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無名: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的比較

雖然同屬於以專製為主要特徵的東方文明,但中國的戊戌變法失敗了,中國依然貧弱不堪,倍受欺凌;而日本的明治維新卻使日本成為了一個世界性強國,直至受惠今日。 之所以有著迥異的結果,完全在於各自不同的歷史。日本歷史與中國歷史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日本的專制要比中國弱化的多。單就在日本長期存在著天皇和幕府將軍的雙重統治就可知道,日本的專制絕不是中國式的極度扭曲的極權專制,甚至在明治維新之前從來就沒有真正實現過高度統一的中央集權。日本明治維新之前的歷史更像中國的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天皇相當於周天子,幕府相當於諸侯霸主,大名、藩主等相當於大大小小負責實際管理的諸侯(日本的歷史更類似於歐洲中世紀的封建主義)。正如中國戰國時代的大變革一樣,在這樣一個統治混亂的國家實行改革要遠比在一個長期實行高度統一而腐朽僵化的中央集權制國家進行改革容易得多。

  具體來講,(一)日本人有著比中國人明確的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這是兩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中國的極權專制比日本的專制嚴酷得多。長久而嚴酷的專制統治、殘酷的社會現實以及頻繁的朝代更替,這些都嚴重地消磨了中國人的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單從日本古代戰爭大多是職業軍人(武士)之間的而非中國式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全民戰爭就可見一斑;另一方面,日本民眾和中國民眾對於天皇和皇帝的態度和情感是截然不同的。日本歷史上沒有過中國式的頻繁的朝代更替。日本天皇自始至終被精心地置於一種雖然缺乏實權但卻神聖的地位。也許正因為日本天皇長久缺乏實際權力,所以日本天皇很少有像中國專制皇帝那樣的暴虐行為,更有像明治天皇那樣的「日寧一食,也要建立強大海軍」的行為,所以民眾能夠從心底里接受他們,甘願把他們作為國家和民族的象徵,忠心服從並追隨他們。上述兩方面原因,再加上日本長期的專制現實以及對於民眾服從意識的灌輸,這就使得日本人很容易團結在以天皇為象徵的民族和國家旗幟下。被廣泛激發起來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情感極大地促進了明治維新的順利進行,使得無論是手握實權的大名、藩主,還是武士、民眾階層都普遍地傾向維新。

  (二)日本的資本主義經濟在明治維新之前已經有了相當的發展。這就為明治維新的順利進行及最後成功奠定了基礎。而中國的資本主義則僅僅是萌芽,在嚴酷的極權專制統治下根本就沒有發展起來。因此在戊戌變法的時候,根本就沒有形成有力的支持力量。中國的戊戌變法除了變法者的一腔熱血和信念,至多還有一個傀儡皇帝,除此而外他們幾乎毫無依靠。相對於他們所面臨的困難和所要完成的宏圖偉業,他們的力量實在是太渺小了。

  (三)日本明治維新提出的口號是剝奪幕府及各強藩的權力「奉還大政」(於天皇)。日本的明治維新是實現中央集權制,是使日本從戰國式的分裂走向統一,是民眾所願大勢所趨。而中國的戊戌變法是要改變扭曲的極權專制,其實質是削弱皇帝權力,分權給臣民。換句話說就是要最高統治者放棄他們的很大部分的既得利益。在守舊派眼中,變法即使有利於中國,也將不利於清王朝的統治。戊戌變法的一個最直接的後果,便是滿族統治集團忽然警覺到:無論變法會給中國帶來多大的好處,都不能為此而付出滿族喪失政權的巨大代價。否則,他們享受了兩百多年的特權和既得利益便將從此一去不復返了。僅此一點,已註定了變法失敗的命運。

  (四)日本從來沒有過盲目排外的妄自尊大的老大帝國心態。日本民族具有開放性地吸收外來文化的歷史傳統。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日本一直是以中國為師,其後又從朝鮮、印度甚至是荷蘭學習到了不少東西。明治維新前後,日本統治者由於嘗到了西方入侵的苦頭,並從殘酷的現實中醒悟到,必須從科學文化和政治經濟上向西方學習,否則就不能生存下去。於是竭力向西方學習,成為朝野上下的大潮流、大風氣。

推薦閱讀:

戊戌變法失敗的真正原因,在於一個「狂」字
政治交易的底線:戊戌變法中的袁世凱
溫故知新:歷史上的戊戌年
戊戌變法時期第二次公車上書述論

TAG:比較 | 變法 | 明治維新 | 戊戌變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