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師說太極5

【轉】師說太極5

(:樹老師,一氣貫通是什麼感覺的) 每天練,哪怕半小時,都要練一會兒,要把身體的感覺和意識接上。每天要接。我練功44年,基本是每天都要練的。一氣貫通,就是從腳底到手指,全身上下各處的內性要完全一樣,不能手上軟的,腿上硬的,肩上柔的,胯上剛的,要全身各處的感覺和力性都一樣,而且不隨動作的變化而改變! (:腿上硬,這個不是很理解,手上,肩上松好象可以做到,但下肢松不知道應該怎麼做,是不是下盤穩固要有力才能穩固) 恰恰相反,下肢不是要穩固堅實,而是要能象上肢一樣把力鬆掉,沒有向上支撐力的感覺,這樣上下才能容為一體,周身一家,不然就會象我們平常的推手,上面一松,馬上就卡在腰腿上不能動了。 下肢的放鬆比上肢難,因為下肢是要在承受上身重量的情況下放鬆,即在受力的狀態下能放鬆,如果在打拳的過程中能把下肢的放鬆練出來,就等於下肢在受力的狀態下能松而不頂了,這時在推手受力時,和平時打拳沒什麼區別了,只好象自己上身的體重大了些而已,下肢松而不頂了,才能做到真正的化勁! 方法對了的話,兩年左右,但要天天練才行。方法一定要用拳和動作來說了,就是拳里怎麼練才能松下肢,怎麼練一定不會松,離開拳沒法說了,所以彌山他們經常來,就是用拳說,來的陳、楊、吳、武各式都有,拳架無所謂,是太極拳就行。大家都是太極的愛好者,能為大家把太極練對練好做點貢獻,我就挺高興,別的也不圖啥。吃穿不愁,又有自己一輩子的愛好,還圖啥?圖個高興唄!

瞬間的發力不是彈抖勁兒,只是外家拳的寸勁,和太極之勁是本質的區別。

彈抖勁是以即陰即陽,剛柔混一的太極勁為基礎的,只是平時推手時發放的時間較長,通過長期太極勁收放的練習和功夫的不斷純熟,逐漸達到能在極短的時間和距離內將收聚的勁瞬間全部放出,使對方的身體產生整體的瞬間壓縮或拉伸而被反彈拋出,所以彈抖勁是太極勁發放的高級階段.

無論是站手還是脫手,彈抖勁的發放效果一定是對方瞬間騰空拋出,體內受到劇烈壓縮震蕩,而不是局部受到打擊的疼痛感,所以彈抖勁是功夫達到一定程度後才能產生的,不是一般人想做就能做出來的。

1,太極拳的所有發放都應該是控制了對方才發放,控制不了是不能強發的,所以強調我順人被才可發。 2,我接觸的許多太極拳名家中,能發彈抖勁的廖廖無幾。3,本人練功打手40餘年,到目前為止不敢說能發彈抖勁

(請教樹老師,車輪飛轉,把擲來的石塊飛彈而出,算是控制住了對方沒有?不是擲來石塊,而是小心翼翼挨上來的輕柔樹枝,車輪轉得再快,能把樹枝者飛彈而出否?純熟的彈抖勁,是很少見到了。但也不要把它神秘化了。) 如果太極以此參照,還談什麼引進落空,直接旋轉崩出就好了,練習旋轉的力就可以了,所以現在練太極多是在外面的招式和技巧上作文章。 (:「力在驚彈走螺旋」——乃太極拳核心內勁之一。不注重怎樣練這個東西或許情有可原,乾脆把它從太極拳內勁中開除出去,就有點過了。)

教練員是理論指導實踐,運動員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而中國武術的師傅大多數只會實踐,不懂理論,講的都是自身的體會,所以基本上是運動員教運動員,沒有真正的教練員,教出來的東西只能一撥不如一撥了。 (:教練和運動員是職業。師父和徒弟是傳承。師徒是父子關係,教練和運動員是師生關係。前者有文化血緣,後者是經濟關係。) 我認識的很多老師們,他們真的不保守,他們真的想把所有的東西告訴你,他們想給你講清楚,但他們就是說不清楚,因為他們自己的理論就不成體系,你越聽越亂,是我們沒有人去把太極拳的理論體系化。 現在都拿拳論當理論,其實拳論是論述文,只能告訴你這個拳練好了會產生什麼獨特的效果,練錯了會產生什麼問題,根本不是如何去練這個拳的系統性理論。能予人規矩,不能予人巧,規矩,就是系統性理論,是所有人都要遵循的東西,巧,就是在規矩下各自的特點。 (:總結一下,昨天在您那兒解決了太極圖裡面的很多問題:比如像和性問題,始數和合數,及少陽少陰太陽太陰的構成與轉換。還有就是力達脊背的真正含義。以前我練拳都是輕浮的,平面的。就像廉價的台地茶,淡而無味;今早練拳就是立體的,多維而沉穩的。就像古樹大葉普洱。就等著歲月的發酵了!謝謝啦!) (:第一,樹老師功夫很好,人更好。第二,感覺自己沒松。第三,練拳方向要正確,必須先明理。第四,體會了如臨深淵的感覺。....)

(誰能說說腳下生根是啥感覺)

其根在腳,說的是太極勁要練到腳底都是,因為腳踏地受力,所以腳和踝關節的力是最不好松透扔掉的,力扔不掉勁就出不來。太極拳要腳踏浮萍,不能向下踏地使勁。 虛之松為沉,實之松為重,沉則定,重則滯,但初期是理解不了的,也不要去追這些,待能分清虛實之後才會有這些。所以松力不要松體重,松體重就是松實,生滯。說在直接點,松是用意松內,不是外面的事。你看到的就是重,沉你是看不見的。有個師傅,松沉很好,功夫也很好,那天演示被側推肩,對方一推,他一松沉,再推再松沉,人雖沒推動,打我看他後面的腿直抖。這是什麼現象?這就是松體重的表現。 (各階段都可以推,但要知道推的是什麼,練什麼!)

每個階段推手的目的和要練的東西是不同的,散推是這些階段的東西成熟固定了之後,進入隨意應用的階段。 很不錯,是真正太極的東西了!田把陳鑫的東西搞懂了不少,太極功夫就練出來了。這是他引用陳鑫圖說的內容,下次告訴你這些在拳和推手裡是啥意思。 他能理解這些,並指導推手和散手,就對了。太極本身就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是我們把它想簡單了,認為只要苦練就行。陳發科, 一定懂,因為馮老師就懂,馮老師經常聊這些東西,懂了加苦練,功夫才會好。子丑寅卯是用天地自然界的陰陽變化規律來告訴你拳里的陰陽變化是啥樣的。真要搞明白,要結合動作,一解就明白了。

(是否就是指轉關變化處?)

是人一動,整體的運行變化規律,不是單指哪一處的。 (如果對方雙手一起推過來,要怎麼化呢,是不是化一邊,還是二邊呢) 化不是方法,而是一種能力。是將來力在接觸點上溶入分解的能力,所以叫挨到何處何處化,如果沒有形成這種能力,不管是單手還是雙手,都是化不了的,和外形動作關係不大,所以練功是練那種能力,不是練外形的技巧。練到本能就叫中定,不思而化,心死而神活。心死是說你不產生思維活動,神活是說神經系統的本能反應。如我們的手碰到了煙頭上,手瞬間抽回,這時我們根本不會用心思去想怎麼回事,產生思維再去動作,而是無意識的神經反應,叫下意識,這就是心死神活的體現,化,也要練成這樣,等別人的力來了,再用心去體會,再找方法去化,早就來不及了! (:那樹老師的太極功夫相當了得了。注重外形,初學者還可以,到了後期還在外形上下功夫,遇到高手一點辦法都沒有。) 功夫根本談不上,研究些理論罷了,說出來大家聽著玩,能起點作用更好!

對樹老師的課的理解:講堂上放了一桶水,水在桶里,就是桶的形狀,沒人去動水,水就安安靜靜的待著,沒有任何變化。站樁和打拳練的就是這個,讓自己在沒有任何外力的情況下,身體如水般平靜。 站樁是靜止的水,打拳是流動的水。但水沒有外力的時候,就是它的本性。後來在水裡放了一個球,水能承載這個球,但不會把球彈出來,也不會讓球掉進去。水既承載(陽),又讓球留在水裡(陰),這就是陰陽同處,陰陽同出!這兩種現象是同時出現的,這就是陰陽同處,陰陽同出!放球出去,那是要讓球容進來,就像我們把球按到水裡,按的越深,你所感覺到的浮力越大,當你把水流動起來的時候,這個球就不穩定了,這個時候,你想讓球彈出去,讓球留在你的任何位置隨你。所以我們在平時站樁練拳時,要知水性,以意指引自己去練。鉛球就把它容在水裡,不用出去了,那想怎麼打,水說了算。 (:我看著些照片,好像他們打拳的時候,沒有一個動作是完全舒展開的。身體都有蜷縮感,跟現在打拳的架勢不同,現在都講究架勢打開。) 你沒看懂,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和動作的大小沒關係。高層次時,動作不重要了。馮志強老師的拳,到晚年滴里搭啦,很多人認為有柔無剛,其實一般人已經看不懂了。 前天聽了書畫家、太極拳家梅墨生的講座,大有收穫。從中華文化的根基談中國的丹道學、書畫和太極,很有深度。感嘆中國的根文化缺失太多了,所以真正的太極拳幾乎快沒有了。轉關是陰陽變化的轉換點,太極拳的消息盈虛,即陰中之陽、陽中之陰皆生於此,具體的體現要結合拳的動作運行來解釋了,但不要簡單的理解成往複動作的轉換或關節的轉動,轉關是陰陽之性的變化點,所以許多情況下外部動作是不顯現的,是內動不令人知的東西。 (:是拳的定勢和下一個動作的陰陽關係轉關嗎?) 不是,你還是沒脫離動作的概念。我們有機會當面交流吧,會容易的多。

推薦閱讀:

太極能量與太極化煞
我學太極拳的不平凡經歷(第12頁)
如何練好太極拳的「吞功」,習武之人都要看一看
太極谷的文件夾【經驗體悟】
學不會太極拳?教你掌握幾個原理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