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億身家富豪為何自殺?
強迫症並非不治之症。 |
魏東的遺書。(資料圖片) |
文/記者武志紅
5月6日,北京八寶山殯儀館彙集了上千社會名流和富豪,他們是來參加魏東的葬禮的。
魏東時年僅41歲,是著名的金融大鱷,湖南涌金董事長,也是國金證券的大股東,擁有70億元人民幣的身家。然而,這個被無數人崇拜和艷羨的年輕富豪,卻於4月29日在北京家中自殺身亡。
這位青年才俊為何會選擇自殺?對此,魏東的遺書給出了答案——「近年來我的強迫症愈發的嚴重……近期外部環境又給了我巨大的壓力,強迫性的動作,強迫性的思維,如影隨形,幾乎時時刻刻困擾著我,伴隨著嚴重的失眠和抑鬱,使我無法面對生活,對於未來能否擺脫它毫無信心,而且長此以往會拖累我的愛人……因此我決心把大家都解脫出來。」
由此,可以看出,是愈發嚴重的強迫症、失眠和抑鬱令這個被譽為股市「第二操盤手」的男人選擇了不歸路。
強迫症會嚴重
影響個體日常生活
關於抑鬱症,美國精神病學會制定的《診斷與統計手冊:精神障礙》第四版中的定義如下:強迫症是嚴重影響個體日常生活的周期性強迫思維或者是強迫動作。
所謂強迫思維,是指在某一時間所體驗過的思想、衝動意向或想像,會反覆或持久地闖入頭腦,以致引起顯著的焦慮或痛苦煩惱。
所謂強迫動作,指的是通過反覆的行為或者精神活動來降低強迫思維所引起的焦慮和痛苦。常見的強迫動作如反覆洗手、檢查和計算。
強迫症的典型特徵是「矛盾」,即患者既想這樣做,又覺得這樣做不好,所以想控制自己不這麼做,但卻控制不住。在旁人看來,他們的內心鬥爭很荒誕,但對他們而言,這是實實在在的折磨。譬如,在百度「強迫症吧」,一個網友講述了他的痛苦:一次冬天家裡生爐子,我看到火鉗子,就想要是把它戳到眼睛裡那該是個什麼後果啊。
開始也沒什麼,最後越想越痛苦,到最後甚至發展成我只要看到任何細的東西,比如說筆、針什麼的,我都想往眼睛裡戳。有幾次我在床上躺著的時候又有這種想法,痛苦得不行了。我就想算了,乾脆把這件事情做了,不管後果如何至少我內心就不用這麼痛苦了。當時心裡焦慮,發急,不知該不該戳。不小心手抖了一下,筆尖就將眼珠扎了一下——不是很嚴重,但我被嚇倒了,心裡痛苦萬分。眼睛要是真戳了,我就完了,於是我慢慢忍受。但現在又出現了很多怪念頭,甚至想假如眼睛看不見了也有好處,因為任何事物有壞的一面,必然也有好的一面。我就想看不見了也好,像有的社會上那些不好的事情我也就眼不見心不煩了……
這位網友就是患了典型的強迫症。典型的強迫動作還有洗手等,有的強迫症患者一天會洗手幾百次,甚至手都被洗得流血了,還是控制不住要洗。
並且,從這一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的特點:無論想什麼、做什麼都會有兩種聲音,就好像患者心中一直有兩個無法協調的小人在打架一樣。
強迫症常伴隨著
其他心理疾病
強迫症還有一個特點是,它總是伴隨著其他心理疾病,即所謂「共病」。常見的共病有抑鬱症、社交恐懼症和驚恐障礙等,魏東的抑鬱症即是其強迫症的共病。
強迫症在5歲前埋下了人格基礎,如果長大後遇到嚴重壓力就有可能爆發。例如,初三和高三是中國學生形成強迫症的兩個常見的關鍵時期,因為這時面臨著巨大的升學壓力。隨著壓力的改變,強迫症的癥狀嚴重程度也會隨之加重或減輕。魏東遺書中寫到,他最近又面臨著來自外部環境的巨大壓力,那麼可以理解,這種巨大壓力會進一步加重他的癥狀。
強迫症並非不治之症
強迫症是比較頑固的心理疾病,治療它可以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同時進行,藥物治療可減輕患者的焦慮情緒,也即減輕強迫思維帶來的痛苦,心理治療則讓患者明白,他的癥狀的意義,並最終改變其癥狀。
例如,認知行為治療會幫患者明白,念頭不等於行為,所以不必對念頭大加控制,並會幫助患者嘗試不去做強迫動作。
國內治療強迫症的最流行的辦法是「森田療法」,這一療法的核心宗旨是「順其自然,為所當為」,意思是,強迫思維產生後,患者要「順其自然」,不必與其糾纏,同時該做什麼還去做什麼,但就是不做強迫動作。因而,「森田療法」一般會有數天的靜卧期,即在徵得患者的同意的前提下,將患者關在一個很小的房間里,這期間患者就躺在床上靜思,其他什麼都不做。這就斬斷了患者做強迫動作的機會,迫使患者直面他的強迫思維。
強迫症雖然比較頑固,但不是不治之症,作為擁有70億身家的富豪,被強迫症徹底擊倒的確是一件令人扼腕的悲劇。
細心而認真的人
較易有強迫傾向
其實,很多細心而認真的人都有強迫性傾向,但只要不過分,這就不是什麼問題。
此外,在金融行業,強迫性傾向明顯的人相對比較適合,因為他們會一遍遍地核查數字,生怕出錯,有統計顯示,會計們的強迫性傾向尤為明顯。
從魏東遺書的筆跡中,可以看出魏東的強迫症傾向,例如,錯別字他會認真塗掉,並且寫完後顯然又細心做過檢查,其中一小段文字「深深的內疚」,第一遍書寫時修改過「疚」字,而在寫完後的檢查中又將「深深的內疚」修改為「深深感到內疚」。此外,遺書中沒有連體字,甚至每一筆每一畫都分得清清楚楚。
強迫症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呢?
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患上強迫症與撫養者有關
對此,經典精神分析學派的看法是,在訓練幼童控制自己的大小便時,撫養者的標準過於嚴格,從而使幼童對「不潔」有著很大的恐懼,因他擔心,一旦「髒了」就沒有人愛自己了。然而,大多享樂的慾望和本能性的能量都與大小便的控制有關。於是,在這種嚴格的撫養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會把享樂和本能衝動與「臟」聯繫起來。
童年的這些體驗沉澱下來,就成了一個人的潛意識,而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就容易發展出強迫傾向甚至強迫症。因為,他的內心深處會不斷涌動著慾望和本能的東西,但他潛意識中認為這都是「臟」的,並擔心「一旦不潔,我就會失去愛」,於是他會恐慌、焦慮乃至恐懼,而為了壓制這些負性情緒,他就會發展出一些強迫動作。
後來的客體關係理論則不太注重「大小便的訓練」,而是認為,父母對孩子要求過於苛刻,這導致孩子最終放棄自我,而向父母認同。但這只是意識層面的,而潛意識中,他的自我則試圖發揮作用,這種意識層面和潛意識層面的分裂,就是前面提到的強迫症患者內心中似乎總有兩個人在打架一樣的根本原因。
認知行為學派
強迫症患者常有不合理信念
認知行為學派則認為,關鍵是強迫症患者有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最常見的是5種信念:
1.想到什麼行為,就認為這個行為自己會做出來;
2.如果不能制止對自己或者是他人的傷害,其罪過與實施傷害的元兇相等;
3.其他因素(譬如事件發生概率很小)不會削弱自己所擔負的責任;
4.如果一個想法發生了而自己沒壓下去,就等同於自己希望這個想法變成事實;
5.人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思想。
總之,認知行為學派認為,強迫症患者有一個核心的邏輯:念頭=事實。即,強迫症患者一有不好的念頭,他就會將其等同為已經發生的事實,而且還認為自己很壞,所以他們會把大量精力放在控制這些念頭的發生上。
相比強迫症患者,正常人會明白,念頭是念頭,行為是行為,有了念頭未必會一定產生相應行為,有了相應行為也未必會產生相應後果,所以不會因為有一個不好的念頭,就感覺到極為痛苦。
推薦閱讀:
※胡潤女富豪榜:陳麗華首登頂 個人財富達505億元
※民國女作家富豪榜,排在首位的,不是張愛玲,而是蘇青!
※柳下惠VS西門慶:小康情感與富豪情感的分野
※2013胡潤全球富豪榜發布 墨西哥富豪再次登頂 中國富豪數量列世界「團體第二」
※胡潤全球富豪榜首發 「內地首富」宗慶後列第78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