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61年來首換執政黨:選中的為何是92歲的他?| 新京報專欄
在反對派領袖安瓦爾過去多年的持續撼動和納吉布貪腐醜聞的持續作用下,馬來西亞建國61年的第一次政黨輪替發生了,半路殺出的馬哈蒂爾成了最大的獲益者。
▲5月10日,在馬來西亞必打靈查亞,馬哈蒂爾(中)出席新聞發布會。 圖/新華社
文 | 趙靈敏
剛剛結束的馬來西亞第14屆大選結果出乎意料,自馬來西亞獨立後已經連續執政61年的「國民陣線(國陣)」失去了執政權,由前首相馬哈蒂爾率領的反對陣營「希望聯盟(希盟)」贏得國會過半數席位,92歲的馬哈蒂爾將取代納吉布成為馬來西亞新首相。
馬哈蒂爾成大選中的「黑天鵝」
和在英國脫歐公投、美國大選前的表現一樣,國際和馬來西亞主要媒體、學者集體出現了預測失誤,他們普遍認為國陣在這次大選中可能成績欠佳,但還是會勝出繼續執政,納吉布地位穩固。
顯然,他們低估了馬來西亞選民對現實的不滿和求變的決心。
半個月前,我在廣州和兩位來自馬來西亞的華人企業家聊天,他們對本次大選的期待是無論如何都要換首相,原因是看不慣國陣對選民訴求漠不關心的官老爺作風和納吉布涉及的貪腐醜聞。
當問及他們對馬哈蒂爾的看法以及馬來西亞當前的貪腐風氣和馬哈蒂爾22年執政的關係時,他們的回答是「這次先換人再說,馬哈蒂爾不行的話下次再換」,顯示部分民眾對納吉布政府已經忍無可忍。
今年65歲的納吉布是馬來西亞第二任首相阿都拉薩的兒子。1976年,在倫敦治病的時任首相阿都拉薩突然去世,在其後舉行的國會議席補選中,為了表達對阿都拉薩的尊重,各黨派都沒有派人參選,阿都拉薩22歲的兒子納吉布不戰而勝,成了馬來西亞最年輕的議員,此後迅速在政壇崛起,擔任過多個部長職位,2009年4月成為馬來西亞第六任總理。
2015年7月初,美國媒體報道指馬來西亞政府的7億美元公款流入首相納吉布的銀行戶頭,此事引發馬來西亞20萬人上街遊行,要求納吉布下台。納吉布則以健康不佳為由撤換了主張調查此事的馬來西亞總檢察長,引發坊間的強烈反彈。
據說,敗選後的納吉布已被禁止出國,他所涉及的貪腐案未來會如何處理,是下一步會在馬來西亞政壇引發震動的大事。
納吉布的貪腐醜聞確實惡劣,但並不必然導致他的下台,問題的關鍵是在該國政壇起決定作用的馬來選民的態度。而此次大量馬來選民捨棄國陣選擇希盟導致「馬來海嘯」,其中的關鍵人物是前總理馬哈蒂爾。
馬政局發展面臨不確定性
馬哈蒂爾1981年7月到2003年10月間擔任馬來西亞總理,以倡導亞洲價值觀和馬來人中心主義而為人所熟知。
▲5月10日,馬哈蒂爾(中)出席新聞發布會。 圖/新華社
作為一個性格強勢、直言不諱又不甘寂寞的政壇前輩,下台後的馬哈蒂爾先是把親手挑選的接班人巴達維拉下馬,接著又把矛頭對準了繼任者納吉布。但僅憑一個退休的前任是無法撼動納吉布的地位的,馬哈蒂爾創造性地選擇加入了以安瓦爾為首的反對派陣營,將「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的政壇鐵律發揮到了極致。
1947年出生的安瓦爾是學生運動領袖出身,辯才無礙。馬哈蒂爾在擔任教育部長時就對安瓦爾賞識有加,成為總理後更是刻意提拔,兩人一度情同父子。1993年12月,安瓦爾開始擔任副總理,人們普遍認為他會是馬哈蒂爾的接班人。
但因為在應對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意見不同,兩人漸行漸遠。馬哈蒂爾在1998年將安瓦爾逐出政府,後者隨後受到貪污舞弊和雞姦罪指控,被逮捕和判刑。馬來西亞聯邦法院2004年推翻雞姦罪裁決,安瓦爾獲釋。
獲釋之後,安瓦爾成功地整合了馬來西亞本來一盤散沙的主要反對黨,建立起一個槍口一致對外的反對黨聯盟,在上兩屆大選中,不但奪得好幾個州屬的執政權,還打破了國陣長期以來在國會裡享有超過2/3多數議席的局面。但2014年3月,馬來西亞上訴法院推翻無罪判決,認定安瓦爾一項性侵犯罪名成立,判處他5年監禁。這樣一來,反對黨聯盟群龍無首,逐漸分裂。
馬哈蒂爾在這時出現了,他高調宣布退出國陣、成立土著團結黨並加入了希盟。而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大選,希盟在安瓦爾入獄的情況下需要新的魅力型領導人,不得不委曲求全,接受了馬哈蒂爾。
2018年1月7日,希盟通過決議:若在本屆大選勝出,將由馬哈蒂爾出任首相,直到希盟精神領袖安瓦爾出獄接替首相為止。所謂「好命醫生醫病尾」,在安瓦爾過去多年的持續撼動和納吉布貪腐醜聞的持續作用下,馬來西亞建國61年的第一次政黨輪替發生了,半路殺出的馬哈蒂爾成了最大的獲益者。
然而事情還遠未結束。按照希盟的意思,馬哈蒂爾再次擔任首相只是過渡,下一步應該提請最高元首赦免安瓦爾,在其出獄後製造補選成為國會議員再接任首相。但讓一直試圖捧兒子慕克力上位的馬哈蒂爾做這麼多事,顯然並不太容易。
□趙靈敏(媒體人)
編輯:李冰冰 校對:王心
推薦閱讀:
※周恩來是怎樣進行執政考試的?
※打黑除惡,緊密地團結在執政黨中央周圍
※學者:日本右翼執政有利於中日關係改善
※安倍執政一年竭力反華
※李光耀半生執政路上的「黑與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