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志剛:管子是諸子百家親爹

賈志剛:管子是諸子百家親爹  非常高興,易中天老師率領一種「講師團」開講諸子百家,那是中華文明的精粹。可是,易老師已經開講了,開篇就是「實話孔子——夫子何人」。易老師講得如何,姑且不論,只是這樣的順序就有問題。易老師說了,春秋是中國思想史的奧林匹克,這太正確了。問題是,講奧林匹克似乎應該從顧拜旦開始,而不是以劉翔來開篇。  諸子百家應該以誰開始?毫無疑問,從管子開始。負責任地說,管子是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的親爹,沒有管子,就沒有諸子。  事實上,關於諸子百家究竟是哪些諸子,歷來說法不一。管子有時被列入其中,有時根本就沾不上邊。即使被列入,也是在其他一類,似乎只是湊數的幫閑的可有可無的。  但是事實恰恰相反,管子的思想包羅萬象,其後的諸子百家幾乎無一不是從管子學說中分離而出。  管子的思想收羅在《管子》一書中,與其他的諸子一樣,《管子》中的文章有管子自寫,也有後人補充。《管子》共八十六篇,現存七十六篇。通讀《管子》,就會發現管子是諸子他們親爹這一鐵的事實。  在我即將出版的《原來這才是春秋》中,對於這一事實做了簡單的描述,現摘錄部分作為佐證。 儒家:  「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踰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踰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這裡的「四維」就是禮、義、廉、恥,缺了一維,國家就傾斜;缺了兩維,國家就危險;缺了三維,國家就顛覆;缺了四維,國家就會滅亡。管子認為有了禮,人們就不會超越應守的規範;有了義,就不會妄自求進;有了廉,就不會掩飾過錯;有了恥,就不會趨從壞人。有了「四維」,國家就有了秩序,邪亂的事情也就不會發生了。  這就是管子的四項基本原則,國家要發展,人民要富裕,這四項基本原則是基礎,是必備的條件。  禮、義、廉、恥,這就是儒家思想的基礎。  法家:  關於法,管仲的論述非常之多,內容也非常全,從法的重要性,到法律制度的建設、法律的執行等各個方面一應俱全。稍作摘選,就能發現管仲是一個如假包換的法家,他的思想也正是後來法家們的理論基礎。  「正法直度,罪殺不赦,殺戮必信,民畏而懼。武威既明,令不再行。」翻譯過來就是:法律公正,制度明確;殺有罪,不寬赦;執行刑罰一定說到做到,民眾就會畏懼。權威明示於眾,法律就不必一再重申。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嚴格執法,公開執法。  「君一置其儀,則百官守其法;上明陳其制,則下皆會其度。君之置其儀也不一,則下之倍法而立私理者必多矣。」翻譯過來就是:國君統一立法,百官就能守法;上面把制度公開,下面行事就都能合於制度。如果國君立法不能統一,下面為公法而另立私理的人就會增加。換成今天的說法,就是公開公平公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明君察於治民之本,本莫要於令。故曰:虧令則死,益令則死,不行令則死,留令則死,不從令則死。五者死而無赦,唯令是視。故曰:令重而下恐。」翻譯過來就是:英明的君主知道治民的根本,根本中沒有比法令更重要的。所以說,隨意增刪法令的,不執行不遵守法令的和扣押法令的都必須處死,法令有了權威,下面的人就畏懼了。嚴刑峻法,對於現代社會來講,當然會有個適用性的問題,但在當時,自有其時代意義。  甚至對於一些法律疑難問題,管仲也有很好的解答。  「令未布,而民或為之,而商從之,則是上妄予也。上妄予則功臣怨,功臣怨而愚民操事於妄作,則大亂之本也。令未布,而罰及之,則是上妄誅也。上妄誅則民輕生,民輕生則暴人興,曹黨起而亂人作矣。」什麼意思?就是說還沒有頒布法令,有人偶爾執行了,國君不應該獎賞他,否則守法的人們就會抱怨,而一些人就會猜測還要出什麼法律而提前去做,那樣國家就要大亂了。同樣,法律還沒有公布之前有人觸犯了,也不能去懲罰他,否則人們就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就會沒有安全感,也會引起社會的動亂。  著名的范跑跑被開除了,按照管跑跑的思想,開除他是不對的。  對於法治的精神,管仲的思想可以說入木三分。即便活在現在,做一個哈佛法學院的博士後導師綽綽有餘。  道家:  管子的哲學思想可以說是博大精深,《管子》一書中,至少有九章專門講述哲學問題。分別是宙合第十一、樞言第十二、冶心術上第三十六、冶心術下第三十七、五行第四十一、勢第四十二、內業第四十九、九受第五十五、版法解第六十六。除此之外,其他章節中也都論及。  「道」是管子重點講解的一個概念,這個概念由管子提出並進行解釋,後來老子寫《道德經》,就是繼承了管子關於道的概念,延伸而成。  關於道,管仲多處提到,舉幾個例子。  「道,不遠而難及也,與人並處而難得也。」  「虛無無形謂之道,大道可安而不可說。」  「是故有道之君子,其處也若無知,其應物也若偶之。靜因之道也。」  「道在天地之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  關於道的解釋還有很多,這裡不再一一列舉,也不再一一翻譯。基本上,管仲的哲學思想屬於辯證法和一部分的唯物主義,《道德經》重點發揚了管仲辯證法的部分,而《墨子》更注重管仲的唯物主義部分。  除了大談道,管子還對許多哲學現象進行定義,譬如規律、規範、勢等辭彙的意思,就都是管子當初為我們定義的。  如果說管子是偉大的哲學家,那是對世界哲學界的一種獎勵。  兵家:管仲是一個軍事奇才,他打仗的原則被後人廣泛應用。  「霸王之形,德義勝之,智謀勝之,兵戰勝之,地形勝之,動作勝之,故王之。」  「夫爭強之國,必先爭謀,爭形,爭權。」  管仲不是一個喜好打仗的人,首先做的是以德服人,其次則是通過謀略,再其次是外交,最後才是出兵。《孫子兵法》基本照搬了管仲的理念,這一點非常清晰。因此,管仲不是勸齊桓公征討誰,相反,他常常勸齊桓公不要出兵。無論對大國對小國,管仲首先選擇的是用和平手段解決問題。  不打沒有準備的戰爭,不打沒有把握的戰爭是管仲的軍事思想的一個基本原則。因此,管仲指揮下的齊軍沒有打過一場敗仗,管仲對於賞罰、軍費、建制、號令、武器、地圖、敵情等等幾乎每一個軍事要素都有具體的要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概念首先來自於管仲這裡。  篇幅所限,更多更細節的東西無法再說,在後面會有少量的具體介紹。  可以說,《孫子兵法》脫胎於管仲的軍事思想,是管仲軍事思想的整理版。  其餘的就不用所說了吧?戰國時期的所謂縱橫家,其權術的使用,也都是脫胎於管仲,管仲的權術可以說使用得登峰造極。  事實上,管子的思想超越諸子百家中的任何一家。那麼,為什麼中國歷史上如此輕視管子呢?理由很簡單:統治者害怕老百姓懂得管子學說。  《管子》中民本的東西太多,直接批評國君的東西太多,這是統治者們不願意看到的;《管子》中講到具體事物的東西太多,開啟智慧的東西太多,這也是統治者們不願意看到的;《管子》中講權術的東西太多,治理國家的技巧的東西太多,這也是統治者不願意讓老百姓知道的;《管子》中法的東西太多,老百姓的福利太多,這更是統治者們不願意看到的。  與管子不同,儒家宣揚的是對國君的無原則遵從,宣揚的是如何成為謙謙君子,這一點統治者喜歡;道家講的是如何無為清靜,安於天命,這一點統治者們也不反對;而其他各家儘管未必是統治者們願意見到的,但是他們對於統治者們的統治並不造成實質性的威脅,因此,他們也是可以被容忍的。  只有管子,是被「封殺」的。  所以,講諸子百家而不講管子,充其量不過是新瓶裝舊酒而已。  誰來講管子?  我們拭目以待。

  附:一位網友對諸子百家的總結(不代表本人觀點)  影響中國文化二千多年的儒家,用一個字評價是:唬!用兩個字評價是:奴化!  同樣具有深遠影響的道家,用一個字評價是:騙!用兩個字評價是:忽悠!  頗具影響的法家,用一個字評價是:毒!兩個字評價是:愚民!  更具影響的兵家,用一個字評價是:詐!用兩個字評價是:智謀!  縱橫家,用一個字評價是:鬼!用兩個字評價是:權變!  墨家,用一個字評價是:義!用兩個字評價是:愚忠!  陰陽家,用一個字評價是:神!用兩個字評價是:迷信!

易中天爆笑的N句語錄  ◆殷商王朝為什麼滅得快?因為他們不把人當人看,其中之一的表現是用活人來祭祀。祭祀就是請神吃飯,可見中國很早就有請客吃飯的傳統。  ◆古人守孝號稱3年,其實是25個月。因為24個月是兩年,再加一個月就算是3年了,要知道中國人是很會打折的。  ◆請客吃飯時該怎麼上菜?正確的方向是從主賓起按照順時針方向陸續上菜,絕對不能逆時針——因為逆時針是遺體告別儀式。  ◆周朝制定了禮儀,人和人有了等級秩序,位子坐得有高低了,有人就不爽了,社會就不和諧了。於是有了音樂,多樣的音樂放在一起讓人快樂,就不用再問為什麼誰坐中間而誰坐角落,因為這是天意,要怪就怪你媽沒把你生好唄!  ◆中國從來就沒有一夫多妻制,而只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妾也分好幾種,有一種叫通房丫環。通房丫環就是睡的房間和主人夫妻睡的房間是相通的,「男主人」隨隨便便就可以過去的,而納妾就好像收編——「啊,來吧!」  ◆周朝時的社會結構是天子負責的天下,然後是諸侯負責的國,最後是大夫負責的家,三級所有,層層轉包。  ◆原本是子爵的楚國做大做強後想升級,這叫耗子腰裡別了桿槍——起了打貓的心思。  ◆魏武侯問魏文侯的老師田子方:財大氣粗的人和一無所有的人誰更有資格牛?田子方說:當然是一無所有的牛呀!我們一肚子學問一腦袋智慧是丟不掉的,不像你們的那些不動產隨時可能丟掉。你們不用我,我隨時可以去別的地方。雖然你們是皮,我們是毛,但是皮很多呀!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孔子有個「外交系」學生宰予專門提問題刁難孔子,有一天就問孔子:「如果有個好人掉井裡了,老師你跳下去嗎?」這個問題很像現在的女孩子喜歡問男朋友的那個問題:「如果我和你媽一起掉河裡了,你先救誰?」孔子的回答很簡單:「不能這麼問!如果真有好人掉井裡了,我可以打110嘛!」  ◆儒家是名義上的「執政黨」,法家是實際上的「執政黨」,道家是「在野黨」,墨家是「地下黨」。  ◆韓非說「女子三十而色衰」。意思就是說:女人到了30歲已經不堪入目了。現場的女士們不必緊張,因為那是古代,女子15歲結婚生子,到30歲時是差不多了。現如今,30歲的女孩子還沒結婚呢!  ◆關於道德問題,西方民族曾嘗試和上帝簽約,而且簽了兩次,於是有了《舊約》和《新約》。  ◆西方國家推崇的是契約關係。新郎新娘結婚,雙方交換結婚戒指,那是在合同上簽字;交換完戒指雙方親吻一下,那是在交換合同文本。每年一次的結婚紀念日,那是在確認合同繼續有效。

易中天解讀先秦諸子百家

孔子:一顆愛心構建和諧

我從孔子那裡讀到了一顆愛心,這顆愛心就叫做「仁」。什麼是「仁」?孔子沒有下定義,我們打開《論語》,會發現孔子對「仁」的很多解釋,但是有一條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樊遲向孔子問「仁」,孔子說愛人。所以仁就是愛,而且這種愛是什麼呢,這種愛是一種推己及人、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愛,它不簡單是我愛你,它是要怎麼樣呢,正反兩方面。正面的你的愛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想成立,也讓別人成立,自己想通暢,也讓別人通暢,就是自己想追求幸福,也讓別人幸福,這是正面的積極的方面去做;反面的,或者說消極的方面是什麼呢,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你自己不想的東西,你也不要強加給別人,你自己不想餓肚子,你不要罰人家餓飯,所以這是一種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推己及人的心理能力,這就是孔子的「仁」。所以孔子的理想,我覺得可以這樣總結: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讓世界充滿愛,構建一個和諧社會。這就是孔子的理想。所以我在孔子那裡讀到了一顆愛心,或者說,我在孔子那裡,讀到了一顆愛心,構建和諧。

孟子:一股正氣賓士天下那麼在孟子那裡呢,在孟子那裡,我讀到了一股正氣。我們通常說孔孟之道,孔孟之道,其實孔和孟是不一樣的。孟子和孔子有很大的區別,區別在什麼地方呢,孔子講「仁」,孟子講「義」。仁和義有什麼區別呢?仁者愛人,仁是一種愛,義是什麼呢,義是羞惡之心,羞是什麼,就是自己感到羞愧;惡呢,就是憎惡別人,所以仁是肯定的,義是否定的,義是帶有批判性的,所以在孟子這個地方,他有一股氣,因為義既要批判自己,讓自己感到羞愧,我做了不道德的事情,我羞愧;另外,他還批判別人,別人做了不道德的事情,他還批判,所以義需要一種精神力量的支持,而且這個精神力量它能夠轉化為物質力量,這個東西在孟子那裡就叫做浩然之氣,所以孟子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他有了浩然之氣後,他就有了勢,有氣他就有勢,有勢他就有力,所以孟子說話咄咄逼人,很不客氣的,我們去讀《孟子》這本書,你打開第一章《梁惠王上》,說什麼呢,說孟子去見梁惠王,梁惠王說「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老頭,你那麼大老遠的跑來,對我們國家有什麼好處啊?孟子怎麼說,「王,何必曰利?亦仁義而已。」大王,怎麼開口閉口就講好處啊,講講仁義嘛,一下子就給他頂回去,然後滔滔不絕地講為什麼講仁義,不要講利害。所以孟子說話他是直通通的,孟子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我讀孟和讀孔的感覺是不一樣的,讀〈論語〉如沐春風,讀〈孟子〉如聞戰鼓,讀了〈孟子〉之後你就振奮,你老想站起來做點什麼事,實在沒事找個人爭辯也行,找個人辯論也行,孟子很好辯的。所以讀〈孟子〉我是讀到了一股正氣,賓士天下。墨:一腔熱血救助苦難下面講墨子。墨子這個人,孟子是不喜歡的,孟子說:「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為愛,是無父也,無君無父,是禽獸也」。他把墨子罵作禽獸的,其實我們看,孟子和墨子他有很多相通的地方,相通在什麼地方呢,「行俠仗義」,如果要比較一下,孟子仗義,墨子行俠,孟子喜歡仗義直言,剛才我們舉過例子了。墨子自己做,大家都知道墨子救宋的故事,說公輸般也叫魯班,因為魯班的地位太高了,我們就不要用魯班這個名字了,公輸般為楚國造了一種攻城的器械,叫雲梯,去攻打宋國。墨子聽到這個消息以後,趕了十天十夜的路,有說是從齊國,有說是從魯國,趕到楚國的郢都去制止這場戰爭,墨子他為什麼要管這個事,當然這場戰爭墨子是制止了。墨子先說服公輸般和楚王,看來說不服,然後實地演練,解下衣帶做城牆,拿一個板子做模擬,和這公輸般過招,公輸般用九種攻城的辦法,墨子用九種守城的辦法,最後公輸般沒有辦法了,墨子辦法還沒用完,公輸般說:我有一個辦法,我不說;墨子說:我知道你是什麼辦法,我也不說;楚王說:你們說說嘛,什麼辦法;墨子說:公輸般的辦法很簡單,就是把臣殺了嘛,把我殺了不是就沒有人幫助宋國了嘛,但是我告訴你,我的弟子三百人已經帶了我的辦法和我的工具守在宋城之上了,單等楚兵來送死。楚王只好不打了。問題是墨子他為什麼要管這個閑事,有人說墨子是宋國人,因為墨子的出身也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宋國人,一種說是魯國人,但是根據這一段記載,我們知道墨子當時不在宋國,他要麼在齊國,要麼在魯國,趕了十天十夜的路趕到郢都的,而且墨子救了宋國以後,他離開楚國回國的路上,經過宋城的時候,天上下大雨,宋國人還不讓他進去避雨,所以墨子是跟宋國沒有直接利害關係的,他完全是行俠仗義。所以我讀墨子,我是讀到了一腔熱血救助苦難。韓非:一雙冷眼直面人生墨子是一腔熱血,韓非呢,韓非是一雙冷眼,這個性格,韓非和墨子又是相反的。墨子講的是兼愛,就是所有人他平等地愛,這跟儒家不一樣,儒家的仁愛是有等級的,先最愛自己的親人,然後再愛不太親的,再愛不太親的;而墨子他是天下所有的人平等的愛,所以他是一腔熱血。而韓非子呢,韓非子說世界上沒有愛,世界上哪有什麼愛,人與人的關係就是算計。他說有一個人是開馬車鋪的,賣馬車的,還有一個人是開棺材鋪的,賣棺材。這個開馬車鋪的人天天祈禱說:願天下人升官發財。那個賣棺材的天天祈禱說我願天下人早點得病去死,韓非說:難道是開馬車鋪的人仁慈嗎?不是,因為只有你升官發財,他馬車才賣得出去,他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啊,他說有一個做生意的人,夫妻兩個晚上都禱告,老婆就天天禱告說:神啊,保佑我老公吧,讓他平安無事,讓他每天掙一百錢。這禱告多了以後,老公就奇怪了,說你反正是禱告嘛,你不能多要一點嗎?老婆說什麼,一百錢就夠了,掙多了你就包二奶。所以韓非他是直面慘淡的人生,他是冷冰冰的、赤裸裸的、血淋淋的,把這個人世間的利害衝突,人與人之間的算計他都無情地給你揭露出來,一點面子都不講。因此他認為這個社會要建設得好,沒有別的辦法,什麼仁愛啊,仁義啊,什麼禮讓啊,沒有用,有用的只有兩個東西:一個是刑法,一個是權術,嚴刑峻法,陰謀詭計,這兩條管用。大家可能要問,這個東西你也把它當作精華來講了,什麼導向?我告訴大家,即便是韓非的這種思想,它也是有價值的,先秦諸子的所有思想都有價值,它是和儒家相反,區別在什麼地方呢?儒家是理想主義的,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讓世界充滿愛,很理想啊?我們可以總結一下前面的四位。[讀書感言]讀孔:一顆愛心構建和諧;讀孟:一股正氣賓士天下;讀墨:一腔熱血救助苦難;讀韓非:一雙冷眼直面人生——人生態度。[畫外音]讀孔得仁,讀孟得義,讀墨得力行,讀韓非得直面,在對自己人生感悟和體驗中,易中天先生讀出了儒、墨、法家的經典要義,他用人生態度概括回答儒家、墨家、法家對人生問題的解答,那麼在其它的經典著作里,易中天先生又讀出了關於人的什麼智慧呢?在孔、孟、墨、韓那裡,我讀到了人生態度,在老子、莊子、荀子那裡,我讀到了人生智慧,什麼人生智慧呢?我們來說老子。老子和韓非又有相通之處,我們有的哲學家就是把孫子、老子、韓非子合在一起講的,認為從《孫子兵法》到《老子》到《韓非子》一脈相承,在這個問題上我傾向於同意李澤厚先生的觀點,就是老子哲學來源於軍事辯證法,《老子》這本書是可以當作兵書來讀的,它裡面有很多兵道,但是這個軍事辯證法在《老子》這裡變成了政治辯證法,講治國,比方說治大國如烹小鮮,又從這個軍事辯證法變成了哲學辯證法,最後在我們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變成了生活辯證法,實際上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講,讀《老子》主要是讀生活辯證法,那麼老子講的生活辯證法是什麼呢,是弱能勝強,柔能克剛,無為則無不為。老子講世界上最柔弱的東西是什麼?是水,最不可戰勝的東西是什麼?還是水。水能攻堅,水能勝強,水滴石穿,大水漫過來,什麼都沒有了,誰能斗得過水啊,但水是最柔弱的,強難道是永遠強嗎?弱難道是永遠弱嗎?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壞事裡面就蘊含著好事的因素,好事裡面也蘊含著壞事的前兆,所以你成功了,不要得意;你處於弱事,你不要喪氣啊,弱是可能變成強的啊,一個人要想成功,他的辦法就是不爭,不要去爭。老子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就是老子的生活辯證法,這個生活辯證法對中國影響是很大的,中國很多俗話,民間俗語都是老子思想轉化過來的,比方說出頭的椽子先爛,搶打出頭鳥,這是老子的思想,不為天下先嘛,這些思想都是從老子那兒來的,所以老子的思想也很意思,就是它可以用在不同的領域,得出不同的結果來。那麼在老子那裡,我讀到了生活辯證法,在莊子這裡,我讀到了藝術人生觀。為什麼這樣講呢,老子講無為是假無為,實際上是無不為,至少也是有所為,只不過為了有所為,我先得無所為,無所為才有所為,叫做有所不為有所為,他還是要有所為,莊子是真不為,他就是不做。大家可能熟悉一個故事,楚國曾經想請莊子去做他的卿相,莊子在濮水旁邊釣魚,楚國來了兩位大夫,說我們國君想麻煩您老人家了,莊子說是啊,聽說你們楚國有一種神龜,它已經死了三千年了,你們楚王寶貝得不得了,把它放在盒子裡面,上面蓋著絲巾,恭恭敬敬地供在廟堂上,請問作為一個烏龜,它是願意死了以後留下骨頭被供奉起來呢,還是願意活著拖著尾巴在泥里打滾呢?這兩位大夫說,那當然還是寧願活著在泥巴里打滾。莊子說對不起了,二位可以回去了,我就是準備拖著尾巴在泥巴里打滾。一般人把這個故事解釋為莊子的清高,其實不是,我認為表現為莊子的透徹,根本就不是什麼清高,他看透了人生,在莊子看來,一個人最可寶貴的是他的生命,而生命的價值在於自由,這才講寧肯拖著尾巴在泥巴里打滾,我也要這個生命,我也要這份自由,為了這個自由,莊子寧肯什麼都不做,寧肯自己沒有名,寧肯自己沒有利,沒有用,寧肯自己沒有用。莊子甚至借老子的口說,我叫什麼不重要,你們叫我是牛,我就是牛,你們叫我是馬,我就是馬,這個名不重要,用也不重要,他說一顆樹,有用的都砍了,沒用的長得倍兒大,要用幹什麼,自由自在地活著就好,說這是一種藝術人生觀,是一種詩意地看待自己的人生,所以莊子的思想在後世就發展為中國人的藝術人生觀,而且對中國美學、中國藝術的影響非常之大,是先秦諸子當中,對後世美學藝術影響最大的是莊子,而且直接下承禪宗,就是一種自然的心態去看待社會,把人與社會全部看做自然,認為最自然的,最順其自然的就是最好的。那麼這種思想遭到了荀子的批判,荀子有一篇文章,叫《解蔽篇》,「解蔽」就是糾正方法論上的片面性。荀子總結了他以前的思想家,認為他以前的思想家,除了孔子以外,他不敢說孔子,除了孔子以外都有片面性。莊子的片面性在什麼地方呢?蔽於天而不知人,只知道自然,不知道人類社會。其實儒家也有片面性,就是蔽於人而不知天,孔孟不講天,莊子不講人,真正講人又講天的是荀子,荀子而且講天人關係,講人與自然的關係,這種關係是什麼呢?荀子說:各有各的規律,「天行有常,不以堯存,不以桀亡」,說自然界有它的客觀規律,不因為你是現在的君主,是堯舜,就怎麼怎麼樣,也不因為你現在的君主是桀紂,就怎麼怎麼樣,人類社會的變化不會影響到自然界,自然界的變化也不會影響人類社會。荀子說天會因為人們怕冷,就沒有冬天了嗎?地會因為人們怕遠就不再廣闊了嗎?君子難道因為有些小人在旁邊唧唧喳喳,說三道四,就不幹自己事兒了嗎?不會的。所以荀子的觀點就是該幹什麼你幹什麼,天塌不下來,緊張什麼呀。所以他說:「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這樣一種精神,這樣一種思想,發展到《易傳》裡面,《易傳》是《周易》的一個組成部分,《周易》是兩本書,一本《易經》,一本《易傳》,《易傳》是戰國末年秦漢之際產生的一本書,受荀子的影響很大,荀子的這樣一種思想發展到《易傳》裡面,就形成了一直激勵著我們中國人的一句名言:「天行鍵,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就是荀子的精神,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所以從荀子這裡我讀到了科學進取心(讀書感言)。以上就是我對先秦諸子的一點心得體會,再聲明一遍,僅為個人心得,這些心得是不全面的,不系統的,不完整的,掛一漏萬,在所難免。比方說,對於諸子當中的某些負面影響,我就基本上沒有說,這也是很可能引起某些人不滿的地方,這裡要說明一下,我覺得作為文化傳播者,首先要清理我們古代典籍先秦諸子當中那些積極的正面的東西,把它們傳播出去,以增強我們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批判的工作還是留給我們專家去做為好。第二點,作為一般讀者,用不著全面、系統、完整地把握先秦諸子,完全可以求仁得仁,求智得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取所需,只要我們有所領悟,有所感覺就好。第三點,我們讀先秦諸子,我們讀經典,對於一般人來說,他的目的就是獲得人生智慧,人生智慧從哪裡來,從人生體驗中來,人生體驗從哪裡來,從每個人的生活來,每個人都只有一個人生,每個人都只有一個體驗,每個人的人生都必須自己去體驗,每個人的人生智慧也必須自己去獲得,任何人都無法替代。聖賢的價值就在於千古之前,他們那些有價值的生活經驗可以穿越滄桑,走到今天,讓我們仍然覺得溫暖;而他在千古之前緘默地微笑著,注視著我們仍然在他的言論中受益而已

推薦閱讀:

諸子百家中的「十家九流」
戰國風雲之諸子百家(四)—莊子的逍遙遊與盜夢空...
謝長安:紅樓夢中的諸子百家
喻中:先秦諸子百家,韓非天下第一

TAG:諸子百家 | 諸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