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儒家的禮義思想(2)

  綜上所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其管理能否現代化,不只是取決於管理手段和管理理念的現代化,更重要的是取決於管理者和被管理的 素質,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人口素質。一個文明落後、人口素質差的國家是無法實行現代管理的,即使用最先進的管理手段和管理理論,付出九牛二虎之力,也是 出不了管理效益的。人的素質不只是他們的知識水平,還有他們的道德修養。沒有文化的民族絕對是一個落後的民族,但是,也絕不能認為知識水平是人的全部素 質。如果一個民族在文化知識方面有了提高,但其道德素質相當低下,文明禮貌程度極差,基本的文明禮貌性語言都不會講,更是不可能有文明禮貌的行為,在這樣 的情況下怎麼能夠搞得好管理呢?在一些現代大都市,城市建設發展很快,到處是高樓和綠地,但人的素質不高。有的人毫無顧忌地在公共場所亂扔塑料盒、塑料 袋、雜物,使一些地方堆起厚厚的垃圾,真是臭氣熏天,噁心到了極點!這說明一個城市的管理只抓硬體建設不行,治標不治本也不行,應該把重點放在市民的素質 教育上(素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人的素質提高了,懂得了文明禮貌,懂得了如何用「禮」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作文明的人之後,文明城市的建設才能實現。   儒家的「德治」或「禮治」重視人的素質教育,同時也不忽視文化知識和才能的教育,因為他們教育的目的是為了「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的素質教育重點 放在德育上,首先是培養人的道德觀、價值觀,教育人怎樣做人,懂得了怎樣做人之後,還要懂得怎樣才能成為一個人。那就是孔子反覆強調的要「學禮」,「不學 禮,無以立」,因為人在世上是「立於禮」的。「禮」,是一個人文明行為的綜合表現。一個文明的人,一定是懂得禮貌的人。禮通過習慣性的、非強制性的規定, 來規範人的言談、舉止、行為以及儀錶該是怎麼樣的,不應該是怎麼樣的;在不同的場合下,或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該作什麼?不該作什麼?使自己的視、聽、 言、行都要合乎一定的文明標準。如說話的禮貌,不要大聲喧嘩,要和藹,不說髒話,注意傾聽對方說話,等等。 【「禮」的起源與內容】  中華民族是一個很講究「禮」的民族,中國又稱為「禮儀之邦」。「禮」的起源、形成與發展有它豐厚的歷史和社會的根源。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制度、道德、行為方式都受到「禮」的深刻制約,它構成了中國古代社會歷史、政治以及思想文化的特殊風景線。  一、「禮」起源於「養欲給求」還是祭祀   關於「禮」的起源,荀子在「禮論」中最早進行了探索。荀子自問道:「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無爭; 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按照荀子的看法, 「禮」起源於調節人們的慾望,不能因為欲求過甚而物質匱乏而得不到滿足,也不因為物質匱乏而使慾望受到壓抑,所以需要制定「禮」來規定一種分配的原則,使 「欲」和「物」之間「相持而長」,達到一種相對的平衡。  按照荀子的看法,「禮者,養也。」引自《禮記·禮論》。「禮」的實質是「養人 之欲,給人之求」。荀子的所謂「養」,就是滿足人的生理慾望,使人的口、鼻、目、耳和體的慾望都能得到滿足。但是,「養」又是有貴賤、長幼、貧富、輕重的 區別的,即是說,「養人之欲,給人之求」是按社會的階級、階層、等級以及長幼尊卑不同而有區別的換句話說,這是財富分配以及由此而決定的社會享受的等級區 別。在荀子看來,「禮」起源於人的「養欲給求」,是先王制定出來調節人的慾望與物質利益之間協調、平衡的規定。  另一種說法,「禮」起 源於原始社會的祭祀典儀。《說文》云:「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豐。」「示,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從二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 察時變。示,神事也。」徐灝箋:「禮之言履,謂禮而行之也。禮之名起於事神,引申為凡禮儀之稱。」《禮記·祭統》說:「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 莫重於祭。」可見,「禮」的本意與祭祀有著密切的聯繫,「禮」起源於祭祀是不言而喻的。原始人類的意識形態的發展,經歷了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三 個階段,自然崇拜和圖騰崇拜稱為「自發的宗教」,這是「禮」的孕育時期。隨著原始社會由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一夫一妻制個體家庭的確立,產生 並形成了祖先崇拜,實現了從自發宗教向人為宗教的轉化,禮儀制度正式形成了。從大量的地下的考古資料,特別是遼寧牛河梁、哈左東山嘴等地的紅山文化晚期的 「女神廟」、「女神」泥塑群像和積石冢的發現,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參見楊群:《從考古發現看禮和禮制的起源與發展》,載《孔子研究》1990年第3期。   第三種說法是著名歷史學家楊尚奎教授提出的,他認為,「禮」起源於原始的交易。楊教授對《禮記·曲禮》中的「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 也」這句話作了全新的詮釋,並且考察了郭沫若、唐蘭、楊樹達等有關原始社會物物交換及土地買賣的研究成果,得出結論說:原始社會的「禮尚往來」,實際上是 貨物交易。「禮不下庶人」的原始涵義,是謂「庶人貧,無物以為禮」,即貧者無物以為報的意思。在封建社會的初期,貨物的交易還帶有深厚的禮儀性質,自周 公、孔子開始,「禮」的涵義才完全擺脫了原始的意義,去掉了「禮儀」中的商業性質。引自楊尚奎文:《禮的起源》,載《孔子研究》1986年創刊號。   以上三種關於「禮」的起源的觀點,「禮」起源於祭祀的說法更具有說服力。「禮」的繁體字的字形,就具有深厚的祭祀色彩。李孝定在《甲骨文集釋》的《按》 中說:「以言事鬼神之事則為禮,以言事鬼神之器則為豊,以言犧牲玉帛之腆美則為豐,其始實為一字也。」「禮」起源於祭祀,有極為豐富的資料和史實作為支 撐。但是,「禮」又是不斷發展的,變化的。到了夏、商、周時代,禮發展成為社會國家的典章制度,強烈地影響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它的祭祀功能,在周代還 明顯地存在著。孔子的學生子貢要把魯國每月初一祭祀祖先用的那隻活羊撤去,孔子生氣地批評說:「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但是,夏商的禮、禮制早已失 傳。所以孔子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引自《論語·八佾》。孔子還指出:「殷因於夏 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引自《論語·為政》。就是說,夏禮和殷禮在孔子時代已經不能詳細考證,但是, 可以從中看出它們的繼承關係。周公制禮作樂,對夏、商之禮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周代的禮樂制度借鑒了夏商二代,內容十分豐富,所以,孔子讚許說:「周監於二 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引自《論語·八佾》。現在,完整地保存下來只有「周禮」,它們主要保存在《周禮》、《禮記》、《儀禮》等儒家經典之中,從中可 以看出周代禮制的內容、範圍和性質。
推薦閱讀:

請問如何存夜氣和守平旦之氣?
資本主義文明岌岌可危,替代文明必將在中國孕育
理客中與中庸的區別在哪?
戰國至漢初儒家對古典禮樂的傳承考述
以心性學為標準看全球文明

TAG:思想 | 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