再在口頭或書面描繪詩中意境,其想像力就會在充分的調動和發揮中得到騰飛,形象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 如家喻戶曉的《七步詩》一樣,作者曹植把心中的悲恨凝聚在了詩的後兩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準確的表達了他不忍看到同胞兄弟之間本該相親相依的場面卻變成互相殘殺的樣子。又如駱賓王寫的《詠鵝》,僅「浮」與「撥」這二字就寫出了鵝在滑水時的悠閑輕快,把鵝的動作與神態描寫的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品詩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感受美,與作家、作品感情交流的過程。詩歌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感情,鑒賞者只有投入相應的情感活動,才能體驗、領悟、品味到。離開了情感的反應與活躍,詩歌賞析活動就無法形成。所以我們要從情感人手,引導學生把握詩歌的感情,體會詩歌的情感美. 延詩 學生在充分理解詩義的基礎上聯繫教師補充的和自己平時了解的有關材料,對詩人當時的動作、神情、內心、語言及所處的自然環境等細節展開了大膽的想像,並將想像內容連貫起來創作出一段段生動優美的文字材料。在再創作中其思維的空間拓寬了,想像力得到進一步發展,部分學生在作品內容和表達形式上還有所創新。當教師再讓他們相互交流作品時,孩子們都被自己或他人的創作成果所陶醉,心中涌動起更強烈的創新慾望。 詩詞的海洋浩瀚絢麗,是培養學生文學素質的活水源泉。鑒賞詩詞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我們還要引導學生把對詩歌的鑒賞得到的感悟表達出來,煥發學生深究的積極性。我們要鼓勵學生嘗試著運用已有的審美經驗,調動火熱的審美情感,真實、獨特的表達,美的創造由此開始,再創造的方法有很多,如續寫、改寫、擴寫等。在這些方法中,改寫無疑是最有創造性的一種。如把山水田園詩改寫成寫景抒情的散文,把敘事性強的詩歌改變成記敘文,變換人稱改寫故事等。當然我們不能奢求學生對某首詩詞做到全部的掌握。如果這樣,無異於拔苗助長,欲速則不達。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懷古詩
※在歡愉中看古詩人喝酒風采
※描寫風景的古詩名句
※古詩鑒賞教案
※備戰期末,8首重點古詩詞詳解!
TAG:古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