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風與袁天罡之墓
06-15
從古到今,風水一詞可謂神秘而富有傳奇色彩,閬中古城不僅因為奇特的地勢地貌而符合風水意象,而更多的是留下了許多實物作為閬中這座神秘古城的佐證,閬中天宮院就是其中之一。 我們從閬中古城出發,來到了位於閬中城南四十里的天宮鄉。這裡是唐代著名天文學家袁天罡、李淳風晚年在此定居,死後埋葬的地方。天宮院古為隆州驛,是閬中到成都的官道,前行不遠就是現在西南最大水庫升鍾水庫。天宮院地勢奇巧。它像一頂聖冠,安放在竹樹掩映的山間平壩的土台上。四周九條蜿蜒如龍的山脈,各負一個饅頭式的山巒,一齊擠向天宮院,形成一個「九龍捧聖」的地勢。 天宮院正殿為雙重歇山式屋頂,面闊五間,進深五間,穿斗式屋架,兩人合抱的大屋柱支撐殿宇,殿堂寬大,古樸典雅。天花板繪「八仙過海」,中樑上尚有「唐建……清××年重修」字樣,明代佛教盛行,道觀部分改作佛寺。觀音殿為雙重梁屋架,面闊五間。進深3間,疊梁式屋宇。正殿和觀音殿保存完好。原有樓閣式的門樓,用料粗大,系疊壘式梁架結構,建築宏偉,為清光緒時建造。院內還保存一些殘碑,由於歲月悠久,此院的很多雕塑被毀,後人在這裡建起了神仙羅漢雕塑,其手法新穎,栩栩如生。天宮院的建成和袁天罡、李淳風有著息息相關的關係。 袁天罡,四川成都人,隋唐道士。精天文數術,通風水相卜,隋時為鹽官令,唐時任管地的官火山令。史書說他:「其甄別人物,拔擢賢才,非市井卜相之可比。」常給貴戚權臣預事,盛名於當時。袁天罡由長安到四川,行至閬中,果見閬中山勢嵯峨,龍頭鳳尾,有龍鳳呈祥之勢。經測步,龍脈在大、小盤龍山相接的鞍部,為了完成皇帝指令,於是袁命人「鑿破石脈,水流如血。」今人稱此地為「鋸山埡」。袁天罡在完成測步「王氣」的任務之後,被閬中的山水風光所迷,竟樂不思歸,就在閬中定居下來,在盤龍山側築「占星台」,觀察天象,研究天文。 就在袁天罡卜居閬中之後,他的崇拜者,初唐天文歷算三傑(李淳風、僧一行、傅仁均)之一的李淳風又從長安追蹤到了閬中。李淳風是陝西鳳翔人,唐高宗時太史令,終身從事曆數研究。最突出貢獻是改制渾天儀和《麟德歷》,他改渾天儀兩重為三重,是渾天儀的又一發展。還著有《法象》、《九天玄女王課》、《星相法》,注釋了《算經十書》。他在閬中撰寫的《己已佔》是一部氣象學專著,在書中將風定為八級,是世界上最早給風定級的人。李淳風也是一位堪輿學家。史書說他:「占候吉凶,若符契然」。他與袁天罡在閬中撰寫的《推背圖》一卷,共六十四圖象。 據傳說,袁天罡、李淳風晚年都不謀而合,一先一後選定在閬中南面五十里的西河塘(今天宮院)營建居室,度過晚年。在選擇建房地址時,二人發生了領屬之爭。雙方據理力爭,都說是自己早已選定的地方。爭執難分難解,最後只得彼此擺出憑證。袁說,我當初選定之時,曾在此地正中埋下一枚金小錢。李說,我在選定之時,也在此地插下一枚金針。口說無憑。於是找人挖開驗證,果然在同一個地方,挖出了金小錢和金針,而且那枚金針正好插在金小錢的中心。於是兩人互相商定:「你也願,我也願,咱們一起修建天宮院!」 袁李二人都是著名的風水專家。他們的墓葬據說也是有講究的:袁天罡墓所在觀稼山,像一隻麒麟,前面圓形山岡是太陽,這叫「麒麟奔太陽」;淳風墓所在的淳風山是一個圓形山包,兩邊山脈似兩條飛龍,這叫「二龍滾珠」。袁、李二墓相距七里,兩墓遙遙相對,象徵著他們的友誼。 天宮院附近景點眾多,距此2公里處古驛道,有紀念三國名將趙雲的「將軍廟」,天宮院南過西河約2公里的寶珠村,是漢代「充國縣址」故地。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中國最神奇的「預言書」——《推背圖》
※明知武姓女子將篡唐,唐太宗為何放過武則天?李淳風一語道破真相
※李世民為何不敢殺李淳風?
※晉書天文志上(李淳風所作) - 天文曆法
※李淳風安葬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