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瞿金根: 一個攝影家的太湖情緣

38年用鏡頭髮現時代變遷瞿金根 一個攝影家的太湖情緣

  【人物名片】  瞿金根,蘇州知名攝影家,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太湖風情攝影研究會會長。除關注太湖外,擅長拍攝風光的他每年都要外出採風,也憑藉著優秀的作品得了不少獎,近年來曾舉辦過《太湖30年》、《柬埔寨吳哥行》、《瞿金根荷花攝影展》等個人攝影展。  太湖金庭遊客服務中心昨天啟用,位於服務中心二樓的瞿金根太湖攝影展也迎來了第一批參觀者。1000平米展廳,200多幅作品,100多台各個時期不同品牌的老相機……印證的是這位蘇州攝影家對太湖38年的不解情緣。  從一台海鷗相機開始  咬著大餅油條騎車去太湖  煙波浩渺的太湖,七成水面在蘇州。這裡有270多公里的太湖岸線、獨攬俊秀的58峰、上百處的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十幾個歷史悠久的古村落以及數不清的特產,對瞿金根來說,太湖就是天然的大攝影棚,是他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  「從1975年開始工作到現在,我拍了38年的太湖了。」瞿金根告訴記者,有很多攝影愛好者來到太湖邊,踏上石板路,走進古村落,把太湖的湖光山色、人文景觀拍攝下來,但像他這樣堅持38年,並因此記錄下太湖變遷的就不多了。  瞿金根出生於1953年,攝影僅是他的業餘愛好。「最早的時候我是騎著自行車、咬著大餅油條去太湖,現在開著汽車去,別說太湖在變,我也在和太湖一起變呢。」在瞿金根的記憶里,當年不過20多歲的他從家裡騎車到太湖邊要用上一整天,上午9點多出發要下午四五點才能到。遇到颳風下雨,就找個大塑料袋披在身上。找戶農家住下來,第二天太陽出來才能拍照。  一開始,用的是一台128元的海鷗相機,後來換成了美能達相機,膠捲也換成了彩色的,現在則用上了高端大氣的數碼相機,光鏡頭就有20多個,稱得上「專業頂級配備」。「128元的海鷗當時也算是奢侈品了,中國名牌。我剛開始學拍照是在農村插隊的時候,用的是只有8元的簡易相機。」  走遍每座山頭每個古村  鏡頭裡的古宅一天天變老  記者在展廳里看到,展出的200多張太湖照片中,除了人們熟悉的太湖大橋、東太湖沿岸風光、七桅帆船等,很多小村落里的人文場景也被生動展現,河邊洗菜的農婦、正在談話的老頭老太、水邊垂釣的孩童等都成為了瞿金根鏡頭裡的主角。  其中一組展示太湖陰山島古宅婚禮的照片,讓記者印象尤為深刻,原汁原味的明清古建里,新人的婚禮古樸典雅、熱鬧非凡。「我給這座宅子拍了不少照片,鏡頭裡的它一年比一年老,除了可供鑒賞外,基本已不能使用。」瞿金根看著這組照片感嘆地說。這座宅子是一座400多年的歷史大院落,有著精緻的花窗、門樓、官帽廳,30年幾乎沒有改變,每逢瞿金根到來,主人都會熱情招待,摘一把自己種的蠶豆、殺一隻自然放養的土雞,飯桌上談得最多的還是那座老宅。瞿金根告訴記者,主人也很想維修,可稍微弄弄就得幾百萬,實在力不從心。  38年里,瞿金根幾乎跑遍了蘇州太湖的每一座山頭,每一個古村落,拍攝了大量的山、水、船、老宅、古村和太湖石。用他的話來說,每當看到小島農家、山鄉漁村、裊裊炊煙,都會讓他為之動容。陰山村、唔村……瞿金根到過的這些東、西山古村落,很多蘇州本地人都沒聽說過。「照片就是一種影像記錄,我想把太湖真實地記錄下來,讓所有人去品味去思考。」瞿金根說。  深愛這片山水  呼籲更好的保護  「在太湖古村落里,急需保護、修復的老宅子有不少。」瞿金根說,有不少建築已經倒塌或是拆除,只保留在他的照片里,像在唔村,他曾經拍下了一座精緻的磚雕清水門樓,七八年後再去尋訪時發現,門樓已經拆除,「當時因為相關的文物保護條例還沒有推出,這座門樓主人的後人看了我的照片都很痛心,因為拆了就再也沒有了啊。」也許就是從這個角度出發,瞿金根堅持著對太湖的關注,在他的照片里可以看出新老交替的歷史變遷,也希望能夠呼籲後人更好地保護太湖、做到有序開發。「伴隨著改革開放,太湖出現了很多新景觀,同樣很值得記取。」  「30多年的拍攝生涯,讓我擁有了和別人不一樣的業餘生活,對太湖的人文、歷史、景觀進行取捨和提煉,將客觀的自然變成藝術的自然,有著無窮的樂趣。」瞿金根說。  除了關注太湖的保護外,瞿金根也想把太湖的美推薦給更多的人。「這個展廳以後常年展示以太湖為主題的照片,也將是江蘇省攝影家協會的一個基地。」他告訴記者,藉助這個基地,今後每年都將舉辦三到四次不同級別的太湖攝影比賽,吸引更多的攝影家來行走太湖、發現太湖、記錄太湖。
推薦閱讀:

原來這些導演都是攝影大咖
有一種病叫孤獨,他用攝影治癒抑鬱症
回憶對於現在意味著什麼?
手機竟能拍出如此炫酷的光繪攝影,真的意想不到!
有什麼影響人像攝影的因素?

TAG:攝影 | 太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