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為實現「中國夢」作出的的偉大貢獻

原創於: 2013-12-19 14:06:02

標籤:

毛澤東畢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事業而奮鬥,他是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導師和領袖,他之對中國,其影響是深遠的、貢獻是卓絕的。他領導中國人民建立了新中國,建國後,他繼續帶領中國人民努力實現現代化。毛澤東對中國現代化的卓越貢獻,李久林在《環球視野》第404期發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一文中作出了具體而詳細的闡述。

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的20多年裡,毛澤東作為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的最高領導人,他領導中國人民消滅了剝削階級和剝削制度,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進行了艱辛探索,確定了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一、對中國現代化道路進行了艱辛探索

在中國這樣一個十分落後的農業大國進行現代化建設,是一個十分艱巨的歷史任務。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中國人民對中國現代化道路進行了艱辛探索,並取得了重要成果。

首先,確定了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實現現代化,關鍵是要實現國家的工業化,把中國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變成一個先進的工業國。實現國家的工業化,有兩條道路:一條是資本主義道路,一條是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究竟應當走哪一條道路呢?毛澤東和黨中央決定中國走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這是因為:世界進入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以後,中國已經喪失了通過發展資本主義走向繁榮富強的歷史機遇;如果獨立以後的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就不可能擺脫對於外國壟斷資本的依賴,其結果不僅經濟不可能迅速發展,連已經爭得的政治上的獨立地位也將難以堅持,中國難以建立起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化道路,走的是血腥的資本原始積累道路,使大量農民變成無產者,必然導致兩極分化,使廣大勞動人民重新遭受剝削和奴役,中國不能走;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不僅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發展快,而且能夠照顧到最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歷史證明,中國走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中國現代化的進程與搞了幾百年資本主義的發達國家相比儘管有較大差距,但是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新獨立的100多個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國家相比,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又是非常快的,如果與新獨立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第三世界各大國相比,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是最快的。這就證明中國走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正確性。

其次,提出了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以農、輕、重為序發展國民經濟的方針。中國的工業化道路,關鍵是處理好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關係問題。毛澤東對此有充分的認識,他在《論十大關係》一文中把這個問題放在處理中國現代化建設關係問題的首位。蘇聯的工業化道路,是以犧牲農業和輕工業為代價片面發展重工業的道路,具有深刻的教訓。毛澤東根據中國國情,在總結國內外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指出中國「工業化道路的問題,主要是指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關係問題。我國的經濟建設是以重工業為中心,這一點必須肯定。但是同時必須充分注意發展農業和輕工業」。1957年10月,他在《關於農業問題》的講話中再次強調指出:「必須實行工業與農業同時並舉,逐步建立現代化的工業和現代化的農業。過去我們經常講把我國建成一個工業國,其實也包括了農業的現代化。」毛澤東在1959年進一步提出以農、輕、重為序發展國民經濟的思想,他指出:過去安排是重、輕、農,這個次序要反一下,要把農、輕、重的關係研究一下。「過去是重、輕、農、商、交,現在強調把農業搞好,次序改為農、輕、重、交、商。」提出經濟建設以「農、輕、重」為次序,這是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工業化道路探索的重大成果。

他說:「全黨一定要重視農業,農業關係國計民生極大。要注意,不抓糧食很危險。不抓糧食,總有一天要天下大亂。」隨後,毛澤東又提出了「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發展國民經濟的總方針。至此,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化道路基本形成,即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以農、輕、重為序安排國民經濟計劃,這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再次,提出了「趕超」戰略思想。把中國建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毛澤東在建立新中國以後最偉大的理想。但是,新中國在建國初期十分落後,正如毛澤東所說:「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面對落後狀況,毛澤東不時有一種緊迫感,時常思考中國現代化的「規模和速度」,但他從來沒有喪失信心,多次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把中國建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標誌是什麼?毛澤東認為,一個至關重要的標誌就是要在經濟上趕上並超過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並多次提出十個五年計劃左右趕上並超過美國。他認為只有趕上並超過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才能振興中華民族,才能對人類的貢獻更大。他風趣地說:「你有那麼多人,你有那麼一塊大地方,資源那麼豐富,又聽說搞了社會主義,據說是有優越性,結果你搞了五六十年還不能超過美國,你像個什麼樣子呢?那就要從地球開除你的球籍!」在「大躍進」時甚至提出了十五年趕上英國或美國。1960年以後,毛澤東的估計更為客觀實際,他說:「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經濟,在我國,五十年不行,會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時間」,「在我國,要建設起強大的社會主義經濟,我估計要花一百多年。」在1962年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毛澤東指出:「中國的人口多、底子薄,經濟落後,要使生產力很大地發展起來,要趕上和超過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沒有一百多年的時間,我看是不行的。」,毛澤東認為:能否趕上和超過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這是關係到社會主義鞏固和成敗的根本問題。他多次告誡全黨和全國人民:落後就要挨打,「如果不在今後幾十年內,爭取徹底改變我國經濟和技術遠遠落後於帝國主義國家的狀態,挨打是不可避免的。」毛澤東的「趕超」戰略思想反映了站起來的中國人民要求迅速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後面貌的強烈願望,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民為實現中國現代化而努力奮鬥的強大動力。

二、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

近現代中國面臨兩大歷史任務:一是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奮鬥,不僅完成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這個重大歷史任務,而且為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即現代化)也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現代化是一個歷史範疇,其標準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毛澤東對中國現代化的認識也經歷了一個過程,他在黨的七大的政治報告中指出:「為著打敗日本侵略者和建設新中國,必須發展工業。」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多次提出要使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的戰略目標,他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革命勝利後要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生產「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新中國成立後,由於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毛澤東更加重視中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他一直把實現工業化作為中國實現現代化最重要的戰略目標之一,把它作為黨和人民最基本的任務。 1953年,他在總結和概括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時,把「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作為總路線的主體,作為黨的總任務的核心內容。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是毛澤東最初設計中國現代化的最主要的戰略目標。

隨著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不斷發展,毛澤東和黨中央逐步提出和確定了「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毛澤東在1954年提出:「我們的總目標,是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鬥。我們是一個六億人口的大國,要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要實現農業的社會主義化、機械化,要建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1959年底到1960年初,他在閱讀前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時候這樣認為:「建設社會主義,原來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1964年12月,周恩來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宣布:「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至此,毛澤東和黨中央所建構的「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完全形成。

在1975年初召開的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重申要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強國,並且還明確提出分兩步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時限,即:第一步,在1980年以前建成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在20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前列。

三、中國基本上建立了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1949年以前的中國之所以發展緩慢,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沒有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毛澤東認為,中國要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必須儘快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根據毛澤東的構想,黨的八大要求「必須在三個五年計劃或者再多一點的時間內,建成一個基本上完整的工業體系」。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毛澤東和黨中央後來對這一目標的完成期限定在了「1980年以前」,經過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努力,到改革開放前,我國確實基本上建立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首先,建立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從根本上改變了舊中國極端貧窮落後的面貌。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中國共產黨接手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百廢待舉、經濟十分落後的農業國,毛澤東多次用「一窮二白」來形容當時的中國國情。當時,在中國5億多人口中,農業人口佔80%以上;舊式農業和手工業在中國國民經濟中佔90%左右,現代工業只佔10%左右,能夠用機器生產的工業只有17%;在僅有的工業中,全國70%的工業集中在不到國土面積1 2%的東部沿海地區,廣大中西部地區的工業產值只佔全國的22%。在毛澤東和黨中央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經過近30年的努力奮鬥,建立起了門類比較齊全、布局趨向合理的工業體系。許多工業部門,如礦山設備、冶金設備製造業,發電設備製造業,高精度機床製造業,拖拉機製造業,汽車製造業,造船工業,飛機工業,以及新興的石油化學工業、電子工業等,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起來。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工業大多分布在中國的西南、西北地區,工業的地區布局得到了顯著的改善。國防工業也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體系。在過去長期的革命戰爭中,人民解放軍基本上依靠繳獲敵人的武器裝備來武裝自己。經過建國後30年的努力,我國的國防工業,不僅能夠成批地生產飛機、坦克、火炮、戰術導彈、艦艇等常規武器,而且掌握了國防尖端技術,研製成功了原子彈、氫彈、導彈、核潛艇等戰略武器。 在內地建設起科研、生產的基地,還建成了遍及全國的軍工動員生產線。武器裝備由「萬國牌」到制式化,進而向機械化、自行化、電子化發展。歷史表明,我國確實建立起了獨立的、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其次,農業的基本生產條件有了明顯的改變,生產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毛澤東和黨中央從我國是一個傳統農業大國的國情出發,非常重視農業,經過30年的努力,我國的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發展。各地農村共治理了2億6千多萬畝低洼易澇地,改造了2億多畝鹽鹼地和山坡地,修建了86000多座大中型水庫,總庫容達到4000多億立方米。全國有效灌溉面積由1952年的3億畝擴大到6億7千萬畝,已佔全部耕地面積的45%。化肥施用量,1952年平均每畝耕地施用不到一斤,1980年增加到平均每畝耕地施用17斤。從1952年到1980年,全國糧食產量由1億6千萬噸增加到3億2千萬噸,增長95%,其他農產品的產量也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對我國大江大河進行了有效治理。解放以前,我國大江大河經常泛濫成災,嚴重危害沿岸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據記載,在解放前的兩千多年中,黃河曾決口1500多次,平均3年2次決口。有時一次水災就淹死幾萬人,甚至十幾萬人。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人力、物力,在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珠江、遼河以及其他一些江河的兩岸,整修和新建了總長達16萬多公里的堤防,疏浚和新辟了100多條大型排洪、排澇河道。這些治理工程,使主要江河的一般洪水災害得到根本控制。比如黃河,取得了建國以來沒有發生決口的顯著成效。如果沒有這些「功蓋大禹」的治水工程,我國現代化的進程與成就是很難想像的。

再次,我國的交通運輸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舊中國遺留下來的線路少、運輸能力低、布局不合理的狀況。舊中國從1876年建第一條鐵路起,到1949年的73年的時間裡,只修了22000公里鐵路,且80%分布在東北地區和京廣鐵路線以東地區。新中國成立後,鐵路建設逐步向全國特別是向內地展開。1949年到1980年全國新增加鐵路3萬公里,鐵路通車裡程達到5.2萬公里,基本形成了全國的東西南北的鐵路網路。新建主要鐵路,有連接西北、西南、中南地區的寶成線、湘黔線、襄渝線,有聯貫西南各省的川黔線、成渝線、貴昆線、成昆線,有貫通西北地區的包蘭線、天蘭線、蘭新線、蘭青線,還有縱貫南北的焦枝線、枝柳線。由於新建的鐵路幹線75%以上分布在廣大的內地地區,顯著地改善了全國的鐵路網布局。到1980年,京廣線以西的鐵路里程佔全國的比重,已經由建國初期的19.5%上升到45%左右。1980年全國鐵路貨物周轉量達到每公里5717億噸,比1949增長了30倍。經過30年的努力,我國的公路也有了很大發展。解放初,我國僅有公路8萬公里。經過30年的建設,1980年全國公路通車裡程已達88萬多公里,比1949年增加10倍。全國瀝青油路公路已發展到15萬多公里,比解放初增加了450多倍。經過30年的努力,我國的民航事業有了很大發展。從1950年8月開闢由天津經武漢飛往重慶的第一條航線起,到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航線已發展到近180條。同1950年相比,1979年我國民航運輸遠程的總周轉量增長238倍。經過30年的努力,我國的航運事業也有很大發展,建成了一支擁有數百艘船隻的遠洋運輸船隊,遠航四大洋五大洲,通達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中國人民基本上建立了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這就為中國經濟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於中國在國際舞台上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深遠的意義。 胡錦濤同志說:「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使古老的中國以嶄新的姿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成功進行,離不開在此之前30年中國所取得的工業、農業、國防、科技和外交成就,如果沒有以上這些偉大成就,中國的改革開放根本不可能順利進行。

四、中國經濟得到了較快發展.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1949年的中國是極端貧窮落後的,中國經濟不僅遠遠落後於歐美國家,而且與許多亞洲國家相比也有一定差距。中國當時人均國民總產值27美元,相當於亞洲國家平均值的三分之二。1949年的中國,「鋼產量是十五萬八千噸,煤炭產量是三千二百四十三萬噸,發電量是四十三點一億度。」「在世界各國中,鋼產量占第二十六位,發電量占第二十五位,煤產量高一些,占第九位。」「全國產業工人只有三百萬人,不足全國人口的千分之六。」1949年,中國糧食產量1.1億噸,社會總產值為557億元,其中工業產值為140億元;1978年,我國糧食產量突破3億噸,鋼產量突破3100萬噸,石油產量突破1億噸。從1953年到1978年,我國工農業總產值年平均增長率為8.2%,其中工業總產值年平均增長率為11.4%。原煤增長8.4倍;發電量增長40倍;原油增長240倍;鋼鐵增長26.5倍。全國一年新增加的發電裝機容量,就相當於舊中國六十多年積累起來的發電能力總和的兩倍。工業總產值從1949年的140億元增加到1980年的5154億元,增加近37倍,其中重工業增加近80倍。「這是全世界所有發展中國家和主要發達國家在同一時期取得的最高增長率;而且,中國工業產量在這個時期增長的步伐,比現代世界歷史上任何國家在迅速工業化的任何可比期間所取得的工業增長步伐都快。在毛澤東時代,工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從30%增加到72%。這反映了已經從一個主要是進行農業生產的國家引人注目地變成了一個比較工業化的國家。」「毛澤東的經濟記錄無論在許多方面有多大的缺點,仍然是中國奠定現代工業化基礎時代的記錄。」「曾經長期被輕蔑為『亞洲病夫』的中國,20世紀50年代初期以小於比利時工業規模的工業開始,在毛澤東時代結束時,卻以世界上6個最大工業國之一的姿態出現了。」

新中國的經濟建設,是在舊中國遺留下來的廢墟上進行的,其成就不能說不偉大。1980年底,全民所有制企業擁有的固定資產原值達到5300多億元,其中工業固定資產3460多億元。全國職工人數達到1億多人,形成一支規模宏大的技術人員、管理幹部和熟練工人的隊伍。各個部門的經濟技術面貌,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全國人民的生活獲得很大改善,從教育和醫療衛生的情況就能看出人民生活的改善程度。

中國的教育和科學技術事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由於實行了國家辦學與廠礦、企業、人民公社辦學並舉,普及與提高相結合,採取多種形式辦學的方針,到1980年,各級各類普通學校在校學生共計20400多萬人。從1949年到1976年,各級各類學校在校學生數,普通高校從11.7萬人增加到56.5萬人,中等學校從126.8萬人增加到5905.5萬人,小學從2439.1萬人增加到15005.5萬人。1980年與1949年相比,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增長8.8倍;普通中學在校學生增長52.5倍;幼兒園入園幼兒增長81.2倍。幾乎新中國的每一個青少年都能夠走進學校,因為不論你生活在什麼地方,不會因為你家庭條件困難而失學,儘管當時人們在物質上還很窮,但億萬中國人民都確實感受到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一位網民這樣評價毛澤東時代的教育資本:在毛澤東時代,在短短的28年里,使中國的大多數人由「睜眼瞎」到能讀書看報。豎著比,5000年的歷史上沒有;橫著比,新獨立的發展中國家如印度等國的文盲率要比中國高許多。教育和科學技術事業取得的迅速發展,使勞動者的整體素質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到1980年,建設起一支包括教師、政治工作人員、管理和後勤人員在內的1100多萬人的宏大的教育工作者隊伍。原子彈、氫彈的爆炸和洲際導彈和人造衛星的發射,顯示了中國科技方面整體實力的增強和在若干尖端科技領域取得的突破性進展。這不僅為中國的國家安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而且有效地奠定了中國的大國地位,極大地增強了中國在國際上的發言權。

國家大力投資醫療衛生事業,人民的醫療衛生條件也得到極大改善。在解放前長期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鼠疫、天花、黑熱病、回歸熱、斑疹傷寒等急性傳染病,在解放後不久就陸續被消滅。血吸蟲病在中國流行2000多年,危害人口數以億計,經過努力使大部分流行縣、市基本上消滅了血吸蟲病。1980年與1949年相比,全國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從3600多個發展到18萬多個,增加48倍;醫院病床從8萬張增加到198萬張,增加近24倍;專業衛生工作人員從54萬增加到353萬人。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在解放後不久就迅速普及了縣、區(社)兩級醫療衛生機構,到20世紀60年代又加強了大隊一級醫療衛生機構,8億農民的衛生防疫、醫療保健得到了基本保障,基本上形成了一個遍布全國城鄉各地的醫療衛生網。全國人口的平均壽命比解放前大大延長,由35歲增加到67歲,人口死亡率從解放前的千分之二十五降到了1980年的千分之六點二。對於這個問題,一位外國人這樣評論:「毛澤東領導的25年間,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幾乎翻了一番,這一事實提供了引人注目的統計數據,證明共產黨人那場革命給絕大多數中國人民帶來了物質利益和社會利益。」

毛澤東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也出現過不少失誤,甚至出現了像「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這樣的嚴重失誤或錯誤,但是,這並不能否定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歷史性貢獻。這些歷史性成就不僅中國人民親身感受到了,就是西方的公正人士也是承認的。美國的莫里斯?邁斯納教授就把毛澤東時代稱作「中國工業革命時期」,認為這個時期「為中國現代經濟發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礎,使中國從一個完全的農業國變成了一個以工業為主的國家」,這「是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現代化時代之一」。

歷史是不容否定的,「縱觀新中國成立後29年的歷史,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是具有決定意義的,這些成就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些成就,不僅在當時已經使中國極度貧弱的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變,而且為中國後來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重要基礎。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所說:「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是在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創立毛澤東思想,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國、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偉大成就以及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取得寶貴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


推薦閱讀:

搶奪中國客 看各國五花八門的簽證政策(二)
韓媒:中國如何能接受韓朝統一
一個中國海盜的心愿 之二
中國式婆媳的心理暗戰
第一次工業革命對當時中國產生了什麼影響?

TAG:中國 | 貢獻 | 偉大 | 實現 | 毛澤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