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簡講書法:231撇捺的複合筆勢02
231撇捺的複合筆勢02
2.4飛帶勢
什麼是飛帶勢呢?這是有點爭議的。
最簡單的飛帶勢是兩撇一捺。兩撇本身是向背勢,所以飛帶勢也可以說是向背勢加上一捺。漢字中用到飛帶勢很多,有兩個部首,本身就是飛帶勢。一個是「夂」(zhǐ)。《說文解字》:「夂,從後至也。」另一個是「夊」(suī),《曲禮》解釋說「行不舉足」,走路慢就是夊。
戈守智《漢溪書法通解》中說:「飛帶者,下撇如帶首之飛揚也。畫家畫帶,必有風勢,無取板煞也。」「板煞」就是板刻、呆板,畫帶子以飄揚為生動。古人寬衣大袍,往往束有腰帶。腰帶打結,垂下來就是飄帶。大家怎樣表現風呢?你看元代繪畫,飄帶飛揚,就給人風很大的感覺,畫面也顯得生動。敦煌壁畫中的飛天,那更是靠飄帶來表現動感。飛帶勢就是取象於風中的飄帶。
智永《真草千字文》「冬」字,上面就是一個飛帶勢。下面是鐵鈴,兩個筆勢組成了「冬」字。如果飛帶勢最後的捺筆縮短,成為一點,那飛帶勢就是「夕陽」的「夕」字形。如智永「多」字,就包括了兩個飛帶勢。
有人認為,飛帶勢上面還要多一橫。戈守智說法是「其法先作策畫」,那第一筆是策。所以戈守智《漢溪書法通解》飛帶勢的圖例是「歹」字形。也許他認為飛帶勢不止於飄帶,也包括腰帶吧。這個分歧,我想是草書引起的。
舉例來說,「後」字草書,左邊雙人旁簡化為一豎,右邊上面是蟠龍勢,簡化為一橫,下面是飛帶勢。懷素《論書帖》的「後」字,就是下圖左邊這樣寫的,三個筆勢。但在懷素《小草千字文》中,「後」字最後的飛帶勢就多了一橫,其實是飛帶勢第一筆的起筆。
我們知道用筆的規則是「豎筆橫下,橫筆豎下」,有些人起筆長一點,有些短一點,這樣寫出來的飛帶勢就好像是一個「子」字。王羲之《十七貼·嚴君平帖》「後」字,也是有一個起筆的,整個右面看起來好像是「子」字上面多一橫。
如果我們把範圍再放大一點,在王羲之之前,索靖《月儀帖》中的飛帶勢是沒有起筆一橫的。王羲之之後,智永《真草千字文》有起筆,但是沒有明顯的一橫。唐代孫過庭《書譜》完全學王羲之,起筆類似一小橫了。這樣一來,索靖和智永寫飛帶勢是「夂」字形;孫過庭寫飛帶勢就是「子」字形,二者略有不同。
智永《真草千字文》「俊」字,右旁中間「八」草法簡省為一橫,連帶下面的筆畫看起來好像是一個「反」字。到真書中,真的寫成一個「反」字形了。這也就使有人認為飛帶勢上面是有一橫的。有些真書來之於草書,對草法的理解不同,造成對真書筆勢的有歧義。你就當它下面三筆是飄帶,上面一橫是腰帶好了。
簡言之,飛帶勢是比較複雜的筆勢。字形如「夂、夊、夕、子、反、歹」,都是飛帶勢。之所以不同,往往是草書起筆引起的。
飛帶勢:倒筆書。
還有人這樣寫飛帶勢,把最後一筆捺提前寫,結果變成了一折加一撇。這種更換書寫順序的寫法,就是倒筆書。
馮武《書法正傳》的插圖,飛帶勢是這樣的形狀。但他旁邊的說明卻是「用於歹、列等字」,和這張圖不合。這些插圖未必是作者寫的,往往是刻制時請人繪製的。
如「特殊」的「殊」字,左邊是「歹」,你看隸書《曹全碑》「殊」字,很清楚左邊是個「歹」字(古為「歺」,è)。草書,如王羲之《十七帖》,「歹」寫為「子」字形狀的飛帶勢。虞世南《孔子廟堂碑》,左邊是很標準的「歹」字形飛帶勢。
但王羲之《蘭亭序》「殊」字,用一個倒筆書。後來智永、褚遂良臨寫的都跟著這樣取勢,都用飛帶勢倒筆書。
王羲之《十七帖》一開始是「十七日」三個字。這個「日」是不是有點奇怪,中間一橫用了一捺,而且伸出很長。在草書中,「日」字就是一個飛帶勢。七節課程草書還會詳細分析。
王羲之《十七帖》「為」字,它就是一個飛帶勢。孫過庭《書譜》「發」字,是一橫加一個飛帶勢。飛帶勢形狀很多,出現的頻率很高,是常用的筆勢。
3.撇和橫的組合
3.1瞑人勢
前面講過,撇捺組合為一個「人」了,是交爭勢。那撇和橫組合的複合筆勢,叫瞑人勢。「瞑」就是閉上眼睛睡覺,如《莊子》「神農隱几闔戶晝瞑。」瞑人勢就是睡倒的一個「人」字形。你看《紫薇字樣》的舉例,「無、乞、每、年、矢」頭上都是瞑人勢。瞑人勢也經常用到,你看虞世南《孔子廟堂碑》「復、知、海、修」都是常用字,都用到了瞑人勢。
在王羲之作品中,有時候瞑人勢會改用鳥雛勢,見《蘭亭序》兩個「知」字。褚遂良《陰符經》有五個「知」字,這一個肯定沒有瞑人勢。其他四個起手是不是瞑人勢呢?還是豎筆勢一開?我不以為褚遂良一上手是寫豎,他寫的還是撇,所以還是瞑人勢,只是轉圈極小,甚至直接用折了。根據瞑人勢的定義,只要是拉撇組合橫,那還是瞑人勢。
3.2屈頭勢
現在反過來,①橫加撇是什麼筆勢?這是屈頭撇,或稱屈頭勢,簡稱屈頭。②上一課我講到交爭勢時,指出「又」字是交爭勢,因為交爭勢是撇和捺的組合。這個撇可以是一個屈頭。③拿「有」字來說,起手就是屈頭,再多寫一橫,屈頭撇加橫,那也是瞑人勢。
①
②
③
這裡請各位注意,「永」字八法中有兩個撇:一橫加一啄,這是折釘勢;一橫加一掠,這是屈頭勢。
回過頭來講剛才講的飛帶勢。飛帶勢上面究竟有沒有一橫呢?如果你用了屈頭勢,飛帶勢那上面必然就有一橫。
集王羲之《聖教序》「登」字,第一筆就是屈頭勢。接下來寫了九號位的一個點,側,可理解為捺的縮短。這樣就是一個「又」字,交爭勢;右邊兩撇一捺,就是飛帶勢;下面的「豆」就是奮筆勢了。當你掌握了筆勢,讀帖的體會就和普通人不同了。
3.3蛇頭勢
「永」字八法中橫筆也有兩個,除了勒,還有策。策加啄,也是一個複合筆勢,叫做蛇頭勢。即使策加掠,也可以歸入蛇頭勢。一策收筆,往往是尖收,這樣下一筆啄,起筆就有一個明節點。這個節點就像蛇的頭,而一策就你蛇吐信。智永《真草千字文》「子」字,上面就是蛇頭勢,很像蛇吐信。「楚」字,中間也是蛇頭勢。
4.撇捺和豎的組合
4.1立人勢
所謂立人勢,就是站立的「人」字形。
王羲之《蘭亭序》「作」字,左邊就是一個立人勢,由一啄和一裹所組成。所有撇加豎的組合都是立人勢,不管它出現在什麼地方。智永《真草千字文》「伯」字,就有兩個立人勢,啄加豎寫了兩次,然後加了一個石楯勢就完成了。
4.2倚人勢
倚人勢,是豎筆組合捺筆。捺筆是九號位的筆畫,九號位的一個點也是捺。
《紫薇字樣》舉例:「卧、外、卦」,但它後面兩個字例不對,「畝、咎」沒有用倚人勢。
舉一個罕例,三點水旁的又一種寫法。我們學過散水勢、流水勢和隔水勢幾種,用倚人勢也可以。尤其在行草書中,一豎加一點,就是三點水。孫過庭《書譜》「漢」字,他有倚人勢表現三點水。
講到這裡,給大家整理一下,「人」一共有多少種筆勢?
①撇和捺這個「人」是交爭勢,這是標準的「人」字,「永」字八法中就是啄(或者掠)組合磔。
②撇和橫這個「人」是瞑人勢,就是「人」字橫過來,「永」字八法中就是啄(或者掠)組合勒。
③撇和豎這個「人」是立人勢,就是「人」字豎起來,「永」字八法中就是啄(或者掠)組合努。
④豎和捺這個「人」是倚人勢,就是「人」字斜起來,「永」字八法中就是努組合磔。
4.3疊烏勢
立人勢俗稱單立人,單人旁。我們寫字還有一個雙人旁,在書法中稱為疊烏勢。「烏」指鳥,疊烏勢指一根木杆、或者一棵樹上停著兩隻鳥。
雙人旁的字很多,如「得」字。因為雙人旁是三筆,所以有時候書法家就用三點水平替代,這樣變化就比較多,三點水在草書中還可以簡化為一豎。在行書、真書中把「得」字左邊直接寫成三點水,也是可以的。
我來小結一下這兩堂課講的撇捺複合筆勢。
撇加撇,連續兩撇是向背勢,連續三撇是貫魚勢。撇和捺的組合,「人」字形是交爭勢,「八」字形是斗鶉勢,「幾」字形是鳳翅勢,撇捺一折是蟹腳勢,兩撇一捺是飛帶勢。撇和橫筆的組合,撇加橫是瞑人勢,橫加撇是屈頭勢,策加啄是蛇頭勢。撇和豎的組合有兩個,一是立人勢,二是兩撇一豎,稱之為疊烏勢。豎筆加捺筆,只有一個倚人勢。
總共講了十三個筆勢,各位請多加練習。
本節要點:
飛帶勢有多種寫法。
瞑人勢、屈頭勢、蛇頭勢。
立人勢,倚人勢,疊烏勢。
複習思考:
王羲之小楷《黃庭經》中的「髮」字,用了什麼筆勢?(豎筆勢、瞑人勢、右側點、貫魚勢、羊角勢、交爭勢)
王羲之草書「成」字,用了哪兩個筆勢?(瞑人勢、玉鉤勢、飛帶勢)
推薦閱讀:
※書法盛會 四年一回 湖北省第四屆書法藝術節暨湖北省第八屆書法篆刻展
※寫在學書法之前
※你好,我叫中國書法,這是我的簡歷
※我的書法選—畫出極好的畫,才能寫出極好的字(025)
※閑談毛澤東的書法(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