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已成中國人難以消化的異物

 如果說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傳承不息的特有文明,那麼,作為傳統節日的清明節已經讓越來越多的人感覺難以消化。

  清明節已經變異。原先作為節氣和節日出現在我們先輩生活里的清明節,現在只剩下祭祖掃墓,現代人也是在無意識中就把祭祖曲解成了清明節的惟一內容,它的另一半已經失去。

  從節氣上來說,它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從節日上來說,它是祭祖日。清明一到春回大地,精神氣爽,一年的勞作從此開始,春耕春種,開始忙碌。祭拜祖先,追憶先人,也在同時進行。

  踏青節、掃墓節、聰明節都是清明節的別稱。相傳古人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人們都要來到戶外參加一些體育活動,健體強身。而古人清明節的習俗也非常豐富,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

  事實上,掃墓只是寒食節的內容。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饑」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兩節合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代以後移至清明。因此,清明節就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節日現象:既有祭掃亡靈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

  例如,《紅樓夢》中的賈府就十分重視清明活動——把采百草、放風箏、盪鞦韆作為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是小說,卻從側面反映了清明活動在民俗中的重要位置。

  現在的清明節似乎只剩下掃墓而忘了踏青遊玩。相反,與掃墓相關的負面影響倒是不少。比如,河南嵩山一天三次大火就是當地村民上山掃墓造成的;每年報道的公墓門口所賣的祭品中「小姐」、「夜總會」等庸俗內容更是層出不窮;山東林業部門的統計數據表明,清明前後上墳燒紙引發的火警火災佔三成以上。

  傳統節日與現代都市的衝突愈演愈烈。「中國的窗口」深圳近日有條電視新聞說,有人在鬧市區的高架橋上燃香、拋灑紙錢。作為一國之都的北京,相關城市管理部門已將節日前後的城區管理列為「全力備戰」……這些顯然偏離了中華先祖的本意。

  變了味的傳統節日與現代生活是如此不相稱。古人云:「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或許,讓清明節洗卻煙塵才更符合其清雅深沉的節日精神。一句話,回歸自然可能更適合中國人的腸胃。


推薦閱讀:

清明:生者與逝者的對話
清明時節雨紛紛,忽如一夜狂風來,桃花梨花照樣開
清明節為什麼按公曆算?
清明作文(共10篇)
民俗專家蕭放:清明又稱踏青節 宋代放假七天|蕭放|踏青節

TAG:中國 | 中國人 | 清明 | 消化 | 清明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