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中國的未來

中國領導人真的準備取代美國,成為亞洲乃至世界的第一大國嗎?中國第一意味著什麼?如果成為亞洲主導力量,中國對其他國家的行為方式將如何改變?中國成為第一的戰略是什麼?中國實施民族復興的主要障礙是什麼?這些問題對亞洲和世界的歷史進程具有重要影響。李光耀在本章中做出的深刻回答反映了他在數十年間對中國及中國領導人的觀察與分析。

——選自《李光耀論中國與世界》

中國領導人真的準備取代美國,成為亞洲乃至世界的第一大國嗎?

當然,為什麼不呢?中國通過經濟奇蹟把一個貧窮的國家轉變成了當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正如高盛集團曾經預言的那樣,在當前這個發展軌道上,中國將在20年後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緊隨美國之後,中國發射了載人飛船,有能力用導彈擊落衛星。中國有長達4000年之久的文化,有13億人口,他們很多都是非常有才華的人,有一個巨大的人才庫可以使用。他們怎麼能不渴望成為亞洲第一,繼而成為世界第一呢?

今天,中國是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發展中國家,其速度在50年前是無法想像的,這是一個無人預料到的巨大轉變……中國人的預期和抱負已經提升。每一位中國人都渴望一個強大、富裕的中國,一個與美國、歐洲國家和日本同樣繁榮昌盛並同樣具有科技競爭力的中國。這種重新喚醒的使命感是一股極其強大的力量。

中國人想和美國人平等地分享這個世紀。

中國有成為世界強國的實力。所有政府的對華政策,尤其是中國鄰國的對華政策,都已考慮到這一點。這些政府正在重新調整自己,因為它們知道如果侵犯了中國的核心利益,將承擔一定的後果。中國市場有13億人且他們的收入和購買力不斷上升,中國只需禁止外國產品進入中國市場,就能實施經濟制裁。

中國與其他新興國家不同,中國想按照自己的方式被世界接受,而非作為西方社會的榮譽會員。

中國第一意味著什麼?如果成為亞洲主導力量,中國對其他國家的行為方式將如何改變?

在中國人的思維中,處於核心位置的是他們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之前的世界以及殖民者給中國帶來的剝削和羞辱。我認為,「中國」也可以理解為「中央王國」的意思,讓人回想起中國主導東亞的時代,當時其他國家是中國的附屬國,紛紛前往中國進貢。比如四個世紀之前,有一位汶萊蘇丹帶著絲綢到中國進貢,不幸病逝於中國,今天北京還有這位蘇丹的陵墓。

一個工業化的、強大的中國會不會像美國在1945年之後那樣友好地對待東南亞國家呢?我們已經看到一個越來越自信並願意採取強硬立場的中國。

美國的擔憂是,當中國能夠挑戰其主導地位時,它將面對一個什麼樣的世界……亞洲很多中小型國家也對此表示擔憂,它們擔心中國可能想恢復幾個世紀前的帝國地位,它們擔心可能再次淪為不得不向中國進貢的附屬國。

隨著中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中國希望新加坡更加尊重它。中國告訴我們,國家無論大小,都是平等的,中國不是霸權國家。但是,當我們做了中國不喜歡的事,他們就說你讓13億人不高興了……所以,請搞清楚你的位置。

中國成為第一的戰略是什麼?

中國已經得出結論:它的最佳戰略是創造一個強大和繁榮的未來,利用大批受過教育、技能日益熟練的工人趕超其他國家。中國會避免任何損害中美關係的行為,挑戰美國這樣一個更加強大的、技術領先的國家將毀掉中國的「和平崛起」。

中國正遵循的方法與電視紀錄片《大國崛起》的理念是一致的。德國和日本的錯誤就在於挑戰既定的秩序。中國人不笨,他們已經避免了這個錯誤……國內生產總值(而非人均水平)才是國家實力的關鍵。中國不會很快追上美國的軍力水平,但是它正迅速發展非對稱優勢武器以反制美國軍力。中國清楚其增長依賴進口,包括能源、原材料和糧食的進口……中國還需要開放海上航線。中國政府擔憂對馬六甲海峽的依賴,正在採取措施削弱這種依賴性。

中國已經計算出需要三四十年,也可能是五十年的和平與寧靜,以奮起直追,完善制度,穩步向市場經濟制度轉變。中國必須避免德日兩國的錯誤。20世紀,圍繞權力、影響力以及自然資源的競爭把德日兩國拖入了兩場可怕的戰爭……俄羅斯的錯誤在於軍費開支過大,民用技術投資欠缺,因此它的經濟崩潰了。我相信,中國領導層已經認識到這樣一點,即如果你和美國開展軍備競賽,你就會輸,相當於自尋死路。所以,避免這一點,避免麻煩,微笑著迎接未來四五十年。

為了提升競爭力,中國集中力量為年輕人提供教育資源,遴選最聰明的人去學習科學和技術,然後就是經濟、工商管理和英語。

我對「和平崛起」這個詞語的第一反應就是對他們的智囊團說:「這個詞語本身就是矛盾的,任何崛起都是令人感到恐懼的事情。」他們說:「你會怎麼說?」我回答:「和平復興,或演進,或發展。」恢復古代的輝煌就是讓一個一度偉大的文明再放光彩,中國已經做到了這一點,現在中國人必須對此做出最佳詮釋。一年前,一位70多歲的中國領導人問我:「你相信我們在和平崛起上的立場嗎?」我回答:「是的,我相信,但有一點要說明。你們這一代人經歷過抗日戰爭,還見證了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過程。你們知道陷阱很多,而且知道如果中國要一帆風順地不斷發展,內部需要穩定,外部需要和平。然而,你們給中國年輕人灌輸了太多對民族復興的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思想……這可能導致不穩定。」這位中國領導人說他們會確保年輕人明白這一點。我希望他們做得到。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年青一代可能在成年之前就覺得自己已經長大成人了。

中國對東南亞的戰略是很簡單的:中國告訴這個地區的國家「跟著我共同發展」。同時,中國領導人想要給人留下這樣一種印象:中國的崛起是不可避免的,各國需要決定是跟中國交朋友還是與中國為敵。中國還會調整它的承諾以得到它想得到的東西或表達它的不滿。

中國有一個巨大的市場且購買力日益提升,正在把東南亞國家吸收進其經濟體系內。日本與韓國也將不可避免地被吸收進去。中國無須動用武力就能對其他國家產生極強的影響力。中國的鄰國希望美國保持在亞太地區的存在,以避免自己成為中國的「人質」。30年前,也就是早在中國這塊磁石開始把東南亞國家吸入它的軌道之前,美國就應該在東南亞建立一個自由貿易區。如果當時美國這麼做了,則其購買力比現在要強得多,而且所有東南亞國家就會依賴美國經濟,而不是中國經濟。經濟因素決定了根本的趨勢,其他國家很難抵制中國日益增強的經濟影響力。

中國的著重點是通過經濟拓展其影響力。從地緣政治意義上講,它目前在對外政策上更加註重運用外交手段,而不是武力。

中國實施民族復興的主要障礙是什麼?

從內部看,主要挑戰是文化、語言以及不能吸引、同化他國人才,今後還會面臨治理方面的挑戰。

在接受有才華的移民的問題上,即便中國和美國一樣開放,未掌握漢語的人又怎麼能進入並融入中國社會呢?漢語有很多單音節和聲調,是一門非常難學的語言。口語或許幾年就可以掌握,但想快速閱讀卻很難。

我不知道中國在僱用外國人才時能否克服語言障礙及由此帶來的困難,除非讓英語成為主導語言,就像新加坡一樣。在新加坡,孩子們先學漢語,然後學英語。他們可能十幾歲就去美國了,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但他們的頭腦里仍流淌著4000年的漢語名言警句。

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的絕對額將不可避免地趕上美國,但其創新能力可能永遠無法與美國匹敵,因為它的文化不鼓勵進行思想的自由交流和碰撞。不然如何解釋一個人口4倍於美國的國家(可能中國人才的數量也是美國的4倍)卻少有技術突破呢?

中國還存在難以忽視的經濟問題:富裕的沿海城市和內陸省份之間懸殊較大,而且沿海城市之間也存在懸殊。

日益廉價且易於獲得的技術和農村居民大量湧入城市的現實使人們逐漸認識到中國迄今仍然閉塞的農村地區的真實現狀。此外,中國人知道由於工業化,每年都有上千萬的人進城……如果他們像以往那樣做出務實的改變,加強安全控制……把更多的權力下放給各省市與基層,那麼中國是能承受住壓力的。

中國是一個帝國的時候,不必擔憂其他國家的動態。但現在,它不得不考慮其他國家,因為如果沒有他國的資源,包括石油和鎳等,它的增長就會停滯。

當今的中國面臨著非常發達的北美、歐洲、日本和頗為發達的東南亞和印度……30年後,中國領導人將明白,雖然到2050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將成為世界之最,但就人均水平而言,它仍是小國,就技術角度而言,它仍然落後。因此,要有所成就,他們必須有務實的想法……他們一定要清楚地知道什麼能夠實現、什麼不可能,他們一定要知道中國是不可能主導亞洲的。

根據中國當前的輝煌成就直接進行推論是不實際的。中國在前進的道路上存在的劣勢和需要克服的障礙比大多數觀察人士意識到的都要多。文化習慣束縛人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而獎勵順從;漢語通過名言警句和4000年來的文章塑造人的思維,這些文章說每一件值得說的事情都已經被說過了,而且之前的作者說得更好;漢語對外國人而言極其難學,很難學到自由融入中國社會並被中國社會接納的水平;漢語給中國吸引、同化其他國家的人才增添了巨大的阻礙。

雖然新加坡和中國都學習核心的儒家思想,但新加坡在過去40年間努力把英語確立為第一語言,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為什麼呢?肯定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沒有激起強烈的反對。我們這麼做是為了向世界開放自己,使我們自己接觸並利用那些促進發現、發明與創造力的主要力量,這些力量不僅存在於英語這門語言中,還存在於英語的思維方式中。

在新加坡這樣的小型國家,我們可以運用強勢的領導力做到這一點。雖然我曾經建議一位中國領導人把英語作為中國的第一語言,但對於一個自信的大國和文化而言,這顯然是不現實的。但語言的確是一個嚴重的障礙。

中國領導人對實現亞洲乃至更大範圍主導權感受到多強的緊迫感?

中國並不急於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也不急於承擔那個位置上的重負。就當前而言,中國對大型國際組織(如20國集團)的成員身份很滿足,在這裡,中國的意見受到重視,經濟利益得以維護,但責任卻由20個成員共同承擔。

雖然肯定有一些聲音呼籲中國加快建立主導地位,要求與其身份相匹配的尊重,扮演好大國角色,但是中國領導層的重心依然偏向謹慎和保守,他們以共識為基礎,著眼長遠。儘管有人可能設想21世紀屬於中國,但也有人希望在建立「中國世紀」前能和美國分享這個世紀。

中國成為第一大國後將如何看待美國在亞洲角色的變化?

中國領導層意識到,作為亞洲地區「二戰」之後70年間的主導力量,美國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環境,促進了日本、亞洲四小龍以及中國等國家和地區的高速發展。中國知道它要利用美國市場、美國技術以及留美學生帶回的前沿思想。因此,未來二三十年,與美國對抗對中國來說毫無益處,可能還會損害目前這些利益。

中國的策略是在這個框架下發展,等待時機,直到變得足夠強大,可以重新定義政治經濟秩序。

在安全領域,中國明白美國對華優勢明顯。在技術發展和應用上超過美國前,難以想像中國會選擇在軍事上與美國抗衡。

中國無須爭奪東亞。中國會逐漸加強與東亞國家的經濟聯繫,向它們提供一個有著13億消費者的市場。再有一二十年,中國將成為東亞最大的進出口國。

我不認為美國會從亞洲撤離,但是我認為中國的國力在增強。中國的態度是:「我們不反對且歡迎美國在亞太的存在。」在經濟發達水平和軍事方面,在百年內中國不可能追上美國,但中國可以通過不對稱的發展給美國施加巨大的壓力。

中國已經發現,要管理一個現代的國家,它需要法治。到2035年,它將建立一套全面的法典,並且制定一個穩定的法律體系,加上清廉的行政法則,事實上強化了中央的權威。如果地方政府犯了錯誤,就可以根據相應的法律程序讓其進行解釋或加以懲戒,用這種方法約束地方政府,比之前慣常採用的無休止的會議有效得多。而且由於實行了法治,也可以保護普通公民免受官員武斷行使權力造成的傷害,企業也可以規劃大型的、長期的投資。

中國真的會成為第一大國嗎?

中國的最大優勢不在於軍事影響力,而在於經濟影響力……中國擁有的廉價勞動力超過其他任何一個國家,它的影響力只會提升並超過美國。

中國領導人明白,如果希望繼續「和平崛起」,在經濟和科技上爭取第一,他們不能輸。

21世紀,人們將見證亞洲恢復其世界地位。中國等東亞國家在過去30年里取得的進步使東亞國家對未來非常樂觀。中國民眾接受再組織、再教育、再培訓並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中國將利用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成果加快發展步伐,建設成一個全面工業化的高科技社會,即便50年不夠,100年足矣。

-END-


作者 | 李光耀

來源 |節選自《李光耀論中國與世界》中信出版社 2013年10月1日

推薦閱讀:

未來七天財運上上籤,事業一飛衝天的四大星座!還不來接財?
北大校長金玉良言:孩子每晚回家強調4句話,孩子未來大有出息
溫家寶4000字闡述未來中國
【水玲師傅】什麼是八字預測?預測八字對人生有什麼幫助?
未來3年,橫財遍地,多金多福的4大生肖

TAG:中國 | 未來 | 中國的未來 | 李光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