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化的系列電影——以《蝙蝠俠》系列電影為例

美國電影的火爆使得越來越多的題材被搬上電影銀幕,翻拍經典也是眾多手段中的一個但續拍經典系列可就沒那麼輕鬆了,尤其是一個陷入泥潭的系列電影。

蝙蝠俠作為美國的經典漫畫,早在1943年就被搬上了銀幕,以短片形式進行放映,等到華納公司第一次推出正式的電影時已經是1989的事了。當時由蒂姆·波頓執導,邁克爾·基頓主演。兩人又於1992年在續集《蝙蝠俠歸來》中繼續合作。到了1995年,喬·舒馬赫接棒執導了《永遠的蝙蝠俠》,男主角也換成了瓦爾·基爾默。舒馬赫還導演了1997年的《蝙蝠俠與羅賓》,其中的蝙蝠俠由喬治·克魯尼飾演。但是蝙蝠俠系列電影每況愈下,在第四部《蝙蝠俠與羅賓》過後,徹底陷入僵局,最終陷入沉寂。這其中華納公司急功近利的心態不得不說是一大禍根,雖說這四部都在商業上取得了成功,但評論越來越差,可以說《蝙蝠俠》漫畫所創造的資本在這一刻已經耗盡,電影沒有很好的增加漫畫的影響卻反噬了漫畫本身所帶有的影響力,尤其是《蝙蝠俠與羅賓》一部更是被各界詬病,喪失了觀眾基礎。

在這之後DC的同行漫威的系列電影發展迅速,《X戰警》系列、《復仇者聯盟》系列、《蜘蛛俠》系列迅速搶佔市場,作為兩大超級英雄陣營,DC不能只有《超人》系列與之競爭,《蝙蝠俠》系列回歸變得很有必要,這也就促成了克里斯托弗·諾蘭打造一段傳奇。

在《蝙蝠俠》系列消失一段時間後,終於在2005年由克里斯托弗·諾蘭操刀使之重出江湖,諾蘭和另一位編劇大衛·S·高耶於2003年初開始為《蝙蝠俠前傳:俠影之謎》出力,旨在建立一個更黑暗、更逼真的基調,人性和現實主義將成為電影的基礎,這也是為了更符合漫畫原著中最真實的蝙蝠俠。不過在劇情上的創新也成為了一大亮點,將漫畫原著中的忍者大師改編後加入到劇情當中,使蝙蝠俠的成長曆程更加豐富飽滿,也使其不殺人的特點完美展現,雖說改編較為大膽,但卻以另外一種方式向原著致敬。在其後跟進推出的《蝙蝠俠前傳:黑暗騎士》則將這一股黑色繼續滲透,不同於傳統意義的超級英雄,讓人看到了他的陰暗面與脆弱的一面,收尾時用一個悲觀基調的風格也是在眾多超級英雄電影中的一次勇敢創新。四年後《蝙蝠俠前傳:黑暗騎士崛起》再次掀起俠影狂潮,作為諾蘭《蝙蝠俠前傳》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諾蘭仍然採用之前兩部的主演陣容,克里斯蒂安·貝爾再次披上蝙蝠俠的戰袍,諾蘭也繼續大膽創新,在第二部中推翻了之前《蝙蝠俠》系列電影中已經出現過的小丑和雙面人既有形象後重塑,在第三部中他又將前作當中的貝恩、羅賓以及貓女塞琳娜·凱爾再次重新塑造,也請來了湯姆·哈迪、約瑟夫·高登-萊維特和安妮·海瑟薇分別飾演這三個角色,星光璀璨。最終收到效果反響劇烈,《黑暗騎士》以及《黑暗騎士崛起》兩部續集的全球兩部續集的全球票房都超過了10億美元,讓蝙蝠俠成為僅有的兩個擁有兩部續集達到這一成績的系列電影(另一個是加勒比海盜系列電影)。持續的高票房也避免了重蹈之前《蝙蝠俠》系列一路走低的覆轍。於是諾蘭用三部《蝙蝠俠前傳》成功將這一系列帶出了曾經的低谷,並與其一起走上巔峰。諾蘭的三部曲,得到影迷與評論家的一致好評,並且在商業效果上也收到了極好的迴響。

在商業宣傳上兩起意外事故無形中加強了兩部續集的宣傳效果,在《黑暗騎士》上映之前主演希斯·萊傑意外身亡,坊間對於其藥物急性中毒的原因一直在揣測,對於其入戲太深的說法得到了眾多人的認同,因為希斯萊傑表演時入戲太深,導致每次演完一個角色都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在參演蝙蝠俠黑騎的時候,他為了揣摩小丑的心理而把自己一個人關在酒店房間中很久,重複聯繫舔嘴唇,捋頭髮,說話語氣等等,最後才造就了一個希斯萊傑的小丑!入戲太深導致其過量服藥,最後藥物急性中毒的說法便流傳開來,於情於理也都能說的通,於是電影中的小丑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完成了一次意外的商業宣傳。在第三部《黑暗騎士崛起》上映時則是更大一場悲劇—丹佛槍擊案,正是在美國的首映儀式上發生這樣的悲劇,頓時將《黑暗騎士崛起》籠罩在更加黑暗的基調當中,與電影完美融合。當然也收到了眾多批判,認為電影中的暴力鏡頭過多導致了這一悲劇的發生,輿論博弈之下電影在全球上映,票房再破10億美元大關,恐怕華納公司也沒有想到這兩個悲劇的發生竟然無形中成為了電影的宣傳。主創團隊也在悲劇後的第一時間表示慰問,又契合了整個系列的蝙蝠俠特色,總是與悲劇、傷痛並行。

最終來比較一下諾蘭指導的《蝙蝠俠》系列與其他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的不同吧,比起其他正能量爆棚的超級英雄,《蝙蝠俠前傳》給刻畫出來的蝙蝠俠不同於其他的生來正義的英雄,反而是個黑暗的一面,他也不是一個不可缺少的英雄,他存在的意義以及自己內心正與邪的鬥爭成為了人物心理的主要矛盾,從一定角度上來講,蝙蝠俠與反派角色都是「怪胎」,這是其他超級英雄電影里不曾有過的,在大製作大手筆的商業化電影中諾蘭能將這個英雄塑造的如此突出,在眾多商業電影中突出重圍,取得非凡成就,這一思路的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電影的劇情也將這一思考展現出來,在第二部和第三部之間,蝙蝠俠就消失了數年時間,一直到第三部最後他再次選擇假死隱退,都是對於這一問題的反覆思考。最終得出的結論為他並非這個世界不可缺少的部分。

做商業電影並不難,做系列電影也不難,但做好就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了,諾蘭的這三部作品拯救了《蝙蝠俠》系列,居功甚偉。當今的時代下單靠大製作已經不能做成一部很成功的商業電影,何況是眾多超級英雄電影的一支,諾蘭的思路也為商業電影提供了一個借鑒的模式。商業化下的系列電影今後的路只會越來越難走,如何繼續突破重圍,就要看導演們的本事了。

推薦閱讀:

《蝙蝠俠》中蝙蝠俠的具有怎樣的人物形象?
蝙蝠俠的強大體現在哪些方面?
超奧特8兄弟都有哪8個奧特曼?
蝙蝠俠助手都有誰?
蝙蝠俠在黑暗騎士里為什麼風頭被小丑搶了?

TAG:電影 | 商業 | 蝙蝠俠 | 商業化 | 蝙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