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 (第二十二集)
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 (第二十二集) 2014/4/1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2-0022
諸位同學,大家早晨好。今天有兩位同學發言,廬江的華嚴講堂。
主持人:廬江華嚴講堂請發言。
老法師:沒有聲音。
主持人:沒有聲音。
老法師:看到影像,沒有聲音。
主持人:請你們先將問題寫下來,然後打字過來,因為沒有聽到聲音。我們先請第二位陳靜瑜老師,請發言。
學生:阿彌陀佛
老法師:聽到了。
學生:阿彌陀佛,可以聽清嗎?
老法師:可以。
學生:阿彌陀佛,師父您好。
老法師:好,你好。
學生:弟子這邊有這樣的一個問題,也是這邊幾個同學一起學習中碰到的。有些同學他提出來,我們現在年紀比較輕,大概二十多歲,很早就接觸了大乘佛法,聽到師父上人講經非常歡喜。然後就覺得師父上人講要不思善、不思惡,不去分別這些,也不去執著這些,他們心裡就很沒有底。就是說那我們是不是善惡都不分了,然後就天天念佛求生凈土?這個問題也是現在很多年輕人學佛遇到的一個狀況,就是從哪裡下手,怎麼樣才能真正打好大乘佛法的根基,真正的發出這種菩提心?請師父上人慈悲開示,感恩師父上人。
老法師:佛法,尤其是大乘法,諸佛菩薩、祖師大德都跟我們說得很清楚,那就是第一個要契機,第二個要契理。契機是什麼?每個人的根性不相同,每個人的緣分也不一樣,所以佛沒有定法可說。佛跟法身菩薩他們有這個能力,他已經得大自在,契入心性的境界,他有能力觀機;也就是說,我們自己不知道自己的過去、未來,他們知道。為什麼會知道?實在說智慧、德能我們都有,並不缺乏,他們沒有障礙所以知道,我們有障礙所以不知道。障礙不是真的,是可以把它除掉,除掉障礙,我們的智慧、德能就現前,我們跟他一樣也能知道。知道才能夠教化眾生,教化眾生就契機了,知道眾生什麼根性,用什麼方法來幫助他。如果這個法門對我們不契機,我們對它修學的時候有障礙,這就非常困難,不容易契入,不容易得到法喜;換句話說,很容易退心,不能阻止見異思遷,常常想換門道,常常想換方法,這個就愈來愈亂。所以古人教人,他會堅持一個原則,那就是一門深入,十個學生可能是十個法門,不是一樣的。
我早年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經教,我們這個班上同學二十多個人,每個人學的法門不一樣,淺深、境界都不相同。程度淺的,小學畢業的,老師能教,在小乘經、在方等經裡面選很短,意思不深,內容都是倫理道德、因果教育。這個就是世間法,佛陀的隨順世俗的教學,幫助眾生斷惡修善,他的果是決定不墮三惡道,依照這個方法修行,來生可以得人天果報。這是佛教學對比較低一點的程度,根性劣的。根性高的,也要適合他的程度,他能夠理解,他能夠落實。理解不能落實,最好不要教,為什麼?變成玄學,他不能得受用。所以佛法非常重視行,佛門弟子叫修行人,他重行。也就是學到的東西,可以幫助我們修正錯誤的念頭、錯誤的言語、行為,這個東西學了很管用、很踏實,真正契入境界,落實在生活當中,他生歡喜心。所以佛沒有定法,佛也沒有一定的形相,確實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在諸佛菩薩、祖師大德身上統統看到。包括我們眼前才往生的,才一年的海賢法師,海慶法師,這些人生平當中你都能夠看到。然後才曉得佛法是多麼現實、多麼實用,真管用,決定不是談玄說妙。
佛法要從基本上學起,你才會得真受用,現在許多人把根疏忽了。根本是什麼?根本就是凈業三福。無論學哪個宗派,無論學哪個法門,佛把這三條講得很清楚,告訴我們,這三條是三世諸佛凈業正因,你看這多重要。我們有沒有從這下手?從這下手怎麼落實?三福第一福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要從這裡開始。無論學哪個宗派,學哪個法門,學什麼樣的經論,這是最高指導原則,也是最根本的條件,你必須要具備。這一條是世間善,換句話說,佛法是建立在世善的基礎上,沒有世間善,哪來的佛菩薩的善?這個不能不知道。
三條,第一條世間善,第二條小乘善,也就是持戒善,第三條大乘善。它這個三條十一句引導我們怎樣紮根,怎樣把基礎奠定好。我們深深有感,近代學佛把這個疏忽了。怎麼落實?這十幾年來,我們勸導同學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落實在《弟子規》,把《弟子規》做到了,這兩句就落實了;慈心不殺落實在道家的《太上感應篇》;有這兩個基礎,這才學習佛法的十善業,《十善業道》。我稱這三樣東西是儒釋道的三個根,必須要扎這三個根,為什麼?經本一展開,大家會看到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是指什麼人?具足這三個根的就是善男子善女人。換句話說,《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沒有做到,不是善男子,不是善女人。經上這個善是有條件的,不是無條件。
具足這三個根,這是凈業三福第一福你落實了,你可以提升修第二福。第二福就是佛法了,前面是世間法,佛法裡面教我們落實三皈、五戒、十善。你看第二條三句話,「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看看。我們怎麼學法,怎麼落實?三皈是行門,最高的修行總綱領,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學佛的同學都受過三皈、五戒,什麼叫三皈說不出來,那怎麼修法?你修什麼?千經萬論,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就是修這三樁事情。皈依佛是什麼?皈是回頭,依是依靠,佛是自性覺,就是你本來是佛。你要依這個,不能依靠外面的佛,依靠外面的佛,你什麼都不能成就。三皈是自性三寶,不能搞錯,皈依佛是皈依自性佛。
我們非常明顯在惠能大師《六祖壇經》裡面看到,六祖當年在世,給人家傳授三皈,那個時候大概佛教傳到中國來七百年的樣子。七百年,時間不算長,但是也不短,佛法在中國已經有流弊了,有形式沒有實質。往往人習慣了,佛是什麼?泥塑木雕的這是佛。你皈依它,諺語所謂「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它能做你的依靠嗎?錯了。佛是覺,自性覺,這是佛寶,是自性三寶,這個東西靠得住。就是我要皈依「是心是佛」,我這個皈依就是「是心作佛」。我本來是心是佛,現在我是心作佛,你看看,這真正皈依。
第二皈依法,法是什麼?法是佛所說的一切經典,也沒有說錯。這經典說些什麼?用一個字來代表它,佛是自性覺,法呢?法是自性正,覺正凈,這真正皈依。正是正知正見,我對於整個宇宙、對於人生、對我自己,我沒看錯,我沒有想錯,正知正見。正知是你的思想,正見是你的看法,標準是佛的經典,覺正凈的標準就是三藏十二分教。我們要掌握這個綱領,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第三個皈依僧,僧是什麼?清凈,自性凈。你看六祖惠能見性了,第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凈」。本來是清凈的,我現在要回歸到清凈,我不要污染,這就是皈依僧。不是外頭形式的,泥塑木雕的佛像,這是經本,這是出家人,全搞錯了。
所以六祖在《壇經》上,你看傳皈依的時候,皈依覺、皈依正、皈依凈,他不講佛法僧,讓人頭腦清醒,別搞錯了。然後解釋,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凈也。這講清楚了,佛法僧是覺正凈,覺正凈是三寶。自性覺正凈,不是外面的,不是釋迦佛的覺正凈,不是阿彌陀佛的覺正凈,也不是觀音菩薩的覺正凈,是自己的覺正凈。這個三皈依是自尊,自己尊重自己,你才真正得受用。你肯回頭,肯依靠這個,這就是作佛。自性本有的是心即是佛,是心是佛,是本有的,現在我真正皈依,我回頭,皈依就是回頭,我再不搞外面東西了,要回歸自性、回歸覺正凈,這叫皈依。
現在皈依全搞錯了,我皈依某個大德,我皈依某個法師,全錯了。我早些年來給人授皈依都講得很清楚,保留著有光碟,也有文字,《三皈傳授》,有文字。受皈依之前要把這個東西看清楚、看明白,再舉行儀式,儀式很簡單,但是意思沒有搞清楚這就錯了,皈依也是假的不是真的,這是指導原則。
如何落實?就是戒定慧三學。戒定慧三學是有次第的,決定是先持戒。持戒我們怎麼落實?凈宗學會當年第一個會是在溫哥華建立的;第二個會是在聖荷西桑尼維爾,現在這個會還在,一直都是楊一華居士主持的,這麼多年他在做會長。那個時候我們跟黃念祖老居士往來很密切,他老人家教導我,在每個地方講經教學,最好都成立一個凈宗學會,這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意思,我接受了。所以我在美國的時候,美國、加拿大那個時候有三十多個凈宗學會,這都是我常常去講經的地方。至於念佛,領導念佛,這些居士同學們都會,都會敲法器,他們自己組成念佛班。在國外聽經、念佛的人數不多,能有五、六十個人就很多了,少的時候十幾個人、二十幾個人。我們成立這個會,定了五個科目,這是戒律,我們必須要遵守、要學習的。第一個三福,第二個六和,第三個三學,三學就是戒定慧,六度,最後一個是普賢十願,這都是在家的。在家同學要再提升一點,最好再加上《沙彌律儀》,《沙彌律儀》在家同學可以學,因為《沙彌律儀》裡頭有十條戒律、有二十四門威儀。我們從這個地方下手,凈業三福第二條就做到了,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根本的,戒律的基礎、根本就是《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三福第一條裡頭就做到了;提升到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個做到,再向上提升一個,大乘。大乘第一個,「發菩提心,深信因果」,這個因果不是普通因果,不是善惡報應,善惡報應在人天已經明了了。這個因果是成佛的因果,就是凈宗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是講這個因果,不是講別的。信願持名,往生不退成佛這是果報。「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最後一句是勸導大家要弘法利生,我們自己學佛了,要把佛法介紹給別人,這就是勸進行者。總共十一句,前面十句完全是自己自利,末後一句是利他,能自利才可以幫助別人,不能自利不能幫助別人。
讀誦大乘,一部就可以了,不要去讀許多經,最好的無過於《無量壽經》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註解,有這部黃念祖老居士的集注足夠了,我們這些年來都是依他的註解來學習,重複學習好多遍,愈學習愈契入,遍遍都有新的悟處。真正證實了,大乘所講的經典的義趣無有窮盡,它的廣度、深度都不可思議。隨著我們自己契入的深度,你講的味道不一樣。為什麼這個經聽不厭、學不厭?它味道太濃了,不是一遍、兩遍學了不想再看第三遍,學一百遍、學一千遍、學一萬遍都學不厭。為什麼?它稱性,世尊講學是從自性流出來的。又何況,這部經跟註解確確實實得到三寶加持,不僅是釋迦、彌陀,它得到一切諸佛的加持,太難得了!這一句名號總持一切諸佛名號,也總持一切諸佛所說的無量法門,統統歸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我最近常常提到來佛寺的三位前輩,因為他跟我們最近,他真正落實了三福、三學、六度、十願,他真正落實了。修因、證果表演給我們看,勸我們學習,勸我們跟進,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是我們的最好榜樣。我們將來往生也要像他們一樣,說走就走,沒有病苦,活活潑潑,自在、安詳、歡喜,跟大家一揮手,我走了,就真走了。二0一二年十一月劉素青居士就是這麼表演的,光碟在,大家看看就看到了。時間一到,跟大家一揮手,我走了,她就真走了。一分一秒都不差,十一月二十一號十二點鐘。
所以我們信、願、持名要緊,真信,真發願,蕅益大師說的我們要相信,不能有絲毫懷疑。有真信、有真願,這就是取得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你就取得了;品位高下,那是我們持名,就是一向專念功夫的淺深。功夫通常講三等,最下面一等就是功夫成片,再上面一等的是事一心不亂,最高層的是理一心不亂,功夫。功夫靠什麼?功夫完全靠放下,你能不能放下,功夫不在別的。功夫的相,什麼樣子?那就是經題上所說的,清凈心是功夫成片,平等心是事一心不亂,覺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理一心不亂。功夫成片有三輩九品,理一心也有三輩九品,事一心還是有三輩九品,這就叫功夫淺深不同。要想功夫深,第一個要放得下,第二個心量大,第三個要發菩提心,真誠心、清凈心、恭敬心,往生的品位高。
來佛寺的三位善知識,他們都是上上品往生,表演給我們看。我們要看明白、看懂了,依教奉行,個個都是上上品往生。就像善導大師所說的,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漏。現在人為什麼學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完全在信心上發生問題。怎麼樣幫助我們建立信心?那就要靠經教。決定要依《無量壽經》,要依黃念老的註解,或者是依《阿彌陀經》、依蕅益大師的《要解》、蓮池大師的《疏鈔》,統統可以達到上上品往生,我們要真正相信,不能有絲毫懷疑。
現在這個時代,真的像《楞嚴經》上所說的,有邪師說法,如果聽到他說的,對我們這個經教產生懷疑,信心失掉了,那就很可惜。他們說的那個法門能不能往生,沒看到例子,這個法門傳了幾千年,老招牌、老字號,有信用;新奇的說出來,那才開張,沒有通過檢驗,這個法門通過檢驗。更難得的,海賢老和尚最後給我們表法,那就是最後一次檢驗,他給我們做證明。他給我們做保證,我們往生,他自己說的,他會跟阿彌陀佛一起來接引,所以你決定不會錯誤。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旁邊有海賢老和尚,那就沒錯。所以堅定信心比什麼都重要。靜瑜老師還有沒有問題?
學生:阿彌陀佛,師父您好。弟子昨天請教,請師父開示的一個問題,後來因為時間問題就沒有講,弟子還是想請教一下。就是在現代社會,是否可以用神通感應、附體這樣的光碟來取代因果教育的主體?就是在跟同修進行因果教育的時候,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方法最為得當,最契機?感恩師父。
老法師:對,神通感應在現在很普遍,最好都要把它放下,不要放在心上,不要受它干擾。我們這一句佛號用真誠心去念,用清凈心去念,用恭敬心去念。如果遇到神通感應,受它的干擾,我們這三種心都失掉了,那就非常可惜,真誠、清凈、恭敬是跟阿彌陀佛感應的。摻雜這個在裡頭,所以念佛功夫講的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我們功夫裡頭有夾雜、有懷疑、有間斷,全破壞了。這樁事情我曾經跟諸位講過,《觀無量壽佛經》裡頭「上品上生章」我還特別講過,單獨這一章特別講過,那就是幫助我們堅定信心。誰來了?阿彌陀佛來了,說我還有個好方法,比這個還更殊勝、更簡單、更容易成就的,怎麼樣?我們感謝阿彌陀佛,你以前講的方法我完全接受,我還是照老辦法做。要有這樣的信心才行,阿彌陀佛來,我還是堅持你以前經教上所講的,絕不動搖。
你看,海賢給我們做的榜樣,一生就是一句佛號,他那種堅定不移,絕不受干擾,決定不動搖,九十二年。我們能不能往生就靠這個,外面風吹草動,我們就受干擾,這就錯了,大錯特錯了。還有災難這些謠言,都不能相信。我們自己會不會有災難?我這個家裡會不會有災難?我住的這個地區有沒有災難?不要問別人,問自己。自己的心是清凈平等覺,自己的心是純凈純善,哪來的災難?別人一說災難,你的心就慌了,災難就來了,你就沒法子避免。如如不動,決定依靠佛菩薩,依靠自性三寶,跟佛菩薩才會有感應。自性三寶失掉了,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清凈失掉了,會受外面干擾,你的災難不能避免。什麼原因?你的清凈心破壞了,你的平等心起波浪,你已經迷惑了,你不是覺正凈,你是迷邪染。依覺正凈是是心作佛,依迷邪染是心是六道、是心是三途,你要明白這個道理。
學佛不可以迷信,所以佛法要回歸教育,回歸教育是正道。為什麼?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經典上講的佛事,你查查看佛事怎麼講?教化眾生之事,幫助眾生破迷開悟之事,這叫佛事。教化眾生不是幫助眾生覺悟的,這不是佛事。佛菩薩的教化,一定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是因,離苦得樂是果,佛只要你修因,果報一定自己得到,這個要搞清楚。不但佛教要回歸教育,我這十幾年來,跟世界上許許多多宗教接觸,我都勸勉大家要回歸教育。宗教要團結,宗教要互相學習,為什麼?宗教與宗教之間的矛盾沒有了。宗教團結才能真正幫助世界化解衝突,促進安定和諧。這是大家共同的願望,是每個世間人的願望,不能違背,我們要和諧,我們不要鬥爭,我們更不要戰爭。宗教團結可以帶給世界永續的安定和諧,我們要努力,怎麼做法?就是互相學習,把我們的經典講清楚、講明白、講透徹,問題就解決了。大修行人做出榜樣,真干,真把宗教的智慧、宗教的道德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做出榜樣來給大家看,這比什麼都重要。所以決定不能迷信。好,還有沒有問題?
主持人:華藏凈宗學會。
老法師:第十二個。
學生:庄閑給和尚請安,阿彌陀佛。
老法師:好。
學生:今天陳老師問的問題裡面,和尚也是提到這個信心的問題,讓庄閑想到現在我們普遍的凈宗學會的同修都有一個現象,就是大家會覺得我們念佛不得力就是有業障、有冤親債主。很多人就認為要去念某一部經,這個經當然我們凈宗也都是符合我們學習的。我這裡就不要說是哪部經,因為大家都應該會知道,現在非常的流行,我們凈宗的同修就會專門去念這部經,說是消業障的。其實今天我們談到信心,我們應該可以這樣子理解,如果說我們對阿彌陀佛、對《無量壽經》有信心,何況剛剛提到的慈雲灌頂法師告訴我們的,就是一切業障都消不了的,這一句佛號還可以把它消掉。如果說我們還覺得去念哪部經可以消業障,其實就是對《無量壽經》、對阿彌陀佛沒有信心。如果是這樣的話,可能這個業障也還是消不掉的,並且還障礙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修行。如果說我們對《無量壽經》、對阿彌陀佛有信心的話,其實就念這部《無量壽經》,專念《無量壽經》、專念阿彌陀佛,就可以把我們的業障消除掉了。之所以不得力,當然還是我們把自己還沒有放下,還沒有做到老實、聽話、真干。這是庄閑的理解,請和尚指導。阿彌陀佛。
老法師:你說得完全正確,我再補充幾句。什麼叫靈驗?古人有句話說,「誠則靈」。法門,《金剛經》上說得很清楚,「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這個人念得靈,那個人念得不靈?不是法門的問題,是誠敬心的問題。我對這個經要有信心,對那個經懷疑,懷疑的那個經你念就不靈,你相信這部經,你念的就靈。所以為什麼有人念《地藏經》就靈,念《彌陀經》就不靈,念《無量壽經》也不靈?不是經的問題,是他的信心的問題,這個要知道。真有信心,海賢老和尚真有信心,一生不認識字,沒有念過一部經,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靈得很!在沒有出家之前,他十八歲得了一場病,腿上害了個毒瘡,如果不小心的話可以送命的。你看他突然相信觀世音菩薩,菩薩救苦救難,我求菩薩,一心專念,念了一個多月,他的瘡就好了,靈!出家之後,師父教他這一句阿彌陀佛,他不懷疑,一生就念這一句佛號,靈驗得很。不但自己身心健康,這句佛號還能治百病,我們在光碟上看到的。靈不靈不在法,在心。
法,無論哪一法都一樣,法確實沒有高下。為什麼我們特彆強調信願持名的方法?這個法子是人人可以修,無論男女老少、賢愚不肖,縱然造作了五逆十惡無間地獄罪業,也能夠在這一句佛號裡頭化解。不是這句佛號有什麼特殊的,比別人強的,沒有,平等的,特別產生力量是我們對它的信心。我們對於任何一部經典信心都一樣,實在講,無論學習哪一部經,最後能夠迴向到西方極樂世界,統統能生。這是《無量壽經》上有,「三輩往生」裡面有,這品經裡頭一共分四段,上輩、中輩、下輩,後面的一段不是修凈土的,修其他法門的。你修得很好,你不要修凈土,就修你原來的,迴向發願求生凈土,統統能往生。我們要問,基督徒能不能往生?天主教徒能不能往生?能。你好好的依那個學,只要你得清凈平等覺,不要多,得清凈心就可以,你把這個功德迴向往生極樂世界。最後往生的時候,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你的願是求生凈土,統統能往生。
凈宗法門非常廣大,沒有障礙。何況我們是信願持名,專修這個法門,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只要是個修行人,無論修什麼法門,無論修哪個宗教,我們都真誠讚歎,我們看到都生歡喜心,我們對他恭敬。他在最後一念嚮往西方極樂世界,他就去作菩薩去了。這個信息要常常傳遞,說明我們對於所有宗教平等對待,恭敬、歡喜、供養、讚歎,不止於僧贊僧,我們對於任何宗教都讚歎,只要他修的是正法。正法就是覺正凈,這是標準,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這就叫正法。儒釋道全是正法,沒有一法不是正法。真正通達明白了,你就一心專註,再不會改動。還有嗎?對。
主持人:華嚴講堂,他們現在傳出來文字稿了。
老法師:八十歲的老居士。
主持人:阿彌陀佛,師父好,東北一位八十歲的老居士,用了五年的時間,學習《無量壽經》師父前九次的講解,非常歡喜。寫成一本書叫《凈土津梁》,意在與大家分享,也希望能夠幫助初機學佛。書成稿後,他非常渴望得到師父的指導。這本書的內容大致如下,共分十四篇,每一篇的正文是他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師父的教誨與理念。而正文後都有一個附錄,收進了古代祖師與現代佛教書刊上有關的文章。我私下認為這樣是不是太雜了,違背了跟一個老師學的原則?廬江華嚴講堂學生義清法師。
老法師:好,這個東西我沒有看到,如果能傳來我們看看,請他傳來我們看看。
主持人:可以把這本書傳過來給師父看看,謝謝。我們請下一位明靜法師發言。
老法師:好,好。
學生:阿彌陀佛,老法師早上好,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能聽見嗎?
老法師:聽見。
學生:好,阿彌陀佛。老法師在講席當中跟我們常常講到,惠能祖師當年給惠明禪師傳法,不思善、不思惡這個故事。今天陳老師也就這個問題來請教老法師,老法師剛才給我們開示得非常的廣泛。而實際真正說起來,我們現在的境界做不到不思善不思惡。如果我們能夠做到不思善不思惡,豈不是我們跟惠明禪師一樣的境界,大徹大悟了?所以學生就體會到,剛才老法師開示這麼多,我們做不到不思善不思惡,我們儘可能做到不思惡只思善,在善的這方面多思多想。
對於善的這個德目,老法師剛才說儒釋道三家都是正法,都是應該學的,特別一直教導我們,儒家、道家是我們中國大乘佛法入佛的基礎。學生在以往講經的過程當中,也常常會提到這一點,特別是提到五倫十義、四維八德。講到八德的時候,有時候感覺到乾巴巴的,不知道該怎麼樣去講。後來有一次,也是在講經的時候,我們就思考這個八德該怎麼講。老法師也告訴我們,在古時候管仲說四維八德,四維:禮義廉恥,八德:孝悌忠信仁愛和平。但是後來八德的組合,我們一般所看到的都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包括這本書,這個《德育課本》,它所用的教目也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個德目。所以我們做不到不思善不思惡,我們只思善,善的德目古人也為我們總結、歸納得非常好。
學生就體會這八德,我以前講八德的時候講不好,八德裡邊有個悌,孝悌忠信的悌,悌的寫法,豎心邊一個弟。所以以往講課都講什麼叫悌?心中有兄弟,包括姐妹。什麼叫悌道?心中有兄弟姐妹叫悌。所以我們後來講經的時候突然間好像開竅了一點點。八德,這八個德目,我們觀察都可以用「心中有」這個公式把它貫穿起來。八德可以說是所有善行的一個總綱領,但這八個德目還是比較多,我們就用心中有這個公式把它貫穿起來。怎麼貫穿?孝,心中有父母,這個叫孝。悌,心中有兄弟,包括姐妹,心中有兄弟姐妹叫做悌。忠,心中有領導,或者說心中有國家,這個是忠。信,心中有朋友。禮,心中有夫婦。八德前面的五條,孝悌忠信禮,這五個字恰恰剛剛好就是五倫,非常非常的巧妙。我們用心中有父母、心中有兄弟、心中有領導、心中有朋友、心中有夫婦,這個公式把它貫穿起來,我們感覺到非常的有意思。第六條義,義什麼意思?心中有事業,以道義為準則。第七條廉,心中有財富,以廉潔為準。所以我們前面這八德的第六條是義,義就是事業,廉就是財富,事業以道義為基礎,就不會胡作妄為,財富以廉潔為準則,那就不會貪得無厭,不會去取不義之財,那就不應該了。第八個字恥,恥什麼意思?心中有自己的毛病、缺點和不足。
所以,八德這八個字,學生都是用「心中有」這個公式,我們前面學陀羅尼,得大總持,總一切法,我們用「心中有」把八德再歸納、再總結,我們學生就體會到,這麼說起來感覺到好像更容易把握。像前面孝悌忠信禮這是五倫,父子、兄弟、君臣、朋友、夫婦,心中有他們的什麼?心中有他們的優點、長處、恩德,只有他們好的一面。第八條恥,心中只有自己的毛病、缺點和不足,這豈不就是懺悔業障嗎?我們人在這個世間,無論出家、在家,大家都必須要工作、必須要做事,這就是事業,事業以道義為基礎,這是第六條。第七條廉,廉潔,心中有財富,以廉潔為標準。所以後來學生體會這個八德,我們跟同修、朋友在這麼介紹的時候,很多同修都表示,八德這麼講的話,本來是八個字常常會忘記。這八個字用心中有,有什麼,心中有什麼,這樣去貫穿之後,學生也體會到,好像這個總持、這個綱領,我們用心中有掌握住這個綱領了。
所以不思善不思惡,我們做不到這一點,我們就應該勉勵自己做到只思善不思惡。只思善裡邊,這些德目、這些項目我們在儒家、道家都有很多的總結和歸納。這個八德的總結,雖然是八個字很容易,但是我們現在的教育,方方面面我們把它提起來的時候,還是感覺到比較不親切、比較陌生。學生在講經的過程當中,在練講的過程當中,就用這心中有父母、心中有兄弟、心中有君臣、心中有朋友、心中有夫婦、心中有事業、心中有財富、心中有自己的毛病、缺點和不足,用這個「心中有」把八德貫穿起來。在跟同學、在跟同修的交流過程當中,他們聽完之後也覺得好像明白一些了,感覺上如果從這個心中有去展開、去思惟,只思善,我們漸漸漸漸的薰修,跟阿彌陀佛也漸漸會有更多的相應。這是學生在練講的過程當中這麼一點體會,請老法師批評指正,謝謝。阿彌陀佛。
老法師:明靜師講得很好。心中有是本有,就是自性裡面本來具足,也就是說是心是佛;能夠落實在生活上,就是是心作佛。這八個德目,在中國是聖賢,心中本來就是聖賢,是心是聖賢,能夠把這些條目都能夠落實,是心作聖賢,我也把這個公式套著給你做參考。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就是心性裡頭本來有的。佛法裡面講阿賴耶、講心性,這個裡面都含著有這些意思,特別是阿賴耶、如來藏,裡面包含都是本有的。世出世間一切善惡,有為、無為,這就本有的。在我們中國古籍裡頭,《大學》裡頭所說的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明德不就是如來藏嗎?不就是阿賴耶嗎?說法不一樣,意思很接近。所以我們要肯定自性裡頭本有的。如何把自性本有的德能、智慧開發出來,這屬於修德,性修是一不是二。
《觀無量壽經》講這兩句話講絕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講絕了。是心是聖賢,是心作聖賢;是心是餓鬼,是心作餓鬼。鬼是貪心,貪心是鬼道,瞋恚是地獄道,看你做什麼。佛菩薩,人作的,十法界,人作的,六道三途也是人作的。阿賴耶裡面具足一切法的種子,遇緣就起現行,看你怎麼做法。所以佛給我們做了個總結,世出世間業因果報自作自受,於任何人都沒有關係,講得真好,自作自受。你什麼都不缺乏,你跟佛沒有兩樣,念佛就作佛去,念菩薩就作菩薩去。就是你心裡有,心裡有佛就作佛,心裡有菩薩就作菩薩,心上有天人你就上天去了,心裡頭有貪瞋痴慢疑,就往下三道去了。我們今天一心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仰慕阿彌陀佛,希望做阿彌陀佛的學生,親近阿彌陀佛,只要心上有阿彌陀佛,心上有極樂世界,就成功了,還是心作心是。為什麼能成就?因為你是心有,你心裡頭有。
心裡頭有八德,所以你能夠成聖成賢,最低限度要成為君子,古聖先賢所說的聖賢、君子。中國古代的教育是聖賢、君子的教育,不是升官發財,不是這個教育,也不是說給社會做福利的這個教育,不是的,聖賢君子教育。人心正,一切法都正;人心邪,一切法都邪,中國古聖先賢教育著重在人心,也就是你剛才講的不思惡只思善,這是六道裡頭的人天道。斷惡修善不著斷惡修善的相,那就是出世道,那就是佛菩薩、阿羅漢,他們斷惡不著斷惡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他們永遠保持在清凈平等覺的狀況之下。如果著相,就被染污了,斷惡著斷惡的相,被染污了,修善著修善的相,被染污了。
所以佛在大乘經上常常提醒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清楚、明了,智慧,看得清楚、聽得清楚但是不起心不動念。這是什麼?法身大士、諸佛如來的境界,他沒有起心動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智慧,自性本具的智慧;不起心、不動念是定,自性本定,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那就是自性本定。為什麼要修定?因為自性本定。不定是煩惱,是造業的根源,煩惱造業根源是不定。所以佛法八萬四千法門,方法不一樣,門徑不一樣,但是乾的是一樁事情,就是修定。八萬四千法門統統是修定,修定為什麼?求開智慧,定了之後就生智慧,他就不生煩惱。不定是生煩惱,染污生煩惱,清凈平等生智慧。
今天普世的教育,佛教裡面的倫理道德教育,中國傳統裡面都有這些教育,要普遍的發揚光大。從哪裡做起?從我做起,別求別人,求別人你會失望。從自己做起,把自己心量拓開,學著去跟菩薩學、佛學,學著關心別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盡心儘力幫助一切眾生,幫助社會、幫助國家、幫助這個地球,不分國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信仰,用清凈平等心去做,這就叫菩薩,這就叫大乘。湯恩比博士所說的,拯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拯救現在災難的地球,他說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說得非常有道理。難得我們今天的國家領導人極力在提倡,我們希望中國共產黨帶頭落實,領導全世界。不是做不到,可以做得到的,人人都嚮往著安定和諧。中國這優秀傳統的文化湯恩比很欣賞,我聽到非常贊成。從自己做起,從我們小團體做起,絕對要求自己,不要要求別人,盡量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別人,這正確的。好,還有嗎?
主持人:劉教授。
學生:尊敬的各位。
老法師:好,聽到。
學生:能聽得到嗎?
老法師:聽得到,聽到了。
學生:師父老人家您好,今天學生從學會收到一個同修給學生寫的一封信。他說,劉教授說《群書治要》講得很好,我聽了很歡喜也很受益,也叫我的後輩看。但是我想說一句,就是《弟子規》說「稱尊長,勿呼名」,可是劉老師幾次提到國家領導人都直呼其名,我聽了很不舒服,也可能給人不好的樣子。因為她講的課很多人都在看、在學習,影響很大,請劉老師以後多注意一下。我看老法師講經中每次都稱習主席,我們要學習老法師這種恭敬的態度。謝謝,感恩。
學生看了這封信之後非常的慚愧,因為確實像師父老人家所講的,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潛移默化,不知不覺。所以在平時寫文章、講話的時候,對於國家領導人都不是很恭敬,確實經常是直呼其名,也給大家做了不好的示範和榜樣。在這裡也藉這個機會向所有的聽眾來懺悔,希望以後能提起自己對國家領導人的恭敬心。像師父老人家就給我們做出了這樣的榜樣,每次講課的時候對國家領導人都是非常的讚歎、恭敬,而且就是從稱呼中就可以看到。我們也知道學習聖賢教誨最重要的是恭敬心,師父常說自己的恭敬心和古代的大德相比只有三十分,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可能和師父相比就遠之又遠了。請問師父上人,像我們這些受西方文化影響很深重的年輕人,怎麼樣培養和提升自己的恭敬心,有沒有具體的方法?謝謝師父上人。
老法師:這樁事情我早就注意到了,想告訴你,沒有想到有人提醒你了,太好了。恭敬心是學習的基本條件,對老師、對父母沒有恭敬就沒辦法教化,這一點決定不能跟西方人學習。中國人從小就教孝、就教敬,這兩個字是中國教育的核心,也可以說今天講核心的價值觀,要把這兩個字發揚光大。孝父母,把這個孝敬的心能夠孝順天下一切眾生,不只是人,包括動物、植物、礦物;把對老師的恭敬心,孝是對父母,敬是對老師,孝親尊師,尊師重道,把恭敬也要發揚光大,能對一切人群,沒有不恭敬。《禮記.曲禮》頭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在佛教裡面,你看一切儀規裡頭、懺儀裡面一定有「一切恭敬」,有這個字樣,怎麼可以不恭敬?
我們對國家領導人恭敬,對國家各個階層的領導人都恭敬,不但對於元首,對於省級的、市級的、縣級的,乃至一個村長,我們對他都恭敬,他領導這個小地區,不能直呼其名。中國人在這個恭敬心對稱呼上的時候是非常嚴格的,名只有兩個人可以稱他的。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戴帽子了,行冠禮,代表他成人了。從這天起,他的名就不能夠叫他,他有字,平輩的朋友送他一個字,以後稱字不稱名。皇上見他的時候也稱字不稱名,除非他犯罪了,他犯罪就稱他的名,一稱名,這人問題來了。這個道理現在沒人講了,我們從小還學到。怎麼可以稱父母親名?這不可以的,大忌諱,那叫大不孝。對老師、對同學、對朋友都稱字,不稱名。更恭敬的稱號,他有別號。最恭敬的連這些都不稱,你看過去李鴻章,這是我們安徽人,對他的尊敬稱李合肥,他是合肥人。在我們佛門裡面的法師,天台大師,這智者大師,都不稱名、不稱字,稱,他住在天台山,天台大師;稱窺基大師,他住的大慈恩寺,慈恩大師。稱地名,這是最恭敬的,這個地區出來這樣一個偉人,這個恭敬不但對他,是對這整個地區都表示恭敬。講《禮記》的時候會講,但是現在沒有人講《禮記》,也沒有人學《禮記》了。
我早年在台中求學,請李老師講《禮記》,我記得請了好像六、七次老師才答應。他為什麼不講?沒人學,沒人真學。我說我們總還有二、三個學生喜歡學的,佛氏門中,不舍一人,有一個人願意學,您老人家都要講。給我們講了幾篇,「曲禮」上下講完了,「內則」講完了,還講了兩篇。這些重要的,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有的要細講,這些都是屬於禮節、威儀。希望我們佛門同學,你們常常稱,你看,上凈下空,這都是有禮貌,不敢直呼其名。上面一個字是什麼,下面一個字是什麼,你看看這不叫是麻煩嗎?這是禮節。這是禮節,都必須要知道。
我們帶頭做,我們養成習慣,會聽的人他就知道,不會聽的人慢慢讓他聽,聽多了他會覺悟到。我們喜歡別人尊敬我,我們一定先尊敬別人。我們不尊敬別人,別人怎麼會尊敬我們?外國人兒女對父母直接叫名字的,這個文化不能學。我們希望我們能感染外國人,不要受外國人感染,從我們自己開始。劉余莉教授說得非常之好,她深深感覺到這一層是正確的。無論在文字、在稱呼上統統有恭敬心、有真誠心,還要保持清凈心,心不受外境影響,這個好。還有沒有?
主持人:在這邊自己也先懺悔,因為有時候稱這些老師都是連名帶姓的給這些老師名字講出來。請問一下師父,如果我們,像有老師有名有字,因為同樣姓氏的有挺多,我們應該怎麼來稱呼?
老法師:用名字裡頭的一個字,最好不能夠連名帶姓,連名帶姓在古時候是罵人的,是非常不禮貌的。
主持人:感謝師父。下一位是瑜老師。
學生:阿彌陀佛,師父您好,這是弟子就剛才我們學習的這個問題繼續想請示師父開示,請教師父開示。因為弟子雖然學佛時間比較久,我是三十歲學佛,今年四十二歲,其實一直就是在家靜修,就這幾年才開始出來接觸道場和佛門,尤其是我們凈宗系統。弟子就看到這樣的現象,當然弟子自己也做得非常不好,就是我們佛弟子自己本身對三寶,尤其是出家的師父,無論是比丘還是比丘尼,都做不到很恭敬。譬如說對師父上人您就能非常的恭敬,但是可能對其他的出家師父就會去分別,他是持戒還是不持戒,講經講得好還是壞,有沒有德行,而且會隨意的去評論。弟子想請師父開示,這樣做會有什麼樣的因果?如何從我們心底生起真正對出家法師的恭敬心,能夠做一個虔敬三寶的佛弟子?阿彌陀佛。
老法師:好。
學生:感恩師父。
老法師:陳老師問得很好。這個事情,我們很久很久之前,提出凈宗同學行門五科,這就有。我們的行門五科是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普賢十願第一願「禮敬諸佛」。普賢行跟菩薩行不一樣,菩薩行裡頭有分別,普賢行裡頭沒有分別,所以普賢行難。但是修凈土的人跟普賢關係太密切了,你看夏蓮居老居士告訴我們,我們凈土宗,凈宗初祖,遍法界虛空界的凈宗初祖是誰?我們沒想到過,他說大勢至菩薩,遍法界虛空界用念佛法門成道的,他帶頭的。娑婆世界的初祖,凈宗初祖是誰?普賢菩薩。你看,釋迦牟尼佛成佛,第一部講的經《華嚴經》,在定中講的,普賢菩薩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娑婆世界的初祖。我們中國初祖是慧遠大師,要知道娑婆世界的初祖、遍法界虛空界的初祖,夏蓮老給我們拈出來,好。
普賢行跟一般菩薩不一樣,一般菩薩修六度,普賢菩薩修十願。十願就是六度的圓滿、六度的普遍,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禮敬諸佛,誰是諸佛?諸佛是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現在所有的眾生都是未來佛,要不要恭敬?要恭敬,要跟我們對父母的恭敬、對老師的恭敬、對釋迦牟尼佛的恭敬、對阿彌陀佛的恭敬,平等的恭敬。這個難,這是普賢行。你看普賢菩薩跟我們這個經的關係,第二品裡面,還是序品,還不是到正宗,第二品「德遵普賢」。所以我們就曉得,往生到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修什麼?完全修普賢行,極樂世界就是普賢菩薩的法界,人人都是普賢行。
普賢行在《華嚴經》具體示現的,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代表一個念佛人,修凈土法門的。你看他第一個參訪的善知識,吉祥雲比丘,《八十華嚴》叫德雲比丘,德雲比丘教他什麼?教他般舟三昧,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德雲比丘那是圓教初住菩薩,給他開示,給他說法,說了二十一門念佛法門。二十一不是數字,是密宗的表法,表大圓滿。念佛法門就是一切諸佛所說無量法門裡面的總的歸結,歸結到念佛,這句佛號上,這個意義太深了。也就是說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念佛法門;無量法門,門門也是念佛法門。
所以,你養成一個恭敬的心,恭敬心是什麼?是性德,而且是自性裡頭的第一德。第一德沒有了,第二、第三也就沒有,就缺德了。對我們厭惡的人、看不順眼的人,或者毀謗我們的人、侮辱我們的人、陷害我們的人,我們對他都要平等的恭敬。為什麼?我們同一個自性、同一個法性,從性上講完全平等。相上講不平等,為什麼?迷,我也迷,我迷得比較輕,你迷得比我重,所以我還以平等恭敬心對你。你對我有差別、有分別,你迷得比我重,一看就清楚了。如果我還有怨恨心、還有輕慢心,說明我的迷跟你差不多,沒什麼上下。我還有怨恨你,想報復你,我迷得比你重。都在眼前事相上看得一清二楚。所以要學禮敬諸佛。
禮敬諸佛,相上不一樣,有差別,心沒有兩樣。相是表現在外表給人看的,我們要遵守這個規律,讓社會能安定、有秩序,五倫就是講秩序,禮貌是講秩序。以前帝王時代,最敬禮是三跪九叩首,現在我們這個時代,最敬禮是三鞠躬。我們生在這個時代必須用這個時代的禮節,用古人的禮節就錯了,一定要用今人的禮節。但是我們學佛,對佛那不一樣,我們用佛門的禮節,佛門的禮節沒有跟著時代變遷,所以我們拜佛還是禮佛三拜,右繞三匝。右繞三匝現在很少,但是禮佛三拜很普遍。所以這些要懂。但是,禮佛三拜只有在佛堂,見到出家人的時候也只有在寺廟裡面、道場裡面,在外面見到的時候不要跪下來拜。於公共場所,在飛機場、在車站,你見到法師跪下來,讓別人看到說這迷信。你看,你不就叫他造業了嗎?他造這個業很重,不輕。誰給他造的?你幫助他造的,你不是度他,你是害他。所以,在公共場所見到法師,合掌一鞠躬就可以了,就很好了,千萬不要趴到地上磕三個頭,這不如法。這個也很難,沒有人教你,沒人給你講。
這些平常這些禮節確實是很重要,是要學習,不同的場合、處所、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做法。佛法戒律都是圓融的,不是死呆板的,每一條戒都有開遮持犯,不懂得開遮持犯,你怎麼能學戒律?所以一切為眾生想,不是為自己,要讓大眾生歡喜心,要讓大眾生歡心,這個歡,讚歎。影響大家,不要受外面的影響,這就對了,佛法確實合情、合理、合法。稱呼我們慢慢改過來。同修當中,佛門裡面稱居士,文明一點的,尊重稱大士、稱開士,開是開悟了,開士,有很多稱呼。現在人都用名,都沒有字,佛門裡還有字。我這個凈空是字,法名不是這兩個。法名,我們的出家是覺字輩,覺悟的覺,覺字輩,覺凈,凈土的凈,覺凈是名,凈空是字。所以出家還有,在家現在都沒有了。我們在名字裡頭就稱一個字,年歲大的稱某公,六十歲以上的稱公,對他尊敬;年齡跟我們差不多的,輩分是平等的,也要恭敬;晚輩,除非是不滿二十歲,可以稱名,二十以上最好就不稱名,名字裡頭就稱一個字。
時間到了,今天時間到了。天天在學習,活到老,學到老,這很快樂。天天學習,互相學習,我沒有想到的,你們想到了,我很歡喜。好,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 (第七十三集)
※最適合學習英語的50部動畫片
※八字預測體系高級班學習資料 五
※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 (第一六六集)
※盲派學習筆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