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際和諧

人是社會的人,人要在社會中營造詩意的棲居環境,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友好親善、互幫互助,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光明磊落、以誠相待。一個家庭、一個單位、一個社會,做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就能最大限度地激發人的創造力,為各項工作提供強大的動力和支持。沒有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就無所謂社會的和諧。而和諧社會的基礎和最集中的表現是什麼?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關係問題,也就是人際關係的和諧問題。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人缺乏正確和諧的人際關係,人與人之間相處顯得不協調和緊張,成為社會和個人不安定因素。尤其是一些青少年甚至大學生,不懂得怎樣與人相處,缺乏與人相處的基本知識,不禮貌、不文明、甚至動不動就打罵行兇,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不相適應。人類社會的歷史告訴我們,人既要同自然界發生關係,又要同社會發生關係,離開自然界,人不能生存,離開社會,人不成其為人。人同社會的關係,歸根到底是人與人的關係。人同人發生關係,具有社會性,這是人區別於動物的重要標誌。

一、什麼是人際關係

四、如何培養人際交往的能力人際交往的核心部分,一是合作,二是溝通。培養交往能力首先要有積極的心態,理解他人,關心他人,日常交往活動中,要主動與他人交往,不要消極迴避,要敢於接觸,尤其是要敢於面對與自己不同的人,而且還要不怕出身、相貌、經歷,不要因來自邊遠的地區、相貌不好看或者經歷不如別人而封閉自己,其次要從小做起,注意社交禮儀,積少成多;再次要善於去做,大膽走出校門,消除恐懼,加強交往方面的知識積累,在實際的交往生活中去體會,把握人際交往中的各種方法和技巧。另外,要認識到在與別人的交往中,打動人的是真誠,以誠交友,以誠辦事,真誠才能換來與別人的合作和溝通,真誠永遠是人類最珍貴的感情之一。1.人際交往的原則(1) 平等的原則:社會主義社會人際交往,首先要堅持平等的原則,無論是公務還是私交,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要以朋友的身份進行交往,才能深交。切忌因工作時間短,經驗不足,經濟條件差而自卑,也不要因為自己是大學畢業生、年輕、美貌而趾高氣揚。這些心態都影響人際關係的順利發展。 (2) 相容的原則:主要是心理相容、即人與人之間的融洽關係,與人相處時的容納、包含、以及寬容、忍讓。主動與人交往,廣交朋友,交好朋友,不但交與自己相似的人、還要交與自己性格相反的人,求同存異、互學互補、處理好競爭與相容的關係,更好的完善自己。 (3) 互利的原則:指交往雙方的互惠互利。人際交往是一種雙向行為,故有"來而不往、非理也"之說,只有單方獲得好處的人際交往是不能長久的。所以要雙方都受益,不僅是物質的,還有精神的,所以交往雙方都要講付出和奉獻。(4) 信用的原則:交往離不開信用。信用指一個人誠實、不欺、信守諾言。古人"有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的格言。現在有以誠實為本的原則,不要輕易許諾,一旦許諾、要設法實現,以免失信於人。朋友之間,言必信、行必果、不卑不亢、端莊而不過於矜持,謙虛而不矯飾詐偽,不俯仰討好位尊者,不藐視位卑者顯示自己的自信心,取得別人的信賴。(5) 寬容的原則:表現在對非原則性問題不斤斤計較,能夠以德報怨,寬容大度。人際交往中往往會產生誤解和矛盾。大學生個性較強,接觸又密切,不可必免產生矛盾。這就要求大學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計較,而要謙讓大度、剋制忍讓,不計較對方的態度、不計較對方的言辭,並勇於承擔自己的行為責任,"做到宰相肚裡能撐船",他吵,你不吵;他凶,你不凶;他罵,你不罵。只要我們胸懷寬廣,容納他人,發火的一方也會自覺無趣。寬容克制並不是軟弱、怯懦的表現。相反,它是有度量的表現,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潤滑劑,能"化干戈為玉帛",贏得更多的朋友。

2.人際交往的技巧(1 )記住別人的姓或名,主動與人打招呼,稱呼要得當,讓別人覺得禮貌相 待、倍受重視,給人以平易近人的印象。 (2)舉止大方、坦然自若,使別人感到輕鬆、自在,激發交往動機。 (3)培養開朗、活潑的個性,讓對方覺得和你在一起是愉快的。 (4)培養幽默風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風趣而不顯輕浮,給人以美的享受。與人交往要謙虛,待人要和氣,尊重他人,否則事與願違。 (5)做到心平氣和、不亂髮牢騷,這樣不僅自己快樂、涵養性高,別人也會心情愉悅。 (6)要注意語言的魅力:安慰受創傷的人,鼓勵失敗的人。恭維真正取得成就的人,幫助有困難的人。 (7)處事果斷、富有主見、精神飽滿、充滿自信的人容易激發別人的交往動機,博得別人的信認,產生使人樂意交往的魅力。3.細緻分析 如何提高人際交往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與社交經驗的關係如此密切,如果可以提高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人們的日常社交生活也會得到改善。人們不單可以減少與別人發生衝突,亦可以令自己和別人有更愉快的交往經驗。有些人認為人際交往能力是與生俱來的特質或屬性。譬如,一個社交能力高的人天生較外向、善於交際。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要改變人際交往能力實比移山更為艱難。多數的心理學家並不贊同這種看法。反之,他們認為只要能辨認出可以預測人際交往能力的因素,便可以設計一些課程來培訓這種能力。 要有效地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可循兩方面入手,一是對社會情境的辨析能力,二是提高對其他人心理狀態的洞察力。 (1)對環境的辨析能力對環境的辨析能力要有效地達到社交目標,便要因應情勢而作出相應的行為。社交環境瞬息萬變,交往的對象亦有不同的特質,要適應不同社交環境、人物,便非要有精銳的觀察和認知能力不可。 對環境的辨析能力是社交能力的一個重要部分。一個人如果能夠對情境間的細微不同之處加以區分,往往更能掌握社交環境的變化而做出合宜的行為,以適應不同性質、千變萬化的環境。這種"因時制宜"的說法,並非只是近代西方心理學所提倡。其實在中國古代典籍中亦常被提到。例如《中庸》說:"國有道,共言足以興國;國無道,其默足以容。"這便說明了進諫及保持緘默都是合宜的處事方法,但朝臣採取哪種方法才可產生較理想的後果,卻取決於他們身處的國家是有道還是無道之國。又以本章開頭提及的楊修為例,他是個機智的才子,但他所服侍的主公曹操是個性格多疑的人。楊修自恃聰明而多次道破曹操的心意,故招來殺身之禍。若他的主公是個寬宏大量,知人善用的人,楊修不但不會被殺,反而會被委以重任。雖然有人會慨嘆楊修生不逢時,但若以"因時制宜"的說法,楊修似乎只顧一時言語之快,卻忽略對方(曹操)的思想性格,因而說出一些合乎事實但不合對方心意的話,白白地把性命斷送了。由此可見,要成功地達成社交目標,便要審裁客觀情勢的變化,因時變通,以適應各種各類的社交情境。 在一項研究中,我們採用了一些虛構的處境,然後問受測者在這些處境中會有什麼反應。其中兩個處境是:(一)你很怕見牙醫,但現在卻要到牙醫那裡修補牙齒。 (二)你被一群持械的恐怖分子脅持在一所公共大樓內。 人們在這兩種情境中,均可以選擇細心地觀察周遭的危險訊號。譬如,在第二個處境中,可以留心恐怖分子有什麼武器。他們也可以盡量分散注意力,不去注意一些會令自己緊張的危險信號。當然,在見牙醫的處境中,主動地監察危險信號只會令自己更緊張,肌肉收得更緊,痛苦愈多。但在被脅持的處境中,留心危險信號可以提高逃生的機會。接受測試的人當中,有些人較能辨析兩種情境的不同,在見牙醫的處境中選擇分散注意力,在被脅持的處境中選擇觀察環境。有些人的辨析能力則明顯較低,在不同的情境中也選擇觀察環境。 我們的研究也顯示:辨析能力愈高的人,社交能力也愈高。他們在與父母、師長、朋友和不喜歡的人交往時,較能完成交往目標,並較能改進雙方的交情。 亦有證據顯示,辨析能力高的人,他們會遇上較多愉快的交生經驗,而他們也較少出現抑鬱的情緒。需要強調的是,"因時制宜"並非指盲目跟隨形勢變化而改變自己的行為,亦不是指盲目順應對方的旨意。 辨析能力高的人不一定是社交變色龍,只懂得盲目附和。他們有自己的生活目標,而這些目標也可以是一些利他的目標(例如替某醫院籌款)。辨析能力高的人,在追求這些目標時,懂得審時度勢,既能夠完成自己起初不願捐款的人解囊相助,並讓他們覺得捐款後心情愉快,這便是辨析才能的應用目標了。

(2) 對別人心理狀態的洞察力 洞察別人的心理狀態也是社交能力重要的一環。一些人看到別人的行為時,不嘗試去了解對方做事時的處境和感受,便馬上從別人的行為去判斷對方是一個怎樣的人。這種重判斷而輕了解的取向,是社交能力發展的一大障礙。

在我們的研究中,曾向受測者描述一個人的行為,然後請他們將這個人的資料轉述給另一位受測者聽。在轉述過程中,有些人自發地加入了一些對故事人物的性格和道德判斷(例如"他是一個賤人"),而有些人則主動地對故事人的的內心世界加入剖析(例如"因為他想取得律師資格,所以對有權勢的人所做的壞事視若無睹")。 在這項研究中,我們也測量了受測者與父母、師長、朋友和不喜歡的人交往的成果,發現越傾向性格道德判斷的人,他們的社交能力便越差。反之,越傾向作內心剖析的人,他們的社交能力也就越高。

人際關係,是人們在進行交往過程中發生、發展和建立起來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主要是針對思想、感既然主動地作性格判斷和道德評價對社交能力的發展有礙,而嘗試了解雖人的內心感受對社交能力有利,那麼如何可以降低前一種傾向而加強後一種傾向呢? 我們的研究指出,一個人對性格和道德的看法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有些人覺得性格和道德是不可改變的個人素質,相信每個人也有固定不變的道德水平和性格。因此,在與人交往時,他們的注意力便集中於從別人的言行舉止,來推斷對方具備哪種性格。也有些人相信性格和道德都是變數,認為一個人的道德和性格是可以改變的。因此,這些人在社交場合中,並不急於判斷別人的性格和道德水平。反之,他們會較留心於一些可變的因素和行為的關係。譬如,他們會較留心環境因素的改變如何影響一個人的心理狀態,而心理狀態的改變,又如何影響一個人的行為。 在一項研究中,我們問受測者一些很簡單的問題。譬如,"甲旅行時給同事買了些紀念品,那很可能是因為--"。或"乙將一盒橙汁倒在同學的圖畫上,那很可能是因為--"。那些相信性格是不可改變的人,較多提出"甲是一個善良的人,而乙則是一個無賴"等解釋。反之,相信性格是可以改變的人,較多提出"甲想取悅他的同事,而乙則嫉妒他的同學"等解釋。 由此可見,相信性格不可改變的人較重視評估別人的性格和道德,而相信性格是可以改變的人則較留心別人的行為動機和做事的情緒狀態。 也有研究顯示,和相信性格可以改變的人相比,覺得性格是不可改變的人比較喜歡評鑒別人的行為。他們看到別人做了一件事情後,便有較大的傾向馬上評價這行為是好還是壞。由於他們專註於評估行為本身的好與壞,便較容易忽略行為發生的背景和行事者的心理狀態了。 這種傾向判斷行為的好壞和別人的道德性格的人,不但容易忽略別人的心理狀態,也較容易因為對人多作以偏概全的評價而產生偏執和成見。已有研究證據證明,在美國相信性格是不可改變的人,比相信性格是可以改變的人對社會上的少數族群成見較深。在香港地區,我們也發現相信道德是不可改變的人,和相信道德是可以改變的人相比,較歧視內地人士。譬如,他們會覺得內地的人有較多負面特徵,較少正面特徵,他們也覺得內地的人在香港犯了法,應該受到較嚴厲的處分。 由此可見,對性格道德的看法,不單與社交能力有關,它也關係到社會上族群能否得到公平平等的待遇。 總括而言,要增進個人的社交能力,一方面要提高對自己及別人的需要、思想、感受的洞察力,另一方面亦要細心觀察不同的情境和人物,分辨其中不同之處並加以理解分析,以加強對千變萬化的社交環境的掌握。雖然心理學家認為社交能力是可以訓練提高的,但要真正的提高社交能力,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亦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成功與否還是取決於一個人的動機、決心、努力與恆心。 4.從社交包括的三個方面各個擊破(1)良好表達能力的培養社交中受人歡迎、具有魅力的人,一定是掌握社交口才技巧的人。社交口才的基本技巧表現在適時、適量、適度三個方面。一要適時。說在該說時,止在該止處,這才叫適時。可有的人在社交場上該說時不說,他們見面時不及時問候;分手時不及時告別;失禮時不及時道歉;對請教不及時解答;對求助不及時答覆……反之,有的人該止時不止。他們在熱鬧喜慶的氣氛中嘮嘮叨叨訴說自己的不幸;在別人悲傷憂愁時嘻嘻哈哈開玩笑;在主人心緒不安時仍滔滔不絕發表宏論;在長輩家裡樂不可支地詳談"馬路新聞"。請設想一下,假如你在社交中遇見了上面這種人,你會對他產生什麼樣的印象呢?二要適量。適量的社交口才還包括聲音大小適量。大庭廣眾之中說話音量宜大一點,私人拜訪交談音量宜適中,如果是密友、情人間交談,小聲則可以表現親密無間、情意綿綿的特殊關係,給人一種親切感。這些都是在社交場合與人交談應該掌握的技巧。三要社交口才適度。主要是指根據不同對象把握言談的深淺度,根據不同場合把握言談的得體度,根據自己的身分把握言談的分寸度。其次,體態語也要恰到好處。口若懸河的本領從哪裡來呢?是天生的嗎?有的人從小就注意培養,所以表達能力會顯得比人強。但大多數人的口才,都是在成人後自覺地苦練得來的。 古希臘卓越的雄辯家德摩斯梯尼,年輕時有口吃毛病。為了糾正口吃,清晰地發音,他把小石子含在嘴裡朗誦,迎著大風講話。他還經常朗誦詩歌、神話、悲喜劇,經過苦練,他終於成為一位聞名於世的雄辯家。   希望同學們積极參加演講、對話和辯論活動。珍惜在大庭廣眾面前發表見解的鍛煉機會,臨場經驗多了,口才也自然會好起來。另外,同學們在課堂討論或分組討論的活動中,應踴躍發言,不要放棄鍛煉的機會,只要持之以恆,刻苦訓練,你的口頭表達能力一定會增強的。口頭表達能力強,走上社會也是一種競爭力。當然,你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口頭表達能力強,還要有廣博的知識做後盾,多學習各類知識。(2)人際融合能力的培養融合於社會,首先需要調整自己的觀念,勇敢地面對世界、接納世界。當然接納世界並不是要你消極等待和向困難屈服,更不是要你沒有任何原則地去苟同消極落後的東西,甚至同流合污。而是要你用積極主動的態度去接納現實,並有勇氣和決心去消除生活中的消極現象,弘揚主旋律,盡一份當代大學生應盡的責任。當然人際融合能力並不只是簡單地體現在能否接納世界、認同世界方面,它還是一個人的綜合素質的反映。人際融合能力的強弱與一個人的思想品德、知識技能、活動能力、創造能力、處理人際關係能力以及健康狀況等密切相連的。一般來說,一個素質比較高、各方面能力比較強、身心健康的大學畢業生走上社會後,能夠很快適應環境、適應工作,即使是在比較困難的條件下和比較差的環境中,也能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好的成績。

人際融合,是一種能力,一種智慧,一種藝術。美國俄亥俄州的RMI公司,一度生產滑坡,工作效率低,員工面臨失業,情緒不穩。受總公司委派前來擔任總經理的大吉姆·丹尼爾面臨著與大家融合、並帶領大家改變面貌的嚴峻考驗。他在公司中處處張貼這樣的標語:"如果你看到一個人沒有笑容,請把你的笑容分些給他","任何事情只有做起來,興緻勃勃,才能取得成功"。大吉姆還把工廠的廠徽改成一張笑臉,貼在工廠的大門上、辦公用品上、員工的安全帽上。親切感產生信任感、歸屬感,在沒有增加投資的情況下,公司生產效率提高了80%。   由是觀之,與人融合,並非深不可測。一句真誠的話語,一次放鬆的談心,一個會意的笑容或眼神,都可以換來健康、樂觀、平和的心境,營造出寬鬆和諧的人際空間。關鍵是,你有沒有不斷學習、不斷提高這方面能力的意識。 (3)解決問題能力培養處理日常學習生活的各種問題,是我們最重要的責任。但是,當問題接踵而來,而且複雜度不斷升高的同時,如何有系統地找出問題的成因,對症下藥,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解決問題,就是考驗我們解決問題能力的時候了。關於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我們不妨借鑒一下IBM培養職工的方法,IBM對此能力的培養有五大步驟:  一要定義並理清問題:先收集資料並分析,確定問題確實存在之後,將問題寫下來,成為每個人都可以了解的陳述,將問題具體化,使相關人員明了。  二要分析問題:可以利用管理學的技巧輔助,如魚骨圖等。或是與部屬舉行討論會議,將問題產生的原因分類,並且列出解決的優先順序。  三要訂出可能的解決方案:邀請同仁腦力激蕩,最重要的是把這些結果用有系統的方式整理出來,依照是否能真正解決問題,是否能獲得管理階層支持,以及是否可付諸實行等原則排出順序。  四要選出解決方案訂出行動計劃:選擇影響力最大、推動起來最容易的方案,立即擬定行動計劃。  五要推動解決方案並追蹤結果:進行之前先給予『成功『的定義,在過程中不斷檢視決策的推行情況,並樹立各階段里程碑,確保行動達成目標。

五、總結:每個人生命的主宰其實就是自己,關鍵是你要有所改變,要有強烈成功的願望,我們希望通過對人際交往的特點以及交往的原則的認識與理解,可以使大家領悟到交往的一些知識。結合這些特點與原則,找到合適的方法培養我們的人際交往能力,促進我們自身的人際關係。讓那些在生活﹑學習﹑工作中,不願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同學,塑造自身形象,以積極的態度和行為對待人際交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為提高中國大學生的基本能力做出一份貢情、語言交流所發生的交往關係。例如人都需要愛,這愛的表達就需要思想、感情、語言來傳遞。人們需要人際交往,沒有交往是可怕的。國外有一個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把一個自告奮勇的被試驗者關在一個黑暗、隔音的房子里,給他提供了一切生活的必需品,只是切斷了他同外界的一切聯繫,讓他什麼也看不見,聽不著。結果在試驗的四天之中,被試者整天胡思亂想,產生了許多幻覺,甚至變得精神失常。所以,人們需要交往,交往對人類的生存很重要。

人際關係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積極、友好、和諧的,另一類是消極、敵對、不和諧的。例如交朋友,也有積極和消極的兩種。孔子說:「友直、友涼、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就是說,同好人交朋友,受到朋友的支持與幫助,自然受益變好,同壞人交朋友,受到朋友的傷害和腐蝕,自然受損變壞。人們還常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比喻,來說明交友的結果。因此,我們倡導的是積極、友好、和諧的人際關係,反對消極、敵對、不和諧的人際關係。

二、人際關係的作用

生活和工作中人際關係和諧,就能產生向心作用。而集體、同事之間常常吵鬧、猜疑、拆台、內耗,產生離心作用。可見,人際關係對人的生存和發展的作用和影響很大:

1、產生合力。合力,就是人的力量、能力的有機組合。人的力量、能力如果按照正確的方式組合起來,就會產生很大的力量,就會產生1+1大於2的效果。我們平常說的「團結就是力量」、「人心齊,泰山移」就是這個道理。

法國著名的軍事家拿破崙說過:兩個馬木留克兵絕對能打贏三個法國兵,一百個法國兵與一百個馬木留克兵勢均力敵,三百個法國兵大都能戰勝三百個馬木留克兵,而一千個法國兵則總能打敗一千五百個馬木留克兵。這是什麼原因呢?在歷史上,法國與馬木留克民族打仗,雙方都是使用騎兵作戰。馬木留克騎兵騎術和劍術較精,剛強剽悍,善於單個格鬥,但是紀律不好,配合較差,產生的整體力量不大。而法國騎兵騎術和劍術都不如馬木留克兵,單個對打打不贏馬木留克兵,但是法國騎兵具有嚴格的紀律,相互之間配合密切,能夠產生很大的整體力量。由此可見,人們的組合方式和程度不同,其整體效應就不同。因此,人們相互結合所產生的合力,不是個人力量的簡單相加,它的大小取決於人們結合或協作的方式,即取決於人際關係的構成。

2、形成互補。互補,是指集體內部,人與人之間能夠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他實際上是通過交往,在多方面的雙向交流中產生能力上的躍進的行為。俗話說:「荷花雖好,也要綠葉扶助」這是對人際關係互補的生動比喻。

3、互相激勵。所謂激勵,就是激發鼓勵。對於群體中的人來說,通過互相激勵,能夠給群體成員帶來創造活力。人際關係之所以有互相激勵功能,是因為存在以下激勵因素。

(1)群體壓力因素。根據現代心理學的從眾心理效應原理,社會心理環境一經形成,就產生一定的群體壓力,對群體成員有制約和規範的作用。人的發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社會心理環境,取決於社會心理環境所形成的群體壓力。因此,要提倡健康向上的心理環境,抑制消極的群體情緒。

(2)人際比較因素。在人的深層意識中,存在著一種時時想估計自己的驅動力,所以人們經常通過與他人的對比來評價自己。例如,一個偏僻鄉村的能人,全村的人都很尊敬他,他自己也覺得自己很傑出,但當他進入城市以後,與城市的能人相比較,就會覺得自己太平凡、太一般了。這種新的、高層次對照組的人際比較,會產生激勵競爭的結果,使人的智力向更高的層次發展。

(3)競爭因素。競爭這個詞已經人人皆知,入腦入心。在競爭狀態下,會造成一種生機勃勃、人人爭先的局面,從而提高競爭群體的整體水平。

(4)情感激勵因素。對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映,這就是情感。由於人是合群的,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喜歡與自己合得來的人交往,有時可以因此而改變自己的態度,與自己喜歡的人保持一致。這就是人的情感互相作用、互相影響的表現。在群體內部,一部分人中產生出積極向上的情感並不斷作用於其他成員,使整個群體內部發出濃烈的積極情感,這就是情感激勵。

情感激勵有時可以創造出許多動人的奇蹟和神奇的效果。比如王若飛在獄中的樂觀主義精神,就激勵了獄中的難友。

4、聯絡感情。人有合群的需要,不願意孤立、獨處。醫學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孤獨的人,會變得精神憂鬱、變態,其壽命比樂觀、開朗、愛交往的人短。人們通過彼此的互相交往,訴說各自的喜怒哀樂,增進相互間的思想感情,產生一種親密感甚至依戀之情,從中吸取力量。因此,人際交往對人的身心健康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

5、交流信息。在社會生活中,信息的交流與溝通,是人們相互聯繫的重要形式。人們的生產、生活、工作、娛樂都離不開信息的交流。可以說,沒有信息交流,就沒有個人和社會的進步。當今的時代,是信息時代,信息對於每個人都更加重要,每個人都是一個信息源,既是信息的傳播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以信息的兩步傳遞法來看,第一次是廣播、電視、報紙、網際網路等傳媒,第二步是聽過廣播、看過電視、報紙和上過網的人將信息傳遞給朋友、同事、親人。依靠兩步傳遞的方式,使重要的信息最終傳達到人們中間。

三、人際交往的原則和方法

人際交往是一門藝術,有原則、有方法、有技巧,如果原則用得好,方法、技巧恰當靈活,一個人就會有好的人際關係;反之,就會與他人疏遠,關係淡薄,甚至劍拔弩張。人際交往有以下原則:

(一)平等原則。在交往中,平等待人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前提。沒有平等待人的觀念,就不能與他人建立密切的人際關係。

平等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人們在交往中具有各自的選擇權。因此,交往必須平等,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都有友愛和受人尊敬的需要。人交友和受尊敬的希望非常強烈,他們渴望獨立,成為家庭和社會平等的一員。總之,只要是正常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平等對待。因此,交往必須平等,平等才能深交。

平等交往的方法:

1、對等法。在信件交流中,仔細觀察一下就可以看出,通信的來往基本都是對等的。在禮尚往來中,相互之間贈送的禮品其價值也是基本相等的。在接待工作中,一般都是平等接待,例如科長接待科長,局長接待局長,國家元首接待國家元中,往往也是你對他好,他對你也好;你對他冷漠,他對你也冷漠。

2、談心法。這是一種談話的方法,尤其是領導談話的方法。高明的領導說話,不帶官腔,待人和氣,平易近人,既給人以教育,又給人以關懷,使人心悅誠服。談心重在「心」字,就是實實在在說心裡話,是用一種商量的口氣交換意見、傳遞信息和討論問題。這種商量的口氣,蘊含著親密的感情以及對對方的尊重和平等。談心法不僅是處理上下級關係的方法,也是處理一般人際關係的方法。

3、求同法。這是一種通過各種活動,特別是興趣活動,尋求相互認識、相互理解的方法。建立密切和諧的人際關係,途徑之一就是一起參加各種活動。在活動中,在輕鬆活潑的氣氛中,融洽的關係就油然而生。求同法對於社會地位有差距的人之間達成平等交往是特別有效的。比如陳毅與賀龍兩位元帥在世時,平時是很威嚴的,但他倆愛打籃球,一到籃球場上,他們和戰士的距離就縮短了。對於一般的人際交往,求同法也是適用的。

4、交友法。這是平等交往中一種常用的方法。交友法是指要像朋友那樣平等地對待交往對象,要關心、幫忙、體諒、理解、尊重他人,與群眾交朋友,因為朋友關係是平等的關係,而平等的關係易於平等交往。

(二)互利原則。人們在交往中,大多數是互利的。因為互利有三個方面,一是物質互利,二是精神互利,三是物質精神的互利。比如相互贈送禮品,相互安慰,我陪你說話,你給我錢等就是互利的。當然互利不能損害國家、社會和他人的利益,我們提倡有利於社會和他人的互利。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人際交往應該是互利的。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被人所關心、所注意、所愛護,這是人的一種心理需要,那麼我們在同他人交往的時候,就要注意關心、愛護他人,使別人獲得心理滿足,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關心和愛護。

互利交往的方法:

1、合作法。它是交往雙方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在一定物質和精神基礎上進行的相互協作。人與人之間的互利合作,有以物質為基礎的合作,比如兩人、兩家、或兩個單位的合股經營;有以精神文化為基礎的合作,比如兩人合寫一本書;有物質與文化相結合的合作,比如農業專家與農民開展的科技種植。合作法是一種互利的重要形式,他能使合作的雙方都得到利益。

2、競爭法。它是通過競爭,給競爭者帶來一定的壓力和危機感,從而促進競爭者不斷地努力進取,以取得經濟、技術、文化等方面的進步。表面看來,競爭的結果有利於一方,不是互利,但大多數情況下競爭對參與的各方都有利,例如競賽,大家為了取得好的成績,都要加倍學習和訓練,雖然最後只有一個參賽者得到第一名,但是大家都在競爭中取得了進步。

3、交換法。交換包括物質之間、非物質之間、物質與非物質之間的交換。市場上買賣物品,就是物質交換;感情傳遞、思想交流、信息溝通就是非物質交換;甲送禮品給乙,乙非常感謝,使甲乙雙方得到物質或精神上的滿足,就是物質與非物質的交換。

(三)信用原則。中華民族歷來講究信用,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從古到今都把信用看的相當重要。人們常說:「一諾千金」、「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都講的是「信用」二字。自古以來講信用的人受到人們的歡迎和讚頌,不講信用的人則受到人們的斥責和唾罵。在當今社會裡,市場經濟就是信用經濟,沒有誠信誰也不和你做生意,誰都怕和你交往,因此說「無信不立」,這是真理。那麼信用包括那些含義呢?有以下幾種:一是在人與人的交往中,說真話而不說假話,這叫「言必信」。二是遵守諾言,實踐諾言,這叫「行必果」。三是經濟生活講誠信,如商業信用、消費信用、銀行信用,不搞欺詐。

為什麼在人際交往中要守信用呢?我們知道,當一個物體向一個方向運動時,根據慣性原理可以知道它繼續運動的方向。在人際交往中強調的「信」,就如同慣性一樣,是有把握的。一個講信用的人,能做到前後一致,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因此人們可以根據它的言論去判斷他的行動,進行正常的交往。而一個人不講信用,前後矛盾,言行不一,則無法判斷這個人的行動動向。這就向古人所說的那樣,「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自然,對於這種人,是無法進行正常交往的。

取信於人的方法:

1、守信。言行一致,說到做到是守信的基本要求。比如在交往中嚴格遵守約定的時間,就是守信的一個重要標誌。兩人約定時間、地點相會,其中一人不到或不按時到,能取信於人嗎?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科說過,時間的準確性「是對自己和同志的尊重」。當特殊原因不能遵守約定時,一方要向另一方作出必要的解釋。

2、信任。「用人不疑」就是一種信任。上下級之間、同事之間、朋友之間、夫妻之間互相信任,人際關係就一定是和諧的,反之,如果互相猜忌,人際關係就是不和諧的。

3、不輕諾。不輕諾是守信的重要保證。所謂輕諾,就是毫無把握地許諾,輕諾的結果往往是諾言不能實現,最終失信於人。要做到不輕諾,除了對自己的能力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外,還必須對客觀情況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同時還要養成不吹牛、不說大話的習慣謹慎許諾,一旦許諾,就要堅決做到。

4、誠實。誠實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古人說:「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你誠實待人,人亦誠實待你。如同人照鏡子一樣,你給鏡子是什麼樣子,鏡子就給你反映出什麼樣子,這是人際交往中的反應規律。

5、樹立自信心。在日常工作中,以堅定的自信心取信於人是常見的。例如在分配工作時,一個人充滿自信,態度堅決,而另一個人吞吞吐吐,態度不明不白,領導就會考慮把任務交給第一個人去完成。在交往中,一個人態度不卑不亢,行動果斷而不武斷,為人正直而不隨便附和,人們一般都會對這個人充滿信任。反之,說話毫無主見,辦事猶豫不決,人們一般不會對這人有信任感。因為人們在交往中有求穩、求可靠的心理,具有自信心的人說話、辦事正好給人以穩重、可靠的感覺,所以能夠取信於人。

怎樣樹立自信心呢?一方面需要平時的訓練和培養,另一方面需要一定的德識才學為後盾,這兩點是樹立自信心的基本途徑。

(四)相容原則。相容就是心胸寬廣,忍耐性強。也叫寬宏大量。人們往往把寬廣的胸懷比著大海,能廣納百川之細流,也不拒暴雨和冰雹;也有人把忍耐性比著彈簧,具有能伸能曲的韌性。相容是一個有自信心、有堅定意志、開朗、豁達的人對別人的謙讓,他不是怕人,而是為了團結人,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麻煩而主動地容忍他人。心理學研究表明,自信心越高的人,相容度就越強。

相容不是隨波逐流,不講原則。隨波逐流的人表面上看來能容忍人,但實際上心中無主見,目標不明確,原則性不強。能相容別人的人則是心中有主見,目標明確,原則性強,他們容人是把原則性與靈活性有機地結合起來,以便更好地達到遠大目標。春秋末期,越國戰敗,越王勾踐向吳國稱臣,並作為人質到吳國服侍吳王夫差,在吳國三年中,越王非常恭順,什麼侮辱都能夠忍受,包括嘗夫差的大便。後來吳王認為勾踐已是一個失去自信心的人,對吳國不會構成威脅,就放了勾踐回國。勾踐回國後,卧薪嘗膽,經過長期準備,越國富強起來,終於起兵滅掉了吳國。這個故事說明了相容、忍讓的重要性,越王忍辱負重,才能最終實現遠大的目標。

相容別人的方法:

1、將心比心。就是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為別人著想,理解別人,體諒別人。養成將心比心的習慣,就不會因為別人的一些「冒犯」而拒人千里之外。

2、大事清楚,小事糊塗。所謂大事,就是重大事情和原則性問題。所謂小事,就是日常瑣事、小的問題。大事清楚是講原則問題不讓步,小事糊塗是講不計較小的得失和糾纏小事,不因小失大。

3、嚴於律己。就是對他人寬厚,對自己嚴格。嚴於律己,表現在工作上就是一筆不苟,兢兢業業。表現在日常交往中就是以禮待人,遵守信約,與他人發生摩擦時首先檢查自己。表現在家庭生活中就是體諒家人,少說多做,發生摩擦時主動退讓。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發展多元化,人的價值實現也要多元化。因此,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我們相互要有包容性,需要更多的溝通,相互之間要尊重、謙讓,有時也要有一種「吃虧就是福」的精神


推薦閱讀:

醫患和諧關鍵在重建信任
如何煉成和諧的夫妻關係
舞伴的選擇與和諧關係的處理
講求釣德創造和諧——十要十不要
【族際和諧】整合與分化:西方族群動員理論研究述評

TAG:和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