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救救詩詞吧(上篇)

救救詩詞吧(上篇) ——淺談對格律詩詞的幾點看法和改革意見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是一千多年以前唐代大詩人王之渙寫的一首五言絕句。短短二十個字,就表現了一個非常博大而又美好的意境,可以說是詩中有畫,並且還有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她彷彿使人看到了這樣的一副景象:又紅又大的夕陽就要被綠色的山峰遮擋,而恰在此時,各種顏色的對比顯得那樣強烈,夕陽給大地披上了金色的光輝,天空中是絢麗多彩的晚霞,在晚霞的映照下,遠處的景色更加清晰。黃河如帶。蜿蜒曲折的流向大海,粼粼的波光特別醒目,但也還是看不到你它的頭呀,於是,使人產生了這樣的聯想:只要站的更高,那麼就能看的更遠,所以,詩人才寫出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千古佳句。像這樣既有詩情畫意,又有寓意哲理的好詩在古代是不勝枚舉的,當然還有詞,以白居易的詞《憶江南》為例:「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短短的二十七個字,就把讀者的心牢牢抓住,先說江南好,好在那呢?於是作者只用了十四個字就把江南的好描寫出來「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並且預先用「風景舊曾諳」作為作者以前到過江南的伏筆,最後,輪到作者問我們了「能不憶江南」嗎?這既是一個反問句,又是一個肯定句,可以說是畫龍點睛之筆,使讀者完全信服江南是真的好,是真的值得回憶的。那麼如此短得不能再短的詩或詞為什麼能營造如此廣博深刻的意境呢?這就是詩詞的妙處。如果用其他文學藝術形式來表述,都不會產生如此的效果,即使不惜筆墨,長篇大論也是枉然,不僅不能起到好的作用,反而會使人感到啰嗦,令人生厭。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詩之所有為詩,是和它的語言藝術短小精悍分不開的,有人說詩是最精練的語言,這話是恰如其分的,因為一首好詩詞,最起碼的就是要做到簡單明了,能不用或少用的字詞盡量不用或少用,每個字每個詞都要恰到好處,牽一字而動全身。同時做到通俗易懂,貼近生活,又要不落俗套,標新立異。還要有聲律上的美,如平仄押韻粘對等,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並且容易記憶和背誦。同時詩詞的最大特點就是留有空間,應當寫清的必須寫清,不需要寫清的堅決不寫,只有這樣,才能使讀者產生聯想,也只有詩,才會使這種聯想在動,這種情況,我給她起了一個新名詞,姑且管它叫做張力吧,彷彿就是一組電影鏡頭,通過詩的語言脈絡連接起來,最後形成一個靜止的畫面,就像電影里的特寫鏡頭一樣,給讀者留下一個特別清晰特別難忘的印象。雖然每個人會因其對詩詞的理解不同,聯想不同或水平關係產生不盡相同的畫面,但是其意境基本相同,這就是詩的魅力。 中國古代文學史上,詩詞有著很大的比重,據我所知,除了易經以外,排在第二位的就是詩詞了。即使到了今天,單從文學作品的數量對比上來講,詩詞也還是排在前面的,其詩人之多,範圍之廣,產量之大是任何國家以及任何文學藝術形式無法比擬的,特別是唐宋時期已達頂峰,流傳至今的詩詞太多了,當然失傳的也不少。其所以盛行,雖然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文學風氣,教學目的,考試製度等有關,但也不能排除受人們喜愛的因素,當然也和它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有關,特別是律詩,絕句和詞,更是佼佼者,當然也歸功於中華文字的博大精深和豐富的內涵。比如人們常把好的東西比作如詩如畫,這就是詩詞至真至美的證明。人們也常說某詩某句膾炙人口,不僅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而且歷千年而不衰,就是現在很多嬰幼兒就能背誦很多名人絕句,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這一點,就連我們現代的成語也有很多是從詩詞中演變來的,可見詩乃文中之最,因此也一直流傳到今天。 可是到了科學文化更加發展發達的今天,這樣的詩詞卻幾乎沒有了,更不要說好的可以傳世的作品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究其因固然有社會,政治,文學發展等諸多因素,當然也有格律詩詞自身的許多弊病,但最主要的還是沒有人對它引起足夠的認識和關注,並進行必要的改革和搶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格律詩詞只是文學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從幾千年來廣大人民群眾對它喜歡和普及的程度足以證明它是有生命力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是需要發展的,它的實用性決定它的持久性,所以說對於格律詩詞的改革和挽救已經迫在眉睫,否則將在歷史上出現很長一段空白甚至永遠消失。如果我們的孩子只能永遠在古人詩詞的陪伴下長大,那將是多麼悲哀的事情啊。因此,我們有責任承前啟後,身體力行,對格律詩詞進行必要的改革,從而挽救它並使它發揚光大。否則,我們將有愧於先人,無顏對後人。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格律詩詞夭折的局面呢?自然有諸多因素,免去敏感的政治話題,僅就其本身談談我個人的看法:首先,我認為是難,因為格律詩詞的要求比較嚴格,必須具備很高的文學水平 紮實的基本功底,故使人望而卻步。第二,格律太繁瑣且束縛思想,並且沒有切實的改革使之跟上時代的發展,對於今天沒有學過對句的人來說,不僅不習慣,而且很反感。第三,缺少環境,也就是相宜的氣候和土壤,比如我們的語文教學,只有作文 卻沒有詩歌的教學和培養,更沒有體現在教學日程上,豈不知詩歌對於小孩子來說,才是真正啟迪靈感和智慧的最好方法。人們常說創造力是不能教的,而我認為卻是可以培養的,靈感才是創造力的源泉。在每個人的青少年時代,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寫詩的衝動,而且很多中學生和高中生,都曾經寫過一兩首詩,甚至一些比較好的詩。但由於詩歌沒有在校園形成氛圍,也可能因教學上沒有此項教學目的和要求,也可能因為難寫等因素,不僅沒人能寫格律詩,就是能寫自由詩的最後也不了了之。又如我們的名勝古迹,旅遊景點,往往打著保護文物的旗號不準遊人題詩題字,這是一個很不好的傾向,也是不明智的。歷史證明一處景點可以因一首好詩而揚名,一首好詩也可能因一處好的景點而產生,這種相得益彰的物我效應是任何媒體不能與之相比的。講到這裡,一定有人會說:人人都在名勝古迹上亂塗亂畫那怎麼行?當然不是這樣,筆者認為,完全可以設立一個留言簿,甚至可以是電腦,只要由專責的人在其中挑出確實好的(起碼從今天的角度看是好的)作品,把它刻在相應的位置(可以是自然的山石或人為的製件)這不僅使詩詞這種文學藝術得以發展,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引來更多的遊客,有關部門何樂而不為? 那麼對於格律詩詞如何挽救呢?我認為唯一的方法就是改革。因為時代變了,文學藝術形式也要與之相適應,任何事物都必須跟上時代的腳步,否則必將為歷史所淘汰。我們不能想像在今天還用甲骨文來表意,也不可能因為有了電腦就不用大腦,當然也不能象「惠特曼」所說的「把一切舊套擺脫乾淨」。事實證明,任何所謂的標新立異都是需要一定的基礎的,都是在原來的事物本身水準的再發現和發揮。一個古代社會不可能一夜之間就變成了今天這個樣子,所有的事物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經過適應和改變才得以進步和發展的,因此說改革才是歷史的動力。對於格律詩詞的改革亦同此理,格律詩詞代替不了自由詩,自由詩也同樣代替不了格律詩,古代那麼多的詩詞絕句能流傳至今,而今天的自由詩被人們知道的又有多少?當然我不是貶低自由詩,實在是格律詩詞有它自身的優越性,單就朗誦的上口性和背誦的可記性就是其它文學藝術形式難以做到的。然而目前神聖的文藝殿堂已被搞得烏煙瘴氣了,什麼炒作,圈套,騙人,抄襲,雷同,千篇一律,花錢出書等,甚至到了戲說歷史,篡改歷史的地步,更可氣的是詩歌也成了不少人手中斂財的工具。少有人為她振臂高呼:救救詩詞吧!也很少有人想到自己乃至我們這代人的責任。當然,那些不珍惜中國文化甚至戲說歷史的人,必將為歷史所拋棄,但我們決不能置若罔聞,而是應該在現在就口誅筆伐,推陳出新,以期建立一個良好的現代文學風氣。 那麼對於格律詩詞怎樣改革呢?我認為最主要的是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和需要,又照顧到長遠,力求達到盡善盡美,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為此將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奉獻給大家,意在拋磚引玉,僅供大家參考,忠心希望有識之士都來參加有關挽救和改革詩詞的討論並發表見解,同時也希望朋友們對本文中的看法和觀點提出嚴格的批評和指正。 謝謝 橫空出世行星 註:此文曾發表在本人於2006年出版的《行星詩詞選集》中,此次發表有修改。
推薦閱讀:

佛教入門(上篇: 佛陀示現)---聖嚴法師
輕鬆學《易經》 第一卦:乾卦——乾為天,乾下乾上(上篇)
楚天談從命夫兩宮談起58歲的男人和同居人分手上篇
《公篤相法》上篇一

TAG:詩詞 | 上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