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官窯之驚鴻易逝的另一個原因

宋徽宗執政25年,在瓷器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器型、釉色、品類非常豐富,品質不斷提升,到崇寧年達到一個高峰。建中靖國初,官器就有改變,生產出了一種天藍失透釉,釉質細膩純正,不開片,和之前的汝窯宋瓷完全不同:

北宋天藍失透釉三足雙耳爐

這個時期,好像科技十分活躍,不斷研製新品種,又生產出一種薄質純瑪瑙釉瓷器,帶文武紋,也就是後人說的「金絲鐵線」,非常細緻:

北宋哥窯黃地瑪瑙釉水仙盆

北宋官窯玉石釉雙耳瓶

北宋官窯紅瑪瑙釉花口瓶

北宋官窯黃瑪瑙釉酒盞

宋徽宗官窯的特點:一是瑪瑙玉石入釉,器質「似玉非玉勝似玉」。二是器型經典精巧,香灰胎,高溫燒制,胎薄質堅。三是失透釉,玉質溫潤。四是官瓷禮器,一般有款「大宋汝窯」、」皇宋官窯」、「大宋哥窯」、「奉華」、「宋徽宗」、「蔡」「等款識。五是香灰胎或者叫青灰胎是宋徽宗官窯的主要特點,質同紫砂泥,品質非常優良。不是全部宋徽宗官窯都是香灰胎,宋徽宗之前汝窯和一些的瑪瑙釉並非香灰胎,而是黃米胎,籠統說汝瓷是香灰胎是汝官不分的說法。

北宋官窯天青釉雙耳瓶

為什麼宋徽宗之官窯會這樣撲朔迷離?甚至現在故宮收藏的宋瓷中也只一兩件有「奉華」字款,宋朝官窯哥窯的真面目至今難說清楚。我看有一重要原因是宋代儒家文治精神、以儉治國的理念的無形約束,使宋徽宗不敢過分張揚的緣故。金兵南侵,作為宋朝的核心技術,官款瓷器具很有可能提前匿藏某處。由於宋官用器只局限於皇宮,少有流失,所以後世流傳官品極少,只少量「奉華」「內府」「蔡」等紀念款宋瓷偶見。

北宋哥窯雙耳瓶

宋史演義有一段故事說:自九鼎告成,徽宗心漸侈汰,由逸生驕。某日,召輔臣入宴,令內侍出玉琖玉巵,指示群臣道:「朕欲用此物,恐言路又要喧嘩,說朕太奢。」蔡京起奏道:「臣前時奉使北朝,遼主嘗持玉盤玉巵,向臣誇示,謂此系石晉時物,恐南朝未必有此,臣想番廷尚挾此居奇,難道我堂堂中國,反不及他么?但因陛下素懷儉德,不敢率陳,今既得此佳制,正好奉觴上壽,哪個敢說是不宜用呢?」徽宗道:「先帝作一小台,言官已連章奏阻,朕早制就此器,正恐人言復興,所以不便輕示。」徽宗尚知顧忌。京又答道:「事苟當理,何畏人言?古人說得好:『惟闢作福,惟闢作威,惟辟玉食,』陛下富有四海,正當玉食萬方,區區酒器,何足介懷?」

我想,這些所謂玉琖玉巵有可能就是官窯瓷器,一來按耐不住想向群臣展示一下,二來又怕言官不留情面,故作姿態,和蔡京一唱一和,表演了一段戲。人主之大患,曰喜諛,曰好侈,曰漁色,徽宗兼而有之。但宋徽宗造官瓷,從上面這個故事來看,並不敢過度張揚,主要是個人興趣所致。

宋代是中國儒家文化傳統最到位的一朝,人文匯萃。文臣武將,人才出眾,同朝議政,生動活潑,精彩紛呈。宋朝重文輕武以積弱的說法並不正確,強秦尚武亦不過百,人亡政息才是主因。正如《反經》講的:臣聞三代之亡,非法亡也,御法者,非其人矣。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汝州張公巷青瓷標本和寶豐清涼寺汝官窯標本
業內人士表示,那些市場曾經熱炒的「明清官窯瓷」、「鎏金銅佛像」等,不過是那些炒家淘汰的「垃圾藏品」。
被我們追捧千年的官窯器為何都是「瑕疵品」?
北宋官窯
張公巷汝官窯瓷片微觀探討

TAG:原因 | 宋徽宗 | 官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