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永遠的岳飛

原創:鄧遠行 QQ:604551481

在中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湧現出許許多多彪炳史冊的英雄人物。但是,有哪一位英雄能穿過漫漫的硝煙雲霧,穿過悠悠的歷史時空,讓一代又一代後人始終懷著沉重、景仰的心情,永遠永遠的被懷念?永遠永遠的被景仰?唯有岳飛,民族英雄岳飛。

提起岳飛,對於廣大中國人民來說,就會聯想到那外敵入侵、山河破碎、生靈塗炭的亂世;就會緬懷他「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全然不計個人得失,盡忠報國、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懷及為之立下的卓絕功勛;同時痛惜他的慘死,並切齒痛恨賣國求榮、殘害忠良、禍國殃民、十惡不赦之徒秦檜和幕後指使者趙構。 岳飛(1103-1142年)字鵬舉,相州湯陰縣(今河南湯陰)人,生於北宋末年。年青時正逢宋金對峙的動蕩年代。 靖康元年(1126年),金國滅遼後順勢大舉南下入侵宋朝,從此岳飛開始了抗擊金軍、保家衛國的戎馬生涯。 靖康二年(1127年)農曆四月,金軍攻佔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擄欽宗趙桓、太上皇徽宗趙佶及皇家宗室、機要大臣等三千餘人及滿載金銀珠寶北去。從此,北宋滅亡。同年五月,太上皇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趙構於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繼位,史稱南宋。 可是,繼位的趙構同樣是個投降派,他並沒有真正組織軍民進行抗金戰爭並為之戰鬥到底的決心和打算。因此,他一面利用宗澤、岳飛、韓世忠等抗戰派,抵擋金軍的凌厲攻勢,以保住他的皇帝寶座和積累屈膝求和的資本;另一面則重用秦檜之流等投降派,通過他們出面與金國進行一系列議和投降活動。 岳飛堅決反對議和,主張抗戰到底。靖康之恥成為他心中不可磨滅的傷疤,為此,他曾悲憤地書寫下「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的詩句。 紹興九年( 1139年 ),岳飛在鄂州(今湖北武昌)聽說宋金和議即將達成,他置個人榮辱、生死安危於度外,立即上書表示強烈反對,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並直接抨擊秦檜出謀劃策、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動,使「秦檜銜(恨)之」。 和議達成後,趙構得意忘形,頒下大赦詔書,對文武大臣大加爵賞。可是,詔書下了三次,岳飛都加以拒絕,堅辭不受開府儀同三司(一品官銜)的爵賞和三千五百戶食邑的封賜。他在辭謝中,痛切地表示反對議和:「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並再次表示收復中原的決心,「願定謀於全勝,期收地於兩河,唾手燕雲,終欲復仇而報國。」這無異於給趙構當頭潑了冷水,從而更使趙構、秦檜懷恨在心。 但岳飛全然不顧個人得失,自始至終堅持抗戰到底的立場。他籌劃收復中原,締結「河朔之謀」,聯絡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與宋軍一起夾擊金軍,卓有成效地開展了抗金戰爭。而他率領的「岳家軍」,則成為全國抗金民族戰爭中的中流砥柱。 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金國的兀朮在「盟墨未乾」的情況下,撕毀紹興和議,傾巢而出,分兵四路大舉南下,再度發動對宋朝的大規模戰爭。由於宋朝疏於防備,宋軍節節敗退,河南、陝西等州縣相繼失陷。迫於朝野內外的輿論壓力,趙構不得不詔令岳飛、韓世忠、張浚等兵分三路出師迎擊。岳飛率領的「岳家軍」數萬人,奉詔沿長江中游湖北揮師北上,很快進入河南中部,連敗金軍,先後攻下軍事重鎮穎昌(今河南許昌)、蔡州(今河南汝縣)、洛陽等地。岳飛還派梁興等人渡過黃河,與河東、河北等地義軍,在金的後方痛擊金軍,收復了不少州縣。與此同時,韓世忠、張浚的部隊也分別收復了漁州(今江蘇東海縣)、毫州(今安徽毫縣)等失地,並對金軍形成包圍之勢。 岳家軍進入中原後,受到中原人民的熱烈歡迎。這年七月,岳飛親率一支輕騎駐守郾城(今河南郾城縣)與兀朮一萬五千精騎發生激戰。岳飛身先士卒,率領將士,向敵軍陣地發起勇猛突擊,大破金軍最精銳的軍隊「鐵浮圖」和「拐子馬」,兀朮被打得大敗,落荒而逃。 郾城大捷後,岳飛又乘勝向朱仙鎮進軍,此時離金軍大本營汴京(今河南開封)僅四、五十里了。兀朮集合了十萬大軍抵擋,又被岳飛的「岳家軍」打得落花流水, 金軍全軍軍心動搖。南宋抗金形勢由防守轉為進攻,發生了根本的轉機,再向前跨出一步,淪陷十多年黃河以北的領土就可望收復了。岳飛興奮地對將士們說:「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而金軍則發出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 但是,外敵難以撼動的岳家軍,卻遭到了南宋朝廷內部投降派的摧殘。就在這抗金戰爭取得輝煌勝利的時刻,卻引起趙構、秦檜等人的恐慌和疾恨。甘心充當「兒皇帝」的趙構,此時反而急切地想與金國議和,那怕喪權辱國、苟且偷安都在所不惜。因為他擔心一旦中原及以北的領土收復,金國會放回他的哥哥欽宗趙桓,他就有可能保不住皇位了。此時,金國安插在南宋朝廷里竊取了宰相高位的內奸秦檜,也抓住趙構這個難言的心病大肆活動,破壞岳飛的抗戰。他們狼狽為奸,密謀制訂了全線撤軍、從而葬送抗金大好形勢的罪惡計劃。他們首先命令東西兩線收兵,造成岳家軍孤軍突出的不利態勢後;即以「孤軍不可久留」為名,連下十二道金牌,急令岳飛「措置班師」。在要麼「班師」、要麼「喪師」的不利形勢下,岳飛明知這是權奸弄事;但為了保存抗金實力,不得不忍痛班師。岳飛憤慨地說:「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所得諸郡,一朝全休。社稽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岳飛的抗金英勇鬥爭,至此被迫中斷。 岳家軍班師時,久久渴望王師北定中原的父老兄弟,攔道慟哭。岳飛為了保護老百姓的生命財產,故意揚言明日北渡黃河,嚇得兀朮連夜棄城北竄,使岳飛得以從容地組織河南大批人民群眾南遷到襄漢一帶,岳家軍才撤離中原。 岳飛一回到臨安(今浙江杭州),立即陷入秦檜、張俊等人布置的羅網。與此同時,宋、金政府之間正加緊策劃第二次和議,雙方都視以岳飛為骨幹的抗戰派為眼中釘,兀朮甚至凶相畢露地寫信給秦檜:「必殺岳飛而後可和也。」紹興十一年(1141年),岳飛遭誣告「謀反」,被關進了臨安(今浙江杭州)大理寺。監察御史萬候卨親自刑審、拷打,逼供岳飛。但岳飛毫不屈服,他正氣凜然,光明磊落,據實力駁,據理力斥。從他身上,秦檜一夥找不到任何反叛朝廷的證據, 紹興十一年(1141年)農曆除夕夜,趙構下令賜岳飛死於臨安大理寺內,時年三十九歲。岳飛部將張憲、兒子岳雲亦被腰斬於市門。民族英雄岳飛,就在「莫須有」的罪名下,含冤而死。臨死前,他在供狀上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這是悲憤的呼喚,是壯志未酬的吶喊。 岳飛遇害後,臨安義士隗順負屍越城,埋葬於九曲叢祠旁。為了便於日後識別,隗順將岳飛隨身佩帶的玉環繫於遺體腰下,墳前種植了兩棵桔子樹。岳飛被害後第二十一年,也就是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冤案得到平反。宋廷將岳飛的遺體以禮改葬於西湖棲霞嶺下,築墓建廟,即為今日杭州岳飛墓廟。 岳飛出身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沒有顯赫的身世背景。自二十歲從軍,「以列校拔起,累立顯功」,身經大小戰役數百次,未嘗敗績,所向披靡,威名遠播。三十多歲時就成為統兵十萬的著名大帥,成為叱吒風雲的傑出英雄人物。然而,讓後人無比欣佩和景仰的,不僅僅是他蓋世的武功,更是那至死不渝的盡忠報國的愛國精神和後人難望項背的崇高品行。 他忠於國家。無論什麼時候,他首先想到的是國家利益,從不考慮自己的得失,從不因為自己立有赫赫戰功而居功自傲、貪圖享樂。好友「吳玠素服飛,願與交歡」,並想「飾名姝遺之」,岳飛知道後,對他說:「主上宵旰,寧大將安樂時耶!」而推辭不受。 他憂國憂民。「每調軍食」,他首先想到的是天下老百姓的困苦,因此每每「蹙額」,常常嘆曰「東南民力竭矣!」收復失地,讓國家太平,讓老百姓過上幸福安寧的生活,是他一生的追求! 他治軍嚴明。「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若「有取民麻一縷以束芻者,立斬以徇。」始終對老百姓秋毫無犯;他令出如山,賞罰分明;他身先士卒,行若明鏡。 他嚴以律子,厚以待人。兒子衝鋒在前,封賞在後:南宋朝廷對軍隊犒賞極厚,岳飛從來不取一文,如果「有頒犒」,則全部「均給軍吏」。 他愛兵如子。作為三軍元帥,他能與日理萬機中,和士兵進行親切交流,常常親自關心每一名士兵的疾苦。「卒有疾,親為調葯」,「諸將遠戍」或有「死事者」,他就讓自己的妻子「問勞其家」或「哭之而育其孤」。 他「事親至孝,家無姬侍」,總是自己親自伺候父母。 他思想境界高尚,趙構要為他營造府第,岳飛婉言謝絕:「敵未滅,何以家為?」有人問他:「天下何時太平?」岳飛響亮地表達了自己的鮮明立場:「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他濃縮了中華民族幾乎所有的傳統美德,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傑出、品格最高尚的民族英雄。 岳飛,這如雷貫耳的名字,已經永遠成為「盡忠報國」的代名詞,他承載了中國人太多的愛國情感和忠義信念,是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盡忠報國的民族精神象徵。對此,孫中山先生評價說「岳飛魂,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代表,也就是民族魂。」
推薦閱讀:

隱蔽暗較量——誰是殺害岳飛的元兇
八飛說岳飛,血淚滿天飛之五——淮西兵變君臣心
岳飛究竟是被誰害死的
岳飛和韓世忠同是中興四將,為什麼岳飛偏偏被殺
南宋滅金五大將:一位切金哀宗為兩半,洗雪靖康恥,了卻岳飛夙願

TAG:岳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