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詞經典名篇解析9

第九章 妒風笑月,花中一流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我報路長嗟日暮。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8679638_1.html/ ]

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一、上下求索——詞中之屈、李

昔人評詞,常有類似這樣的說法:詞分婉約、豪放兩派。「婉約以易安為宗,豪放惟幼安稱首」(王士禎《花草蒙拾》),將李清照(號易安居士)。

和辛棄疾(字幼安)分別視為婉約派和豪放派之代表人物。在婉約派之中,男性詞人又以秦觀為宗,女性詞人則毫無爭議地以易安居首。

我認為,「婉約」一詞也許可以概括易安詞的整體風貌。但從她的個性而論,則絕對不能用「婉約」一言概之。我們不能因為李清照寫過「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聲聲慢》),寫過「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一剪梅》),寫過「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武陵春》)這樣的句子,就認定她只是一個多愁善感,悲悲切切的柔弱女子。事實恰恰相反,李清照不是林黛玉,前人曾經這樣評價李清照:「易安倜儻有丈夫氣,乃閨閣中之蘇(軾)、辛(棄疾),非秦(觀)、柳(永)也。」(《菌閣瑣談》)用「丈夫氣」來點評李清照的個性,實是慧眼識人、一語中的之評。

這一講我們就一起來品讀一首極具「丈夫氣」的作品——《漁家傲》: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這首詞是李清照的「記夢」之詞。「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詞一開篇就展開了一幅氣勢恢宏、場面壯觀的巨大畫面:凌晨時分,太陽還沒有升起,放眼望去,在遼闊的海洋盡頭,海天一色,海水波濤洶湧,天空則雲霧翻卷。星河,就是天上的銀河。李清照似乎偏愛用「轉」這個動詞來形容星河的運動狀態。例如她還有一首《南歌子》詞,其中就有一句「天上星河轉」,也是說銀河的轉動,也有人將銀河的轉動解釋為時間的流動。

此時,詞人坐在船上,隨著海浪的劇烈顛簸,她看到銀河好像也在天旋地轉,海浪中還有千帆競渡。千帆,當然是泛指很多船的意思。隨著海浪起伏的帆船,好像在隨風起舞。那麼,在壯闊的海面上,詞人坐著帆船要到哪裡去呢?

「彷彿夢魂歸帝所。」此處「帝」非西方基督之上帝,而是天神、天帝之謂。原來詞人要去的地方是天帝居住之所。《史記·扁鵲傳》記載秦穆公曾經一睡七天,七天後醒來對人說:「我之帝所,甚樂。吾所以久者,適有所學也。」意思是:「我到了天帝那兒,很開心。之所以在那邊呆了這麼久才醒來,是因為我學到了很多東西。」

「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李清照在夢中也來到了天帝之所,聽到了天帝對她說的話。

古代傳說認為大海的盡頭就是天河,乘著浮槎(用竹木編成的筏)就能從海上通往天河。(張華《博物志》)李清照顯然是借用了這個典故,乘著帆船從海上通向了傳說中的天帝之所。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殷勤問我歸何處。」看到李清照不遠萬里、遠涉重洋,於是天帝關切地問她道:「你想要到哪裡去呢?」

上片以問題收束,下片以詞人的回答領起:「我報路長嗟日暮。」這一句其實是化用了屈原《離騷》的意思:「朝發軔於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

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離騷》中,屈原上天入地,為尋求他心目中的美政理想而跋山涉水,上下求索。可時光不等人,在他執著的追求過程中,不知不覺已經到了日暮時分。日暮象徵的其實是年華老去。

李清照詞中的「路長日暮」和屈原的上下求索含義相近。她回答天帝說:

「時間過得太快了,漫長的求索道路還沒有走完,目標還沒有達到,太陽就匆匆忙忙下山了,我也垂垂老矣……」

「學詩謾有驚人句」,謾,是徒勞,徒然的意思。因此,這一句是詞人充滿悲憤地感慨:「詩寫得再好,空有滿腹才華,卻來不及實現我的理想,才華橫溢又有什麼用呢?」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8679638_1.html/ ]

詞讀到這裡,也許我們會產生一個疑問:詞人苦苦追求的理想是什麼呢?雖然這首詞描寫的是夢境,但我們都知道,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詞人不過是通過夢的形式來表達現實中未能實現的理想。按照西方心理學家的說法,比如弗洛伊德就認為,夢即是願望的滿足(《釋夢》)。我們一生要做無數個夢,也許能讓我們記住的夢境極少極少,值得用文字記錄下來的夢就更少了。因此,我願意相信,文人筆下的夢境多多少少一定是反映了他的某種願望或者某種情感的,李清照的夢境也是這樣。

夢境不是幻覺。要理解李清照賦予「夢境」的理想,我們必須回到現實中去尋找解答。

現在,學術界傾向於認為李清照這首詞是寫於南渡以後。例如徐培均先生在《李清照集箋注》中就將這首詞繫於建炎四年(1130)春天。建炎四年,在宋代歷史上是一個什麼概念呢?在這一年前後,李清照又經歷了一些什麼呢?

首先,從大的歷史背景而言。四年以前,也就是1126年,金國大舉入侵宋朝,攻佔都城東京,俘虜了徽宗、欽宗二帝。欽宗的弟弟康王趙構於1127年五月在南京(今河南商丘)被擁立為皇帝,改元建炎,這就是歷史上南宋的第一個皇帝宋高宗。此後的幾年中,金國的軍隊仍然窮追猛打,宋高宗就只好一路往東南方向逃,從揚州、臨安(今浙江杭州)、越州(今浙江紹興),一口氣逃到明州(今浙江寧波),再由海路逃到溫州……直到建炎四年,金人從臨安撤兵,回到北方,局勢才緩和下來。

因此,李清照寫作這首詞的歷史背景就是「國破」。

其次,再看李清照在這一階段的個人經歷。東京陷落後,北方待不下去了。就在高宗即位當皇帝的這一年,李清照和趙明誠夫妻倆從山東青州的老家南渡,加入逃難的隊伍。建炎三年五月,在逃難的途中,趙明誠接到朝廷任命,他被起用為湖州知府,須先行趕到建康,參見暫時駐蹕在那裡的宋高宗,然後再去赴任。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沒想到,趙明誠與李清照的這次離別,成為了他們的生死離別。七月末,李清照就收到了改變她後半生命運的一封信。從信中得知,趙明誠在奔往建康的日夜兼程中,中了暑,一到建康就病倒了。

李清照接信後立即啟程,一天疾馳三百里,飛也似地趕到了建康。等她趕到時,丈夫已經病入膏肓。

八月十八號,趙明誠永遠地告別了相伴近三十年的妻子。

如果這首詞是創作於建炎四年春天,那麼離趙明誠去世還不到一年。

因此,這首《漁家傲》的個人經歷背景就是「家亡」,此時的李清照也年近五十。對當時的女性來說,這已經是進入暮年了。

從靖康之難到趙明誠去世,不過短短的三年時間,接踵而來的巨大變故,成了李清照前後期生活的分水嶺。對於一個即將步入老境的女子,在連續經歷了國破、家亡兩重劇痛之後,如果是一般的女人,也許早就被生活的苦難給擊垮了。可李清照畢竟是李清照,她沒有倒下,也不能倒下!因為無論是從「國」還是從「家」兩個方面來說,她還有太多的事情沒有完成,還有太多的理想沒有實現。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第一,從國的層面來說。靖康之難,亡國之恥,是每一個有良知的國民內心深深的恥辱和痛苦。李清照不是一個苟且偷安的人,就在南逃的過程當中,她還寫過這樣慷慨激昂的詩句:

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消息欠劉琨。

這兩句詩用了歷史上兩個著名人物的典故。一個是王導,晉代人。西晉定都洛陽,因為「五胡亂華」事件,也就是因為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導致西晉最後兩個皇帝懷帝和愍帝被俘虜當了亡國奴。後來元帝在南方建康(南京)稱帝,這就是歷史上的東晉。晉王朝從北方的洛陽,渡江到了建康,史稱「南渡」。晉王朝的「南渡」與宋王朝的「南渡」何其驚人的相似!

王導是晉元帝南渡即位以後任用的宰相,「衣冠」指的是士大夫官僚。

據說,南渡的一批士大夫,在一次聚會宴飲的時候,其中有個人長嘆一聲,說:

「唉,雖然這裡的風景和我們中原沒什麼兩樣,可惜感覺上,已經不是我們的家鄉了。」在座的人聽了,都默默嘆息流淚。只有王導,一下子板起臉,義正詞嚴地說:「我們應該一起齊心合力,恢復神州國土,怎麼能在這裡大眼瞪小眼,沒出息地哭鼻子呢?」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8679638_1.html/ ]

劉琨跟王導是同時代人,和王導一樣,是輔佐晉元帝登基的大功臣,也是西晉著名的北伐將領。著名的成語故事「聞雞起舞」,說的就是劉琨和他的好朋友祖逖,每到半夜聽到雞叫聲,就起來苦練武功,後來兩人都成為了西晉北伐將領中的中流砥柱。

李清照博學多才,她信手拈來的這兩個典故,其實就是諷刺當時的南宋朝廷在大敵當前的時候,只知一味南逃,對待金兵的進攻毫無還手之力。

放眼朝廷,怎麼就沒有像王導和劉琨這樣的「硬骨頭」,成為支撐堂堂大宋的脊樑呢?

國難當頭,匹夫有責。國恥一天未血,恢復神州的理想一天不實現,李清照就不會放棄這樣的吶喊。此時的李清照,恨只恨自己是一個女兒身,不能像男子漢那樣披上戰袍,到戰場上去報效國家,她的一腔報國熱血只能傾瀉在詩詞之中。在後來寫的《打馬賦》一文中,她還留下了這樣的句子:

木蘭橫戈好女子,老矣不復志千里,但願相將過淮水。

她甚至嚮往能做一個像花木蘭那樣的英雄,女扮男裝,呼籲將士百姓們,一起打過淮水去,恢復中原!這是李清照想實現卻還沒有實現的理想之一。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第二,從家的層面來看。丈夫趙明誠雖然去世了,但他還有未竟的事業。趙明誠這一生最重要的事業並不是做官,而是金石文物的考古收藏。

他編寫的三十卷著作《金石錄》,後人把它跟歐陽修的《集古錄》相提並論,兩人並稱「歐趙」。李清照嫁給趙明誠之後,夫妻同心同德,將金石考古作為共同的事業追求,為此他們投入了幾乎所有的精力與財力。一直到靖康之難的發生,夫妻倆還隨身攜帶了十五車之多的藏品南渡。趙明誠去世之後,李清照對這些收藏品仍然視若珍寶,不敢有任何差池。畢竟,這些藏品不僅是丈夫畢生的心血,也寄託了她對丈夫無窮無盡的思念。

但是,畢竟是兵荒馬亂的年代,李清照無兒無女,一個孤寡老婦要保護好那麼多珍貴的書畫古玩是一件何等艱難的事!在顛沛流離中,這些藏品有的遭到金兵的破壞,有的被叛軍趁亂搶走,有的被隔壁鄰居盜走……最後,在李清照的身邊,就只剩下了寥寥幾種價值平平的書冊書帖。可就是這幾種價值平平的書冊書帖,她也還像愛惜自己的眼睛、生命一樣,精心珍藏、呵護著。

保護文物,整理丈夫的遺稿,成了她晚年的一件大事。在孤苦伶仃的歲月里,她不但完成了丈夫未竟的事業——《金石錄》的編撰工作,並且將之刊行於世,上表朝廷。在她五十二歲這年,她還寫下了自述生平最為詳細的一篇文章《金石錄後序》。

建炎四年,無疑是李清照生命的轉折點。國破家亡的災難,她孜孜以求的理想,讓她不免像屈原那樣發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豪壯之語,也讓她不免像屈原那樣發出「日忽忽其將暮」的哀嘆:我只是一個女人,「學詩謾有驚人句」,在這個世界裡,即便我有如此驚人的才華,也是徒然。憑我個人的力量,又能改變什麼呢?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李清照的回答其實同時也是質問。對於她的質問,連天帝似乎也無言以對。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在天帝這裡得不到指引的李清照,只好繼續她的求索之路:「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這幾句詞又用到了道家的典故。《莊子·逍遙遊》中有這樣的描寫:「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又說:「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這個典故本來是說鵬鳥藉助旋風的力量直衝雲霄,李清照化用這個典故也是抒發一種豪邁不羈的感情:「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她希望像鵬鳥一樣,藉助大風的力量,讓自己擺脫這個世界的束縛,一直吹到一個自由、逍遙的世界裡去。也許,這個自由逍遙的世界就是傳說里的「三山」吧?

「三山」的典故出自《史記·封禪書》,指的是道教的三座仙山:蓬萊、方丈、瀛洲。據說這三座仙山都在渤海之中,那裡是眾多神仙居住的地方,能找到長生不死之葯。和人間的眾多苦難與無奈比起來,也許只有到仙境中才能找到真正無拘無束、無羈無絆的自由。

蓬舟,指的是輕便的小船。在夢中,詞人不由得大喝一聲:「風休住」!

風啊,你不要停,你既然能將大鵬鳥送上「九萬里」的高空,那也請你將我乘坐的這葉「蓬舟」送到「三山」上去吧!只有那裡,才是我理想中的歸宿啊!

與苦難不斷的現實相比,詞人的夢境顯得如此瑰麗雄豪。她那種上天入地、不被現實所羈絆的夢想,那種不屈不撓、上下求索的執著精神,無一不顯示出像屈原那樣的浪漫豪放。

除了從屈原的作品中吸取營養之外,像「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彷彿夢魂歸帝所」、「九萬里風鵬正舉」、「蓬舟吹取三山去」等等這類橫放傑出的氣勢,又與李白的洒脫不羈何等相似!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8679638_1.html/ ]

試看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

由此看來,李清照的豪邁,她那一瀉千里的筆觸完全可上攀屈原、李白之風騷狂放,也難怪前人會如此評價:「若並詩中論位置,易安居士李青蓮」(清潭瑩《古今詞辨》),直將詞中的李清照與詩中的李白相提並論。

無獨有偶,當代詞學家繆鉞也認為易安詞有屈騷之風,他在《論李清照詞》一文中這樣評價這首《漁家傲》:「這首詞能將屈原《遠遊》中的情思意境融納於數十字的小詞之中,體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有姑射神人吸風飲露之致,這種境界在宋詞中是罕見的。」「姑射神人」也是來自《莊子·逍遙遊》的典故:「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姑射神人」顯然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李清照的個性與詞筆,正如姑射神女般飄逸出塵。這種超邁脫俗的氣質,成就了易安詞非同一般的「境界」。

宋詞的「境界」本以描寫日常現實中的情與景居多,很少像屈原、李白的詩賦那樣多作飄逸出世之想。即便是像蘇軾那樣的「不食人間煙火」之人,當他表達出世意願的時候,也往往只是寄情於自然山水而非神仙世界。

從這個意義上說,李清照的詞在浪漫主義的手法上實有上承屈原、李白之處,她的豪放是一種飄逸的豪放,是擺脫了世俗羈絆的豪放。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二、花中一流——閨中之蘇、辛

繆鉞還曾借用沈曾植評價李清照的一個詞來概括易安詞的整體風貌,這個詞就是「神駿」(沈曾植《菌閣瑣談》)。「所謂『神駿』者,就是說,如同駿馬一樣,擺脫羈絆,千里飛馳,過都歷塊,不畏險阻。」應該說,這樣的評價是準確地把握了易安詞之特點的。但也許有人會說,從現在存留下來的五十多首(含存疑之作)易安詞中,像《漁家傲》這樣豪放奇麗之作幾乎可以說是絕無僅有。僅憑一首詞就斷定一個詞人的主體風格不是太武斷了嗎?

這樣的疑問是有道理的。不過,我想再次強調的是,豪放固然不是易安詞的總貌,甚至她多數詞雖然具有想像奇異、落筆如神駿飛馳的特點,整體上卻還是符合詞體的婉約本色。但,詞體的婉約本色不代表詞人性情的婉約本色。就好比公認飄逸超曠的蘇東坡,英雄豪邁的辛棄疾,也會在詞中作呢噥兒女語一樣,李清照寫詞雖然恪守「別是一家」的婉約本色,但她的性情卻遠遠不是「婉約」所能限定的。如果說一首《漁家傲》還不足以證明李清照的豪情,那麼不妨再舉一則詩例——《題八詠樓》: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

八詠樓是浙江金華的名勝,金華也是李清照晚年的主要居住地。在這首「氣象宏敞」的詩中,李清照仍然是抒發國破家亡、江山難守的感慨,像這樣雄渾的氣勢又豈是「婉約」所能概括的呢?因此,與其說李清照是一個多愁善感的女詞人,不如說她是一個豪邁不羈、瀟洒脫俗的性情中人。

我認為,在文學創作中,李清照的豪情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第一,崇尚自由、超越現實的想像力。

《漁家傲》詞中對屈原、莊子相關典故、意象的運用,已經充分流露出李清照對自由的嚮往,也是她通過夢境對自己的想像力與創造力的盡情發揮。

弗洛伊德說:「夢的本身顯示出不僅具有再現力而且擁有創造力。它的特徵是賦予夢生活以各種特性,它表現出偏愛無節制的、誇大的和奇特的內容。」(《釋夢》)李清照就是以夢境的形式再現和創造了現實中難以達到、甚至是難以想像的內容,以誇張和奇特的筆法,實現了她對於自由的夢想。梁啟超就說過,李清照的《漁家傲》詞「絕似蘇、辛派」(梁令嫻《藝蘅館詞選》引);詞學家龍榆生也有類似評價:「氣象瀟洒,尤近蘇、辛一派。」(《<漱玉詞>敘論》)。

事實上,李清照對自由的嚮往和追求自由的瀟洒氣度並非只有通過夢境去實現,她在現實生活中往往也會實踐這種追求。

崇尚自由對當代的女性而言可能是一種基本的精神追求,可在宋代,崇尚自由就成了女性一種極其叛逆的思想,反映到某些言行舉止上很可能就是特立獨行,甚至是離經叛道。例如南宋詞學家王灼就曾經尖銳地批評她:

「作長短句能曲折盡人意,輕巧尖新,姿態百出,閭巷荒淫之語,肆意落筆,自古縉紳之家,能文婦女,未見如此無顧藉也。」(《碧雞漫志》)在道學家看來,女人的「無顧藉」,實質上就是因為她對於正統道德觀倫理觀的蔑視,毫無顧忌地在詩詞中流露了真實性情。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8679638_1.html/ ]

第二,走出「庭院深深深幾許」的閨房,將國事天下事盡攬胸中,並且毫無掩飾地表達個人觀點,頗多真知灼見。

古往今來的才女,若非有特殊經歷,創作文學作品的題材往往局限於閨怨,而李清照的詩詞則縱橫捭闔,囊括的題材與風格都豐富多樣。除了像《漁家傲》這樣以夢境的形式反映現實的理想追求外,李清照還常以詠史的形式來揭露現實。比如我們最為熟悉的《烏江》詩: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對於英雄人物項羽的烏江之敗,文學史上向來有不同評價。概言之,對項羽的生死選擇,代表性的看法主要有兩類。其一認為項羽應該渡江自保,以求東山再起,這類看法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晚唐杜牧的《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杜牧認為項羽不應該自盡,而應「忍辱包羞」,等待捲土重來、報仇雪恨的機會。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李清照卻完全否定了杜牧的觀點,對項羽的自刎烏江亭表現出了極度的欣賞和讚美。是什麼原因讓她作出了與杜牧截然相反的判斷呢?

這首《烏江》詩大約創作於建炎三年四五月間,也就是說,和《漁家傲》的創作時間相差不遠,大的歷史背景都是靖康之難,國家蒙羞。南宋朝廷從皇帝開始,上至帝王將相、皇室貴族,下至黎民百姓,無不惶惶不可終日,一路南逃,躲避金兵的追擊。李清照寫下這樣慷慨豪邁的詩句,明擺著,是說好男兒活著要頂天立地,死也要死得光明磊落,豈能做一個苟且偷生的鼠輩!她心目中的英雄,就是像項羽那樣,寧可殺身成仁、也不肯臨危逃跑的偉丈夫。

顯然,這是以歷史指斥現實,痛斥朝廷的逃跑政策。這樣的觀點,李清照終其一生都沒有改變過。「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如果李清照生為男兒身,也許她不會再嘆息自己的絕世才華無用武之地,也許她真的會像項羽一樣在戰場上橫戈躍馬,成為一世英雄,即便是戰死疆場也在所不惜。

英雄不以成敗論,而是以精神論,以氣勢論。這樣的氣概在李清照的詩詞中隨處可見,只不過相對而言,在詩中表現得更為氣魄宏大,在詞中表現更為含蓄細膩。

第三,我行我素,不蹈襲前人的創新精神。

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像李清照這樣譽滿天下同時也謗滿天下的女性可能真是一道奇特的景觀;她是一個集無數讚美與無數非議於一身的奇女子。有人不遺餘力地讚美她,是因為她出類拔萃的才華和性情;也有人不遺餘力地詆毀她,還是因為她出類拔萃的才華和性情。正因為她有不同於尋常女性的豪邁和洒脫,她才能置無數譏謗於不顧,寫出驚世駭俗的文學作品,做出驚世駭俗的事情來,對那些厭之、妒之、恨之的人報以淡然一笑。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從詞的創作來看,李清照往往有超乎常人想像力的奇思妙想。例如她的名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連下十四個疊字,被認為是「出奇制勝」、「匪夷所思」的奇語;她的「綠肥紅瘦」、「寵柳嬌花」、「妒風笑月」等等擬人手法的運用,被看作是「語新意雋」、新麗奇俊;她的夢境則突破了傳統女性現實生活空間的狹深與重重阻礙,踏著夢想的翅膀凌空飛翔,「九萬里風鵬正舉」……易安詞之超出常人之處,曾被繆鉞概括為三點:一是純粹之詞人,二是有高超之境界,三是富有創辟之才能。能夠突破閨閣中女子的局限,成為與李煜、秦觀爭秀,與蘇軾、辛棄疾爭雄的傑出詞人,除李清照之外,再無他人。

可以說,李清照既是一個時代的奇蹟,也是一個詞學史上的奇蹟。

說她是時代的奇蹟,是因為在基本奉行「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傳統社會,女子能兼得天賦的才情和後天寬鬆的教育環境,成為一代才女的,本就是鳳毛麟角。因此古往今來,文學史上堪稱「才女」的人物屈指可數,「才女」中具有李清照這樣豪邁瀟洒氣質的更是寥寥無幾。

說她是詞學史上的奇蹟,是因為命運將李清照安排在了北、南宋之交這樣一個特殊的時代,這一時代不但國家風雲動蕩,而且詞在經過了唐、五代的萌芽、發展之後已達到了全盛,不僅在創作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從理論上也亟待總結與提煉。李清照的創作與理論正反映出了這樣一個詞史的關節點:創作上她被認為「極是當行本色」(沈謙《填詞雜說》),理論上她的《詞論》乃是第一篇專門的詞學論文,提出了詞「別是一家」的核心論點,為詞之辨體和尊體奠定了理論基礎。

從唐代開始直至北宋末年,詞幾乎是清一色柔情嫵媚、凄婉纏綿的女性化世界,創作這些溫柔之詞的又幾乎是清一色的男人,「男子而作閨音」是詞壇的普遍現象。按常理推測,如此符合女性陰柔美的詞體,由女性來創作應該是最為合適的,因為女性的所思所想所感應該是女性自己最為了解,男人無論如何揣測女性的心態,終究是隔了一層。

換言之,男人筆下的女性形象,或多或少都在現實女性的基礎上摻入了男性的理想。例如,傳統男性中女性的刻板印象最好是柔順謙卑的,風情萬種又不失端莊穩重的。男性按自己的理想來設計女性形象,而在男性統治的時代,女性也按照男性的理想來規範自身。因此,縱觀男性詞人筆下的女性形象,往往離不開愁腸、粉淚、幽夢、殘妝、柔情、輕顰、淺笑、憔悴、痴痴等、厭厭瘦……這樣一些與柔弱女性相關的辭彙。詞中的女性形象,幾乎無一例外是嬌弱柔順的,是楚楚可憐的,她們唯一的所思所想所做,就是切切地等待著男人的眷顧。雄壯陡健、豪邁不羈的女性形象在文人詩詞中幾乎絕跡。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8679638_1.html/ ]

男性詞人筆下的女性形象是如此,少數涉足詞壇的女性,往往也脫離不了這類幽情閨怨的窠臼。李清照也擁有「閨房之秀」的女性柔情,但她尤其與眾不同之處,更在於那種「文士之豪」(沈曾植《菌閣瑣談》),那種任情率性、鋒芒畢露的個性,心憂天下、不平則鳴的處世方式,能夠在男性意識主宰的世界中以峭拔的姿態傲視群雄,實在堪稱奇蹟。

李清照的經歷,讓我想起法國著名的女權主義者西蒙·波伏娃的一句話,大意是這樣的:我們女人中不是產生不了像畢加索那樣的天才,只是社會剝奪了我們擁有像畢加索那樣的經歷的權力。特殊的個性與經歷成就了詞壇中傲視群雄的蘇軾與辛棄疾,也成就了特立獨行的李清照。

詞中英豪,半屬蘇辛半易安!

正是「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當李清照駕著夢想之舟,在命運的大海中不畏艱險破浪前行,如同展翅大鵬扶搖而上九萬里上下求索的時候,那份堅強與驕傲的姿態,真「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鬚眉」(李調元《雨村詞話》)。

  • IS在這時候殺中國人 背後陰謀耐人尋味

    微信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鐵血軍事」,給你看文章

  • 推薦閱讀:

    72手相圖譜解析
    晶石上的舞者解析:十二星座對應的水晶
    【學術大咖論家事】李洪祥教授解析我國離婚現狀
    家居風水布局全解析
    三命通會:丁日不同時辰生人的命運解析

    TAG:經典 | 宋詞 |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