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第一部醫史篇 第十二集 仙風道骨(上)

【提要】道教醫學大師葛洪、陶弘景,寂寞、苦楚而又光芒四射的人生。

(甘肅天水玉泉觀)

說到道教,可稱得上「不同凡響」。這是中華民族醫學史上,閃閃發亮的名字: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當道教由民間向上層滲入後,大批有識之士加入了這個行列。道士們的文化素質大大提高,同時,在繼承《黃帝內經》等傳統醫學、養生學理論的基礎之上,逐漸形成了有別於儒醫、官辦醫療機構的,獨特的道醫形象,這對於擴大道教影響,發揮道教,保護民眾健康的社會功能方面,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一批仙風道骨的懸壺濟世者出現在中華大地之上。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曾湧現出許許多多優秀的道醫,而弟一位傑出的代表便是東晉時期的葛洪。(廣東博羅羅浮山)葛洪,出生於破落的士族世家。16歲開始讀《孝經》、《論語》、《易經》及諸子百家之言。年輕時學過許多方術。(廣東博羅羅浮山沖虛觀)對所謂「神仙導養」之法興趣尤濃。後來,他拜鄭隱為師。這一個拜師行為,大約就決定了他的一生。據說,葛洪從師學習的時候,有師兄弟50餘人,只有他身體瘦弱,不能勝任其他勞作,所以主動把打掃衛生之類的事承擔起來,包括給師傅研墨執燭,準備紙筆,甚至替師父謄抄經文。這些工作很重要,因為經過這條與師父接觸的途徑,他最後終於得到了師父的信任。年輕的葛洪出現大轉機,師父鄭隱除了把有關金丹之道的經典和煉丹秘術傳授給葛洪外,還把《三皇內書》、《枕中五行記》等道書,也一併授與葛洪。頭腦清醒的鄭隱師傅最後叮囑道,這些秘籍卷卷有佳事,但要去粗取精,有所選擇地施行。葛洪沒有辜負師父的希望,而師父也沒有想到,他的弟子最後竟成為名揚天下的煉丹家、易遙嘉、道家。換種說法,他是一位知識淵博,傑出的化學家、醫學家、文學家、哲學家、博物學家、編外業餘的軍事家,和易腦門子頑固神仙觀念的道教大師。葛洪一生著書甚豐,《抱朴子》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神仙傳》十卷、《肘後備急方》三卷、《碑頌詩賦》、《軍事檄移單表箋記》一百三十卷,編撰《兵事方伎短雜奇要》三百一十卷等數百卷著作,均出其手。(廣東博羅羅浮山洗葯池)葛洪的著述涉及廣泛。在古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領域幾乎無所不及,而在煉丹化學和醫學方面,成就顯著。

(廣東博羅羅浮山煉丹灶)

他在醫學方面的著作,主要是《肘後備急方》,該書中有關天花病的記載,比西方醫學家認為是最早記載的阿拉伯醫生,要早出500多年。葛洪是世界上最早認識肺結核傳染性的人,並發現該病變有36到99種。葛洪比歐洲醫學家早1000多年發現疥蟲。比日本醫學家早1000多年發現沙虱,並且提出了診斷和治療方法。另外,書中記載了治療狂犬病的方法:「殺所犬咬,取腦敷之,後不複發。」(浙江杭州葛嶺)就是將狂犬打死,取其腦髓敷在病人創口上。這是世界上應用免疫原理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最早醫學文獻。葛洪的免疫思想啟發了後世的醫學預防思想,尤其是預防天花的人痘接種術。

(浙江杭州葛嶺還丹古井)

作為博物學家、哲學家、醫學家的葛洪,有著嚴謹的治學態度。在繼承前人的醫學理論基礎上,他不墨守成規,泥古不化,而是創造性地發展了前人的理論。《黃帝內經》的針灸學說,有詳於針而略於灸的傾向。葛洪則重點論述、發展了灸法,填補了前人的不足。

作為急救之用的《肘後備急方》,葛洪非常重視癥狀的鑒別,嚴格區分「死亡」與「屍蹶」也就是假死的界限。他有一句話:「必可以救人於死者。」這句話是他選擇醫方的標準。他多次批駁了那些妄說邪言和專門從事問卜的巫祝小人。嘲笑了那些不懂醫術,不務藥石之救的平庸道士。(浙江杭州葛嶺鼎爐洞)《肘後備急方》中彙集了一些別具一格的內疾急救經驗。如以皂莢、半夏、菖蒲、桂屑、韭汁等為末,納管吹入患者鼻中,治中風、屍蹶的「嚏通則氣通」的簡易救急法。又如「菖蒲屑內鼻兩孔中」、「桂屑著舌下」以救急。與今日含化硝酸甘油片的舒心作用神相類似。又如「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寥寥數語指明了用青蒿汁治瘧疾的經驗。

(福建霞浦古縣村葛洪山)

葛洪繼承了《黃帝內經》治未病的思想,創造出簡單易行,行之有效的養生方法。其堅齒、聰耳、明目之術沿用至今。把一頂崇高的「服務大眾」的桂冠授與葛洪,大概並不過份。多少個寂寞的長夜,或大山寧靜,窗前一輪清月;或山風呼嘯,林濤陣陣,一盞孤燈陪伴著他直到天明。為了深入研究醫學,葛洪熟讀前人《黃帝內經》等醫學著作近千卷之多。他又深入民間收集醫方,「選而集之」,寫成了《玉函方》一百卷。但又感到書卷數太多,內容繁雜,特別是諸多珍貴的藥物,貧苦人家怎能實用?於是,他再次仔仔細細進行篩選,終於集成了《肘後備急方》三卷。從一百卷到三卷,決不僅僅是一個「由博返約,由繁到簡」的醫學學術問題。從這個一百卷到三卷,嘔心瀝血的過程中,一個善良而偉大的品格,栩栩如生地樹立在我們的面前!

(廣東博羅羅浮山)

一千六百多年過去了,我們又沿著這位大師的足跡,試圖中心體驗一下那種情感,那種思想,那種胸懷,那段寂寞、苦楚而又光芒四射的人生。這些,近在眼前,恍惚間又那麼遙遠。遊人的腳步或急或緩,隨意從他們面前掠過,歡愉的嘻笑之聲,正在沖淡它們的神聖。似乎沒有誰會在它們面前佇立良久,凝望沉思。無妨,因為我們分明看到天地之間一行大字:

為道者 以救人危 護人疾病 令不枉死為上功

這是葛洪留給我們的口號,它永遠閃爍著人道主義的光芒,是永垂不朽的醫學準則。

公元456年,一個男孩(兒)出生了。不知是不是老天有意安排,這個男孩命中注定要成為道士,成為繼葛洪之後的大煉丹家、大醫學家和道教大師。(安徽當塗縣新市鎮臨川村陶庄)這個男孩(兒)就是陶弘景。

陶庄的村民說:「梁武帝拜他為山中宰相。」

又一村民說:「對。對對對。」

「(梁武帝)他為了治國大事,就到橫山來詢問他治國之道(,對吧)。(他是)在橫山煉丹的,(他)也是個道士。」

「據說,他出生地,就是在這個村子?」

「對對,我們宗譜上就有。」

(「宗譜上也有,是吧?」

「是的。」——按:這兩句對話有說話聲音,但無字幕。)

「(那個)你們這個村都姓陶吧?」

「都姓陶。」

「這個地方就叫陶庄,對不對?」

「對(,對對)。」

(浙江青田縣石門洞)

陶弘景自幼好學,根據《南史》記載,他讀書萬餘卷。只要有一事不知,便覺得羞恥。到了十歲時,得到葛洪所著的《神仙傳》,便日夜研讀,由此建立了修鍊養生志向。他博覽群書,善琴棋,工草隸,習文學,好道術,明陰陽五行,熟鳳角星算,知天文地理,懂醫藥丹方。(浙江永嘉大若岩陶公祠)成年後,在朝廷當官。37歲那年,他上表辭官辭祿,退至江蘇句容句典山,也就是今天的茅山隱居。(江蘇句容縣茅山道院)以後,齊明帝、梁武帝多次請他出山,他堅決不出山。以至朝廷有了大事,常常到山中向他諮詢,因此,民間便有了「山中宰相」之稱。多虧了他的這個堅決辭謝,道教上清派才有了不可或缺的承傳人,才使上清派茅山宗得以開創。更重要的是,歷史和民族感激他沒有在朝廷當官,中國醫學才有了《補闕肘後百一方》和《本草集注》這兩部重要醫著。

《百一方》在醫學理論方面的貢獻有:一、將先秦道家,尤其是《內經》的精氣一元論思想,用於闡釋人的生理、病理方面。陶弘景指出,有一種與天地陰陽之氣、惡氣不同的「毒癘之氣」,這種豈能傳播急性傳染病。(浙江永嘉大若岩陶公祠)一入人體就會「侵克臟腑經絡」而使之衰竭。這是對《內經》六氣的發展。二、提出按病分類的主張。「病雖千種,大約只有三條而已:一則臟腑經絡因邪生疾;二則四肢九竅內外交媾;三則假他物橫來傷害。」這對以前將疾病按生理系統分為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無疑是一個突破。三、在大量的臨床觀察中,努力探索鑒別癥狀的客觀指標。可以說,是將經驗醫學向實驗醫學邁進的一個起點,是中醫史上的一個輝煌成就。

陶弘景的《本草集注》七卷,載藥物730種,是繼《神農本草經》後,對我國藥物學的第一次總結。是一部在藥學史上承上啟下的劃時代的名著。

(江蘇句容縣茅山道院)

梁武帝天監四年,也就是公元505年的春天。在大茅山與中茅山之間的積金嶺東澗,然然飄升起一股清煙。陶弘景神色冷峻地注視煉丹爐中的烈火。上清派的「九轉丹」正第一次投入煉化過程。其實,陶弘景此刻的心情並不愉快,似有一塊大石沉重地壓在他的心頭。這次開爐煉丹,並不是出自陶弘景的本意,而使奈何不得當朝皇上的再三請求。他非常清楚替皇帝煉丹,是個什麼結局。此外,上清派以精氣神修鍊為主,一般不從事煉丹。所以在煉什麼丹的問題上,他已是苦苦思索多日了。從《登真隱訣》和《太平御覽》中我們得知,陶弘景這次選定「九轉丹」,是頗費心計的。因為這是從大量單數中精細選擇而最後確認的,是他的本門宗派上清派的正宗丹法。這是中國乃至世界煉丹史上,一次規模空前的煉丹行動。他先後歷經七次開鼎和多次失敗,時間長達20年。從某種意義上說,陶弘景面對熊熊火焰,整整佇立了20年。

第二次失敗後,陶氏於天監七年,潛至浙江溫州和福建福州,擬選「聲跡曠絕」之地煉丹。天監十一年,途經永嘉至木榴嶼,本擬上岸起屋,但武帝詔返。

天監十三年,梁武帝又為陶弘景修建「朱陽館」,在館東側建葯室靜院。次年,移居新館。至公元524年,再次「塗鼎起火」。公元525年,陶弘景抑鬱地再次開鼎,也就是第七次開鼎。古籍生動地記下了這一玄妙而又燦爛的時刻:

光氣照燭 動心煥目

形質似前者而加以彩虹雜色。陶弘景大師終於成功了。九轉丹爐中的烈火,替明代李時珍開啟了金石葯類的大門。《本草綱目》八至十一卷「金石類」,共記載藥物一百三十四條。其中引自陶弘景《本草集注》卷二「玉石類」的原文五十七條。我們太想發現什麼了。一千多年的風雨,把這裡沖洗得如此乾淨,連同那鼎神奇的煉丹爐。我們很難想像20年生活在這個山澗中,整日面對爐火默默不語,孤單寂寞,那是一種什麼感覺?另外,陪伴陶弘景的還有他三位忠誠的弟子。20年,對他們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整個青春乃至整個人生,只換來幾個藥方而已。這幾個藥方到今天,能否為我們所用?也不得而知。但是,它至少啟迪了後代中醫們得智慧,為中醫學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筆!同時,我們似乎懂得了,中國美學的一個範疇,蒼涼。

中國中醫研究院醫史文獻研究所研究員,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史學會主任委員,李經緯教授:「道教是中華民族土生土長的教。《黃帝內經》她有很多內容和道家的思想是分不開的。她的養生都是和道家追求長生不老的思想(是)息息相關(的)。這些學者本身也都是研究醫學的,他為了要追求長生不老,就必然要在醫藥方面下很多功夫。葛洪、陶弘景和孫思邈這三位都是中國醫學史上非常著名的醫學家,同時他們也是道教徒。他們在道教醫學方面的貢獻,也是非常卓著的。」


推薦閱讀:

黃帝內經24——25
黃帝內經《素問》42---81
黃帝內經競賽試題
張其成:《內經講義》
(2)黃帝內經 二十六

TAG:黃帝 | 黃帝內經 | 內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