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的對聯 - 雲遊老道 的日誌 - 網易博客

昆明圓通寺葫蘆絲曲普陀山的對聯

名勝古迹 2009-02-01 08:45:13 閱讀113 評論9 字型大小:大中小

引用xiangchi12345 的 普陀山佛教聖地對聯

普陀山佛教聖地對聯 【普陀山風景名勝區】

普陀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的海島風景旅遊勝地,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景區包括普陀山、洛迦山、朱家尖,總面積41.95平方公里,其中普陀山12.5公里,最高峰佛頂山海拔292米。既有悠久的佛教文化,又有豐富的海島風光,古人稱之為「海天佛國」、「人間第一清靜境」。如此而已美麗,又如此眾多文物古迹的小島,在我國可以說是絕無僅有。普陀山位於杭州灣以東約100海里,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全島面積約12.5平方公里。普陀山的海天景色,不論在哪一個景區、景點,都使人感到海闊天空。雖有海風怒號,濁浪排空,卻並不使人有驚濤駭浪之感,只覺得這些異景奇觀使人振奮。普陀山作為佛教勝地,最盛時有82座寺庵,128處茅篷,僧尼達4000餘人。來此旅遊的人,在島上的小徑漫步,經常可以遇到身穿袈裟的僧人。美麗的自然風景和濃郁的佛教氣氛,使它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而這種正是它對遊人有較強吸引力的所在。普陀山既以海天壯闊取勝,又以山深邃見長。登山覽勝,眺望碧海,一座座島浮在海面上,點點白帆行駛期間,景色極為動人。前人對普陀山作了這樣高的評價:「以山而兼湖之勝,則推古湖;以山而兼海之勝,當推普陀。」把普陀與人間天堂西湖相比,應該說這個評語是客觀的。 普陀山大海環抱,影色優美,氣候宜人。風景名勝、遊覽點很多,主要有普濟、法雨、慧濟三大寺,這是現今保存的二十多所寺庵中最大的。普濟禪寺始建於宋,為山中供奉觀音的主剎,建築總面積約11000多平方米。法雨禪寺始建於明,依山憑險,層層疊建,周圍古木參天,極為幽靜。慧濟禪寺建於佛頂山上,又名佛頂山寺。奇岩怪石。著名的還有盤陀石、二龜聽法石、海天佛國石等二十餘處,在海山相接之處有許多石洞勝景,最著名的是潮音洞和梵音洞、南天門、西天門風景區。沙灘眾多,金沙綿亘。島的四周有許多沙灘,但主要的是百步沙和千步沙,千步沙是一弧形沙灘,長約3里,沙細坡緩,沙面寬坦柔軟,是一個優良的海水浴場。夏天去遊覽,可帶上游泳衣在這裡暢遊。樹木繁茂,島上樹木蔥鬱,林幽壑美,有樟樹、羅漢松、銀杏、合歡等樹,大樟樹尚有1000餘株。其中有1千年樹齡的古樟,樹圍達6米,,蔭覆數畝。還有一株「鵝耳櫪」,是我國少見的珍貴樹種,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普陀山還留傳著許多有關佛教的民間故事。

==================================================================

【普陀山佛教聖地楹聯】

〖中國佛教聖地——普陀山〗 普陀山位於錢塘江口、舟山群島東南部海域,屬浙江省普陀縣管轄,島上山勢峻秀,風景宜人,剎寺林立,以「海天佛國」著稱,又有「南海普陀」之譽,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與五台山、峨眉山、九華山合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是觀音菩薩的道場。普陀山自五代開山始,歷代興修寺廟,今尚存普濟、法雨、慧濟三大寺及其他庵院、茅篷近百處。三大寺為我國南方清初寺廟建築群之典型。普陀山的礁岩洞景,日夜吞吐海潮,其聲如雷;孤岩石景各具神態,蔚為壯觀;大小沙灘,「黃如金層軟如苔」,其中以百步沙、千步沙最為著名。風景名勝區總面積41.95平方公里,其中萬頃海波中的普陀山島12.5平方公里。著名景點如潮音洞、梵音洞、朝陽洞、磐陀石、二龜聽法石、南海觀音、大乘等。 改革開放以來,普陀山管理局帶領全山人民艱苦奮鬥,創建了國家極文明山、安全山、衛生山。內外交通便捷,旅遊環境良好,島上日舒適接待量為1萬人次。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誕生日)、六月十九日(成道日)、九月十九日(和涅日)是觀音香會、朝聖盛典,海內外香客、遊客摩肩接踵,蜂擁而至。據傳唐代大中年間(公元846年)天竺僧人上島親睹菩薩現靈說法,並讓以七色寶石。佛教年傳,觀音為阿彌陀佛的左脅侍,因之,普陀山被傳為「海天佛國」。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島上佛教各宗統一歸於禪宗。偕此,普陀山即為觀音顯靈的道場,又為佛教禪宗的聖地。普陀山的普濟寺之大圓通殿內供奉毗盧觀音,像高8.8米,其四周是觀音三十二化身,為觀音大士道場所特有。每年在觀音誕生日的佛事活動最盛。

〖普陀山風景區楹聯〗

千峰仰止;萬派朝宗。——佚名題浙江省普陀山

慧光欣普照;濟渡仰慈航。——潘力生題浙江省普陀山

自在自觀觀自在;如來如見見如來。——佚名題浙江省普陀山

雲日勷瞻祝無量壽;天人觀喜演上乘禪。——佚名題浙江省普陀山

天子萬年無邊象教;西方一聖元氣鴻蒙。——佚名題浙江省普陀山

幻跡說花開,海岳靈奇通寶界;明心同月印,樓台燦爛現金光。——劉鳳生題浙江省普陀山

----------------------------------------------------

〖普濟寺楹聯〗

〖普濟寺〗 普濟寺位於普陀山白華頂靈鷲峰下,座落在白華山南,為普陀山寺院之首,又稱前寺(相對於法雨寺的後寺)。它的前身為不肯去觀音院,創建於唐代咸通年間。唐朝咸通四年(803年),日本僧慧萼(一稱鍔)從五台山請得觀音聖像載歸本國,舟過潮音洞附近遇風濤,留像於洞側,居民張氏請去供奉,稱「不肯去觀音」。後梁貞明二年(916年)在張宅故址梅岑山凹(山上有今稱觀音、靈鷲雙峰,時稱雙峰山)建「不肯去觀音院」。後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內股承旨王舜封出使三韓(朝鮮、韓國),歸遇風險,望山作禮有感,以事上奏,詔改建,賜額「寶陀觀音寺」。慶元年間(1195-1200年)准衛工史彌遠奏,列寶陀寺為江南「教院五山十剎」之一。從元朝開始幾經毀壞幾經修整、擴建,清代康熙(1662-1723年在位)時賜名普濟寺,現有建築為雍正年間(1723-1736年)所修,有殿宇10餘處,樓棟12座,加上堂、軒等共300餘間,規模宏大,建築雄偉,是島上最大的寺院。主殿為大圓通寶殿,由於百人共入不覺寬,千人齊登不覺擠,人稱「活大殿」。此殿供奉觀音大士,和一般寺院主殿供奉如來佛不同。觀音坐像高6.5米,蓮花座高2.3米,莊嚴慈祥,極為氣派。四周還有三十二化身像,為觀音教化眾生而化出各類人像。寺前有海印池,植有蓮花,池上建有八角亭、御碑亭,東南側為元代(1206-1368年)多寶塔,造型別緻,雕工精巧,具有濃郁的元代雕刻和建築風格,為珍貴文物。寺後一石,狀如鷲鳥,名「靈鷲石」,又名「慈雲石」,石隙間有清冽泉水流入寺內。現普濟寺是普陀山佛教活動中心,凡重大佛事活動均在此舉行,也是普陀山佛教協會所在地。1983年普濟寺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對外開放的全國重點寺廟之一。

乾坤容我靜;名利任人忙。——蘇曼殊題浙江省普陀山普濟寺(普陀山慧濟寺亦有此聯。)

普天率土懷恩澤;濟難扶危仰德蔭。——潘力生題浙江省普陀山普濟寺

五朝恩賜無雙地;四海尊崇第一山。——佚名題浙江省普陀山普濟寺

香曼陀花莊嚴絕妙;證菩提樹色相皆空。——菲律賓三寶弟子吳文選等題浙江省普陀山普濟寺法堂(此聯至今鐫刻掛在普濟寺法堂的檐柱上。上聯「曼陀花」,茶花的別名,佛教中傳說的螺陀花即為茶花。)

蘭若即清,竹林亦靜;諸天不老,大地皆春。——郭沫若題浙江省普陀山普濟寺(「蘭若」,梵語阿蘭若之略語,指僧人之居處。「諸天」,眾天之總稱,佛家認為欲界有六天,色界有十八天、無色界有四天等不同的天。)

蓮池印月,非空非色;塵海藏天,無古無今。——佚名題浙江省普陀山普濟寺

佛有慈心,眾生普渡;門留善念,萬事窮通。——李求真題浙江省普陀山普濟寺

二業相應,往生有分;六根都攝,見佛無難。——佚名題浙江省普陀山不肯去觀音寺[普陀寺的前身](不肯去觀音院,又名紫竹林庵,位於梅檀嶺下。傳五代後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佛教已傳到日本,有很多日本僧人,都來到中國來尋師訪道,參禮各處的佛教聖地。一天,日僧慧萼[一為鍔]來到山西五台山,看見一尊觀音的聖像,清凈莊嚴,心羨不已。很想向該寺當家住持商討請回日本供奉,因恐怕不允,就不管佛戒中的「不與而取的盜戒」,便偷偷的拿走了。拿得觀音像,馬上買舟東渡,歸國途中被風浪數度所阻,船無法開出。最後稽於普陀山潮音洞邊上了岸,當地居民張氏聞之,遂舍宅為院,這就稱不肯去觀音院,為普陀山佛教聖地之第一庵。庵周有潮音洞、光明池、觀音眺等名勝[下同]。)

聽南海梵音,頑石亦生善;看洛迦紫竹,觀音本是人。——圓瑛題浙江省普陀山普濟寺大殿

佛德宏深,廣度眾生當度我;世情崎嶇,不念彌陀更念誰。——佚名題浙江省普陀山普濟寺

偶爾受持,勝六二河沙菩薩;剎那稱念,等百千億兆如來。——佚名題浙江省普陀山普濟寺普門殿(「六二」,指六十二種有情。)

無住蔭慈雲,蔥嶺祗竹明法果;真常揚慧日,鷲峰鹿苑在當前。——佚名題浙江省普陀山普濟寺大殿

幻跡說花開,海岳靈奇通寶界;明心同月印,樓台燦爛現金光。——劉風生題浙江省普陀山普濟寺

南海有仙山,仙山儘是菩提樹;西天通佛島,佛島皆為明鏡台。——吳恆泰題浙江省普陀山普濟寺

感龍王讓地,遍山石頭開紫竹;化抉桑留步,滿海波濤涌金蓮。——釋座元、釋聖一合撰題浙江省不肯去觀音寺[普陀寺的前身]

忉利會上集無量分身,親受佛囑;九華峰顛展一衣覆地,永留其跡。——佚名題浙江省普陀山普濟寺地藏殿(「親受佛囑」,指地藏菩薩於忉剎天受如來之囑,每日晨朝入恆沙禪定觀察眾機,於如來既天以、彌勒來生之前,現身於地獄之中,以救眾生苦難。)

常欣南海駕慈航,普渡眾生超苦海;時念西天懸慧日,光照萬姓庇鈞天。——佚名題浙江省普陀山普濟寺觀音殿

晏坐等人來,預攝龍華會裡有緣之輩;逢機以笑應,圓彰大肚皮中無所不容。——佚名題浙江省普陀山普濟寺

普門大士現身塵剎,遍於潮音垂聖跡;慧萼禪師清像歸國,途經紫竹建精藍。——佚名題浙江省普陀山不肯去觀音院[普濟寺的前身]圓通寶殿

乘本願船、與慈運悲,廣度有情登佛地;說十論經、拔苦興樂,普令群蔭轉定業。——佚名題浙江省普陀山普濟寺

朝汐撼危崖,淜渤濤聲,即是觀音未現;海天開凈土,莊嚴世界,居然正法如來。——佚名題浙江省普陀山普濟寺(此聯舊掛於院內,聯語繪景說法相兼。上聯開端兩句實寫。潮音洞日夜吞吐海潮,洞頂有穴,勢如危崖,浪石豐激,聲右轟雷。「撼危崖」,寫出了潮水的聲勢。「淜渤」,言狂起怒作貌。尾句「即是硯音顯現」,既把海水潮汐、險怪百出比作觀音顯靈,亦點出景點「觀音現身處」和有關的傳說。相傳觀音大士曾現身說法於此,而石崖上即刻有「現身處」三個大字。下聯筆勢宕開,展現了一幅風平浪靜、廣闊無邊的海天風光圖。「凈土」,佛教名詞,謂清靜世界之意,這裡又喻作狂浪怒濤過後寧靜的海天景象,也可看作觀音顯靈之後,人間污垢已除所呈現出的一片「莊嚴世界」。結語「居然正法如來」,意謂世界已顯太平,人民重新安居樂業。「正法」,佛教語,指正確無誤的佛法。「如來」,佛教所稱揭示佛法真諦者。本聯將佛教教義結合景點來寫,喻意十分豐富。)

雪浪照琳宮,芝草香中,慧日常懸震旦;天花飛梵座,楊枝雨後,祥雲齊護潮音。——佚名題浙江省普濟寺(「琳宮」,指仙人所居之處,亦為寺院的美稱。)

自有佛法以來,無不皆仰大士尋聲救苦;欲度眾生至盡,唯如所說普門隨應現身。——佚名題浙江省普陀山普濟寺普門殿

靈跡遍關中,天竺法華,同是慈悲昭感應;仙山瞻海上,潮音沙嶼,偶留聲色見神通。——佚名題浙江省普陀山普濟寺

香像奉金仙,傑閣凌雲,日麗中天通上界;煙霄蹇鐵鳳,華鍾渡水,風回大海引慈航。——魏滋伯題浙江省普陀山不肯雲觀音院[普濟寺的前身](「蹇」,謂飛。)

西方貝葉演真經,總不出戒定慧三條法律;南海蓮花生妙相,也自消聞思修一味圓通。——佚名題浙江省普陀山普濟寺觀音殿

東浙著靈庥,綠水洋頭放鐵蓮,夷族移迎終不去;西方現梵相,紫竹林間瞻金粟,下民信仰等如來。——佚名題浙江省普陀山普濟寺百子堂觀音殿

大慈悲能布福田,曰雨而雨,曰暘而暘,祝率土豐穰,長使眾生蒙利樂;循善信願登覺岸,說法非法,說相非相,學普門功德,只憑一念起修行。——佚名題浙江省普陀山普濟寺(「暘 」,謂晴。「率土」,指率土之濱。)

航海朝普陀,遍值齋供千僧,蒙老比丘施我,古銅佛像,想是應真阿羅漢;梯山禮大士,喜游馳名兩剎,趨觀音洞看他,妙相分形,露出趺坐紫金身。——彭大融題浙江省普濟寺大圓通殿

----------------------------------------------------

〖觀音寺楹聯〗

〖觀音寺〗 觀音寺,又稱寶陀觀音寺,位於普陀山靈鷲峰下,座落在白華山南,前身為不肯去觀音院,創建於唐代咸通年間。後北宋元豐三年,內股承旨王舜封出使三韓,歸遇風險,望山作禮有感,在事上奏,詔改建,賜額「寶陀觀音寺」。有殿宇十餘處,樓棟十餘座,加上堂、軒等共三百餘間,規模宏大,建築雄偉。

菩提今菩提,具大神通,忽現千般手眼;自在觀自在,是真佛力,總由一念慈悲。——張維屏題浙江省普陀山觀音寺

靈跡遍吳中,天竺法華,同是慈悲昭感應;仙山瞻海上,潮音沙嶼,偶留聲色見神通。——佚名題浙江省普陀山觀音寺

----------------------------------------------------

〖法雨寺楹聯〗

〖法雨寺〗 法雨寺位於白華頂左光熙峰下,寺前有海會橋,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世稱後寺。佔地333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8800餘平方米。全寺掩映在參天古木之中,明代萬曆年八年(1580年)麻城僧大智從西蜀來普陀禮佛,在此結茅居住,題名「海潮庵」。萬曆二十二年(1591年)郡守吳安國改額為「海潮寺」,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朝廷賜名為「護國鎮海禪寺」。清代康熙二十八年(1699年)興建大殿時,賜「天花法雨」額,因改稱「法雨禪寺」,延用至今。法雨寺曾多次發生過火災和海寇,造成無可估計的損失。後經幾代主持的努力,進行不斷修復、修繕工作。「文革」期間全部佛像被毀。1987年在天王殿外新建九龍壁和存經幢2座,1995年在蓮池畔建石碑坊1座。法雨寺主要建築為天王殿、玉佛殿、九龍觀音殿、御碑殿、大雄寶殿、方丈殿、印光法師紀念堂等,殿堂樓閣,氣勢非凡,現寺宇龐大,其中以九龍觀音殿建築最為輝煌,殿中「九龍盤拱」等建築系康熙時由金陵(今南京)明舊宮九老殿遷移於此,甚為珍貴,殿分7間,深5間,琉璃頂,內槽九龍藻井,一龍盤頂,八龍環八柱昂首飛舞而下,正中琉璃燈宛若一顆明珠,組成九龍搶珠圖案。現有殿宇194間分列六層台基上,其中印光法師紀念堂為紀念近代高僧印光法師而設,他在法雨寺潛心著述40年,文章風行全國,被推為「凈土宗第13代祖師」。寺內還建有安養院,老年僧人在此頤養天年。1983年,法雨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錦屏臨海浪;法雨飛天花。——康有為題浙江省普陀山法雨寺(「錦屏」,喻普陀山。)

心融妙理虛空小;道契真如法界寬。——佚名題浙江省普陀山法雨寺(「虛空」,謂太空。)

法雨無偏,心田受潤;慈雲既擁,智海樂深。——佚名題浙江省普陀山法雨寺

福海波中,龍吐長生之水;壽山頂上,鶴棲不老之枝。——佚名題浙江省普陀山法雨寺

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無機不破,萬里無雲萬里天。——佚名題浙江省普陀山法雨寺

護我正法,一劍橫空寒鬼膽;開茲方便,千花擁座仰佛光。——佚名題浙江省普陀山法雨寺

法流東土,滿天雲彩現空色;雨潤海甸,遍地賞花聞蓮香。——翁志鵬題浙江省普陀山法雨寺

大海仗慈航,廣度一切眾生,破迷霧,息暴風,意朗心開登覺岸;彌天施法雨,普潤四方國土,布嘉禾,復美樹,鳥飛魚躍樂和曦。——佚名題浙江省普陀山法雨寺(「和曦」,謂溫暖的陽光。)

----------------------------------------------------

〖潮音洞楹聯〗

〖潮音洞〗 潮音洞位於普陀山島東南紫竹林庵前,龍灣之麓,上肯去觀音院下入海處。洞半浸海中,縱深30米左右,崖至洞底深約10餘米,洞內怪石交錯,犬齒森然,不可容足。此處海岸曲折往複,巉崖峭壁,怪石層層疊疊,洞底通海,頂有兩處縫隙,稱為天窗。清朝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御書「潮音洞」刻於洞壁。潮音洞口朝大海,呈張口狀。日夜為海浪所擊拍,潮水奔騰入洞口,勢如飛龍,聲若雷鳴,故名潮音洞。漲潮時倚岩俯視,仿若蛟騰足下,險怪百出。若遇大風天氣,浪花飛濺,浪沫直衝天窗之上。如是晴天,洞內七彩虹霓幻現,嘆為奇觀。石崖上刻有「現身處」三個大字。據載,宋元時期來普陀朝山香客,多在潮音洞前扣求菩薩現身賜福。明以後則多去梵音洞叩求觀音大士顯靈。香客中常有縱身躍下山崖,捨身離世,藉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清時,如此「捨身」現象愈演愈烈,於是定海縣令纓燧在岸上建亭,並親書《捨身戒》立碑以禁捨身。現在已毀壞,碑猶在。

蘭若既清,竹林亦靜;諸天不老,大地皆春。——趙朴初題浙江省普陀山潮音洞

即心即佛?但從彼岸問迷津,渡頭寶筏開時,慈航有路;是色是空?誠向茲山瞻法相,洞口祥雲護處,變化無方。——葉赫石題浙江省普陀山潮音洞

----------------------------------------------------

〖佛頂山楹聯〗

〖佛頂山〗 佛頂山主峰白華頂,又稱菩薩頂,居群山之中,出眾嶺之巔,為全普陀最高處。在去普陀的海路上,當普陀進入人們的視線時,船上的遊人便紛紛離座扶窗眺望,先看到的便是這菩薩頂。海天蒼茫間,諸峰若拱,其峰項壘壘如杯瓢覆無積之上。登上菩薩頂,猶如身入天際,人與佛共存,山與海相偎。極目遠眺,山海景色遼闊,碧波萬頃秋色,煙波浩淼處遠近島嶼浮現於海面,雲蒸霞蔚似仙葩組錦,水搖山島如懸海天。佇立於此,彷彿置身飄渺仙境,一如幻來之海市蜃樓。近瞰普陀,峰巒綿延其蒼茫難辨,梵宇恢弘,雲物在下。置身其中,感受著從四面八方吹拂而來的雲氣,直感覺自己也成了一座屹立期間的山峰,天上人間。正如孫中山先生當年的嘆悟:俯仰間大有宇宙在乎手之慨。即便是在職山修佛、萬事皆空的僧人也會被此處的景色感染。風來此地之人,感覺除了這至純至精的原始情趣外,便什麼也沒有了。俗人、僧人在此便齊入共同的心靈境界,達到了高度的合一。「不上佛頂山,等於沒到過普陀山」。人們如是說,想必是有其中道理。

佛頂山頂佛;(郭沫若)雲扶石扶雲。(郭姓社隊幹部)——郭沫若、郭姓社隊幹部合題浙江省普陀山佛頂山(上佛頂山過香雲亭向前,在陡坡轉彎處,有一略葉方形的巨岩,矗立路側,垂面上鐫數尺見方的四個大字:「海天佛國」。字為明朝抗倭名將侯繼高所書。相傳當年侯繼高駐山抗倭,佯裝上佛頂山禮佛,鳴鑼開道,引寇入山,一舉而殲之。此字即為當時所書。「海天佛國」石上又疊一石,狀如傾斜之鐘,高插青冥。石上有摹崖題款「雲扶石」三個大字。1962年,郭沫若游山,至佛頂山,信口而出「佛頂山頂佛」,並向同行者征下聯。郭的秘書即以「天一閣一天」為對,郭不以為佳。一姓郭的當地社[人民公社]隊[生產大隊]幹部以「雲扶石扶雲」屬對,郭沫若一聽,大加讚賞,一時傳為佳話。此聯在當今不少聯籍、聯書上刊為郭沫若一人所撰,當為以訛傳訛之誤。)

----------------------------------------------------

〖慧濟寺楹聯〗

〖慧濟寺〗 慧濟寺位於普陀山佛頂山上,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原有石亭、供石佛。明朝年間(1368-1644年)由僧人圓慧初創,名慧濟庵。清代乾隆五十八年(1783年)僧人能積擴庵為寺,建圓通殿、玉皇殿、齋樓等。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僧人德化請得《大藏經》,又經僧人文正大力建造,遂成巨剎,與普濟寺、法雨寺並稱普陀山三大禪寺。解放初,僧善余等居之。「文革」期間,被拆去禪堂700餘平方米,殿宇荒蕪,佛像被毀,寺由部隊進駐。1979年10月,駐軍騰退。1989年開始,由本山佛教協會集次全面修復,重塑佛像。1988年新建觀音殿,1989年10月舉行佛像開光典禮。1991年觀音殿鐫刻歷代名畫觀音對像123幀,1992年建漢白玉蓮花池。1993年6月翻建大悲閣;10月,大修西廂樓。1994年12月新建發電間等附屬用房。1995年10月新建梅檀閣,拆建齋堂。裝修8間樓為新穎賓客樓。1997年重建閱藏樓5間。1998年,監院戒忍發起鏨刻西院壁間釋迦佛應化事迹浮雕32幀,雕琢山門口龍宮。整個寺院深藏於森林之中,幽靜稱絕,登高四望,遠山近碓,環列奔趨。寺宇依山勢而建,殿閣樓堂,雕樑畫棟,布局別緻,周圍古木異卉眾多。植物學家鍾觀光1930年於後門側發現「鵝耳櫪」一株,定名「普陀鵝耳櫪」,為世界珍稀樹種。山上盛產佛茶,清香妙絕。寺後坡下還有一種僅見於浙江的珍稀樹種新姜子術。1983年慧濟寺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對外開放的全國重點寺廟之一。由此向南走,有一條往法雨禪寺的山路。余中可以看到許多石刻,但有些已模糊不清了。刻在雲扶岩上的「海天佛國」這四個大字比較有名,傳說是出自明代抗倭名將侯繼高的手筆。寺東南白華頂有天燈塔海上航標。

乾坤容我靜;名利任人忙。——蘇曼殊題浙江省普陀山慧濟寺

遠離煩惱垢;增長菩提心。——佚名題浙江省普陀山慧濟寺(「菩提」,梵文譯音,即覺悟。)

自在自觀觀自在;如來如見見如來。——佚名題浙江省普陀山慧濟寺(「自在」,謂空寂無礙。)

性海非遙,擬議思量起識浪;靈山可即,譚玄說妙落聲塵。——佚名題浙江省普陀山慧濟寺(「性海」,謂真如之理性,深廣如海。)

----------------------------------------------------

〖梅福禪院楹聯〗

〖梅福禪院〗 梅福禪院,又名梅福庵。傳為紀念西漢南昌尉梅福來山修道而建。庵宇臨坡而起,周圍林木幽深,古時曾有「萬樹梅花開滿嶺」之譽。殿後留有梅福煉丹遺址「靈佑洞」。

七寶樹下黃金地;八德池中白玉蓮。——佚名題浙江省普陀山梅福禪院

梅花馥馥,苦歷三冬香更遠;福壽綿綿,蓮開九品德無窮。——佚名題浙江省普陀山梅福禪院(此聯以鶴頂格嵌名「梅福」庵名。聯中「九品」,謂佛教中宗派很多。)

----------------------------------------------------

〖無垢庵楹聯〗

〖無垢庵〗 在茶山深處,明代萬曆年間寶台開山。茶山位於佛頂山後,地方多溪澗,舊時多產茶茗,且有山茶花樹,每當冬春之交,丹葩被谷,燦若流霞。明代丁鴻陽的《茶山夙霧》詩曰:「珊瑚幾樹傍蓮台,薄靄氤氳鎖不開。漫向定中窺色豐,分明龍女獻珠來。」(詩中「珊瑚」,色紅艷,此形容山茶花之美。)舟山市文聯編印的《普陀山旅遊指南》寫道:「茶山在佛頂山西北,山上廣植山茶,樹高數丈,冬春之交,丹葩被谷,璨若珊湖。茶山多霧,白色的雲霧悠閑自得地隨風飄浮,所到之處,無為山川添景,為茶園增色。」日出之前,雲霧繚繞,霧珠沾葉,看「雪裡赭霞高十丈,紅綃恐是獻珠人」的影貌。

到門三澗清降海;繞室千葩艷奪霞。——襲璉題浙江省普陀山無垢庵 〖襲璉〗 襲璉(1644-1729),清代戲曲作家,浙江省慈溪人。

----------------------------------------------------

〖觀音洞庵楹聯〗

〖觀音洞庵〗 觀音洞庵位於普陀山梅嶺西麓西天門附近。在二龜聽法石級而下約百米處即到觀音洞,洞似一大型石室,天色生成,洞內有一石柱懸垂至地,洞上及洞周石壁、石筍上均雕有觀音像,普陀山石室之大者,當推此洞。洞頂巨石相累,有奇石,名鸚哥,色白、細頸、短身,形神俱肖。觀音洞庵依觀音洞而建,明朝萬曆年間為茅篷,清代康熙年間建成庵宇,道光、光緒、宣統年間又陸續修葺、擴建。1983年,大殿內由浙江美術學院雕成觀音坐像一尊,目光慈祥,妙相莊嚴。洞後古樹成蔭,巨石層疊,人站在庵院中向上瞭望,可見兩巨石相疊,一棵大樟樹長在兩巨石英鐘的夾縫處,石上書「大士重現」四個大字。

古洞新顏,國安方有教興;大士重現,海外亦聞馨香。——佚名題浙江省普陀山觀音洞庵

珠闕瑤宮,萬佛化身難避劫;神州大陸,一心同德獲重興。——佚名題浙江省普陀山觀音洞庵

普門示現,大悲廣度眾生海;千手護持,神威永鎮補陀山。——佚名題浙江省普陀山觀音洞庵(上聯「普門」,指菩薩普渡眾生之法門;下聯「補陀山」,是普陀山音譯之別稱。)

----------------------------------------------------

〖普陀精舍楹聯〗

〖普陀精舍〗 普陀精舍在普陀山腰、第2道山門「超塵凈境」後的山坡上。原為普陀寺舊址,1959年拆除全部舊建築,重新修建,更名「普陀精舍」。精舍為紅柱、粉牆、硬脊、翹檐、坡頂、綠瓦的二層數閣式建築,第一層長17.3米,深12米,二層長度略小,總建築面積約為400平方米。正屋開敝,樓上四面開窗,上有觀景廳。普陀岩崖壁前的天然石屏,「超塵凈境」山門、普陀精舍、文昌亭、小蓬萊等一組錯落有致的建築,形成封而不閉的多變格局,登樓觀賞,城市風光、山林奇趣,各呈勃勃生機。

心關天下蒼生,憂樂為懷,便鐵馬馳疲,也能成佛;目視手中黃卷,興亡不管,縱木魚敲破,何得登仙。——熊東遨題浙江省普陀山普陀精舍

----------------------------------------------------

〖大乘庵楹聯〗

〖大乘庵〗 大乘庵位於玉堂街中段(從普濟寺至法雨寺的一段香路),是供奉釋迦尼涅槃像長7.6米,為全山每二尊大佛像,卧佛殿樓上為千佛樓。此庵規模雖不大,但在佛教界影響卻不小,尤是東南亞為甚。大乘庵於1915年由福建籍海外僑胞捐款修建。院內主要有圓通寶殿、卧佛殿及千佛樓等。圓通殿供奉觀音像。卧佛殿正中為釋迦牟尼涅槃像,是1981年仿緬甸玉佛重塑的,右手枕耳,向右側卧,神態安祥。千佛樓現供奉的佛像,用香檀木、黃銅雕成。

欲知堂奧幽深,更進一步;要識門庭廣大,如在孤峰。——佚名題浙江省普陀山大乘庵

南海風光,不少騷人墨客,嘯詠經堂,詩心通佛性;普陀景色,幾多綠嶼青峰,朝恭寶剎,意境入禪機。——佚名題浙江省普陀山大乘庵

----------------------------------------------------

〖海岸牌坊楹聯〗

〖海岸牌坊〗 海岸牌坊位於短姑道頭聖跡上方,建於1919年。四柱三門,翠瓦飛檐,氣勢雄偉,上有「南海聖境」、「同登彼岸」、「寶伐迷津」、「金繩覺路」、「回頭是岸」匾額五重,為北洋政府黎元洪、徐世昌、馮國璋等人所題。門柱上刻有楹聯,都是宣揚佛理的[見下]。牌坊後面是回瀾亭,亭中立有石碑,碑文系西藏九世活佛班禪額爾德尼用漢藏兩種文字寫成。文中「鄙等生靈有何孽,忍祈觀音消其罪。」等語,很耐人尋味。

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無機不被,萬里無雲萬里天。——馮恕題浙江省普陀山海岸牌坊(「不被」,謂不受影響。)

到這山來,未謁普門當先凈志;渡那海去,欲登彼岸須早回頭。——佚名題浙江省普陀山海岸牌坊

聖跡著迦山,萬國生靈皆樂育;佛光騰海島,千年潮夕靜波濤。——佚名題浙江省普陀山海岸牌坊

一日兩度潮,可聽其自來自去;千山萬重石,莫笑他無知無覺。——王禹聖題浙江省普陀山海岸牌坊(「兩度潮」,指中午和半夜的兩次海潮,亦稱子午潮。)

----------------------------------------------------

〖望海亭楹聯〗

〖望海亭〗 望海亭。在千步沙東北盡頭的石坎上有一座呈六角形石亭,即望海亭。用太湖石砌成,是極目風海之佳處。亭下有兩塊巨石,一石嵌於坎壁,上書「望海」二字,另一石半埋於沙中,題名「聽潮」,均出自吳興書畫家王震手筆。那裡潮汐晝夜拍卷,登亭遠眺,漫漫瀚海一望無際,俯石側聽聲聲潮音,如雷貫耳,真仍海山勝景,千古稱絕。亭內六根石柱上鑲有楹聯三副[見下],分別為著名書畫家王震、吳昌碩、沈恩孚所書;對聯不僅詞句優美,對仗工整,在書法藝術上也堪稱一時妙墨。亭中有三間石屋,為凈土堂,壁上刻著呂純陽、達摩、無量壽佛、觀音大士、南屏佛祖五尊佛道像,均為王震所作,通稱五祖碑,被列為市級重點保護文物。

玉堂一街,如在天上;金沙千步,疑非人間。——佚名題浙江省普陀山望海亭

四海滔滔,安得一葦航彼岸;孤亭矯矯,欲齊萬岳聳南天。——王震題浙江省普陀山望海亭 〖王震〗 王震(1867-1938),字一亭,號白龍山人,浙江省吳興人,生於上海。早年學習任伯年書法,中年後拜吳昌碩為師,曾參與發起豫園書畫會。好佛,曾任中國佛教會會長。晚年曾為全國藝術家協會理事。著作有《白龍山人詩稿》等。

山以抱員天,半偈通禪詩語佛;沙灘談浩劫,一亭臨海水朝宗。——吳昌碩題浙江省普陀山望海亭 〖吳昌碩〗 吳昌碩(1844-1927),清末著名書畫家、篆刻家。原名俊卿,字昌碩,別號苦鐵,浙江省安吉人。少年時他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書、印刻;篆學石鼓文,用筆之法初受鄧石如、趙之謙等人影響,以後在臨寫《石鼓》中融匯變通。沙孟海評:吳先生極力避免「側媚取勢」,「捧心齲齒」的狀態,把三種鐘鼎陶器文字的體勢,雜揉期間,所以比趙之謙高明的多。吳昌碩的行書,得黃庭堅、王鐸筆勢之欹側,黃道周之章法,個中又受北碑書風及篆籀用筆之影響,大起大落,遒潤峻險。

一念即慈航,將以出世渡人還須入世;十年曾面壁,此是東方初祖來自西方。——沈恩孚題浙江省普陀山望海亭(上聯說觀世音菩薩,下聯評達摩祖師。登望海亭,既可放眼望海,收億萬重浪於眼底;又宜傾耳聽潮,集百千鍾樂於耳中。) 〖沈恩孚〗 沈恩孚(1917-1923),著名學者、教育家。曾任同濟大學校長。

==================================================================

附錄一:【觀音菩薩的道場——普陀山】

普陀山,全稱普陀洛迦山,舊名梅嶺山。唐代佛教盛行,中外佛教僧侶常在此活動。傳說在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本僧人慧萼(一作鍔)法師從五台山參禪,請得一尊銅觀音菩薩回國。船從明州(今寧波市)出發,每二天風平浪靜,再次揚帆出海,船剛駛出山嶴,海面又是白浪滔天,狂風大作,只是又退回山嶴海港,停船避風。第三天清晨,天空突然出現五彩祥雲,視之光輝奪目。慧萼大喜,連忙起錨,不料船剛一出山嶴,狂風又是大作。如是三日,慧萼認為是觀音菩薩顯靈,於是雙手合掌,端立船頭,高誦佛號,立即風平浪靜,突然船卻寸步不能移動。慧萼低頭一看,發現船被鐵蓮花攔阻,進退不得。慧萼把三天來的遭遇推敲一番,恍然大悟「莫非觀音菩薩不肯東渡」,於是跪在觀音菩薩像前祈禱說:「如果日本眾僧無緣見佛,請菩薩指明方向,就在船到達的地方建寺供奉。」祈禱海底湧出一條大魚,張口咬斷鐵蓮花,船自行行駛到普陀山東南隅潮音洞附近。慧萼與島上居民一起在紫竹林建起一座寺院,稱為「不肯去觀音院」。從此,觀音菩薩便在普陀山安下了字,與普陀山結下了不解之緣。 普陀,原是梵語的譯音,意為小白花,亦解釋為觀音的聖地。據《華嚴經》和玄奘著《大唐西域記》所載,是指觀世音菩薩說法佈道的地方,名叫「補怛邏迦」(亦叫普陀洛迦)。如果譯成漢語,其意應該是「美麗的小白花」或「觀音凈土」。宋代乾德五年(976年),宋太祖趙匡胤曾派太監來山進香。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欽差大臣王舜封奉旨出使三韓(今朝鮮、韓國),遇風暴而望潮音洞叩禱,得以平安濟渡。歸國後,奏知宋朝皇帝,神宗即賜建「寶陀觀音寺」,即今的「普濟禪寺」。罱宋紹興六年(1131年),宋高宗下令島上漁民遷出,闢為「佛地凈土」。宋寧嘉定七年(1214年)指定普陀山重點供奉觀音,山中各寺院均塑觀音像,於是普陀山便成了硯音菩薩道場。到了明代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將原來「寶陀觀音寺」敕賜為「護國永壽普陀禪寺」,原來的梅嶺山也改稱為普陀山。 佛經記載普陀山觀音道場的有《大悲心陀羅尼經》:「一時佛在補陀洛迦山,觀音宮殿莊嚴道場中。」《華嚴經》云:「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這是普陀山成為觀世音聖地之根據。相傳,普陀山是觀音修真得道處。山上古剎遍野。歷史上香火鼎盛時,曾有3大寺、88庵院、128茅篷,4000多僧侶。真是「山當曲處皆藏寺,路欲窮時又遇僧」。所有大小寺院庵堂,無不供奉觀音大士,儼然是個「佛的世界」、「大士之家」。初唐王勃作《觀音大士贊》詩曰:「南海海深幽絕處,碧紺嵯峨連水府。號名七寶洛迦山,自在觀音於彼往。」「寶冠晃耀圓光列,纓絡遍身明皎潔。臉如水面瑞蓮芳,眉似天邊秋夜月。」「化身百億度群生,發願沙河救鼻阿。我慚我愧無由到,遙望觀音悲讚歌。」王勃的詩,既為觀音菩薩畫了像,又是傳布觀音信仰的一部頌辭。普陀山成為觀音道場,在明清兩代達到極盛時期。每逢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菩薩生日,六月十九日觀音菩薩成道日,九月十九日觀音菩薩涅磐日,參加朝拜者成群結隊。特別是二月二十九日為最盛,一般從初七、八開始,便有香客陸續上山。十七、十八、十九到到高潮。朝山的善男信女多數身背黃布袋,一跨上短姑古迹碼頭,便沿途點香朝拜到普濟禪寺,然後進入大圓通殿焚香點燭,再沿玉堂筆街、香雲路登佛頂山禮佛。這時,山上各寺僧要進行隆重的觀音法會。十八晚,諸寺燈燭輝煌,信徒們徹夜念經,舉行禮佛儀式。當時全山有三大寺,八十八所庵院和一百二十八處茅篷。不論在老松古樟下,峰巔危崖上,或是海灘金沙旁,到處可以看到青瓦白牆,或琉璃彩頂的寺廟建築,真是「十步一庵,百步一寺」。常住僧尼3000多人,加上游僧香客「一餐食米二十四石」。明代徐如翰曾有詩云:「山當曲處皆藏寺,路欲窮時又遇僧。」正是上述盛況的寫照。

----------------------------------------------------

附錄二:【普陀山十二景】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普陀山位於錢塘江口、舟山群島東南海域,系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景區所括普隊山、洛迦山、朱家尖。普陀山既有悠久的佛教文化,又有豐富的海鳥風光,古人稱之為「海天佛國」、「人間第一清靜境」。普陀山大海環抱,金沙綿亘,景色優美,氣候宜人,著名景點如潮音洞、梵音洞、朝陽洞、磐陀石、二龜聽法石、百步沙、千步沙、普濟寺、法雨寺、南海觀音、大乘寺等。普陀山盛產霧佛茶(又稱佛頂山雲霧茶),1975年在也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曾獲二等獎。1979年被評為浙江名茶之一,1986年獲浙江省優名特產品金鷹獎,載入《中國名茶》史冊。南海紫菜、還魂草、催生子、紫竹、觀音水仙(1981年正式命名為普陀水仙,並定為舟山市市花)。 普陀山以山兼海之勝,風光獨特,四時景變,晨昏物異。其風景點數以百計,可謂風光無限。如其他著名的風景名勝區一樣,普陀山也有它的「景中之景」。遊覽普陀山的歷代名人曾憑各自的觀感,分別有「普陀八景」、「普陀十景」、「普陀十二景」、「普陀十六景」之頌讚。普陀山究竟有幾大勝景?歷來眾說紛雲。記載於志書的,有明代文學家屠隆的《詠普陀十二景》詩:梅灣春曉、茶山夙霧、古洞潮音、龜潭寒碧、大門清梵、千步金沙、蓮洋午渡、香爐翠靄、洛迦燈火、靜室茶煙、磐陀曉日、缽盂鴻灝。到清代裘班所編的《普陀山志》,也列十二景,即:短姑聖跡、佛指名山、兩洞潮音、千步金沙、華頂雲濤、梅岑仙井、朝陽涌日、磐陀夕照、法華靈洞、光照雪霽、寶塔聞鍾、蓮池夜月。這十二景,除千步金沙與屠詩中相同,古洞潮聲與西洞潮音景觀大同小異,其餘皆為新說。之後,又有清朝釋幻敏的普陀十二景頌,繼有陸琦等十二人聯詠普陀十二景……而他們所列的景點或有不同,或有交叉,如果把他們都羅列下來,足有數十景之多。經過比較分析,將其中歷來為多數人所公認的,選擇十二個,也稱「普陀十二景」,如果到普陀山旅遊,請別錯過觀賞它們。

〖蓮洋午渡〗 蓮洋就是蓮花洋,處在舟山本島與普陀山之間,北接黃大洋,南為普瀋水道。洋以日本人慧萼欲迎觀音像回國,海中鐵蓮花阻流的傳說得名。清代康熙《定海縣誌》轉引《普陀山志》云:「宋·元豐中,侯夷人貢,見大土靈異,欲載至本國,海生鐵蓮花,舟不能行,倭懼而還之,得名以此。」蓮花洋是登普陀山進香的必由之航路。旅客航行至洋上,如果趕上午潮,就能見到洋面波濤微聳,狀似千朵萬朵蓮花隨風起伏,令人心曠神怡,聯想翩翩。這就是普陀山所見到的第一景「蓮洋午渡」。如果遇到大風天,這裡則是另一翻景象,波翻盈尺,驚濤駭浪,極為壯觀的景色。曾有漁歌詠道:「蓮花洋里風浪大,無風海上起蓮花。一朵蓮花開十里,花瓣尖尖象狼牙。」但是蓮花洋多數的日子是風平浪靜的,遊客盡可以在航船上安祥地放眼蓮花洋上的美景,這時也午會萌發起一種即將登上佛教聖地的清穆心情。蓮洋午渡景觀曾為歷來游普陀山的文人所吟詠,傳下了大量的詩章。讚歎蓮洋午渡景色,抒發作者經歷蓮洋的愉悅心情。

〖短姑聖跡〗 進了佛國山門,往東南約300米處,便是短姑道頭。此地舊時原為海灘,灘上有「闊十餘米,小石自相零附,兩側錯列巨細不一、形狀各異的岩石」,有些石上鐫有「短姑古迹」等字樣,出沒於潮汐浪濤之中,成為舊時的天然船埠。船廠到短姑道頭邊,可是靠不了岸,還得用長不過一丈、寬不過三尺的小舢板擺渡。清末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普陀山住持了余、蓮禪二僧因潮落潮漲,往來船隻靠岸不便,遂募資用巨石壘成長達11米,寬8米的石條道頭。在未建普陀山客運碼頭之前,凡前來普陀山參禮進香、攬勝觀光者,都得由此登岸。現今雖然有了客運碼頭,但遊人仍綿戀著這個普陀山的第一處勝景。相傳有姑嫂倆發願禮佛,幾年後湊資買船,渡蓮洋朝山進香,船剛泊道頭,不巧小姑「天癸」來潮,自愧不潔,不敢下船入山。其嫂短其無福朝聖,遂囑其在小舟中候她,獨自悵然進山拜佛去了。不想時近晌午,潮水大漲,小舟與岸相隔,小姑久坐船中,飢不得食,甚為納悶。正在此時,只見一村婦模樣的、持食盒至岸,邊向潮水裡投下一些石塊,邊踩著這些石塊而去。過了不久,其嫂進香歸來,問及前事,甚為愕然;忽然記起剛才拜佛時,瞻仰蓮座,只見觀音大士衣據濕著一片,心裡頓有所悟,以為這是觀世音菩薩所為,記不迭又進山到觀音面前叩拜。因其嫂曾在碼頭「短其姑」,比此,姑嫂泊舟處即被稱作「短姑道頭」。道頭旁自相鄰出沒於潮水中的石塊,傳說是大士送食時投向潮水裡用以踩腳的石塊,遂被稱作「短姑聖跡」。

〖梅灣春曉〗 梅灣春曉指的是普陀山的早春景色,普陀山也稱梅嶺,因西面的山灣為梅灣,又呼作前灣。據傳此地多野梅,庵、篷僧眾又多好養梅怡性。每當早春季節,春回大地。遍山野梅,香滿山谷,青山綠樹,襯映著點點紅斑,煞是一番美景,曾被人譽之為「海上羅浮」。在這個季節,每當艷陽無風時節,佇立西山巔,遠眺蓮花洋,只見漁舟競發,鷗鳥翔集,海中波濤,道道耀光,山外青山,層層疊翠,美不勝言。若在月夜,則疏枝淡月,島礁騰朧,幽香撲鼻,更為令人陶醉。在萬象更新的春天,歷代來游南海普陀山的文人墨客,更是觸景生情,由於季節更替,聯想到人的歲月流逝,因而懷古、戀今、感物、傷神,抒發人生感慨。

〖磐陀夕照〗 磐陀夕照說是的磐陀石一帶的傍晚景色。由梅福庵西行不遠處便可看到磐陀石。磐陀石由上下兩石相累而成,下面一塊巨石底闊上尖,周寬20餘米,中間凸出處將上石托住,曰磐,上面一塊巨石上平底尖,高達3米,寬近7米,呈菱形,曰陀。上下兩石接縫處間隙如線,睨之通明,似接未接,好似一石懸空於一石之上。相傳曾有人牽線橫割而過,由此可以證明兩石並未相接,但以後試者皆未成功。磐陀石險如滾卵,如果你站在面前,可能會擔心一陣大風,將上面巨石吹滾下來。但陀石卻安隱如盤,千載未動,萬劫不搖,兩石永遠是這樣相累相依。磐陀石頂巔平坦,常有二、三十個游在其頂上嬉戲,它卻紋絲不動,災在是不可思議的一大奇觀。磐陀石相傳是觀音大士說法處,石上有「磐陀石」(侯繼高書)、「大士說法處」、「金剛寶石」、「西天」、「天下第一石」等題刻。磐陀石上鑿有石階,可緣級而上到石頂。每當夕陽西下,石披金裝,燦然生輝,人們如能在此時登上石頂,環眺山海,洋洋大觀,景色壯麗瑰奇,磐陀夕照便成為普陀山之一大奇觀。在磐陀石身上還有不少典故和有趣的故事。據說《西遊記》的西天便在此處,《紅樓夢》中「通靈寶玉」又和這裡的「金剛寶石」形意酷似,因而近代有許多電視、電影劇在這裡拍攝外景。更有不少朝山的婦女登此石時,拿著自帶的金屬錢板在石上磨光,帶回家去佩掛在兒孫身上,藉以「壯膽」、「祛災」。

〖蓮池夜月〗 蓮池夜月指的是海印池的月夜景色。海印池在普濟寺山門前,也稱「放生池」、「蓮花池」,原是佛家信徒在此放生之池塘,後植蓮花,即稱蓮花池。「海印」,佛所得三昧之名。如大海能印象一切事物,佛之智海湛然,能印現一切之法。海印池面積約15畝,始建於明代。池上築有三座石橋,中間一座稱平橋,北接普濟寺中山門,中有八角亭,南銜御碑亭。卸碑亭、八角亭、普濟寺古剎建在同一條中軸線上。古石橋橫卧水波,遠處聳立著一座占和疏朗,雄偉中透出靈秀靈,真如人間仙境,美倫美奐!軸線將池一分為二,成為東西蓮花池。周圍設有古色古香的石雕欄。蓮花池三面環山,四周古樟參天,池水為山泉所積,清瑩如玉。每當盛夏之際,池中荷葉田田,蓮花亭亭,襯映著古樹、梵字、拱橋、寶塔的倒影,構成一幅十分美妙的圖畫。夏日月夜到此,或風靜天高,朗月映池;或清風徐徐,荷香襲人,更是一番良辰美景,令人流連忘返。荷花,佛家稱之為蓮花,是聖潔、清凈的象徵。佛教稱極樂世界為「蓮邦」,以為彼士之眾總以蓮花為所居。認為眾生皆有佛性,只是由於被生死煩惱所困擾,而沒有煥發出自己的佛性,因而還陷在生死煩惱的污泥之中。蓮花則「出污泥而不染,澄清而漣而不妖」,故佛教以蓮花來比喻佛性。唐代詩人孟浩然在《大禹寺義公附》中詩句云:「看取蓮花凈,方知不染心。」觀世音菩薩是普渡眾生往蓮邦的「蓮花部主」,所以,海印也自然而然與觀世音菩薩聯繫起來了。歷代文人在觀賞蓮花池景觀時,也就往往把暮景和自己對佛之所悟融會起來。

〖法華靈洞〗 法華靈洞在幾寶嶺東天門下。出洪筏房左拐登小徑拾級而上,過古草茅篷(現為民房),便是普陀十二勝景之一的法華靈洞。這裡方圓巨石自相壘疊,形成洞穴數十處,有的有空刻刻露,傴行可過,有的寬廣如室,中奉石像,有的上豐下削,泉涓滴漏,自石罅流出而下注成池,普陀山洞穴雖多,層復出奇,唯此處為最。洞外有「青大福地」、「普陀岩」、「東南大柱」等題刻。游普陀山不可忽略法華洞的奇特景觀。前人認為即使選景,法華也屬佳境,如明代洪陳賦詩云:「游山須選峰,峰峰必造極。試問何處佳,法華最奇特。」

〖古洞潮聲〗 潮音洞在島東南紫竹林庵前,不肯雲觀音院下人海處,洞半浸海中,縱深30米左右,崖至洞底深約10餘米。此處海岸曲折往複,巉崖岩峭壁,怪石層層疊疊。洞底通海,項有兩處縫隙,稱為天窗。清代康熙三十二年(1699年)御書「潮音洞」勒於洞壁。潮音洞口朝大海,呈張口狀。日夜為海浪所擊拍,潮水奔騰入洞口,勢如飛龍,聲若雷鳴。若遇大風大浪,浪花飛濺,浪沫直衝天窗之上。如是晴天,洞內七彩虹霓幻現,嘆為奇觀。據載,宋元時期來普陀朝山香客,多在潮音洞前拜求菩薩現身賜福。明以後則多去梵音洞叩求觀音大士靈現。香客中常有縱身躍下山崖,捨身離世,藉以投生極樂世界的。清時如此「捨身」愈演愈烈,於是定海縣令纓燧在岸上建亭,並親書《捨身戒》立碑以禁捨身。

〖朝陽涌日〗 過仙人井,登幾寶嶺東望,見崗上有岩斜峙似象,伸鼻舉目,眺望東海,此即為象岩。象岩上側,猶有馴服似兔的兔岩。象岩以東臨海處,復道轉折,層梯而下,有一天然洞窟,廣不逾丈,卻幽邃竅冥。洞外巨石參差,積疊人海。洞面朝東洋,左右挽百步沙與千步沙。每當晴日,清晨在此看日出,觀海景,景色壯麗,堪嘆觀止。旭日「巨若車輪,赤若丹砂,忽從海底湧起,赭光萬道,散射海水,前鮮想曾光耀心目。」所以人們給它起名為「朝陽洞」,並把朝陽涌日列為普陀十二景之一。在普陀山見日出,以朝陽洞為先。朝陽洞也是聽潮音的好去處。朝陽洞上原有朝陽庵,據書載,身處此庵,浪濤轟鳴其下,如千百種樂交響迭奏,別有情趣。作家王魯彥夫婦曾偕郁達夫在原朝陽庵中下榻,寫了一篇散文,曰《聽潮的故事》,把這裡的潮音作了如下的描繪:「……如戰鼓聲、金鑼聲、吶喊聲、叫號聲、啼哭聲、馬蹄聲、車輪聲、機翼聲摻雜在一起,象千軍萬馬渾戰起來……」郁達夫還在詩中寫道:「雪濤怒擊玲球石,洗盡人間絲竹音。」朝陽洞庵毀於民國初年,1992年在原址修建觀日閣。現今的朝陽洞景色包括朝陽洞、觀日閣、攬霞亭、六觀亭等,並附設有茶室。購物商場。古色古香的觀日閣,又稱朝陽閣,建在朝陽洞之上方,瀕臨瀚海,飛檐翹角,金碧輝煌。閣高8米,長寬各12米,依山起勢,蔚為壯觀。閣內分上中下三層,設購物、休息、觀海三個大廳,周壁陳列「三十二觀音」畫像,線條流暢,形象生動。中下二層設根雕藝術館,展示大、小根雕觀音佛像百餘尊,為海天佛國新增的一獨特景觀。登閣觀日出,眺望東海,更是景上有景。攬霞亭又稱朝陽亭,建在朝陽洞左平台上,近崖瀕海,每當旭日東升,霞光輝映,景色奇麗。

〖千步金沙〗 千步金沙習稱千步沙,在普陀山的東部海岸,南起幾寶嶺北,東北至望海亭。普陀山東側的一條循山道路名「玉堂街」,街右沿海即為千步沙,南面過朝陽洞為百步沙。千步沙長約70餘米,因其長度近千步而得名。千步金沙,沙色如金,純凈鬆軟,寬坦柔美,猶如錦茵設席,人行其上,不濡不陷。此處海浪日夜拍岸,濤聲不絕。浪潮嬉沙,來如飛瀑,止如曳練,每遇大風激浪,則又轟雷成雪,懾人心魄。悠忽之際,詭異非常,奇特景觀,不可名狀。千步沙坡平緩,海面廣闊,且水中無亂石暗礁,常為游泳健兒所青睞。如在夏日裡來的遊客,千萬不要錯過這一景觀,或在游山之後,赤著足行走其上,讓海浪親撫腳面,其趣其味,未經親試者不可想像。或者靜靜地在沙灘上坐上一會兒,聽聽潮聲。或者乾脆換上泳衣躍入佛海波濤,會給你帶來無限涼爽。當浮游在碧海的懷抱之中,身心也會慢慢地與大海交融起來,這時也許會覺得你就是海,海就是你。千步沙並不只是白天很美,每臨月夜,嬋娟緩移,清風習習,濤聲時發,其清穆景色更為詩意盎然。故有人曾將其與壯麗的朝陽涌日,合稱昔日的陀山觀絕。

〖光熙雪霽〗 交熙峰在佛頂山東南,一名「蓮石花」、又名「石屋」。從遠處望去,翠綠叢中,峰石聳秀,似蓮花,如白雪積峰。「光熙雪霽」指的是光熙峰雪後景色,為普陀十二景觀之一。普陀山難得下雪,冬天顯得寧靜而奇妙。但如果運氣好,趕上一場大雪,登上佛頂山,俯瞰光熙峰,猶如碧玉塑就,銀裝素裹,千樹萬梨花開,山色混一,海大抵與凍雲齊平。此時此景,會覺得心清氣凈,猶如身臨潔白無垢的佛國凈土,舒暢無比。光熙峰的雪景,是不大容易見到的,但普陀是佛家聖地,佛門弟子常來常往,或常住靜修,就有緣賞識普陀山的雪霽風光。但如果遇不上下雪天,那也沒關係,如有意上光熙峰攬勝,也將是十分美妙的,屠倬有詩云:「心境真開闊,悠然見太虛。光熙峰上立,不動自如如。」

〖茶山夙霧〗 茶山位於佛頂山後,自北而西,蜿蜒綿亘。山勢崆曠,中多溪澗。據史載,此處歷產茶茗,山上僧人每每於穀雨前採摘,藥用價值較高,可治血痢肺痛。山上還生長山茶花樹,樹高數丈,每到冬春之交,丹葩被谷,璨若珊瑚林,煞是一番景緻。茶山多霧,白色的雲霧常自得地隨風浮蕩,所到之處無不為佛國山川添色。而每在日出前,茶樹林夙霧繚繞,時而如絲似縷,時而氤霧瀰漫。此時此刻,如置身其間,如夢如幻,令人幽思無限。古代普陀山沒有居民,山中僧人自種自食,種茶是住山僧人的一項重要勞作。每到採摘季節,眾僧一齊出動,山上立時出現一種「山山爭說采香芽,撥霧穿雲去路賒」(明代李桐詩句)的繁忙景象。普陀山之茶,被人稱作「雲霧佛茶」,因為此茶多為僧人所植,因而山僧談論「茶山夙霧」也別具情韻。去茶山賞景,出慧濟寺東北折,有蜿蜓山道可通,然後可往東北經天竺庵往唬虎沙,或往西北,游後貢田園後至合興村,趁車迴轉前山。

〖天門清梵〗 天門清梵,說的是普陀山最東端梵音洞的景觀。從法雨寺經飛沙嶴,過祥慧庵,即為普陀最東部的青鼓壘山。青鼓壘插入普陀洋,想必是此地常為驚濤拍崖,潮聲撼洞,晝夜轟響,宛如擂鼓,故又稱「驚鼓擂」。在青鼓壘山東南端有一大天然洞窟,洞岩猶如斧劈,高有百米,峭壁危峻,兩邊懸崖構成一門,習稱梵音洞。在普陀山眾多歷來被人們嘆為神奇的洞壑中,梵音洞的磅礴氣勢和陡峭危壁,為其他洞所莫及。梵音洞山色清幽,蒼崖兀起,距崖頂數丈的洞腰部,中嵌橫如石橋,宛如一顆含在蒼龍口中的寶玉。兩陡壁間架有石台,台上築有雙層佛龕,名「觀佛閣」。凡欲觀覽梵音洞者,先要從崖頂迂迴順著石階而下,然後來到觀佛閣。據傳在這裡觀佛,人人看到的佛都不同,即便是同一個人,也會隨看隨變,極其奇異。此地又為梵音洞觀潮最佳處,佛閣下曲屈通大海,海潮入洞,拍崖濤聲如萬馬奔騰,如龍吟虎嘯,日夜不絕,聞之者無不驚心動魄。佛家信眾至此,多喜在洞口膜拜,祈求見到觀世音菩薩現身祛災。清代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御書「梵音洞」額賜掛於此處。梵音洞歷來為普陀山的重要景觀。梵音洞和潮音洞的潮音,各俱特色,合稱為「兩洞潮音」。梵音洞西南不到百米處的崖壁下有洛伽洞,此地石峻壑深,洞腳插入海中,人不可入。民國初曾有僧架占本,置蒲團,於洞側梵修,猶如鳥巢懸綴海壁,驚險異常。

有0人推薦 閱讀(113)| 評論(9)| 引用(0) |舉報 上一篇:昆明圓通寺
推薦閱讀:

互聯網小現象:BAT瘋狂投資,網易為何單打獨鬥?
健康男人的黃金食譜 - dogsart606的日誌 - 網易博客 - 龍飛的日誌 - 網易...
作文輔導之——開頭結尾的藝術 - 懶dě傷伈的日誌 - 網易博客
光大集團整體上市猜想:或仍會選擇在香港上市_網易新聞
河圖洛書與五行八卦、干支 - 茅草屋的日誌 - 網易博客

TAG:網易 | 對聯 | 博客 | 網易博客 | 日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