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六章 塵封真脈 傳世明脈

第六章 塵封真脈 傳世明脈
  

遠在石器時期,古人經絡的研究業已相當完善且達到頂峰,當時有關的學術論述都是直截了當地說明問題,不像後來的醫術闡述問題晦澀難懂,迂迴曲折。遠古時古人就用針來治病,「針」字原本寫作「箴」字,就是應用磁石,下功夫將磁鐵磨成針,這種磁鐵針,本身具有磁性,在刺入穴位之後,感應的效果特別大。

針灸的歷史,遠遠超過了五千年,甚至更長。人與動物都有適應環境的生存本能,針灸的起源與發展,乃遠古人的本能所致。

「灸」字的本意是長久用火,最終目的是將體內積累的毒素排出體外。

遠古人針刺治病,一般取穴2-3個,最多3-4個穴位就能解決問題;針刺暗穴時,哪一針在前,哪一針在後都非常有講究,精確到位研究到家,就像囊中取物,下針時立刻就知道針下的感覺,效果立竿見影,針是針的道,灸是灸的道。

現代的針刺都是刺明穴,雖然安全,可無論怎樣下針也沒用,治不了大病。

沒有一個人敢針刺暗穴。實際上現代的中醫已經都不是真正的中醫,只看表面上的癥狀,看不見體內深層次病的演變。沒有人去研究、追究造成絕症、大病的病因病理,以及如何使之逆轉,如何準確辨症,這些都反映出醫者缺乏整體與長遠的明智打算。

《太乙針經》與學院式的傳統中醫對經絡的認識有著很大的差異,傳統中醫經絡圖譜中所講的十二經脈,是任、督二脈的分支,任脈與督脈是人體的兩大主幹線,從這兩條主幹線向下分是經脈,再分下去是絡脈。西方的醫學是根據子午點穴法和子午截穴法來劃分的。

《太乙針經》認為,任、督二脈分布在體表肌膚下深處,並且任、督二脈處於相對位置;任脈打開,從頭開始循環,經胸腹腿到腳,然後再返回到頭,稱之為一大循環。任脈與督脈相比較,任脈容易打開。任脈打開後在體內迂迥循行的路線與天文星相中的南斗六星相一致;任脈打開後在胸腹循行曲折迂迥七段,稱之「七經」,走的都是體表浮脈,穴脈有深有淺;心臟的重新啟動、還陽法、還魂醒腦,皆是任脈打開之後的功效。儒醫道聽途說將「七經」杜撰成「奇經」,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奇經八脈」的源來。

任脈也叫經脈,督脈也叫絡脈,督脈是死脈,採用內功欲要打開督脈必須要有機遇。

督脈也叫絡脈,督脈本是暗脈,在體內的深層,這是主要的。督脈打開後,迂迥循行的路線,從頭經胸腰腿到足湧泉,再返回到頭,這又是一大循環。督脈難以打開,督脈打開後八脈自然顯現,八脈是體表若明若暗的經脈。

經絡主要是通過內功深入體內很深才能深入地了解。傳統中醫對經脈的了解很浮淺,所提到的知識只是些表面現象,再深入就講不出來了,就不了解了。

絡脈中呈上下子午直線的共有三條。在中脈左右兩側各有一條絡脈,這是人體內最長的二條經脈,實際這兩條絡脈就是經脈。

絡脈打開全身的經脈全部打開,反之,經脈打不開絡脈也打不開。從經脈到絡脈,從絡脈到全身。

中間的中脈從百會至劍突下三叉神經處,以這一條為主,其次是兩條絡脈,從百會穴旁下,從脖頸左右對稱分開,有了這三條絡脈,然後才能從三叉神經處,左右對稱地打開絡脈,36門脈從頭一個接著一個依次打開。

絡脈與任脈打開之後,在體內呈現出八卦圖案,全身的經脈與絡脈全部打開,則展現出的是日月星辰。

任督二脈相差九寸,中間是堵著的斷脈,在輸入的葯氣達到一定的地步時,才能將任督二脈打開,任督二脈一接通,這時全身產生了一個大的循環,即新陳代謝。明清時期,傳統中醫已有新陳代謝的提法,但至今卻不知如何應用。

從此全身的經脈、絡脈自動循環,並能將在娘胎里所帶的原始能量一起散發出來,這時身體各處的能量都是均衡的,沒有強與弱之分,都一樣,外人在與之接近之時,也能感覺到他身上散發出的能量。

打開了任、督二脈,全身汗毛孔全部張開,能量透過包裹全身的體表出來,形成一層氣幔,在陽光的照射下能夠看見,這叫「紫雲登現」。能打開任、督二脈的人,極不多見。

任、督二脈一通,人即永遠年輕,頭上已經形成氣罩這叫「紫雲杠頂」,你永遠不會得病(現代社會由於污染嚴重,即使通了任督二脈,人仍會得病),體內有任何毒素都會自動從汗毛孔排除;全身的經脈自動運轉運用自如,身輕如燕,走多少路也不知累,工作時始終不知累,不用鼻吸氣,全身汗毛孔都能吸氣,冬天不知冷,身體內任何虛的部分,會自動填滿。

在打開任、督二脈之後,繼續走下去再打開六腑,六腑經脈在體表是找不到看不到的,六腑經脈在體內,平常之人從未打開。六腑一經打開之後,在陽光的照射下,能看到頭頂有一個氣團懸著,這時經絡才走到了頭。

中醫教材中的經絡都是些明著的浮脈,虛的表面假象。古人將真實的東西掩蓋、隱瞞下來,藏而不露,怕你學會,有用的就是任、督、中、絡這四條脈,而中醫教材上卻沒有。

古人正話反說,反話正說,巔倒來巔倒去,就把後來的學子搞糊塗了。古人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學子自己動腦筋去想去思考,在實踐中驗證,其次是不讓人學去,將水攪混,結果後來反而自己把自己搞懵了。

中醫在秦漢時期直到唐時還算不錯,到了宋代出現瀚林醫官王惟一撰鑄銅人腧穴針灸模型,並著《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三十卷,從此將針灸定格框死;中醫的真髓從此則轉為家傳,傳男不傳女——將中醫這些真傳私下告訴學子:穴位都是幹什麼用的,治什麼病,怎樣應用,時間長了之後能達到什麼樣的效果,取穴只取2-3穴,最多3-4次。

宋代中醫教材出來,穴位都在那兒擺著——只告訴穴位,至於怎樣運用,則靠你自己動腦筋想;宋代以後的中醫也就沒什麼了。隨著社會的文明進步,中醫早已將自己的真髓全部丟光了。

在後世明代出了個李時珍,李時珍在出名之後,富於進取,吃了不少苦,知識也確實淵博,實屬奇才,專在瀕死之人身上下功夫、搞研究;針刺取穴只2-3穴,最多3-4穴,拯救了不少人的性命。所以李時珍重新找回了遠古人的針灸真髓,將「針」與「灸」二者合一併稱「針灸」,這是李時珍的作為。

在清末和解放初期出現了一批掌握真傳之人,針刺後立即知道針下的感覺。灸是最難掌握的醫療技術,看不見摸不著,無影無形,常令醫者提心弔膽,不知天長日久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如果一旦發現出了問題,再挽救就已經來不及了,因為沒有彌補的辦法。

儒醫學習針灸,只學到了皮毛,不知根底,不知經絡的來龍去脈,因此儒醫治療些皮毛之病,就自以為是學到了中醫的真髓,實際上卻仍是一竅不通。在談論疾病時,儒醫善長使用文辭,就那麼幾句,顛來倒去,前封后堵,根據命書專揀對方喜歡聽的,根據個人的性格、心理、習慣,順著對方暗中祈求的方向去迎合,談病包羅萬象,圓滑,就是不能切中實質;治病迂迴曲折,設置重重託詞。患者聽罷感覺很神,因此很有市場。

先生說:「應該告訴你的都已對你講清楚,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對大眾說癌,如同對牛彈琴,這些只能在少數高智商人群中被接受。務必注意:排毒時病毒在任何時候都是傳染的!」

推薦閱讀:

傳世名畫 百家佳作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
《江山秋色圖》:青綠山水的又一傳世經典
慈禧太后的傳世之作
從赫本到泰勒 傳奇女人的傳世珠寶
【國畫】傳世《清代卷繪畫作品欣賞》山水篇(3)

TAG:傳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