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節氣養生原則

冬至節氣養生原則 冬至節氣養生原則

趙德貴/文

12月22日為二十四節氣的「冬至」,我國傳統有從冬至開始「數九」的習俗,即從冬至日算起,每九日為一段落,代表寒冷程度的加深。冬至這一日為「一九」的頭一天,直至「九九」數盡(共八十一日),寒冷算告結束。這個寒冷季節叫做「數九」、「九九」,也稱為「數九寒天」。其中「三九」時最為寒冷。冬至這一天的白天是一年中最短的,太陽幾乎直射到南回歸線上。過了冬至,隨著太陽直射的北移,白天的時間便逐漸長起來。俗話說: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從這一天以後到立春的45天,陽氣漸生,陰氣漸降。

天人合一

冬至是一年中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也是天地陰陽氣交的樞機。陰盛陽衰,陰極生陽,一陽萌動,所以是人體陰陽氣交的關鍵時刻。冬月陰氣在外,陽氣在內,人們不要輕易擾動陽氣,凡事不要過度操勞,要使神志深藏於內,避免急躁發怒將精氣內蘊於腎,化生氣血津液,促進臟腑生理功能的代謝發揮;宜早睡晚起,以免讓皮膚開泄出汗耗陽,使人體與「冬藏」之氣相適應。此時青壯年應減少房事,以滿足生理功能處於低潮、人體培養精氣的需要。

習俗

冬至在古時是一歲之首,所以現在民間仍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在冬至這天,我國最普遍的食俗是吃餃子。據說,吃餃子歷史可追溯到漢朝末年。當時,河南有個神醫張仲景,原先在長沙做官,告老還鄉時,正值臘月,他見到整天為生活奔波而衣不遮體的窮人,面對寒風刺骨的冰天雪地,好多人的耳朵都被凍傷了,他在南陽城外搭起醫棚,壘砌火灶,專門熬一種祛寒膠耳湯,施捨給窮人喝,治療耳朵凍傷。人們喝了湯,他又把剩下的湯渣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的樣子,稱作膠耳,下鍋煮熟分給大家吃。喝湯吃膠耳後,人們渾身發暖兩耳發熱,就這樣治好了被凍傷的耳朵。後來,每到冬至這一天人們就模仿張仲景做膠耳,煮食並喝熱湯,日久成俗,膠耳也就傳而生變,又有了餃子、扁食等地方性名稱。冬至吃餃子的習俗便這樣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早在南宋時,臨安人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後逐漸盛行開來,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目繁多,製作各異,鮮香味美,遍布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雲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圓。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還有不少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的功效,民間至今有冬至進補的習俗。

養生

冬季進補多選擇從冬至開始,可促進人體陽氣的萌生,消耗相對減少,進補後可發揮最大的藥效,且可保存封藏最長的時期。此外,古曰:「秋冬養陰」,特別是陽虛的人們冬季在溫補陽氣的同時,也應重視養陰,補耗人體的陰精,陰精的充沛,也有利於陽氣的生長。還應注意的是許多疾病最易在這一時期發作,如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疾病在這時期的發病率相當高。飲食進補的基本原則是要順應體內的潛藏,以斂陽護陰為根本,以保證生命活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具體的是應遵循增加熱量;少食咸、多食苦;辨證施補等基本要領。增加熱量就是此時人體的生理活動需要更多的熱能來維持,按科學的分析,此時所需比起秋季需要的能量要高出10%~15%。少食咸多吃苦的道理是,冬季為腎經旺盛之時,腎經主咸,心主苦,從中醫五行理論說,咸勝苦,則腎水克心火,使原本就偏亢的腎水更亢,使心陽的力量減弱,所以宜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陽。如《舊時調攝箋》曰:「冬月腎水漸成,恐水克火,故宜養心。」辨證施補。陽虛體質人,宜多食溫陽食品如韭菜、狗肉、鹿肉、桂圓、栗子等;氣虛者應食人蔘、蓮子、淮山、大棗等;血虛者應食牛肝、烏賊、荔枝幹、黑木耳、水魚、羊肝;陰虛者宜食鴨肉、海參、芝麻、糯米、蜂蜜、銀耳、果蔬、苦瓜,忌食狗肉、酒等辛熱食物,血瘀者宜多食桃仁、油菜、山楂、醋等;痰濕者多食蘿蔔、紫菜、海蜇、白果、扁豆等;氣鬱者少飲酒,多食佛手、橙、橘皮等。

中醫的五行學說:黑色和腎臟對應的都是水,它們同為一行,黑色能補腎是理所當然的。《素問·六節臟象論》里講「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意思是說腎的首要功能是藏精。腎是人體的藏精大戶,也就是先天、後天之精的貯藏之地。黑色既能補腎,又對腎精有很好的固攝之效,內外相加,自是養腎、養精的上好首選了。民間有個說法叫「逢黑必補」,意思就是黑色的食物對健康很有好處。我們常吃的黑色食物,都具有補腎作用。

起居

冬至到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段,患心腦血管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因此,老年人的居室要採取防寒保暖的措施,應及時給老人添加暖和柔軟的衣服、被褥,此時天氣寒冷,也容易發生凍瘡,外出時應特別注意頭和腳的保暖;入夜睡前更應該用熱水泡腳。

嚴冬時節,還要注意老年人的低體溫。低體溫是以35℃為界,低於35℃者為體溫過低。由於老年人出現低體溫後,可能無任何不適感與痛苦,往往容易被忽視,所以要特別提高警惕。老年人體溫過低時可以用溫熱水給病人洗擦四肢,以促進血液循環,提高體溫。中醫認為人體內的血液得溫則易流動,得寒就容易停滯,所謂「血遇寒則凝」,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尤其是老年人。


推薦閱讀:

養生論 王驤陸居士著
秦巴中藥 | 丹參這麼養生的中藥,不會吃就太可惜了
驚蟄養生重在養肝
名中醫不外傳的水果養生術

TAG:養生 | 節氣 | 冬至 | 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