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刀手法」龍氏整脊治療頸椎病10法

01

經典分享

頸椎的應用解剖學新標誌

頸椎病的針刀治療多數涉及頸椎骨間關節突關節的閉合松解,頸椎前屈位是頸椎關節突關節針刀閉合性松解術的常規體位,故頸椎動力前屈側位片是術前必備檢查資料之一。通過大量頸椎動力前屈側位CR片的頸椎體、關節突關節後間隙、棘突間隙觀測比較與分析,發現頸椎存在一規律性固有的應用解剖學標誌;即同一「頸椎體前下緣-左右下關節突下緣-棘突尖下緣」構成的頸椎單元底一水平面,我們把它稱作為「頸椎單元下水平面」。因它源於針刀醫學臨床實踐中,故可以取針刀醫學英文字母簡稱為:ACUP面。

測量方法:通過CR影像學工作站,測量動力前屈側位單元頸椎的分界線,取各頸椎體前下緣與同椎棘突尖下緣連一直線,觀測左右關節突關節後間隙影像、可見同椎的下關節突下緣正好與上述直線吻合相接,偶有C3、C6椎的下關節突與「頸椎單元下水平面」上下誤差小於2mm。見圖:

討論:頸椎屬於不規則骨,其單元構成有椎體、椎弓、一對上下關節突、棘突等。相對胸椎的棘突向下傾斜度較大、腰椎的棘突接近水平,唯有頸椎的棘突向下傾斜介於兩者之間,且與同椎左右關節突、椎體的解剖關係未見文字描述記載;頸椎臨床手術治療往往要求充分暴露、損傷較大。針刀醫學臨床研究發現「頸椎單元下水平面」是頸椎2-7椎骨個體之間一個固有的特徵性結構標誌,其應用價值對頸部疾病的侵入性治療措施有定向、安全的靶點效應;這一標誌性解剖結構在頸椎疑難病的診斷治療中有『解結』的治療效果,尤其為目前的頸部針刀閉合性松解術、乃至於為實現今後頸椎骨科手術方法微創化,及其安全微創的手術入路方式上提供可靠的精確解剖定位與安全保障作用。

針刀為主,手法為輔,手法在針刀治療中有重要臨床作用。

推拿、正骨法的手法操作分四步:「放鬆手法」、「正骨手法」、「強壯手法」及「痛區手法」。

1.放鬆手法

使患者頸椎上下6個椎間以內的軟組織充分放鬆,主要通過掌心和拇指揉法,也可應用擦法、按法和摩擦法,在棘突、橫突附著的肌腱緊張壓痛點處做震法。手法應柔和輕鬆,避開椎小關節腫痛處,或者使用輕手法。

2.正骨手法

分快速複位法和慢速複位法兩種。前者多適用於青壯年及健壯者。後者適用於兒童及有骨質疏鬆的老年人,對體質弱和急性期疼痛劇烈不能接受快速複位手法者,也可應用緩慢複位法。快速複位法應先選好「定點」及「動點」,在操作中加一個有限制的「閃動力」,以使頸椎關節因受短速有力的「閃動力」而複位。緩慢複位法的動作與快速複位法基本相同,只是不用「閃動力」,重複3-5次的連續動作,讓關節在運動中受「定點」的阻力和「動點」的動力而還納複位。

3.強壯手法

對椎旁硬結粘連組織,可用彈撥、拿捏、推拿等理筋法,以散結調理軟組織的平衡機能。對於松馳、萎縮的軟組織,可用指針點、捻、叩打、摩擦生熱等法,以溫熱補氣與強壯,並可選取一組穴位行調和陰陽,行氣活血的補益法。強壯手法對病程長,體質虛弱和老年病人尤為必要,同時對頸椎關節失穩有康復作用。

4.痛區手法

脊柱病除了椎旁疼痛外,由於神經、血管繼發性損害,還可在四肢、頭、胸、腹部出現癥狀和病症。傳統推拿以病症局部治療為主,治脊療法的正骨推拿法則是以脊柱部位治療為重點,只要祛除(改善)脊柱病的骨性壓迫,臨床癥狀常可立竽見影地減輕或消除,局部病症也可不治而愈。但對病程長,癥狀重的病人,在結束治療之前,於脊柱複位後,應在痛區局部常規施行簡易手法,起到促進局部組織康復的作用。根據局部癥狀可以選用補虛瀉實的手法。常用手法有揉法、搓擦法、捻彈法、捏拿法、震顫法、叩打法,點穴法和運動法等,必要時隨症選用。

正骨推拿療法是治療頸椎病病因分型中頸椎關節功能紊亂型的主治法。它是以中國醫學傳統的傷科正骨、內科推拿法為基礎,與現代脊柱生理解剖學、生物力學相結合,根據脊椎小關節錯位的病理變化,研究出的治療脊柱關節錯位,椎間軟組織勞損,關節滑膜嵌頓和椎間盤突出等病症的有效方法。這種手法既治骨又治軟組織、具有準確、輕巧、無痛、安全及有效的特點。

正骨推拿的要領在正骨,其它手法可以隨症變通選用。正骨手法的目的是達到複位。一般選1-4種正骨手法即可,治療時間短暫而快捷。揉法可以貫穿於整個手法治療的每個階段(開始、結束及每個重手法之後),故又稱調整手法。病情輕者只用放鬆手法與正骨手法即可,無頸椎關節錯位或關節錯位已復正者,可停用正骨手法,加強強壯手法。

1.仰頭搖正手法——枕寰、寰樞關節的旋轉式錯位

體位:患者仰卧,低枕。術者一手托其枕部,一手托其下頜,使病人頭部上仰(仰頭可使c2-7頸椎後關節閉鎖成「定點」),側轉,囑病人放鬆頸肌(緩慢動2-3下),待頭轉到最大角度時,稍加有限度的「閃動力」,即可使錯位的關節複位,此操作中有時可聽到關節複位的彈響「咯得」聲。也可取坐位操作。

2.低頭搖正法——頸椎2-6後關節旋轉式錯位

患者側卧、平枕、低頭(中段頸椎錯位者約屈20度。下段頸椎錯位者前屈須大於30度)術者一手輕拿其後頸,以拇指按壓於錯位的橫突後隆起處下方作為「定點」,另一手托其面頰部作為「動點」,以枕部為支點,轉動頭部,當搖頭至最大角度時,動點的手用有限的「閃動力」,「定點」的拇指按壓成阻力,使關節在動中因「定點」的阻力而複位。緩慢複位法根據需要可重複2-3次。

3.俯卧搖肩法——第5頸椎至第2胸椎間的旋轉式錯位

患者側卧、平枕,上肢垂直,手置臀部,術者立其後方,用拇、食指夾於錯位關節的橫突前後方,另一手扶於肩部,作向前推、向後拉的搖動,「定點」作對抗阻力,使旋轉錯位在搖動中復正,此法與低頭搖正法複位原理及適應症相同,只是「動點」在下,改為搖肩,使作用力易於達到頸胸交界處。尤其對上位頸椎失穩的患者,可避免因低頭搖正角度過大而損傷上頸段。注意搖肩時先將其肩向下推,以免關節閉鎖影響複位。

4.側頭搖正法——頸椎2-6鉤突關節旋轉式錯位及側彎、側擺式錯位。

患者側卧、低枕、頭前屈,術者一手托其耳區頭部,另一手輕拿其後頸,拇指「定點」於錯位之橫突下方,將頭搬起呈側屈狀作搖頭活動,動作同低頭搖正法。

5.挎角搬按法——c2-6後關節錯位,或關節滑膜嵌頓,且關節腫脹者

患者取健側卧位,低枕,將頭偏向健側前屈,充分展開患椎關節,術者雙手拇指輕力彈撥其頸部緊張肌腱(提肩胛肌、夾肌多見)作滑膜嵌頓的誘導松解,使嵌頓的滑膜退出,並揉捏頸肌使之放鬆。然後一手拇指「定點「於腫脹隆起的偏下方,另一手扶對側頭面部,將頭搬起屈向健側前外45度,再搬頭向患側後外45度,如此斜向扳按壓該隆突關節,重複2-3次即可復平。

6.側向搬正法——頸椎2-6側彎、側擺式錯位的鉤突關節錯位

患者仰卧,術者立於床頭,一手拿其後頸並以拇指按住患椎橫突側方並向隆起處按壓(側擺者只按一點,側彎者由下而上按壓)。另一手托住下頜並以前臂貼其面頰部,兩手合作將患者頭向上牽引並屈向健側再屈向患側,(讓錯位關節先開後合),當頸屈向患側至最大角度時,拇指「定點」不放鬆,,並與「動點」手協同作扳、按、牽聯合「閃動力」以使錯位關節複位,有時病人可改用側卧位,去枕,用抬頭作側扳按動作,與側頭搖正法相同,抬頭角度加大。c6-t2側擺、側彎式錯位者,可將「動點」改為推肩拉肩法,此法必須使錯位椎間側屈活動度加大才能成功。

7.側卧推正法——各種前後滑脫式錯位,對頸軸變直,反張者

患者側卧,平枕、低頭,術者用拇指、二指夾持後突棘突兩旁椎板處作「定點」,另一手托其下頜,使頭作前屈後仰活動。當仰頭時,「定點」之手稍加力向前推動,使反張的椎體在運動中被推正。滑脫較重者,用牽引下推正較易成功,或取仰卧位於推正時加牽引力,亦可復正。

8.俯卧衝壓法(旋轉分壓法)——頸胸交界區(c6-t3)的關節錯位

以c7棘突左偏,t1棘突右偏伴壓痛為例,患者俯卧於軟枕上,頭在床邊懸空,面向頸部放鬆。術者立於床頭,右手掌根部按於c7棘突左側,力點落在椎板(棘突根)部,左手掌根部按於t1-t3棘突右旁作定點,令患者深呼吸,當其呼氣時,術者雙手用有限度的衝壓力下按,右手「動點力「稍加大,可重複2-3次,由於術者雙手作用力方向不同,對旋轉式錯位較易復正。對滑脫式錯位,可改為雙拇指同按於後突的椎旁兩側,在雙掌牽位頭頸時雙拇指加按壓力,以達到牽引推正之目的。本法亦常用於胸椎段錯位。

9.牽引下正骨法

方法:用qy-6型牽引椅。牽引重量,16-20kg,時間5-15分鐘。

手法:選用推正法(滑脫式),搖正法:搖頭、搖肩(旋轉式),搬正法(側擺式)、綜合法(傾仰式、混合式)、反向運動法(斜角肌)

適用於頸椎間盤突出(膨出)、椎間盤變性並發錯位(徒手複位困難者)多關節多型式錯位,傾位、仰位式錯位及骨質增生合併錯位者。利用牽引使椎體間隙相應增寬,加大三條縱韌帶拉壓力,有利於前後滑脫式錯位的複位。牽引後選用搖正法、推正法、側向搬按法複位,對小關節有交鎖和滑脫嵌頓者較為安全和適用。研究證明,對於老年人的椎間盤變性並發錯位,用牽引下正骨法複位,較安全,舒適(無痛)而且療效顯著。本法對於重症頸椎病病人,可以減少其手法複位的副損傷或免除手術之苦。對於c1、c2錯位同時伴有眩暈者,應先用卧位徒手複位,再用本法治療中下段頸椎錯位,以避免因牽引剌激椎動脈而致眩暈加重。牽引下正骨法與上述徒手正骨法原理相同。

患者坐於qy-4型牽引椅上(牽引力及角度同牽引療法)。術者站其後,雙手扶病人雙肩緩慢向後拉至一定角度,再緩慢向前推回中立位,囑患者雙手隨身體做前後擺動,頸肌放鬆,此為預備(放鬆)手法。

1 牽引下推正法:適於前後滑脫式、傾位、仰位式和左右旋轉式錯位者。術者雙手拇指「定點」於後突之棘突旁椎板處(滑脫、傾仰者「定位」於同一棘突旁,旋轉者「定點」於棘偏處左右不同棘突部),雙手拉其雙肩到最大角度,向前推動時雙手拇指加力推正之。若頸椎為前滑脫(暴力性損傷),則改為由前向後推,拇指「定點」於前滑脫的椎體橫突前側,左右側分別進行,術者站於病人的側方。

2 牽引下搖正法:適用於c2-t2旋轉式錯位者,或作為頸椎關節紊亂的常規調整法。手法與徒手低頭搖正法及搖肩法相同。選用複位角度後,讓患者雙手抓住坐椅後部以保持頸部前屈位,術者一手拇指按壓一選好的「定點」隆起橫突後側,另一手用搖頭或搖肩法完成正骨。以c4、c5椎間左右旋轉式錯位為例,觸診橫突部c4右側後突,c5左側後突,取30度牽引角度,左手坶指「定點」於c4右側後突的橫突,右手扶下頜作搖頭動作,在頭右轉達最大活動度時,左手拇指加阻力,以迫使c3,c4椎間複位。可重複2-3次(緩慢複位法),或加閃動力(快速複位法)。術者改用右手拇指「定點」c5右隆起之橫突後側,左手托扶下頜作搖頭活動,當左轉頭達最大角度時,右手拇指加阻力,迫使c4,c5椎間關節複位,可加「閃動力」或重複2-3次。如錯位在頸胸交界處(c6-t2),則改用搖肩法,以拇指按於橫突後側或棘突偏歪處為「定點」,另一手掌由前向後推肩,(單側肩後旋使上體活動),重複3-5次,再如法做另一側。

3 牽引下搬按法:適用於側彎側擺式錯位(鉤突關節錯位)。術者一手虎口扶於錯位椎旁隆起之橫突側方(力點以第二指掌關節處為主)作「定點」,另一手握患者對側肘部或腕部,徐徐用力向下拉,使患者頸部側屈20度左右,此時「定點」手加力推按,然後還原,重複3-5次,頸椎關節側擺復正即完成。若為系列「c」形側彎或「s」形側彎,則應按序列每個按壓複位,先作健側(無癥狀側),後作患側(有癥狀側)。

10.反向運動法——松解肌痙攣、肌性牽涉性痛和肌肉的攣縮

如頸椎病正骨治療後屈頸時仍感頸連背處有牽拉性疼痛者。

患者坐於凳上,術者立於其後,用同側拇指或屈肘按住病人背部痛點(稍上),另一手扶其肩部,囑患者頭先仰,然後用力前屈,在病人前屈頭時,術者用力按住痛點,力的方向與屈頭方向相反,使痛點肌肉因兩人作用力相反而得以松解,反覆1-3次,常可使頑固性痛點消失。又如,鉤突關節錯位引起斜角肌痙攣,用牽引下正骨複位後,觸診時仍有肌緊張者,亦可應用牽引下反向運動法使之松解,對於頸肩綜合征或老年性肩周炎者,如觸診時有後斜角肌緊張者,同時可觸及c5-c7橫突前方隆突處壓痛,作頭手對抗或肩手對抗法,同樣可起到作用。

——參考龍層花正骨

推薦閱讀:

骨質疏鬆用藥治療(1)
日誌《結石的治療續》
小蘇打水治療黑頭要如何做
【新提醒】治療腱鞘炎的好方法
【民間秘方】治療震顫麻痹方

TAG:頸椎 | 頸椎病 | 治療 | 針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