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聖經的教會觀

聖經的教會觀

默認分類 2009-04-04 23:18:55 閱讀28 評論0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內容提要 聖經中的教會即基督的教會,是耶穌基督親自命定而建立的唯一屬上帝的教會。這也就為將來世界各處各地建立基督的教會確立了模式或標準。而從基督的教會建立之初的一世紀以來,基督的教會就不斷地受到異端的侵擾。羅馬公教時代,教會主動偏離這個模式,走向腐敗世俗。改革未能擊中要害,反而導致分門結派。偉大的普世合一運動雖喊了很多口號,各宗各派最多也只是做了些表面的調和。眾多的神學家,如馬丁· 路德、加爾文、巴爾塔薩、巴特等都極力呼籲教會必須回到上帝手中,必須回歸聖經。本文正是鑒於這個宗旨,在首先指出歷代以來偏離基督教會觀念的同時,從四個方面提出了聖經關於基督教會的正確觀念。它們是:一、基督教會是上帝在聖經中所命定的典型模式;二、基督教會是上帝在聖經中所命定的獨一教會;三、耶穌基督是基督教會的惟一基礎;四、基督教會建立的時間和地點。從而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必須回歸聖經,統一認識,以一世紀的使徒為榜樣,高舉基督,遵守真理的模範,依照上帝在聖經中奠定的惟一屬他的教會的典型模式,堅守教會的本質、立場和特殊身份,牢記主的大使命,不僅能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建立基督的教會,而且能使各宗各派真正實現主耶穌基督所祈求的合一。

教會觀(church)其所以逐漸成為現代基督神學反思中一個極具挑戰意義的課題,是因為從神學上重新認識教會存在的意義日益突出。眾所周知,早在使徒時代,教會就不斷地受到假先知和假福音的攪擾。[1] 2世紀已降,對教會的認識可謂莫衷一是,各種偏向和強調紛紛而出,有的強調聖潔,有的突出苦修,而將教會看作一個外部組織體的觀念也頗佔上風,把它歸因於異端興起的緣故也是不無道理的。[2] 到了天主教時代,教會甚至演變成主教制獨裁和統治的工具。雖然奧古斯丁(Augustine)堅持認為只有一個教會,即發源於耶路撒冷的基督的教會,[3] 可是他卻同時又支持主教制觀念。[4] 此後,這種觀念在羅馬以及在整個西方世界廣被接納。不久,教會就產生了一個外部有形的元首,進而演變成為一個無上的主權者(教皇)。[5] 教會生活亦趨於現世化,日益墮落。 [6] 加爾文(Calvin)認為,羅馬教會背離了真教會的標準,背離了聖經權威和古代教會的傳統。[7]

宗教改革時代終於來臨,馬丁· 路德(Martin Luther)從回歸福音的新理念上提出了「唯有聖經」(sole scripture)、「唯有基督」(sole Christ) 、「唯有恩典」(sole grace)的著名呼籲,[8] 恢復了全信徒都是祭司的聖經觀,[9] 但改革的另一個結果卻使教會從內向外經歷了一個大分裂,[10] 各宗各派競相出現,對教會的本質屬性各持己見,並沒有從真正的意義上回歸福音。分裂既已形成,合一便又成了關鍵的問題。怎樣才能最終性地走到一起?依據什麼標準才能真正地或心甘情願地建立統一?[11]

進入20世紀,教會的發展出現了一個亮點,那就是「普世教會運動」 (Oecumenical Movement)。其主旨就是倡導教會內部的團結和統一,希望所有派別能夠達到重新合一,以實現當代教會的大聯合。[12] 但著名的神學美學創建者巴爾塔薩(Balthasar)則認為,教會雖然有完成合一的願望,但是否能夠付諸實現,決定權仍保存在上帝自己手上,甚至斷言普世教會運動不能實現合一。[13]

後現代神學開啟者巴特(Barth)則極力呼籲「從現代的以人為中心進到新的以上帝為中心」。[14] 劃時代的梵二會議提出了一種新的教會論,[15] 不僅肯定了聖經在教會生活里和講道工作上的中心地位,[16] 而且極力呼籲一個新型的、開放的教會,甚至認定自己是一個有勇氣改變的教會。[17] 當然,各宗各派雖有意推行合一運動,但卻總是集中在比較實際的問題上,而對於教會的本質屬性卻論之甚少,甚至認為教會應該隨著世界的轉變及社會上的需要而作出相應而適當的改變,不必抱著固有的本體。這種從生存主義角度去詮釋教會的觀念和態度,充其量只是一種社會人文科學的方法論,根本就不是聖經與神學上的認識論。教會之所以仍能自稱為教會,而不是社會的一個部分或一種社會制度,就是因為它有一個固定不移的本質與使命。教會固然需要面對社會種種的變革,甚至亦有義務協助、分擔與解決社會上的種種困難,但這並不等於它就應該隨著社會的變化與需要而不斷地修改自己的教義與立場。我們應該認識到,教會若要在當今社會發揮作用,就更需要了解自身從聖經傳統而獲得的神學意義,堅守其原有的固定不變的本質與立場,保持自己的特殊身份與使命。[18]

聖經的教會觀 (the church of the Bible) 就是從聖經中認識和接納耶穌基督關於建立他自己的教會的一系列教訓和事件。這些都清清楚楚地記載在新約聖經中。所謂他自己的教會就是「基督的眾教會」(the Churches of Christ),[19] 乃唯一屬上帝的教會,也稱「諸長子的教會」(the Church of the Firstborn)。[20] 聖經有話教訓說,「叫人都尊敬子如同尊敬父一樣,不尊敬子的,就是不尊敬差子來的父,」 [21] 因此,主耶穌在對門徒說他要建立教會時就說「我的教會」,[22] 所以使徒保羅也就直接用「基督的眾教會」來代稱「上帝的教會」。他這麼做正是「尊敬子如同尊敬父」。而實際上,「基督的教會」才最清楚地表明聖經中的教會或上帝的教會的歸屬性。[23] 教會名稱的屬性不能被任何人名、組織特徵或事件名稱來替代。巴爾塔薩所說的決定權仍在上帝的手中是對的,那就是因為上帝在聖經中奠定了唯一基礎和組織結構,即唯一屬上帝的教會模式。因此,我們可以說,依照這個典型模式,不僅在任何時代,在任何地方,都可建立「教會」,而且普世教會運動的合一理想也可望實現,各宗各派歸一的願望更是可以達到。但是,凡不按照這個模式,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時期所建立的「教會」,都不是屬上帝的教會,也不是屬基督的教會。這樣一來,各宗各派合一的可能性也就根本不存在了。因此我們必須統一認識,回歸聖經,以一世紀的使徒為榜樣,高舉基督,尊重真理,才能真正實現主耶穌為我們祈求的合一。[24]

聖經的教會觀至少應該包括如下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基督教會的特質及其建立;第二部分:基督教會的組織機構;第三部分:基督教會的(聖禮)敬拜。本文因限於篇幅,擬先從四個方面對第一部分即基督教會的特質及其建立進行論述。

一、基督教會是上帝在聖經中命定的典型模式

1.模式在聖經中所特指的含義

模式(pattern)指一個能夠產生出一模一樣東西的模子(或模型)。比如把熔化了的鉛

倒進模子里,便產生出一模一樣東西來。原文tupos是希臘文,可以翻譯成漢語的「模範」、「樣式」、「榜樣」、「標準」等,而英語則用pattern, form, model,standard等詞來翻譯。這個詞用在聖經上有如下的含義:

1.1作將來真聖所的影像:古時挪亞造方舟可不是隨己意而為之,他可是照著上帝所吩咐的造法而行的。(創6:14—22)上帝也曾命令摩西「照所看見的樣式作」(徒7:44)。《希伯來書》8章5節又記著說:「正如摩西將要造帳幕的時候,蒙上帝警戒他,說,你要謹慎,作各樣的物件,都要照著在山上指示你的樣式。」

1.2做基督徒的榜樣:比如新約聖經不只一次地提醒使徒(腓3:17)和傳道人(提

前4:12;多2:7)要在教訓、善行、信心、愛心、言語、行為上,甚至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

1.3成為教訓意義上的模範:即上帝要人遵行的,如何從罪惡里得釋放的「道理的模範(羅6:17,18);也是上帝叫傳道人遵行的,且要特別持守住的真理模範,即「你從我聽的那純正話語的規模」(提後1:13)。

2.上帝命定模式的原則和意義

2.1顯明救恩的旨意:因為上帝的旨意是要歷世歷代的人在基督里,即基督的教會(愛子的國)里得著救恩(約3:15;羅8:1;西1:13—14),並要基督徒在他兒子的教會裡榮耀他(弗1:9—11;3:10—11,21)。這個旨意就是上帝自己定的規模、樣式或標準。按著這個標準,基督的教會便首先在耶路撒冷誕生。

2.2設立使徒教訓的權柄:主耶穌曾禱告說,「不但為這些人(使徒們)祈求,也為那些因他們(使徒們)的話信我的人(指將來所有信的人,即所有基督徒)祈求,使他們都合而為一。」(約17:20—21)主的意思是要求所有相信他的人都必須合一,而這合一是建立在眾使徒的話語上(因他們的話信我)。這個在使徒話語上建立的模範,正是照著上帝的旨意,為要實現上帝的宏偉的救贖計劃。使徒保羅曾對哥林多教會說:「因此我已打發提摩太到你們那裡去;他必提醒你們,紀念我在基督里怎樣行事,在各處各教會中怎樣教導人。」保羅所說的「我在基督里怎樣行事」,乃指他所教導的都是從主領受的,在各處各教會所講的都是一樣的,就是在各處栽下福音的種子,顯明真理,為各教會樹立真道的模範,叫各地方的教會都跟著遵守。

2.3為傳道人確立真理的模範:使徒保羅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曾這樣勉勵提摩太,說,「你從我聽的那純正話語的規模,要在基督耶穌里的信心和愛心裡,常常守著。」(提後1:13)這裡說的「純正話語」就是使徒的教訓(帖前2:3—4),就是從主來的命令和真理(彼後3:1—2);而「規模」就是tupos(模範),就是標準(standard)。使徒保羅的意思是說這個純正的真理的模範,籍著傳講和執行,就能守住。

2.4為基督徒確立真道的模範:新約聖經教導我們,要每一個基督徒都能夠「在真道上同歸於一」(弗4:13)。這可不是叫我們眾人隨便在這個道上或那個道上同歸於一,而是要我們在「真道」(提前2:4)上同歸於一。何謂真道?就是從眾使徒傳出的主的命令(彼後3:1-2),就是基督的話(羅10:17)。這才成為眾信徒學習,明白,效法的模範。新約聖經中這個由主耶穌親自命定的模範,能使常常遵守的眾信徒在「一信」(弗4:5)上「曉得真理,得以自由。」(約8:31—32)而與此同時,基督徒也受勸告,當為那「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地爭辯」(猶3)。沒有真道的模範,就不能跟那些偷著進來的假弟兄,傳異教和異端的假先知或假師傅們爭辯,直至拆穿他們。(彼後2:1—3;猶4)

2.5撒下福音的種子:上帝的道就是福音,福音就像種子(路8:11)。耶穌在撒種的比喻中曾明確地宣稱,「種子就是上帝的道」。種子落在不同的土裡,就出現不同的結果。這不同的土就像是不同的人心。當然,人要預備誠實、善良的心非常重要,但如沒有上帝的道,還是白搭。眾所周知,凡是種子都各從其類(創1:11—12)。永遠也不會有撒下蘋果的種子而長出橘子來,也不會長出桃子來。絕對不會出現這樣的錯誤。因此,在這種情形下,你就可以斷言並確信,上帝的道也必定是各從其類。當著福音的種子撒在好土裡,即被人持守在誠實、善良的心裡時,就產生出相同信仰的基督徒來,而不會產生出不同信仰的信徒來。也就是產生出新約聖經中的教會(即基督的教會)來,而不像那些由人手所設立的分門結派的「教會」來。當我們今天也照著當初使徒們所樹立的純正全備真理的模範,象效法他們的一代代傳道人那樣,去普天下撒播福音的種子,即基督的教訓的時候,從21世紀直到世界的末了,就會產生出一個個屬基督的教會來。

二、基督教會是上帝在聖經中命定的獨一教會

1.教會的原意

辭典中對於教會的定義通常是「基督徒用來敬拜的建築物」。這樣的建築在世界各地的城市和村鎮景觀中常可以見到。有些教堂壯觀華麗,有的樸素簡單——但是它們都很容易辨認。而今的教會不僅僅是建築物。它也是一個組織,事實上,是一系列組織,因為在世界各地有成千上萬的不同「教會」或基督教派別。[25]

在古代希臘,ekklesia 這個詞廣義上是指「任何一種合法集起來的公民集會」。後來,羅馬的學者們並沒有在拉丁語中找到與它相對應的詞,而是採用了音譯的方法,把這個詞按原來的發音直接移植到本國的語言中,用來稱呼他們自己的、與古希臘相仿的公民集會。在古希臘和羅馬,執政官員們召集ekklesias的目的都是行政性的,包括:制定與國家法律相符的政策律令;選舉或撤換城市保安官;對外宣戰;簽署條約,建立同盟;選舉將軍或其他軍事將領;調遣部隊;收取和分配某些款項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所有這些集會開始的時候,

人都要先行禱告,並且向他們的神祗奉獻祭品。[26]

2.教會在聖經中的一般含義

在希臘文本的舊約聖經中,就是用ekklesia來譯希伯來語的kahol(即「召聚」的意思)的。要知道,以色列人可不是簡單地聚在一起,他們是被「召集」到一起的。無論是希伯來語的kahol,還是希臘語的ekklesia,它們都重點強調了上帝進行「召集」的作為。在新約聖經中,ekklesia共有三種用法:1)教會的總稱;2)特指某個地方的教會;3)指信徒們的聚會崇拜。因為對使徒們來說,起初的教會既不是一個建築物,也不是一個教派。他們在使用「教會」這個詞的時候,想到的是人——上帝的子民、耶穌的門徒,他們通過自己的生活方式證明他們是上帝國的一部分,這個上帝的國是耶穌最先宣告的,而使徒們相

信這個國度已經來到了。因此,「教會」並不是人類的想像力創造出來的,而是上帝的工作,是在五旬節聖靈將新生命賜給絕望的門徒們時建立的。這些耶穌的門徒和那些願意相信上帝的國已經來到的人就同時被上帝帶入了一個充滿愛和喜樂的新群體中,這個群體就叫作「教會」。[27]

3.教會在聖經中的屬靈含義

3.1教會是主耶穌親自命定的(太16:18):耶穌說:「我要把我的教會(用的正是希臘文 ekklesia這個字)建造在這磐石上」。[28] 他的意思是指他要用福音把一群人從世界的罪中,召喚出來得拯救(太4:17)。

3.2教會是基督用自己的血買來的(徒20:28):耶穌基督的血是為了赦免人的罪而流出來的(太26:28)。我們信而順服,籍著基督的血(愛子的血)得蒙救贖,因為基督用自己的血使我們脫離罪惡(弗1:7;彼前1:18—19;啟1:5)。根據新約聖經,因為教會是那些已靠基督的血罪蒙得赦,心被潔凈,重生得救的基督徒所組成的,所以就說基督是用流自己的血這麼大的代價來買了教會。

3.3教會由成聖的人(聖徒)所組成(林前1:1—2):使徒保羅在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說,「蒙召作耶穌基督使徒的保羅,寫信給在哥林多的教會,就是在耶穌基督里成聖,蒙召作聖徒的」人。這也就是使徒彼得所說的「聖潔的國度」(彼前2:9)。一個人能不能不成聖而進入教會呢?顯然不能!因為教會是指著得救的聖徒(即成聖的人)說的。一個人能不能不籍著基督的血而成聖呢?當然不能!因為惟有基督的血才能使罪得赦(太26:28)。一個人能不能不籍著受洗單憑著信而除罪呢?斷然不能!因為惟有受洗才能除罪(徒22:6—16),而對信而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的人來說,不是單用水,乃是用水又用血(約一5:6)。

3.4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弗1:23;西1:24):教會是基督在地上屬靈的身體,這不是一種比喻和象徵,乃是一種屬靈的實際,說明教會與基督的同體與合一(羅12:5;來2:11)。主耶穌在世為人,以及復活升天,有他個人的身體,但他作為上帝所立的基督,遠超過萬有之上,是上帝永遠計劃的承受者和執行者(弗1:22;西1:18;約5:27)。因此,基督便借著自己的身體來執行上帝的旨意,承受和管理萬有,同時彰顯上帝的榮耀。基督發命令,教會就遵守。教會一次與基督聯合為一,就不再解體,乃是與他一同坐在天上(弗2:6;來12:22),將來一同顯現在榮耀里(西3:4),並和他一同作王,不是等到未來的千禧年,而是從1世紀開始,包括現在,直道永遠。(提後2:12; 啟5:10;20:6;22:5)

3.5教會是基督的新婦(約3:29;啟21:9):使徒保羅在給以弗所教會的書信中,論及基督徒如何做好丈夫和妻子,教導他們為何要持守住兩者之間的關係,因為基督徒夫妻的雙方都已與基督建立了關係,而這個關係正是他們持守夫妻關係的基礎。於是就做結論說:「這是極大的奧秘,但我是指著基督和教會說的。」(弗5:22—32)他又在寫給哥林多教會的信中說:「我曾把你們許配給一個丈夫,要把你們如同貞潔的童女獻給基督。」(林後11:2)上帝最美好的心愿之一就是為他的兒子找一個配偶,而她就是教會。作為已經許配給了基督為妻的教會,最基本的要求當然就是清潔忠心,如貞潔的童女,隨時等待主基督來迎娶。(啟21:2)

3.6教會是重新與上帝和好的一體(弗2:16):「和好」也稱「和睦」,在希臘原文里有「再和好」或「重新和好」的意思。也是指在雙方建立友誼,塗抹或廢掉冤讎的意思(弗2:14—15)。基督用自己的血叫人與上帝和好,是指在教會裡人與上帝、人與人和好(西1:21—22)。所以在教會以外,沒有和好的事;在教會以外,不可能有與上帝再和好的事。

3.7教會是上帝的家(弗2:19):上帝曾在地上建立過一個家,就是選民以色列人,可這個家卻很叫他失望,沒有滿足他的心愿(何8:1;瑪1:6)。而新約信徒因著基督的救贖,作了上帝的兒女,重新成了上帝家裡的人,就是屬基督的教會。就個人來說,基督徒是上帝的兒女(約一3:2);就全體來說,教會是上帝的家(提前3:15)。這個家今天雖然在地上,卻同時又聯繫在天上,並貫通到永遠。(來12:22—24)上帝是家長,基督為兒子和大祭司治理這個家,上帝的僕人以及一切侍奉他的人都是管家,所有的信徒都互為弟兄姐妹,將來要承受永遠的產業。(來3:6;林前4:1;加4:28—30)

3.8教會是上帝的殿(林前3:16):在舊約時代,上帝讓所羅門為他建殿。雖然上帝住在天上,但他卻願意以他的名在地上有一個代表的居所,來見證他的聖潔和榮耀,並與他的子民同在。到了新約時代,基督徒因著基督的關係,成為上帝的殿,上帝的靈住在裡頭,也稱聖靈的殿(林前6:19;弗2:22)或靈宮(彼前2:5)。因此新約時代的這個殿卻不是指著有形的、物質的建築,而是指一群籍基督的血赦罪重生的基督徒。教會,作為聖靈的殿,必須被聖靈充滿,猶如會幕和聖殿造成後,有雲遮蓋,上帝的榮光充滿在內一樣(出40:34—35;王上8:10—11),不能只有人的活動,沒有聖靈的運行;教會,作為上帝的殿,必須是聖潔的(林前3:17),絕不允許人在裡面兌換銀錢做買賣。(約2:13—16)

3.9教會是天國/上帝的國(西1:12—13;林前1:1—2):因為基督徒是基督用自己的血從各族、各方、各民、各國買了來,成為國民,歸於上帝,就是上帝國的國民,就是天國的國民。(啟5:9—10)使徒保羅說教會是在基督耶穌里成聖,蒙召作聖徒的(林前1:2),又說眾聖徒都是蒙上帝的救恩,被他遷到他愛子(基督)的國里(西1:12—13)。這國就是指著上帝他自己的國說的。使徒彼得曾用「聖潔的國度」來稱基督的教會(彼前2:9)。主耶穌也曾替換使用教會與天國,明顯指的是一回事(太16:18—19)。

3.10教會是祭司的國度(啟1:5—6):上帝在舊約時代曾揀選以色列人作屬他的子民,歸他作祭司的國度,但以色列民卻失敗了。新約時代,上帝卻在耶穌基督里揀選了罪人,用基督的血使罪人脫離罪惡,潔凈成為聖潔特作他祭司的國度,盡祭司的職分,侍奉他。因此,教會當像舊約中以色列人的祭司那樣不僅以讚美、禱告、唱詩來敬拜他,而且還要傳講他的旨意、美德和話語,勸勉教導人認罪悔改歸正,不忘捐輸,常常行善。(詩141:2;彼前2:5,9;徒:4:19;腓4:18;來13:15,16)

3.11教會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3:15):真理是上帝作事的原則和依據,並借著聖經啟示出來,叫人知道就是他的話。耶穌曾說,他來是為真理做見證(約18:37),其實他自己就是真理,這是因為上帝關乎救恩的一切真理都集中在耶穌的身上(約1:17;14:6)。主耶穌復活升天以後,差下聖靈來,榮耀他,為他作見證。那稱為真理的聖靈,也就是真理(約一5:7)。他來了要引導人進入一切的真理。柱石和根基是代表見證、紀念、承當和堅固的意思。因此,教會的功用就是為真理做見證,為真理打那美好的仗(提前6:12)。沒有教會,上帝的真理便無法向世人顯明。

3.12教會是金燈台(啟1:12—13,20):在舊約時代,會幕和聖殿都安置有燈台。燈台的主要作用是為發光照亮會幕和聖殿,以便祭司的侍奉(出5:31—40;王上7:49;代下4:7)。《撒迦利亞書》在談到金燈台時,說燈台上有七盞燈,旁邊有兩棵橄欖樹(亞4:1—6,10—14)。這兩棵橄欖樹也是兩個燈台,立在世界之主面前,向全世界傳道作見證(啟11:3—10)。燈台是用金子打造的,因為金子象徵上帝的性情。照樣,教會稱作金燈台,是因為這是屬他的,是他用他兒子的血買來的(徒20:28;林前1:2)。因此,教會作為燈台,一方面照亮內部,在光明中侍奉上帝,使全體弟兄姐妹都行在光明中,並在真理上得到造就;另一方面作世上的光,照亮世界,把主耶穌託付的大使命傳向萬邦,在全世界為基督作見證。(太5:13—16;28:19—20;路24:47—48;徒1:8;10:39—43;13:47)

3.13教會是有名錄在天上的諸長子之會(來12:22—23):《希伯來書》稱基督的教會為「諸長子的教會」。希臘文「長子」這個名詞是多數格,是指「首生的一群人」說的。因此,教會就是指那些在今世蒙上帝的救恩,因信稱義,靠血稱義(羅5:1,9),悔改受洗,使罪得赦(徒2:38),從水和聖靈得重生的一群人(約3:3,5)。上帝用生命冊把這群人的名字記下來,將來要這群人跟他一起住在天上,並把沒有記在生命冊上的人扔到火湖裡去。(約14:1—3;腓4:3;啟20:12,15)

3.14教會是聖城新耶路撒冷(啟3:12;21:2,9—10):教會也稱新天新地(啟21:1),在上的耶路撒冷(加4:26)和天上的耶路撒冷,就是永生上帝的城邑(來12:22)。教會是在一世紀主耶穌復活後的第一個五旬節那天由上帝那裡從天而降(徒2;啟21:2),從此成為上帝在人間的帳幕(啟21:3),就是他得榮耀的教會 (弗3:21),是他彰顯榮耀的城(啟21:1,11,23)。那些在耶穌基督里新造的人,便在新天新地里與上帝同住,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也不再有黑夜,侍奉他的僕人也不用燈光、日光,並已作王,直到永永遠遠。(啟21:4;22:5)

值得注意的是,其所以稱這獨一的教會為基督的教會,並非是象各宗各派那樣給她套上一個教派的名稱,而是指她與基督的特殊關係,如,她是基督用重價買來的,是靠基督的血洗罪的,是在基督里成聖的,是因基督與上帝重新和好的,是蒙基督親自拯救的,是屬基督的,等等,因此,保羅就直接稱她為「基督的眾教會」(羅16:16)。基督的教會是非宗非派的,即不像什麼路得宗、信義宗、長老會、浸信會、衛斯理會等分宗結派的「教會」。基督的教會是基督身體的整體,並不是整體的一部分。這就是說,基督的教會是在基督里的眾信徒的全體,他們的信心和遵行的一切,完全跟從新約聖經中耶穌基督的命令和使徒的教訓以及他們的行為榜樣。保羅在《羅馬書》中提及的「眾」字,是指著全體在各地組成教會的基督徒說的。從世界的範圍來看,基督的教會是一個整體,具有世界性的特徵(太6:18;林前10:32;弗5:23;提前3:15),但她也指在某城某地由一群基督徒所組成的地方教會,就像使徒保羅寫信給「在哥林多上帝的教會」(林前1:1—2),或者指分布在同一城裡的不同地點的各個教會,如「加拉太的各教會」(加1:2), 「猶太信基督的各教會」(加1:22)以及「亞西亞的七個教會」(啟1:4)等。這些都是指在各處各地屬於基督教會一個世界性整體的地方教會。當使徒保羅在《羅馬書》16章16節提及「基督的眾教會」這個概念時,乃是包括了在他那個時代全世界各處的地方教會。由此可知,基督的教會首先是一個整體。她不僅具有世界性特徵,而且也具有地方性特徵。另外,基督的教會不是一個教派,也不是一個宗派,而是在各處各地得救屬基督的整體。所有得救的人,成為世界性基督身體的肢體。這就是說,當著罪人相信了基督,悔改受了洗,即順服了那道理的模範的時候,就被上帝加添給這個世界性的教會了。當他和當地的一群基督徒一起敬拜上帝並侍奉耶穌基督的時候,他就是在地方教會裡。(徒2:44—47)

三、耶穌基督是基督教會的惟一基礎

基督教會不單是獨一性的教會,而且是歷史性的教會。因為基督的教會是以耶穌在十字架上受死、埋葬、第三天復活這個獨一無二的歷史性事件為基礎的。記載在聖經中的作為基督教會惟一基礎的有關見證和教訓,並不是與基督徒實際生活無關的神學理論,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生存理念和生活方式,是信仰基督與侍奉上帝的真實動力。因為耶穌真的從死里復活了,所以他就能指引我們復活。基督的教會就使人建立了今生的信心與將來的盼望。耶穌曾說他要把他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太6:18),也就點明了這個基礎的惟一性和永恆性。

1.先知對這個基礎所作的預言及應驗

上帝先借大衛的口預言說,那塊「匠人所棄的石頭」(詩118:22),已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這是指耶穌要被猶太人棄絕,而被信靠他的人看為寶貴說的。(彼前2:6—7)從後來聖經的記載上我們真的看到耶穌被猶太人棄絕,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可8:31;徒4:11)

上帝又借先知以賽亞預言說他要在錫安建造他的殿,要建造在「試驗過的石頭」(賽28:16)上,作穩固根基,是寶貴的房角石。後來我們真的看到耶穌被出賣,被釘死,被埋葬,從死里復活。這也就足以證明他真是上帝的兒子,是經過上帝試練和考驗過的,可作穩固根基的寶貴磐石。

2.使徒發出的宣言和認信

當耶穌問他的門徒別人怎麼看他的時候,使徒彼得就回答說,「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太16:16)後來他又說基督就像活石,雖然被人棄絕,卻被上帝所揀選所寶貴,並在其上建造成靈宮——就是上帝的教會。這個活石,對於不順從真理的人,他就是絆腳的石頭,跌人的磐石;對於順從真理的人,他就是真理的柱石,生命的磐石。(彼前2:3—8;提前3:15)使徒保羅也聲明說:「因為那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穌基督,此外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林前3:11)

稱為磐石的基督,雖然曾被自己的同胞猶太人所棄絕,但卻被基督徒看為至寶。耶穌是在他從死里復活的事實上受試驗和試練的。他用他復活的大能證明了他是上帝的兒子,證明了他是基督,是教會的磐石根基。因此,任何不以基督的教訓作根基的「教會」,就不可能是基督的教會。(約二9)

四、基督教會建立的時間和地點

當耶穌對他的眾使徒宣告說,他要建造他的教會(太16:18),他是指著將來說的。根據聖經新約記載,到了使徒時代,教會就已經建立了。(徒5:11)而當施洗約翰和耶穌出來傳道時,他們只是說天國近了(太3:1—2;4:17)。主耶穌曾打發七十個門徒去傳道,也是叮囑他們說天國近了(路10;1,9)。根據前文所述,首先我們知道這裡的「天國」指的就是「教會」,或稱「上帝的國」。但這個「近了」,究竟在時間上指的是何時呢?當著說某件事「近了」的時候,那肯定是指不遠了,或就要發生了。有一次,耶穌對著眾人和門徒說,他們當中有些人會在活著的時候看見上帝的國降臨。(可9:1)假如像一些宗派所說的「天國」還沒有降臨的話,那必定有人已經是兩千歲了還活著。你相信嗎?當然我們還是應該相信耶穌的話。大部分學者同意,「近了」這個詞至少有一個含義,那就是上帝的國已經隨著耶穌的到來而降臨了。這一點在耶穌顯的神跡中很清楚地顯示了出來,在這些神跡中,不僅宣告了上帝的國的降臨,而且做了解釋。[29] 因為耶穌已經道成肉身,降在人間,把上帝的方式和上帝的國顯明給世人。那些願意相信的人,立刻就成為上帝國度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同時也就意味著它將來要揭示其他什麼事物,都將不會是什麼全新的開始,因為某個事物所有含義的最終顯示,本質上說,此時此地已經存在了。儘管由此產生的新的存在形式現在可能看上去只有一個很小的不引人注意的開頭,但是它不可避免地會長成令人刮目相看的身量——就像一粒芥菜籽,這原是百種中最小的,等到長起來,卻要比各樣的菜都大。(太13:31—32;可4:30—34;路13:18—19)[30]

根據路加的記載,天國降臨是在五旬節那一天(徒2:1)。什麼是五旬節?這是猶太民族慶祝收割的節期。在節期的開始,要向上帝獻上大麥一束,為禾稼行開割禮。到收成之日共四十九日,四十九日的次日適足為五十日,把這日規定為慶祝收成的節日,因此這個節期叫做五旬節。[31] 當天的第三個時辰,剛到已初(徒2:15),也就是早上9點鐘。那時當著群眾對於使徒能說各國的語言感到驚奇和懷疑的時候。有人以為使徒們是喝醉了酒。使徒彼得否定了他們的猜測。因為他們不是醉了,[32] 而是被聖靈充滿。(徒2:3)

耶穌曾預言說,上帝的國將大有能力地臨到。(可9:1)耶穌復活後又吩咐眾使徒,要他們回到耶路撒冷,在城裡等候,直到他們領受從上頭來的能力。(路24:49)耶穌又在即將升天前再一次叮囑他們說,「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徒1:8)這就說明天國是大有能力地臨到,大有能力是指天國與聖靈同降。五旬節那一天,聖靈大有能力降臨在耶路撒冷,充滿了使徒們所在的屋子,使他們得著能力。使徒彼得因得著這個大能,便在聖靈的帶領下,放膽傳講上帝國的道,為耶穌基督的復活做見證。眾人聽見這話,覺得扎心,就對彼得說:「弟兄們,我們當怎樣行?」彼得說:「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因為這應許是給你們和你們的兒女,並一切在遠方的人,就是主我們上帝所招來的。」彼得還用許多話作見證,勸勉他們說:「你們當救自己脫離這彎曲的時代。」於是,領受他話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門徒約添了三千人,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徒2:1—42)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上帝,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徒2:46—47)這樣,最初的基督教會就在耶路撒冷被建立了。

美國丹弗神學院教會史和歷史神學高級教授布魯斯·雪萊曾評述說:「基督教會就是這麼開始的。這是一個不尋常的開端。」[33]

[1]《約翰一書》4:1;《加拉太書》1:6—7。

[2] 伯克富:《基督教教義史》,趙中輝譯,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第165—166頁。

[3] 周偉馳:《奧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289頁。

[4] 伯克富:《基督教教義史》,趙中輝譯,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第167頁。

[5] 同上,第169—170頁。

[6] 布林頓:《西方近代思想史》,汪德昭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51頁。

[7] 劉林海:《加爾文思想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208頁。

[8] 漢斯昆:《基督教大思想家》,包利民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第134—135頁。

[9] 伯克富:《基督教教義史》,趙中輝譯,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第173頁。

[10] 漢斯昆:《基督教大思想家》,包利民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第143頁。

[11] 同上,第139頁。

[12] 卓新平:《當代基督宗教教會發展》,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第30頁。

[13] 巴爾塔薩:《神學美學導論》,劉小楓選編,曹衛東、刁承俊譯,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第171頁。

[14] 漢斯昆:《基督教大思想家》,包利民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第199頁。

[15] 詹姆斯·C·利文斯頓:《現代基督教思想》何光滬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964頁。

[16] 同上,第969頁。

[17] 同上,第973頁。

[18] 許志偉:《基督教神學思想導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第283—284頁。

[19]《羅馬書》16:16。

[20]《希伯來書》12:23。

[21]《約翰福音》5:23。

[22]《馬太福音》16:18。

[23] 我個人以為,現代簡稱的「基督教」的本質含義不是「基督宗教」,而是「基督教會」。也不是「路得會」、「長老會」、「浸信會」,更不是「天主教」、「東正教」等。這些古里古怪的名稱都是聖經中所沒有的,也是違背聖經的教會觀的。

[24]《約翰福音》17:20—22。

[25] 約翰·德雷恩:《新約概論》,胡青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472頁。

[26] 參見Bible Words: Ekklesia By Bill Young, Ph.D.,Abilene Christian University。

[27] 約翰·德雷恩:《新約概論》,胡青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472頁。

[28] 這裡磐石是主耶穌指著他自己的神性而說的。

[29] 約翰·德雷恩:《新約概論》,胡青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67頁。

[30] 同上,第152—153頁。

[31] 徐懷啟:《古代基督教史》,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第80頁。

[32] 那時正是早上(徒2:1—15),而猶太人根本沒有早上喝酒的習慣。

[33] 布魯斯·雪萊:《基督教會史》劉平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6頁。

(章智源文,原載《神學美學》第2輯,上海三聯2008年2月版)

評論這張

轉發至微博
推薦閱讀:

教會中也有惡人嗎?
覺得肌肉太緊實僵硬?幾個簡單的動作,教會你用泡沫軸放鬆肌肉 [一點資訊]
前任教會了你什麼?
[轉載]這10條保命童謠,一定要教會孩子!
第六章 教會的見證:對己、對人、對神

TAG:聖經 | 教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