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學習英語

本文整理自天涯網友漏屋的一篇關於外語學習的神貼。由於原文近 9 萬字,並且帖子中講述了很多專業性理論的知識,因此在這篇文章中希望能夠抽取對於學習外語的一般規律,幫助理解原作者提到的理論,從而加強英語學習的實際可操作性。如有對原作的錯誤理解,還煩請批評指正,當然歡迎大家交流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初步按照對英語學習的認知、正確學習理論、實踐操作這三大板塊組織。其中第一部分主要介紹目前大眾普遍的認知情況,包括常見的誤區、「啞巴英語」的成因、學習英語的環境等。第二部分的外語學習理論包括語言的習得關鍵期、記憶力和語言的關係等。最後給出實踐中如何具體地操作來正確地學習英語,包括語言學家提到的語言學習早期、提高期、增長期、高級期這四個階段,如何用語言思維來學習,語法知識的作用,學習策略的制定以及學習體系的特點、背誦式學習的分析等。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第一、二部分內容,剩餘的實踐操作部分單獨放在下一篇文章中。

對英語學習的認知

這部分主要闡述了外語學習主要誤區,糾正發音來學習外語的問題,「啞巴英語」現象背後實際上是「語法 - 翻譯法」這種學習方法的問題,以及外語學習與學習者本身所處的環境關係(比如出國到英語國家後英語水平自然提高的想法剖析等)。

主要誤區

我們普遍對學外語學習方法的認識是:1.要有語言環境,多跟外國人交流,最好是能出國,不久自然就能會說了。2.學習外語要多記多背,也就是說是用記憶學語言。3.想糾正發音,一定要專聽和模仿純正的發音,比如 BBC 或 VOA 那種。4.要學習外語語法,如果語法熟練,說句子就正確了。5.要有詞一定辭彙量,要大量背單詞。但背英語單詞很難。6.以前學的是書面語或過時的英語,和現在口語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口語不好。7.學外語必須非常刻苦,長時間反覆練習。

您沒看錯,我說的正是:「以上這些結論不但是錯誤的,而且基本上與事實是正好相反的。」 大家對外語學習的誤解之深,範圍之廣,達到了另人驚嘆的程度。儘管科技發展到了今天,人們對語言獲得過程的誤解仍相當普遍,尤其是咱們中國人。中國人對語言學習的誤解深來源於中國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以及單一民族和單一語言。我幫大家逐一進行分析和提供分析依據,大家可以自己得出正確結論。

糾正發音分析

我們先找一個最簡單的分析。就先說第 3 條,「糾正發音」吧。

大家一定都認為,要想學好發音,或糾正自己不標準的發音,當然要去聽純正的,標準的發音啦,最好是地道的英國音或美國音了,這還能錯?不幸的是,剛好錯了,而且正好相反。語音專家發現,成年人要想糾正自己的發音,不能只聽標準發音,而是要聽大量的「非標準發音」,也就是說,帶口音的發音。比如德國口音的英語,法國口音,義大利口音,印度口音,中國口音等,而且種類越多越好。這是怎麼回事?這個結論的來源,要從當年哈佛大學的語音專家們,在做口音研究時,用日本人做試驗講起。

大家知道為什麼做語音實驗會用日本人嗎?大家普遍會答是因為日本人發音說英語很難聽。接著問,那為什麼日本人發音難聽?每次問到這裡,聽眾中總有些笑聲,很多人答曰日本人舌頭硬。其實日本人跟大家一樣,舌頭並不特殊,發音不準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的日語造成的。大家都知道英語有大約 44 個發音(母音加輔音),而日語只有大約 30 個。不是聽說日語有 50 音圖嗎?很遺憾,日語的五十音圖很多是重複的。比如第一行母音:「啊依嗚唉喔」,確實是不同,但第二行「喀七庫開闊」(近似的漢語表示啊,大家別太較真),卻是只多了一個輔音 K,其他是借第一行母音拼出來的 (Ka, Ki, Ku, Kai,Ko),所以並沒有 50 個音。於是日本人在說英文時,很多音是發不出來的。比如「日 r」的音,日語中不存在(沒有 ra,yi ru,rai ro),所以不會說。很常用的 read and write,日本人只能說成 lead and light,用「l」代替「r」,是個很典型的例子。發音不準的主要原因不是嘴的問題,而是耳朵的問題。

科學實驗告訴我們,只有小孩子的耳朵對各種語言有高解析度,才可以聽准任何語言的發音而模仿到位,成年人不行了。具體說,大多數人到十二歲以上就不行了,這個能力失去了。這就導致了成年人為了糾正外語發音時或提高發音準確度,單純聽和模仿標準外語發音不行,因為做不到,所以如何糾正成年人的發音的最重要環節就是提高成年人的聽音準確度。而實踐經驗證明,多聽各種非標準音,有助於成年人提高聽力敏感度和分辨力,從而達到定準和自然糾正自己發音的效果。(什麼是各種非標準音?比如英文 「very interesting」, 法國口音是 「vehi intehisting」,日本口音是 「veli indelisding」,中國口音是「外瑞 - 因踹斯停」)。當經過一段時間仔細聽和分辨各種口音的適應訓練後(當然不是僅聽非標準音,要和該句的標準音以及自己的模仿發音進行對同時比訓練),聽者的聽音敏感度提高了,甚至能準確分辨帶口音的人來自哪個國家,發音就自然進步了。這是成年人糾正發音的科學方 法,跟大家想當然的結論正好相反。

啞巴英語成因

概念:零英語基礎的人不叫啞巴英語。啞巴英語是特指學習了幾年以上的英語,有一定的閱讀能力,但聽說能力很差或根本不會的情況。特別是已經過了四六級的同學。大家已經學英語十年以上,每周 6 小時左右,總共達 3000 小時的英語學習,還是不會起碼的交流。(不過應該聲明:其實「一定的閱讀能力」也並不高。比如隨便拿起一本英文小說,大家會發現不靠其他工具連一頁都看不下去。)

那「啞巴英語」是如何造成的呢?大家想當然的答案是五花八門的。比如一般都會說是「應試教育」造成的。我會考試,所以聽不懂,不會說。這顯然沒抓對因果關係。有人就會說了:是單詞量小或單詞不會應用,所以要多背單詞;還有語法不好,組織句子不熟練,而且 CHINGLISH 就是語法問題嘛。所以要多研究學習英文語法知識;當然最主要罪魁還是沒機會用英文交流,如果有英文環境和交流機會就好了,於是努力尋找,很多人在大街上攔住外國人聊天。這些基本都是對學外語的誤解。

我們先來做個實驗。我說一句外語大家仔細聽。準備好了呵:「SIX FIVE SENVEN THREE SIX EIGHT NINE FOUR」。大家聽到了什麼?答:六個數字,可能是個電話號。是幾啊?「六五七。。。什麼什麼四。」這是一般同學的答案。為什麼沒聽懂?是單詞量的問題?不是。是語法問題?不是。是發音問題?不是。那是什麼?有同學答:您說得太快了。可我用的是正常速度呀?外國人不就這速度告訴別人電話號碼嗎?哪用一個一個慢慢蹦呀?正常速度為什麼你聽不懂?有人答:是不熟練。十年前就會了,還說不熟。再說就算你非說不熟,那到底是哪個字聽不明白呀?答:都好象明白,可怎麼感覺反應不過來呢?老師我反應慢。快別這麼說,你是個正常人,反應挺正常的。不過我倒要問了:你在那裡反應什麼呢?

這時總算有人醒悟:我剛才在那裡反應中文呢。我剛聽英文時,坐在那裡在腦子裡把它們飛快地轉換成中文,才轉一半您就說完了。原因找到了。大家原來都在那裡默默地翻譯呢。可在座的沒一個翻過來的,是何故?正常說話速度是每分鐘 120 到 180 個字左右,英文中文差不多,一般一句話兩秒種就結束了,說話是一句連著一句的。兩秒長的一句話,就算所有單詞都會,發音語法都沒問題,但需要把所有英文字都翻譯成中文才明白(還別提分析語法),那需要多長時間?至少四、五秒。這時大家第二句話沒聽見,第三句都 到一半了。聽不到,談何聽得懂?障礙已經產生了。短句子(四個單詞以下)還好湊合,比如 HOW ARE YOU?WHERE ARE YOU FROM?什麼的,再快也沒問題。一超過四個單詞就跟不上了。科學家做過實驗:如果聽到外語需要必須在大腦中翻譯的話,正常速度的語言一般人只能翻譯到第三個字就跟不上了,個別人能翻出四個,幾乎沒有人能超過四個。可大量的句子都是超過四個單詞的呀。所以我們很多同學總在那裡重複簡單英語而提不高。那我練得特熟,翻得特快,行嗎?答案是:永遠也不行。

可大家為什麼非在腦子裡翻譯不可呢?因為大家聽到英文時實際上腦子裡空空沒概念,但都學過每個英文字的中文解釋,想一下中文解釋就明白了。所以都在那裡努力「轉換」而做不到。那能不能不想中文,聽到英文直接就理解?這是一種什麼狀態?答案很簡單:要能用英文思維就行,說白了就是會用英文想事兒了。

這個概念十年前還新鮮,現在知道的人越來越多:「會用任何語言流利交流的前提是必須能用這種語言思考,做不到的就永遠不能正常交流。」這是結論,沒有英文思維,永遠也聽不懂正常速度的英文,永遠也聽不了長句子。關於英語思維是英語正常交流的前提這一結論因為已經比較清楚和為人們接受,證據也比較多,所以不用在此辯論。但為什麼我們學了十幾年的英語都沒有英語思維呢?大家看,如果學每個單詞時都是通過背它的中文解釋學會,就有問題了吧。大量的實驗告訴我們,語法知識的多少和交流的流利程度甚至正確度是沒有絲毫關係的。語法書倒背如,還是不能交流,還是出語法錯。原因很簡單,從說話的思維機制上講,人在說話時,大腦是禁止思考語法規則的。一旦想規則,人就不能說話了。

所以大家已經發現,「翻譯」和「語法」不但不幫助提高交流能力,反而阻礙英文思維。但大家看到翻譯、語法幾個字非常熟悉,原因是我們這麼多年,就是這麼學英語的。大家十幾年來,不管是上課還是自學,用的方法叫做「語法 - 翻譯法」,英文叫 TRANSLATION-GRAMMAR METHOD。這種方法是英國人幾百年前用來學習希臘語和拉丁語時建立的系統的外語學習方法,通過研究目標語言的語法結構,和單詞在自己語言中的翻譯去學習這種語言。比如大家當時學這句時:

THIS IS A CAT。這 是 一(只) 貓。主語 謂語 數量 賓語代詞 系動詞 不定冠詞 名詞這句話是一般現在時陳述句第三人稱單數系表結構…語態

後來知道,全世界都曾普遍使用這種方法學外語,結果都類似:可掌握一定外語知識,都不會交流,時間一久大家就把以前學得知識都仍了。知道其他國家的階級兄弟也身受其害,感覺好了點。所以「語法 - 翻譯法」是明顯很有問題的,很多國家早已放棄。但還有一些國家,主要是中國和英國,仍存在一些「語法 - 翻譯法」的捍衛者。本人在後面會根據其他科學依據分析它深層問題。至於有人認為是因為自己學的英語過時了這種觀點,不用辯論了。課本上的英文沒過時,而且無論哪國語,幾十年的變化都至於影響到聽不懂的地步,個別詞而已。

英語環境的問題

那有外語環境不就好了嗎?比如出國。答案:非常錯誤。這一條是中國同學誤解最深,吃虧最大的一條。

平時是在英語環境的,是在外國人家住的,也大工,也上補習班,也看英文電視和報紙。可過了幾個月,甚至一兩年過去了,發現怎麼自己的英語還是這麼差呀,聽不懂,說不好,只會一些日常生活很簡單的用語,還講得好難聽。當然,到了國外,從張不開嘴到敢於開口,這一關還是過了。到國外兩星期都敢說了,因為被逼的。一旦敢說了,也就不再有心理障礙了。但說了兩年了,怎麼翻來覆去還是只會那幾句?英語環境出什麼問題了?大家可以搜索「出國才知道的十大秘密」這幾個字,就會看到,第一條就是「發現了並不是在英語環境中就能自然學會英語。」下面有個故事可以幫助大家理解這一點:

某同學住到了外國房東家,滿心歡喜認為可以通過交流學英語了。早上起來和房東問好:

老中:Hi, good morning! (練這句話有用嗎?早會了,也不用到外國練呀!)老外:Morning! Nice weather ah? Any plan for the weekend? (嘿,全聽懂了,真是太棒了。)老中:Stay in home. (想說點啥,一時沒想起,這句接得還周正。或許有點毛病?反正人家聽懂了直點頭,也沒提出異議。)老外:OK. Did you know last night there was a racoon got trapped in the dumpster? I heard the noise and called the cops, then they came and called the vets. A vet shot a tranquilizer dart from the tree at the its butt, ah bang, bulls-eye! Hell of a shot. Still, took them another hour to rescue tha』 poor bastard…

這回傻眼了。在老中聽來,是這樣的 ..last night …tra…dumpter? Heard noice ….shut ….lazer, 還有。。。什麼「不在」啊不可能,老外一定不會中文,可能是個和中文「不在」同音的字吧。接下來是 an hour ….pour…butter? 不懂,於是尷尬地說了聲 see you later. 回屋了。設想一下,如果多聽幾遍是否就能懂?就算多聽幾遍,把一些連接處聽懂了,there was, heard the noise, called.. took….. 仍有很多難點,比如 racoon, trapped, dumpster, vets, tranquilizer, bulls-eye, 所以還是不明白。那在多聽呀,比如重複一百遍 tranquilizer, tranquilizer, trann-qui-li-zerr! 能懂嗎?大家知道一定不行。所以並不是多聽就多懂。

給大家舉個極端的就例子明白了。你不是想要外語環境嗎?很好,我給你找一個。我找幾個阿拉伯人在一間辦公室交流,你每天都來,一天 8 小時聽他們交流。過了三個月後我來看你,問你阿拉伯語聽懂幾句了?很多人這時候很明白:「一句都不懂。」因為你聽到的那些外國聲音,都被語言學家稱為「無效的輸入」,或本人管它們叫「無效的聲音」,所以並不是多聽就懂,聽懂是有嚴格的條件的。後面會重點講需要什麼嚴格條件。

回過頭來再看剛才那位老中。如果那房東老外很有耐心,給咱解釋一下總行吧。好,那咱看他應試圖如何解釋 vets 和 tranquilizer 這兩 個概念。別忘了他只能講英文,當然他在發現你有困難理解時,會試圖從難到易變換解釋方法。預備,開始: 「Vet, vet, a veterinarian, you know, a doctor who practices veterinary medicine, ehh, an animal doctor!」 聽的人更暈,怎麼什麼什麼醫生?還像動物?他很兇嗎。接下來更莫名其妙了:」Tranquilizer, ehh, a drug that can knock an animal over. You know, you put this drug in a cartridge inside a dart, then you fire it from a gun and knock the target over, ehh, to pass out. Dart, a dart, small arrow….Oh for gods sake, forget it. You take care of yourself, buddy.」

交流結束。先不管交流是否愉快,大家再仔細分析,從剛才的對話對提高英文能力什麼幫助嗎?可以說幾乎是零。無非是與「真人」交流了,說了幾個以前早就會的簡單問候語,聽懂了幾個單詞但不知人家到底在講啥,而且沒有任何單詞或其他東西是從以前的「不懂」到聽過以後變得至少大概「懂」了吧。剛才我們論述過,不懂的是「無效的聲音」,純粹白聽,和聽阿拉伯語廣播一樣,永遠也不可能懂。這時這位同胞大哥又明白了一件事:原來用英文解釋英文是不現實的。其實大家早就明白這個道理卻非要到國外去證實。大家都查過英 - 英字典或雙解吧?早就聽人說英文解釋英文更準確,而且連查帶學多好呀!碰到一個單詞去查英 - 英字典,結果發現解釋里還有幾個不認識的。再查解釋的解釋,一會兒就亂套了。很多讀者都有英 - 英字典吧?我敢向大家保證,查過兩次之後就放書架上再也不會去碰他了。大家先別忙笑,分析一下為什麼。

正確學習理論

這部分主要講語言學習的過程相關的背景理論,包括成年人與小孩學習語言的區別,語言學習的關鍵期,語言如何形成,以及語言的學習不是靠記憶力等等

成年人與小孩學習語言的區別

剛才在講成年人在國外學習外語慢,那麼小孩子不同嗎?非常不同,他們是特殊群體。如果是小孩子(嚴格講是 12 歲以下)到了國外環境,就算以前是零基礎,只需要大約一年的時間,每天幾小時,外語就講得非常流利了,和當地人幾乎一樣好,而且一點口音都沒有。其實我們學會自己的母語也只用了這麼長的時間。大家總認為我們學母語時用了很長時間天天在語言環境中泡著,其實不然。我們兩三歲母語就說得比較流利了,每天並不用很久。

語言學家發現,嬰兒是從六個月大時開始注意語言符號的,之前並不知道語言和其他聲音的區別。六個月大的嬰兒,每天一共 24 小時,他先睡掉了十幾個,剩下八小時左右,醒了就哭要吃,然後換尿布,洗澡等等,然後自己玩兒,並不是隨時注意聽大人的語言。統計發現嬰兒注意語言的時間每天一兩個小時而已。但兩年就會了。大家不要認為小孩子語言水平低,他們是知識能力低,語言是很流利的。所以兒童是掌握語言最快的,比成人快 5 到 10 倍。這種差異是如何產生的?有沒有辦法讓成年人也用學母語的速度學習外語?這些問題正是國外語言專家研究的重點。尤其在近幾年,已經有相當多的研究成果,下面就為大家介紹。

學習語言的關鍵期

一直以來,人們的普遍觀察和實驗認為小孩學語言的能力遠超過成年人。比如成年人和小孩一起到國外,儘管這些成年人以前有過多年外語學習基礎,但到了新語言環境還是很吃力,口音也改不掉。但是家裡的小孩子很快(一年)就流利掌握了新語言,並且口音純正,甚至成為了家長們出門的翻譯。父母如果會講多種語言,家裡的小孩子往往幾歲之內幾個語言都能流利交流。難怪我們敬愛的俞敏洪老師到了國外曾無限慨嘆,自己學和教了幾十年英文,單詞量十幾萬,比一般老外多了好幾倍,但講起英語來還不如自己在加拿大生的四歲的女兒流利。關於小孩子為什麼能如此迅速掌握外語,國外多年來有大量的研究,代表人物是於 1967 年提出「關鍵期假設」的 Lenneberg 博士。在此之後關於是否存在語言關鍵期的爭論不斷,反對方也通過大量實驗和觀察,甚至得出成年人在學習外語能力 上還超過兒童的結論。

由於實驗前提,實驗條件,流程設計,實驗對象的局限性很強,課題研究的側重點不同,得出的結論往往不能全面說明問題,所以大家各持己見,很難說服對方。但筆者發現,反對方的實驗,主要集中在學習者在類似學校的限定的「學習」環境中。而系統地學習外語,成年人理所當然佔優勢。其實這與成年人的「學習、理解力和記憶力」比兒童佔優勢的特點相符,實驗結果當然大部分認為沒有關鍵期。而普遍對「關鍵期存在」觀察往往是在自然的語言環境中,發現兒童有明顯優勢。另外,不管是正方還是反方,對成年人幾乎無法使口音純正這一事實都是認同的。關於口音的問題,正方也往往試圖在腦神經或聽力器官方面尋找原因,一時還難找到過硬的證據。而反方多試圖在口腔肌肉控制能力上找證據。爭論一直延續到了 1997 年,正方意外地突然得到了來自腦神經學實驗證據的支持。

1997 年,英國《自然》雜誌和美國《紐約時報》同時刊登了一篇名為「當成年人增加一個語言時,同一個大腦但兩個系統」的文章。文中報道了美國 SKM 癌症研究中心的功能核磁共振實驗室對英語和其他各國語(有中文)的雙語人士進行大腦掃描。在對從在小時後就學會了外語還是從成人後開始學習外語對他們大腦的不同影響的實驗中發現,發現在小時後就學會雙語的人,兩個語種語言區在大腦中是位於同一個區域幾乎重疊的;而在成年(十一二歲)以後才學會外語的人,兩個語言區在大腦中是分開的,可明顯分辨兩個不同的語言區,而在使用其中一個語言時,該種語種語言區是活躍的,而另一個語種語言區是關閉的,反之亦然。這一報道在語言研究領域產生了不小的轟動。這一發現對語言學習的意義是什麼呢?筆者總結為以下幾點:

  • 一直以來,人們對不同年齡掌握語言作用在生理上的區別一直有懷疑和爭論,而今通過「fMRI 功能核磁共振」這一新技術,證實了以往對「不同年齡段語言形成機制不同」這一猜測的真實性,也就是確實存在生理上的關鍵期。
  • 為外語思維的存在提供了證據。形不成這個新的「外語語言區」就無法用外語思維,只能在自己的記憶中「調取」外語知識,(成年人啞巴英語的本質)。關於這一點,下面會做更深入的分析。
  • 不同國家的語言,形成的機理和在大腦中存在的位置是一樣的。(註:後來科學家確實又發現了,中文語言區符合上述實驗結論,但漢字在大腦中存儲的位置確實特殊,以後我們再討論這一發現對中國同學學外語的幫助)
  • 儘管存在關鍵期,但語言能力實現的最終結果,成年人跟兒童應該是近似的,但實現過程應該就是遭成效率差別的主要原因。分析和改進實現過程,也就是語言區形成的過程,定能提高實現效率,而縮短形成時間。
  • 兒童獲得語言的過程跟成人學習語言的不同:

    先看成年人如何學習語言,這個大家比較熟悉。大家聽說過很多學習方法,看過很多教材,見過一些成人學習外語的成功案例,但大多都是在用同一類方法在學習外語,即用「記憶」的方法。大家看到這裡覺得奇怪:沒錯啊?學外語不就是靠記憶嗎?背單詞,背句子,背文章。誰記憶力好或刻苦記憶誰就最厲害。我就是記憶不好。但記憶有錯嗎?我們往下看錯在哪裡了。記憶完了存放到了大腦負責記憶的區域,形成的是對這種外語的知識的記憶。記憶過程符合記憶規律,大家 最熟悉的是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 Ebbinghaus 的記憶曲線,即記憶 - 遺忘 - 再記憶。有人說要忘掉七遍才能不忘,這裡不再對記憶規律多討論,總之很辛苦。語言的變化是非常複雜的,不能說只有兩萬句英語,應該說有無數種組合,專家分析有幾百萬種常用組合,當然包括了一般人使用的近兩萬個單詞和上萬個片語。(英文單詞一般是一詞一意,個別的是兩意。但片語一 般都是多意的,比如 take off,要按意義數分,片語可要比單詞量還大了。)所以要有相當大量的知識才能準備應付這麼多的變化。要達到相當的知識量,一般需要至少 9000 小時的記憶時間。對大多數時間緊張或稍缺毅力的同學來講,實在是太難了。9000 小時意味這什麼?一天一小時需要近 30 年,一天 3 小時要近 10 年。當然有些人確實是用這種方法學會外語的,但真太不容易了,後面我們會做些案例分析。但先在這裡對那些靠刻苦努力成功的同學表示十分的敬佩!

    那兒童是如何掌握語言的?他們在掌握語言時,是用右腦幫助左腦實現建立語言區。大家還記得右腦是圖像腦吧。兒童在最初聽到任何語言的時候,一上來肯定是不懂的。但因為他們沒有語言,再給他們解釋也是無用的。那怎麼辦?沒人著急,人家自己有辦法。他們通過在出現這些詞句(一般先是簡單辭彙,更嚴格說是只這些辭彙的語音)時的場景圖像的觀察(當然還包括觸覺,嗅覺等其他輔助的感官刺激,盲童甚至僅靠這些輔助感官刺激),而猜測這些詞句大概代表的含義,並與圖像進行「聯繫」。經過幾次的重複刺激後,形成了對這一語音符號的「條件反射」,在大腦語言區的位置形成了腦神經的一個網路結構逐漸構造該語言的語言區,最終實現了用這種語言的語音符號思維的能力。這個過程實現起來,既輕鬆,又快捷,成年人望塵莫及,而總是 感到驚嘆。

    總之,成人學習語言的過程是:記憶——記憶區——知識。兒童的語言獲取過程是:猜測——形成條件反射——建立語言區——實現語言思維。

    語言條件反射

    說起語言是一種「條件反射」Conditional reflex,還真沒太多人反對。大家在中學就學過,語言現象是「第二條件反射」,所以語言本身也叫做「第二信號系統」,使用工具和語言條件反射是人類特有的能力。動物只有「第一條件反射」。當然,後來科學家發現通過語言條件反射的訓練,黑猩猩能夠聽懂相當數量的單詞(目前最多幾百到一千個詞,還都是英文),只是不會說,因為沒有人類這麼複雜的發音系統,但可以用手語回答。

    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Ivan Pavlov)早在上世紀初就奠定的經典條件反射的基礎。他的實驗方法是,把食物顯示給狗,測量到狗會大量分泌唾液。這叫非條件反射,不需要條件。但如果隨同食物反覆給一個並不自動引起唾液分泌的中性信號刺激,如鈴聲,經過一段時間重複刺激後,狗會逐漸在只有鈴聲而沒有食物的情況下就分泌唾液。一個原是中性的刺激與一個原來就能引起某種反應的刺激相結合,而使狗學會對那個中性刺激做出反應,這就是經典性條件反射的基本內容,稱為第一信號系統。另一類是抽象信號,即語言、文字稱為第二信號系統。第一信號系統就是對第一信號發生反應的大腦皮層機能系統,將直接刺激轉為機體各種活動的信號。第二信號系統是對第二信號(語言、文字)發生反應的大腦皮層機能系統,它是將第一信號系統的單純刺激轉變為具有抽象意義的詞語的信號。第二信號系統是在第一信號系統的基礎上建 立起來的,反過來又影響和支配了第一信號系統。

    語言思維

    看到格雷厄姆的追隨者「把語言思維轉換成圖象思維」一貼,覺得這個話題有意思,到這兒插個空討論一下。

    其實語維本身是個很複雜的問題,但並不是單純圖象思維,主要還是以語言為主體,更準確說是語言的「聲音」為主體。比如大家想:「外面在下雨。」實際上是這些聲音在腦子裡打轉,並非全是圖象。當然這些聲音思考的能力在當初建立時,是靠很清晰甚至多次類似圖象幫助實現的。到了後來,抽象的東西和概念性的東西越來越多,那是在這些形象詞的基礎上更進了一步,又不是簡單用圖象就能解釋清楚了。但有意思的是,思維儘管是語言做載體,思維和語言交流時,圖象 確實在參與,只是不象大家想的那麼清晰。這些圖象被稱為「MIF」 (mental image flash),中文沒見過翻譯,先叫它「思維閃像」或還是簡稱「MIF」吧。「MIF」是什麼?還是用「外面在下雨。」這句,當你聽到這句話時,腦子裡迅速閃過一個下雨的圖象,圖象停留時間短到你還沒看清那是大雨還是小雨的程度。如果你從沒見過下雨的情景(甚至電視上),那你腦子裡一定不會出現這個「MIF」。比如我說:「外面在下啊啊呢。」你沒見過「啊啊」什麼樣,所以腦子裡的圖象剛到「外面」就停住了,所以沒圖象了。

    我們每天的思維,行為大多被這些聲音和與之相聯繫的圖象所帶領甚至控制,他們的速度太快了,有時快到我們幾乎意識不到他們的存在。在說一句話前,我們是以一個「MIF」啟動這句話的,沒有這些「MIF」,我們都不知如何起頭說話。當你聽到一句話,它又激活了你腦中的一個「MIF」,沒這個「MIF」,你就根本聽不懂。而這個「MIF」正是你的生活經歷帶給你的。而這些「MIF」與其相關聲音的連接正是語言形成的關鍵點,跟我們剛講的條件反射剛好搭上線。

    成人與小孩學習語言的進一步分析

    關於兒童語言獲得和成年人學習語言的過程對比,有必要再加以說明。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路線,正是造成語言學習能力差異的主要原因。我們先看兒童的語言獲取過程:猜測——形成條件反射——建立語言區——實現語言思維。我們倒著往回看:語言是思維,大家已經同意。學術界有三種說法,一是語言決定論,認為語言決定思維;二是思維決定論,認為思維帶動語言;三是認為兩者互相依託。其實三者不必爭,都認為語言和思維緊密結合。那大腦 的語言區呢?這一問題上上世紀就解決了。1861 年,法國醫生保羅. 布洛卡(Paul Broca),準確地找到了語言區的位置,於是該語言區被命名為布洛卡區。十幾年後,德國醫生魏尼克(Wernicke)又發現了大腦中另一個負責語言的區域,後也被以發現者名字命名。大腦中的語言區最主要的是這兩個,他們都不是負責記憶的。嬰兒剛出生,大腦象白紙一樣,隨著開始接受「色、聲、香、味、 觸」等刺激,腦神經開始忙起來。這些神經主要集中在大腦皮層(cerebral cortex)即灰質部分中,而灰質下面的白質,則是這些腦神經的長纖維。這些纖維由絕緣材料包著,分別向各處傳送電脈衝。語言區的形成是通過這些神經纖維按一定規律鋪墊而成。具體形成的腦神經機理目前還不十分清楚,我們只能從外界現象和腦受損傷的癥狀觀察,這裡不再細說。從外界看,是條件反射形成的。

    那成人學習語言的過程:學習——記憶——記憶區——知識這一途徑呢?我們已經知道語言不是知識(有某些知識的成分,但那不是語言能力的本質),那語言是否在記憶區?學醫學和心理學的同學比較清楚不是。就算我們沒專業知識,但有這樣的觀察:有的人記憶受損,什麼都記不得,但說話沒問題。他怎麼沒吧 語言忘了呢?原來語言本不是記憶。大家記得成龍演的「我是誰?」或 Matt Damon 演的「伯恩的身份」吧?兩人都是連自己名字都不記得了,但說話甚至多種外語都會說。既然本不是記憶,就談不上真正意義的「會忘記」,當然也就知 道語言不應該是靠記憶或「背誦」得來的了。而記憶的方式正是成年人學習的主要手段,有人抱怨忘了也就不奇怪了。

    關於記憶力

    大家知不知道人的一生多大歲數時記憶力是最好的?10 歲?18 歲?越小越好?錯!是 30 歲左右。一般實驗顯示是 25 到 30 歲,有些單純真對女性的實驗甚至發現是 35 歲 40 歲。

    年紀大,記憶力是非常好的,認為不好純屬為懶得記自己找借口,而自我暗示的結果還真讓你記不住。

    其實如果正常使用大腦,到 70 多才開始記憶損失明顯。而年紀越小記憶力越差,3 歲時實際上長期記憶力幾乎是零。所以大家 3 歲以下的事一般都記不得,有幾件事記得就了不得了。怎麼老有人說小孩子記憶力好呢?三歲小孩給他換個媽他過幾天就不記得了,還說好呢。

    所以我們發現很多家長讓小孩子背東西,古詩啊什麼的,正是違背了兒童的思維特點而強迫他們使用最不擅長和現在最不用的東西,而放棄和壓制了他們應該開發的那些智力。

    每次想到這裡總來氣,大人學習受點苦也罷,小孩子受了罪還受害。真是害人不淺呀!大家也許聽說過國外上小學上課儘是玩兒,很早就放學了,回了家哪有什麼作業呀?還是玩兒。有作業也都是些小遊戲,小實驗項目等。到了中學還這樣,天天關心課外活動能力和交際能力,13 歲沒找對象老師還找去談話問是否和異性相處有問題。(很多中國移民小孩被老師找,回來一問是這事兒,家長當時都嚇壞了。)然後也沒有什麼高考,過 SAT 就成。SAT 上那數學題讓咱初中小孩做,全滿分,這些小老外那叫覺得難。你說他們不怕耽誤下一代?不怕,人家明白著呢。

    看咱中國同學,恨不得幼兒園時就急著學小學課程,小學生可憐啊,早起天還沒亮,下學作業寫到天黑,周末還有課外學習。中學生更可憐啊,為了考上大學了,那苦就不說了。高考,真烤啊。「啊,我中了!」考上大學了,這回可放鴨子了。敞開玩兒吧。再看外國同學們,上了大學了,功課突然緊了,每天學習跟打仗式的,比中國一般大學學生的學習強度高几倍。一門高數課我們要學半年,國外恨不得幾星期就學完還考試。能行嗎?當然行。因為人到了這個年齡,記憶力,理解力都開始快到高峰,一個月學習的收穫比中學小學一年都多。(其實中國大學生也能作到,只是大多一學期都在玩兒,到最後兩周一突擊,好幾門都過,因為能力一樣嘛。只是在國外上大學,每星期都是中國那最後兩星期)。結果本科時,人家把以前中學小學被咱拉下的早都補上了,到研究生階段一下就把咱蓋過去了。到這階段,要做研究項目,需要創造力了。結果外國同學小時候開發的智力全用上了,中國同學到此時才思枯竭,小組項目中只有給人家找資料的份,人家還經常不愛 帶你玩兒。(很久以前考出去的中國留學生中有很多到了國外還是比較優秀的,但那多是人精,不能拿我們的人精跟一般外國人比。大家同級別比一下)。不說這事了。改變教育體制是要靠大家努力的。

    我們還是說說這和學語言有什麼關係?明明是成人記憶力好,學習能力強,3 歲小孩沒什麼記憶力,理解力跟成年人更不能比,可成年人學語言困難,3 歲小孩最容易。其他原因不談,單從記憶上看,剛好是因為成年人記憶力好而且用記憶去學語言,所以困難;小孩記憶力差,而剛好不用記憶力學語言,所以容易。剛好又證明語言獲得不是靠記憶!

    題外話

    正如許多同學說過的,的確有人就是用刻苦記憶的方式學好英文的。這當然是事實,大家可以舉出的例子也很多。而且這些通過自己努力記憶的艱苦「學習」方式而獲得成功的同學和前輩,是值得大家十分的欽佩的。外語學習的成功,不但給他們本人帶來了新的能力,更強的自信,一個成功的經歷,而且往往帶給他們更強的人生動力和意想不到的人生命運轉機,甚至有人從社會最底層一夜成為全國老幼皆知的人物。這也是中國特有的現象。但我們在對他們敬佩的同時,無一例外地發現,他們的成功是大多數人很難做到,因為那需要超人的毅力和極其刻苦的訓練。正如鍾道隆老師所說的那樣,象「逆水行舟那樣難,所以叫逆向」。鍾老師自己就聽壞了 17 個收錄機和數個收音機。三年中聽寫英語每天寫滿 20 頁稿紙,有的階段學英語時間達每天十幾個小時以上。大年三十大家看電視吃年飯到半夜兩點,鍾老師聽寫英語到了兩點。其他」英」雄的故事都很類似。(在下這「」是打在「英」字上,意思指「英語」很厲害,不是「英雄」反話的意思。)

    我很欣賞新東方一位 DW 老師的講話,他這樣對同學們說:「其實我自己的方法也不錯,但我之所以沒叫 DW 法,因為我背單詞,背句子,背課文,聽廣播,看電影,唱英文歌都用過,不能說我具體怎麼學會的,所以不能管這叫 DW 學習法。但我是在英語四級之後,又學了 6000 小時。」他也是英雄之一,但在下認為這話說得令人尊敬。(英語四級需要 3000 小時左右才能實現,加上 6000 小時,共 9000 個小時,在下也同意他對刻苦學習所需時間的這一總結)。正因為如此難,他們才確實是英雄,不過廣大同學們怎麼辦?這樣的艱難的學習經歷如何有推廣的可能?而已經成功的這些為數不多的人們,如果你們中又有人開始在教別人學外語,問一句,當看到那些滿臉期望看著你們的同學時,你們中是否有人心裡會閃過這一念頭:「老子當年都是這麼刻苦學的,你們現在還差得遠呢!」在一味「勵志勸學」中,是否有自我找感覺的成分?

    就這一現象,我們應做如下思考:

    為什麼國外沒有類似對外語學習成功個人的追捧?沒有某某外語學習法?為什麼那裡外語學習研究已有數百年的歷史,目前研究水平已尖端到腦神經學的層面,而且國際知名的專家很多,但卻常說「對很多實現的具體實現過程尚不清楚」?每個成功的語言學實驗成果公布時,總是詳盡地公布本實驗的條件和前提而不泛泛下結論性論斷?大家如果真能冷靜觀察,「稍微」了解一下國外近些有關語言學研究的「科普級解釋」的報道,以中國同學的這種敏銳的思維,定會得出比任何其他民族都更清醒而深刻的結論。

    推薦閱讀:

    英語四級怎麼備考
    閱讀英文原版書入門方法 02:選好第一本原版書
    英語作文:如果每個人看起來都一樣呢?
    英語口語50個場景——自我介紹

    TAG:學習 | 英語 | 學習英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