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問道:十三、孔子好想發大財
道貌岸然,滿口「仁義道德,之乎者也」,但如何謀生卻身無長物,談起金錢大言不慚:「君子不為稻梁謀」,這類形象大概是國人對儒家知識分子的固有印象。
小儒生
孔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歷代王朝倡導重義輕利的價值觀,國人恥於談利,原來淵源有自。這種輕視錢財的作風是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發展不起來的思想意識上的原因,儒學不利於經濟的發展,這是一些學者的共識。因此,儒學作為經濟發展的對立面,也沒少受批判。
真的嗎?孔子真的不在乎錢財嗎?孔子三歲的時候父親過世,十七歲母親過世,從此過上了無依無靠的日子。為了謀生,他當過委吏(負責計帳)、乘田(管理牧場),可能還從事過其他的行業,孔子自己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論語·子罕》)我年輕的時候貧賤,所以學會了干許多粗活。
後來孔子學禮有成,開了一所培訓學校,和他的弟子一起為貴族的祭祀活動和喪葬提供服務,獲取一份收入。
如此艱苦的生活大概孔子做夢也在想,如果能發財多好啊。子曰:「使吾富且貴,雖執鞭之事,吾亦為之。」(《論語·述而》)假如能夠讓我發財致富,即使讓我當市場的管理員我也干呀。市場管理員是份辛苦的工作,只要有錢賺,孔子也願意,誰跟錢有仇呢?
孔子成名之後,非常關心老百姓的生活,讓老百姓發家致富是他為政的重點。
他在衛國的時候,有一次樊遲替他駕馬車,大街上熙熙攘攘,孔子感慨的說:「人口真多呀!」樊遲問:「人口多了怎麼辦?」孔子回答:「讓他們富裕起來。」樊遲又問:「富裕起來怎麼辦呢?」孔子回答:「教育他們,使他們知禮義。」
(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論語.子路》)
孔子並不是不食人間煙火,開口閉口談人生大道的迂老夫子,他出身貧苦,知道貧賤的生活是什麼滋味,讓大家富裕起來,教化的推行才有了堅實的基礎。
孔子最喜歡的兩名弟子一是顏回,一是子貢。但顏回很窮,經常吃點粗糧喝點涼水過日子。而子貢坐著高頭大馬拉的車,享受著錦衣玉食,日子可滋潤了。孔子不無遺憾的說:「顏回的學問道德差不多了吧,可是常常窮得沒辦法。子貢腦子靈活,會做生意,猜測行情,總能猜中(因此發了大財)。」
(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論語.先進》)
孔子多麼的希望顏回能夠發財啊。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因戰亂的原因,孔子曾經在陳國蔡國之間,七天沒有升火做飯吃,弟子們餓得受不了了,個個面有慍色。孔子知道弟子們心中不高興,便叫來子路、子貢、顏回問話。問的都是同一個問題:「我們不是野牛也不是老虎,為什麼在曠野里流浪呢?難道我們的學說有什麼不對嗎?我們為什麼會落到這步田地呢?」
子路的回答質疑孔子的德行和智謀不夠,所以各國諸侯不接納;子貢的回答要求孔子降低標準,以滿足各國諸侯的要求,孔子不滿意。只有顏回的回答深得孔子之心。
顏回說:「老師的道至高至大,所以天下沒有哪個諸侯能夠容納您。雖然如此,老師還是要努力行道。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麼關係。不被容納,仍修道不已,這樣才能顯出君子的本色!一個人不努力從事於修道,那才是自己的恥辱。至於道己修而不能見用,那是當權者的恥辱了。不被天下容納又有什麼關係。不被容納,仍修道不已,這樣才能顯出君子的本色!」
顏回此言,清脆悅耳,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盤,又如春風拂面,杜鵑花開!
孔子聽了十分欣慰,笑著說:「是這樣的啊,姓顏的小夥子!願你有很多錢財,我願意給你做管家。」
孔子多麼希望顏回能夠發家致富。但發不發財有命運,所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孔子也知道不能強求,所以他說,「如果有機會發財就好了,如果發不了財,我就干我喜歡乾的事去吧。」(如[富貴]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述而》)
再談談子貢,《史記》記載,子貢「結駟聯騎……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子貢有龐大的車隊在各國之間販賣貨物,所到各國,國君坐席的時候與他「分庭而抗禮」,意思是說相對而坐,禮節相同,不敢居大。
孔子以一介書生周遊列國十四年,全靠子貢的贊助。孔子死後,子貢又憑藉財力四處宣揚孔子的學說,司馬遷說:「使孔子名揚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此所謂得勢而益彰乎?」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的學說之所以名揚天下,子貢在孔子生前生後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就是說,得到勢力的襄助,學說傳揚得越廣啊。
孔子自己想發財,想讓弟子發財,還想讓全國人民發財,他的弟子子貢就是首屈一指的大富商。你說孔子迂腐,不談錢,不搞經濟,不是扯蛋!
希臘哲學家泰瑞斯經常夜觀天象,有一回失足跌落到水井裡。為他提燈籠的女僕笑話他:「我們的主人連地上的路都看不清,還想看清天上的路呢。」
有人嘲笑他天天看天象有什麼用呢?真的沒用嗎?我證明給你看。
有一年,泰瑞斯通過觀察天象發現,今年風調雨順,橄欖肯定大豐收。於是他提前把全城的榨油廠包了下來。到了橄欖收摘的季節,橄欖果然大豐收,家家戶戶必須通過租用他承包的榨油廠才能榨油,結果一下子發了大財,把一輩子的錢都賺到了,以後可以專心從事哲學研究了。
我最喜歡聽這個故事,哪天我也有機會發個大財多好啊。我就可以安心碼字,不用上班了,哈哈!
想發財的,打賞啊。孔老夫子必定深同我心!
再回頭談談「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到底是什麼意思?真的是孔子說君子只講義,不講利嗎?
在孔子之前,君子的意思是「國君之子」,也就是貴族,小人就是普通百姓。後來君子和小人有了道德含義。《論語》這本書,君子有時指貴族,有時指有道德的人,到底是什麼含義,得具體看。我個人的體會,「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裡的君子指貴族,小人指百姓。貴族掌握了公共權力,有穩定的稅收可吃,就應該把精力放在如何服務百姓上,不應該再談利。百姓不一樣,衣食住行都要靠自己去賺錢,當然辛苦一點,不談利怎麼行?
《大學》有一段話,「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孟獻子說:「養了四匹馬拉車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養雞養豬;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養牛養羊;擁有一百輛兵車的諸侯之家,就不要養搜刮民財的家臣。與其有搜刮民財的家臣,不如有偷盜東西的家臣。」這意思是說,一個政權不應該以財貨為利益,而應該以仁義為利益。
《大學》里的這段話說得很清楚了,掌握公共權力的國家機關都不應該與民爭利,你都有稅可吃了,還與民爭利?這是孔子開創的儒家傳統。
漢武帝的時候,為了搜刮錢財好打仗,任命大商人桑弘羊搞鹽鐵專賣,受到了儒生們的強烈反對,理由之一就是,你是公共權力部門,不能與民爭利!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