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上感應篇彙編第三十八集(文字)

太上感應篇彙編(第三十八集)

各位尊敬的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來研討《太上感應篇彙編》、《了凡四訓?積善篇》,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137頁,我們來看這個〈積善篇〉裡面的第八個故事,我們來看經文。

  【嘉興屠康僖公。初為刑部主事。宿獄中。細詢諸囚情狀。得無辜者若干人。公不自以為功。密疏其事。以白堂官。後朝審。堂官摘其語。以訊諸囚。無不服者。釋冤抑十餘人。一時輦下咸頌尚書之明。公復稟曰。輦轂之下。尚多冤民。四海之廣。兆民之眾。豈無枉者。宜五年差一減刑官。覈實而平反之。尚書為奏。允其議。時公亦差減刑之列。夢一神告之曰。汝命無子。今減刑之議。深合天心。上帝賜汝三子。皆衣紫腰金。是夕夫人有娠。後生應塤。應坤。應埈。皆顯官】。我們到這裡告一個段落。

  我們一樣先來看一下字句解說。這個【嘉興】是靠近浙江杭州灣的一個城市。【屠康僖公】是明朝人,他本名叫屠勳,勳就是功勳的勳,因為他往生以後,國家再給他追封,諡其名叫「康僖」,所以《了凡四訓》裡面講,叫「屠康僖公」。

  接下來,這個【刑部主事】,「刑部」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司法部、法務部,它專門管刑事審判的工作。這個「主事」就是官員,有一點像現在的科員。接下來第三行這個【以白堂官】,「白」就是告訴,他報告。「堂官」就是明、清兩代,中央各部長官,尚書或者侍郎;尚書我們說是部長,侍郎我們說是次長,這個「堂官」的意思是這樣。

  那為什麼叫「堂官」呢?因為他是在各衙門辦公署的大堂上辦公而得名的,所以叫「堂官」。這個「堂官」是對「司官」而言,官司的「司」,官員的「官」,司官,他是各部以外的獨立機構的長官。像知縣、知府,也可以稱為「堂官」,因為他審案的時候,是在一個大廳裡面審案,我們看連續劇就會看到這種情形。

  【朝審】,這是明、清兩代的一種制度,就是對於判死刑犯的案件的一種補救措施。他已經要被砍頭了,那麼這些死刑犯要怎麼做補救呢?它在明朝的時候,明朝天順三年,每年的霜降,在二十四個節氣裡面,大概在十月二十三日或是二十四日,叫霜降。那麼會有三個司,這三個司是什麼呢?第一個是刑部,第二個是都察院,第三個叫大理寺,這是以前他們部會的名稱。

  他會把這個死刑犯的名稱,還沒有執行的重要囚犯,他們的犯罪 情節,把它做成一個冊子,送給九卿各官詳審。「九卿」是什麼呢?九卿就有點像我們現在譬如說部會首長。像大陸也有經濟部啦!外貿部啦!臺灣也有這種部會。古代的中央官員他是九卿,九個部,他們九個部來詳審。

  分別把它列出:他的犯罪「情實」是什麼,他的犯罪實情是什麼。第二個,可不可以「緩決」?就是緩一點再來處決;第三個就是這個死刑犯「可矜」,有沒有可以憐憫的地方?第四個「可疑」,有沒有還有冤屈或是可疑的地方?第五個「留養承嗣」,就是他們有沒有子孫?他有沒有兒子?古代也是滿有人性的,留養承嗣,他有沒有子嗣。大概是分成這幾類,再來一一審核。

  最後,他們可能會提一個建議案,呈給皇帝來裁決。這個是剛才講的「朝審」的意思是這樣,是很大的一個,等於說要判死刑的最後一個補救的機會。接下來,這個【冤抑】,這個「冤抑」就是說他有冤屈,這有時候也會有冤案。

那麼第四行,這個【輦下】、【輦轂】。這個「輦」是什麼呢?「輦」就是:皇帝的車子叫輦,「輦轂」就是皇帝的車子。它的意思就是在「京城」,如果是以清朝的話就是北京。現在大陸,這個地方也叫北京。所以「輦下」、【輦轂之下】的意思就是說,在首都或是京城的地方;因為以前北京在明、清時候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所以叫「輦轂之下」,就是京城的意思。

  再下來,這一個【咸頌尚書之明】,就是刑部的尚書,司法部的部長。以前古代有六部,六部就是第一個吏部,還有戶部,第三個禮部,第四個兵部、兵部就是國防部,刑部、司法部,工部就是經濟部,這樣合起來是六部。【四海之廣,兆民之眾】,「兆民」就是指老百姓。【覈實】,就是確實的把它審核,叫「覈實」,來把它平反。

  接下來,【衣紫腰金】,倒數第二行這個「衣紫腰金」。以前皇帝是穿黃色的衣服,我們講說龍袍,龍袍一般都是金黃色的。那紫色的呢?那就是譬如宰相,或者是尚書、部長,他們是穿紫色的。以前官員大概顏色有分,最好的顏色就是皇帝的顏色,就是金黃色的龍袍;接下來就是尚書、部長,他們是穿紫色的。「衣紫腰金」,那就可以當到尚書、侍郎、宰相,這個叫作「衣紫腰金」。

  「腰金」,因為以前當官有一個腰帶。你看那個平劇裡面也好,或是戲劇裡面也好,他有一個寬的腰帶,那個寬的腰帶就是腰金,金色的。這個「衣紫腰金」的意思,就是當大官。那腰帶要做什麼呢?有時候配劍,古代要配寶劍,或是配一個「金銀魚袋」,他可能是要放一些東西,叫「金銀魚袋」。那這個是大官的一種,他們官府的一種裝束。那接下來這個【應塤、應坤、應埈】,一共他是生六個小孩,這三個都當進士、當官。那我們現在來看這個白話。

  這個「嘉興屠康僖公」,他當初是當【刑部】的官員。他有一天睡在我們現在講說拘留所,【宿獄中】。他會到監獄裡面去和犯人睡在一起,可能要讓犯人不知道他是官員,不然他也打聽不出,他想要去打聽有沒有人冤枉的。那我也常常到我們分局的地下室去查勤,拘留所就是我們專門留置嫌犯的地方。

  那我下去看,我想全世界的拘留所都一樣,都是鐵欄桿,所以我們叫作鐵窗,鐵窗的生活。你要知道關在裡面,它那裡面的廁所和睡的地方是在一起的,警察局的拘留所是比較寬一點。如果是監獄的話,它有算平方的,那個尺寸多大都固定的,有一定的尺寸。吃飯也在裡面,當然大小便也在裡面,洗澡也在裡面。有一些比較窄一點的,監獄比較窄,那真的是人擠人。所以,犯罪以後被關起來,是暗無天日,真的是很可憐,因為他犯錯了嘛!

  這個「屠康僖公」他很慈悲,他想去打聽說到底有沒有冤屈的人,所以就和犯人睡在一起,然後他就可以聽到犯人講什麼。那麼,【細詢諸囚情狀】,他就來打聽這些囚犯他們的情形。他知道無辜的人有若干人,他不會自己去搶功,【公不自以為功】,他不認為這個是他的功勞。然後他寫了一個報告,【密疏其事】,就把這個事情告訴他們的部長。「堂官」剛才我講過了,就是司法部的部長。

  【後朝審】,剛剛講說,這個「朝審」就是審死刑犯啦!由這三個司來整理,九個卿、九個部來審核,可不可以不要處決的。他就把這個報告呈給他的部長、堂官,然後就呈到這個「朝審」的大會去審查。【堂官摘其語】,他的長官就採用他的話、他的報告,【以訊諸囚】,就來審訊這些囚犯。這些囚犯沒有不信服的,就是你公平審判嘛!【無不服者】,就是大家都能夠心服口服。

  【釋冤抑十餘人】,因為屠康僖公的這樣一個調查行為,就有十幾個人因為有冤屈,而被釋放,這個功德很大。這個功德很大喔!你能夠平反一個人的犯罪冤屈,因為人如果冤死的話,他是含冤而終,冤氣很重。

  我們以後《太上感應篇》,我們也會提到,在現在越南這個地方,以前是中國的屬地,我們古代叫交趾。以前朝廷就派一個官在那裡,他就是我們一般講說「有錢判生、無錢判死」,就是審判不公。兩造有金錢糾紛,譬如說:某甲和某乙這個糾紛,我們以後《太上感應篇》會提到這個故事。

  這個某甲是冤屈的,可是某乙他有賄賂,所以這個審判官就收了某乙的賄賂款,就把某甲拘留起來、關起來、判刑。這個還不打緊,他家人送來的飯菜,他統統給他換掉,或是不給他吃。給誰吃呢?給他家的小狗、給他兒子吃。

  後來有一天,這位官員在審案的時候,突然間雷電交加,他當場在官署被電擊,被雷劈而死。和他同時被雷劈而死的,還有他兒子和那隻狗,因為他有份哪!他有吃到。這個事情誰講出來的呢?那位官員的太太講出來的。所以這裡講,有時候會有冤屈。

那【一時輦下咸頌尚書之明】,「一時」就是什麼?「一時」就是這個事情傳開以後,「輦」就是皇帝坐的車子,剛才講過,「輦下」是指首都、京城,在皇帝所在之地,大家都非常地,對刑部尚書的公正審判,大家都加以讚歎。

  那麼這位康僖公再跟他們堂官報告,他說:【輦轂之下,尚多冤民】,他說:「京城這個地方都會有這麼多的冤屈,那何況全天下呢?」【四海之廣】就是指全中國了,【四海之廣,兆民之眾】,就是全中國有案在身的這些,難道都沒有冤屈的嗎?

  所以「豈無冤枉者」,就是怎麼會沒有冤枉的呢?所以應該怎麼樣呢?他說:應該五年派一個減刑官,【覈實而平反之】。有些假釋出獄的,或是減刑出獄的,都可以因為皇上這樣的一個仁慈,他五年一個減刑,有些你可以提早釋放,這也是一個德政。所以應該五年派減刑官,這些案件覈實來平反。

  尚書就同意他的看法,就寫個奏章呈給皇帝,皇帝就同意了,【允其議】。【時公亦差減刑之列】,這位屠康僖公他當時也參加這個減刑官之列。後來他就夢到一位天神來託夢告訴他,可見我們講說:「天眼洞視,天耳徹聽」,我們人間悄悄話,天上如打雷,所以天神看我們,非常地清楚明白。

  所以你看他在減刑啦!他去調查冤獄啦!都有日遊神、夜遊神在鑒察,那他的善行、他的積德,就呈報到天庭去了。所以才會有天神來給他託夢啊!【夢一神告之曰】,他說:【汝命無子】,他說:「你命中沒有兒子」。

  【今減刑之議】,你今天向皇帝建議,這個減刑的建議,【深合天心】。因為上天都是慈悲的,所以適合天心,【上帝賜汝三子】,上帝賜給你三個兒子,【皆衣紫腰金】,而且都當高官,「衣紫腰金」。當晚,他的夫人就懷孕了。

  這個地方寫「上帝賜汝三子」,我再去查資料,他這裡面登記有六個兒子。但是可能是當時在寫資料的時候,他當時是三個兒子,這個地方就表示說:他有善因善果。後來他這三個小孩,都能夠「衣紫腰金」,就能夠當到高官。當天晚上夫人就懷孕了,懷孕了以後,就生應塤、應坤、應埈,當顯官。

  那麼這個地方,看到這個故事以後,我們就引用《德育古鑑》裡面有講一句話,它說:「世間人說不要當官,尤其不要當刑官。」我們現在講就是說:當官不太好。等一下我們會講說,臺灣的俗話講的,臺語叫做「一世官,九世牛」,國語叫做「一世官,九世牛」。一般來講的話,人家說「公門好修行」,但是公門也很容易造業。因為我本身就是官員,我知道啊!

  所以《德育古鑑》裡面講說:「世間人說『刑官不可為』」,就是不要當刑官,刑官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檢察官、法官、推事,這個叫做古代的刑官,因為他判人家生死的嘛!它說:「世言刑官不可為(,據此,則刑官乃求富貴、求子孫之捷徑矣)」,因為刑官也許是求富貴、求子孫的捷徑。

  那范文正公(范仲淹)講,他說:「只有兩種工作可以救人」。范文正公講:「第一個是宰相」。為什麼?因為他可以把國政治理好,他可以讓蒼生得利,所以,范文正公說:「第一個是宰相」。那麼第二個呢?「名醫可以救人」。如果你醫術很高明,而且充滿慈悲,那麼醫生可以救人,所以范文正公說:「宰相和名醫可以救人」。

  但是這個《德育古鑑》講:「如果你看到屠康僖公的話,他救了十幾個人啊!那麼刑官也可以啊!」所以問題不在官,問題在心。看了這個屠康僖公,我就講一個發生在臺灣的故事,就是我剛才講的「一世官,九世牛」。

  在還沒有講「一世官,九世牛」以前,我先講古代的一個公案,然後再講這個現代的公案。古代的公案,這個公案是江南有一位武官,左腿上長有馬毛。各位如果聽說,誒!他這個腿上長馬毛,說不定是基因突變啊!不盡然。他這是什麼呢?他這是留一個痕跡。古代就有一個故事,這也是某一位法師說的故事。

  以前有一位還有點善根的山東響馬,我們現在講叫做盜賊、竊盜。他加入搶劫集團,古代啦!有一天就跟這些盜賊出去搶劫商人,路過的商人。因為古代的商人都是走一段很長的路,要去做生意嘛!他去搶這些商人的時候,那些商人全部都退開,唯獨有一位師父他不怕死,就坐在樹底下,他在那邊入定念佛。

  那麼這位山東響馬,有一點善根的這位盜賊,他很好奇。其他的盜賊都去追趕那些商人,唯獨這位盜賊他留下來。他就看著那一位師父說:「師父你怎麼不怕死呢?法師你怎麼不怕死呢?」那法師講了一句話,他說:「如果我欠你命,我就要還你命;如果我欠你財,那我就必須要還你財」。我們學佛講「因果不昧」啊!老和尚講「因果不空」啊!

  他說:「哦!那這樣的話」,突然間這位盜賊看到師父的正氣凜然。真正修行到一個境界的時候,我前幾次都講過,到有一定的定功和慧光的時候,他「定慧等持」,就是我們一般講「三昧現前」的時候,他視生死如朝露。為什麼?因為他知道生死是本空嘛!「本覺本有,緣起性空」,他知道嘛!所以安世高大師他可以來還命債啊!為什麼?因為覺性沒有生死。

  這個肉體四大五陰和合,本來是業報身嘛!那你成菩薩以後,你發願以後,你這個身就變成願力身嘛!以前的業力、業報要不要還?那當然要還啊!佛門開一個方便給你懺悔改過,可以斷惡修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就像竇燕山一樣,從凡夫變成聖人。

  所以這位出家師父,他也有這樣的一個定功和智慧。他跟他講說:「我該欠你錢,就要還你錢債;該欠你命,我就要還命債」。這位盜賊就很好奇,他就請教師父佛法,師父就跟他開示。開示以後,師父就說:「我跟你皈依」,他說:「師父,我現在跟你出家好不好?」他說:「你世緣未了、塵緣未了,現在還不能夠出家,你要去度那些盜賊」。

  他說:「我可以傳給你,教你怎麼持咒」,他教他持《往生咒》,我們淨土宗的念佛,常常都會唸《往生咒》。他就把《往生咒》記起來、背起來,然後就記在阿賴耶裡面。所以我們這個金剛種子只要一念下去,它都到我們阿賴耶裡面,它就變成一個菩提種的力量,將來臨命終的時候,那個念頭一啟動,最先出來的種子,如果是念佛種子,他就往生淨土。

  這一位盜賊,他給他三皈依,然後教他念《往生咒》以後,他真的很虔誠;這麼一個虔誠,他的金剛種子就落下去了。結果他皈依沒多久,隨著這些盜賊回去以後,沒有多久他就死掉了。死掉以後,他的魂就飄飄飄,就飄到陰間去了,因為他造殺業,偷盜和殺業,殺人造得很重,所以必須要下地獄,黑白無常就抓去了。

  抓去以後,那閻王就開始審案了。祂說:「你殺了很多人」,所以判他:下一世要還命債,就判他為豬嘛!因為我們知道,「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因為我們習氣都很重,那麼在地獄裡面,非常冰冷的時候,他會寒冷。後來鬼差就發送衣服,發送衣服的時候,因為很冷就穿了,一穿以後就「披毛戴角還」,那就獸皮上身了,就變成豬了。

  可是因為他已經皈依了,而且他也唸《往生咒》了,所以他那一念「覺」特別靈敏,他變成畜生身的時候,他知道他已經變豬了。他的內心告訴他說:「我不要當豬!我不要當豬!」然後牠一出生以後,牠就在那邊跳來跳去,說:「我不要當豬!我不要當豬!」只有牠自己知道啊!我們一般人在旁邊根本看不出來,看到牠跳來跳去啦!後來就跳到牆壁旁邊,撞了以後就死掉了,這樣就還了一次命債,還掉了。

  還掉以後,祂的魂就飄飄飄,又飄回來了。閻羅王說:「你怎麼又回來了呢?」祂說:「你不是已經當豬了?怎麼那麼快就回來了?」閻羅王就說:「你到底是有什麼法呢?」祂說:「沒有」,祂就跟祂懺悔,祂跟閻王講:祂曾經在樹下皈依三寶,師父教祂念佛持咒,《往生咒》。

  祂因為很虔誠,所以入了阿賴耶以後,祂在這個要轉生受身的時候,祂突然間這個金剛種子浮出來以後,祂就念《往生咒》。所以祂就可以有這個覺照能力,就說:「我不要當豬!我不要當豬!」就是那個覺性告訴祂。

  可是閻羅王說:「不行啊!因果是公平的啊!你殺人就是要還命債啊!」所以,就再一次判祂要再投胎當豬。那個皮這樣一潑出去的時候,祂嚇到,祂警覺性很高,馬上躲到桌子底下。但是那個皮灑過去的時候,剛好剩下一塊放在背部這邊,所以剩下那塊。閻羅王說:「好吧!那就放你回人間,作為因果見證,曾經到過畜生道;留這塊皮,讓你自己在那邊懺悔改過」。

所以他後來,到夏天的時候很癢,因為那個地方的毛特別多,一撮的毛在那邊,黑黑地,跟我們一般體毛又不太一樣。我們體毛比較細,他那個是豬毛就很粗、很癢,都要去抓。被人家看到,講出這一個三世因果的故事。

所以這裡講說馬毛,各位就不要說:「真的有這個事情嗎?」我曾經看過,有一位也算是學佛的,他現在已經皈依三寶了,他就這裡整塊都是黑色的,從這裡到這裡全部都是黑色的啊!很清楚,這邊整片都是黑色的,然後這邊就長毛了,真的是因果循環、因果不空。

  那麼這位武官,他左腿上長了馬毛,那他記得(跟剛才我講的那個強盜變豬的故事一樣),他記得兩世以前的事情。因為他前世當過法官,那麼冤枉判處犯人死刑,判處人家冤枉,冤判人家死刑。後來法官做完,到第二世的時候,他墮落為馬。

  墮落為馬的時候,有一天牠被人家騎在險峻的山路上,牠被皮鞭抽打,非常痛苦。牠算是覺性還很強,所以當牠在被抽打的時候、很痛苦的時候,牠曾經想要衝下山谷,想跟主人同歸於盡。可是那時候牠又想起:前世冤殺人,今世才墮落為馬,倘若再做錯事,恐怕永無出苦的一天。

所以念頭一轉,把這個惡念轉過來,牠因為這樣的惡念轉過來以後,墮落為馬的那一世果報就結束了,所以牠就可以再轉生為人,牠忍下來了。在轉過來以後,又投胎為人、當官,他又回來當官了。可是在前兩世當官,再墮落為馬,他當馬的那個日子,在他阿賴耶裡面,他很清楚。所以,他就在這一世當官的時候,非常非常地用功修行。

但是他知道:那些壓在馬背上用木頭做的馬鞍,壓上去會很痛。所以這位武官,他後來特地做了幾百副那種軟式的鞍,軟鞍放在馬背上,他送給馬棚養馬那些人,就給他們放軟一點,那馬才不會那麼痛,他送給馬棚使用。所以,這個算是他的靈性、覺性非常地強,才有辦法有這個覺照。

  那麼善因法師,他在《學佛行儀》裡面有提到,他說:「學佛了,我們現在講到這裡」,那人家法官、檢察官就講說:「法官、檢察官都沒有人做,怎麼辦呢?」那總是要依法審判啊!像我們臺灣也有槍決死刑犯啊!

  那也有做過民意調查,大家都反對啊!不能廢除死刑啊!可是國外就一直會批評臺灣,說什麼不民主啊!可是我們政府還是沒有辦法,一定要尊重民意啊!你要去考慮到被害人的痛和苦啊!當然冤冤相報何時了,如果按照我們佛家的說法,冤宜解不宜結嘛!

  可是你看每一個案子,被害人他都講:「我一定要他死啊!」他一定要把他判死,他怨氣才會消啊!所以你看看被殺的那個人怨氣有多重,你就可以想像得出來。所以我們這邊,我不是講說去年我們這邊,12月21日,有判六個死刑嗎?那大眾也一片譁然啊!

  那有些好事者就去問部長說:「你判六個死刑,有沒有什麼感受啊?」那位部長講得也很好啊!他說:「我只不過依法行政而已,我做我份內應該做的事情」。他說:「你會不會覺得良心不安啊?」他說:「我依法行政」。

  他講這個話,跟現在我要講的,善因法師講的一樣。他說:「學佛的人如果當官,遇到應該要判處死刑的時候,應該怎麼辦?」法師這樣說的,他說:「應該判處死刑的,如果他有可援之處」,就是他還可以挽救的,還可以讓他不用判死刑的,還沒有補救辦法?「如果有的話,改判無期徒刑可也。」那如果都沒有可援之處,就是沒有補救的方法,「雖處死」,雖然把他判死刑,「也不傷慈悲」。

  這是善因法師在《學佛行儀》裡面講出來的,為什麼呢?他說:「除一惡,可全百善」。因為惡人有時候,你看我們臺灣,曾經我有看到一位死刑犯,三個兄弟都是死刑犯,他把人家一家都滅口,殺掉好幾個人,竟然在要槍擊的時候講一句話,他說:「我出來還要再殺他」。你說這個惡行有多重!就是沒有悔過的心。所以這裡說「除一惡,可以全百善」,也可以「警一切」,可以警惕想要造業殺人的這些人,「警一切」。

  他說:「古代佛陀曾經在過去生中,遇到一個惡人,捆綁一百位善人要把他們殺掉,當時佛陀看到不忍心,所以佛陀自願捨身還報,佛陀就將惡人殺掉,然後來救這一百位善人」。他說:「這是大慈大悲」。我想佛陀在因地的時候,曾經這樣菩薩示現過,他當時的念頭,不是要去殺那個惡人,他是要去救這一百位善人。

  佛陀當時的念頭是這樣,各位一定要把它弄清楚,不是說過去生示現殺人,不是。他當時的念頭,就是要救這一百個人,所以這是一個大慈大悲的心。怎麼可以用「婦人之仁」,來講說學佛的人都比較慈悲呢?

  那麼這裡提到:「法官如果於萬不得已的情形下,依法判決犯罪者死刑,顯然並不違反佛戒」,這是善因法師這樣說。「但是必須要特別謹慎小心,你要調查證據明確,不可以冤枉、不可以錯殺,否則墮落惡道,勢所難免,可不謹慎嗎?那至於造了冤業,判了死刑的這個惡業,死後會墮落畜生道」,這剛才我們講墮落為馬。那我們看到這位【屠康僖公】的善行,我們來講一個發生在臺灣的故事。

在1956年1月28日臺中的民聲日報,曾經報導這個新聞。這個新聞是這樣,它說:「臺灣的屏東縣恆春鎮發現一隻母牛,那麼這隻母牛,生產過一隻小牛,背上浮現『林新教』三個字」。這個故事誰寫的呢?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的《因果報應錄》,唐湘清居士所寫的故事。

  對唐湘清居士老菩薩,我非常景仰,他修行修得非常好,也常常去親近李炳南老居士,他本身是中醫師,學佛的,他深信因果。他最早編的這本因果善書,有古代和近代的,它叫《因果報應錄》。我當時在2001年以前,在佛陀教育基金會就是看到他的《因果報應錄》,我當時就發願說:「我將來要編一本《現代因果報應錄》」。

  我發這個願的時候,老和尚還沒有叫我編。一直到2003年老法師在臺北教我說:「黃居士,你編一本1911年(就是民國初年、民國建立的那一年)以後的《現代因果報應錄》」,我後來就在2003年編出來。所以「以願導行」,一點都沒錯啊!我是在佛陀教育基金會先發這個願,結果老法師才叫我編《現代因果報應錄》,所以發願很好,才能夠成就你的菩薩道,成就你的菩提。

那麼臺灣屏東恆春的這一隻母牛,生產的這一隻小牛,這隻小牛的牛背上,有三個字很明顯叫「林新教」,大概是那個毛中間會有間隔,唸起來有三個字在上面。照理講毛是密密麻麻地,對不對?但中間的空隙合起來就是三個字浮出來,這是要示現因果教育的啦!

  那麼這隻牛的主人是誰呢?就是尤萬金;那尤萬金有一個弟弟叫尤萬達。這位尤萬達,他因為家庭很窮,當時在日據時代,臺灣在日據時代,本省還沒有光復以前,他受雇於恆春鎮的一位醫生林新教,他的家當長工,長工就是工人,幫他做事的、種田的。可是這位林新教的家裡失竊稻穀兩千多斤,事實上這個失竊稻穀,是被人家偷走的;可是林新教就一直誤會說是尤萬達偷的,這位長工偷的,他就把他告到官府裡去了。

  那麼當時的刑警也沒有調查清楚,就把這位尤萬達嚴刑拷打,屈打成招。那麼尤萬達當時受刑求,屈打成招以後,抱恨難伸,自殺以表清白,他後來就自殺了。不久,這位林新教也死掉、也去世。那麼光陰似箭,事隔十年,這隻小牛就出生了。

那我的看法,這個十年是什麼?人間十年呢,地獄(像)是百千萬年,地獄是很苦的啦!所以地獄一報就(像)是好幾千萬年,可是人間呢?過了這個十年,那他過完這個地獄果報以後,他還有餘報未了,所以要去投胎當牛,還要再還命債。所以,事隔十年以後,這位飼主尤萬金的這隻母牛所產這隻小牛,背上就出現「林新教」三個字。

  但是後來,林新教的兒子林榮觀看到了,林榮觀發現以後,就拜託鄰居去跟飼主商量說,願意以一萬五千塊(那時候的臺幣一萬五千塊),買回小牛收養,但是飼主拒絕,尤萬金拒絕。消息傳開以後,轟動了附近的這些鄉鎮,大家都知道這個事情,那大家都驚歎不已,這因果報應。所以這個就是一條人命的死亡,浮現在牛背上,發生在臺灣的鄉下屏東,所以這個,跟「嘉興屠康僖公」的慈悲善行,是一個很鮮明的對比。

  那為什麼我們說:「一世官九世牛」,尤其我們當官的要特別小心,而且報紙上都是這麼登的。那為什麼會當牛?因為老和尚講的:「你所用的錢、你所拿的錢,都是納稅人給你的薪水,所以你要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你要當他的親人,所以我們叫做「父母官」啊!你要當他的老師,要教育他,你要去好好領導他,叫作之君啊!

那我們把它歸類大概有七個,比較會犯的錯。第一個:炒地皮,尤其是都市重劃,有沒有?我跟你講:多多少少會有。有些人可能因為都市重劃這樣劃過去,他家變成劃成馬路,他家可能劃成公園,那個人可能是劃成建築用地,那當然這是秉公處理。像現在比較進步,還會開會審議,經過專家討論,都很透明化的,這個現在是有比較少一點。那在古代就很難講了,這就是第一個炒地皮。

  那第二個:收受賄賂,大採購啊!我們最近不是有一個,也算是我學長,署長被收押,對不對?幾千萬啊!他都全部投資去買金條,金條全部查到了,那他還投資,他錢全部移到國外去,全部都被發現了,這就是什麼?收受賄賂。

那麼第三個,就是欺騙老百姓。那麼第四個:偷工減料,那工程偷工減料,這個接受賄賂一定會這樣啦!我們現在這邊也有一位縣長偷工減料,馬路啊!橋梁啊!現在也是被收押、也是被關啦!還是有人做啊!因果怎麼講,還是有人做啊!他不怕死啊!

  那第五個:官商勾結。那(第六個:)接受性招待,還有賭;怎麼賭呢?就跟他玩麻將,你故意打輸了,就等於錢送給他,這叫做接受性和賭的招待,臺灣也發生很多,也被抓起來。那麼第七個:作威作福、整肅異己。那麼這個地方,我用這個故事來做一個印證。那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九個例子。

第九個故事:【嘉興包憑。字信之。其父為池陽太守。生七子。憑最少。贅平湖袁氏。與吾父往來甚厚。博學高才。累舉不第。留心二氏之學。一日東遊泖湖。偶至一村寺中。見觀音像。淋漓露立。即解橐中。得十金。授主僧。令修屋宇。僧告以功大銀少。不能竣事。復取松布四疋。檢篋中衣七件與之。內紵褶。係新置。其僕請已之。憑曰。但得聖像無恙。吾雖裸裎何傷。僧垂淚曰。舍銀及衣布。猶非難事。只此一點心。如何易得。後功完。拉老父同遊。宿寺中。公夢伽藍來謝曰。汝子當享世祿矣。後子汴。孫檉芳。皆登第。作顯官】。

  那這個是第九個故事,我們來看這位【池陽太守】,「池陽」就是在安徽的池州。那麼「太守」是一個郡裡面,以前編制裡面,郡比縣稍微大一點,一郡裡面最高的行政長官。那麼宋朝以後就改成府和州,所以後來就叫作知府和知州。那麼明、清以後,就都改成知府。

  那麼這個【贅】,這個138頁講的「贅」,就是招贅。那【平湖】,它在浙江省的北部。【袁氏】,這位「袁氏」是誰呢?「袁氏」就是袁了凡,他跟他結親家啦!袁了凡,那麼【留心二氏之學】這個「二氏」,就是佛家和道家。那麼【泖湖】呢?「泖湖」在浙江,在上海市的松江縣西,「泖湖」松江,上海松江縣。

那麼【松布】,第四行這個「松布」,我來說明一下「松布」,臺灣人可能不知道,大陸人可能比較清楚。「松布」叫「松江布」,在上海那邊有一個松江縣,在松江和它附近地區所產的棉布。那麼松江府地它是在長江下游三角洲,在今天上海市境內。

  那麼因為松江織布技術很精良,棉質又好,所以他們的產品行銷全國,也到世界去,甚至到日本、到朝鮮(韓國),他們有「衣被天下」的這個稱號。所以松江布,它的質地、布的質感很好,大家一般叫「松江美布」。

那麼看第四行這個【篋】,小的箱子叫「篋」,大的叫箱,我們講皮箱,那這個「篋」是比較小的箱子。那【紵褶】,這個「紵」呢?就是薴麻去做的,一種麻去織的粗布,這叫「紵」。那「褶」呢?「褶」是衣服裡面還有夾層的,這個叫做「褶」,雙層的衣服。那【裸裎】呢?第五行這個「裸裎」就是赤身露體,身上沒有衣服。

  那麼【伽藍】,「伽藍」是我們佛教的護法神,那就是我們一般講叫「關老爺」、「伽藍」。也有說法,是智顗禪師在建玉泉寺的時候,公案是這樣,關羽頭被砍掉,那祂魂魄飛到玉泉寺的時候,祂也說:「還我頭來、還我頭來」,因為祂頭被割掉嘛!那麼智顗禪師就為祂說因果、說法。

  那後來就跟關羽開示,悟了這一念心性之後,祂就解脫了,後來關羽就護持三寶,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佛寺裡面就有伽藍菩薩出現。那這位伽藍菩薩和韋馱菩薩,為我們佛教的護法神。他這個夢伽藍菩薩,那我就夢過韋馱菩薩。韋馱菩薩我們講說他都穿盔甲,有一點像軍人。

那麼我早期在護持一位法師,在做共修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大概只會帶平常每週一次的《彌陀經》,那剛好我假日都會爬山、登山。那她們師姐就跟我講說:「明天禮拜六共修,你來帶我們八十八佛」,我跟她講說:「我不會八十八佛」,她說:「會啦!學就會啦!」我說:「我不會」。

  那天晚上我就做了一個夢,我就夢見一個舞臺很大,那舞臺上站了一位將軍,可是我看不到他的下半身,也看不到他頭部的帽子,我只看到他的臉和盔甲,他有一點像穿我們現在講將軍的衣服。可是我看他的官階,又看不到官階,也看不到他的臂章,因為我們職業性就會看他的官階和臂章,那也沒有官階和臂章。就有一點像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將軍,因為臺灣的將軍我們認得啊!

他皮膚的顏色是有一點古銅色,我們講叫褐色,像蜜蠟的褐色那種顏色,有一點接近我們中國和印度的這種長相,跟我們現在看的韋馱像很接近。那我夢中看到他的時候,我記得特別清楚,他意念跟我講說:「你會啦!你會」。後來我就有注意到,夢中注意到他衣服沒有縫,我們所謂的「天衣無縫」。

  那第二天早上去佛堂的時候,他們開始要唱八十八佛的時候,我開始唱那個調的時候,因為夢中的夢境,我就去找課誦本,八十八佛的課誦本。那後來開始共修的時候,我第一個動作也是去找課誦本,在哼到第一個佛號的時候,我恍然想起來,啊!昨天不就是韋馱菩薩夢中來教授我嗎?這就是我夢過韋馱菩薩。

那最後倒數第二行,這位【檉芳】就是他的孫子,孫子「檉芳」。那麼後來他的兒子叫【汴】、孫子「檉芳」後來都登第,也都當進士。那這個地方,我們這一段,我們就引用老法師的開示。老法師說:「這位嘉興包憑,他字信之。這裡連他的字『信之』都寫出來了,那麼可見:包憑跟袁了凡先生相當熟悉」。

  那包憑的父親他做過池州太守,那【太守】比知縣高一級,跟知府是同等的官,那「池州」呢?是在安徽的貴池縣。那他生七個兒子,包憑最小;大概是因為兒女多,所以這個小孩就入贅到平湖袁了凡的家,跟袁了凡是一家人。

所以他才講說【與吾父往來甚厚】,這就是指袁了凡的父親,袁了凡的父親跟包憑常常來往,包憑這就是好朋友的關係。所以他【博學高才】,但是每一次考試都沒有考上,叫【累舉不第】。

  每次去考試都沒有考取,於是【留心二氏之學】,我們看這138頁「累舉不第,留心二氏之學」,那可能會傾向到佛、道那邊去了。這個我深有同感,我倒不是說「累舉不第」啦!我上次有講過,我在1995年被貶官的時候,我那時候的心情,也沒有說多大的挫折。

但是我就剛好去看那個報紙,登中國佛教會悟明長老要傳五戒、菩薩戒,所以我就去報名參加五戒、菩薩戒。所以有人就會說:「學佛都是比較消極的啦!都是生意失敗的啦!官場失意的啦!才去學佛和道家的」,這倒也不一定啦!佛從緣起,無緣不能度嘛!所以還是要有因緣的。

  可能在佛菩薩看來,你認為是挫折,佛菩薩認為是轉機啊!「禍之所至,福之所倚」啊!佛菩薩是要度你,所以有順度和逆度嘛!世間人,因為他放不下這個執著,放不下這個名聞利養,他有執著嘛!就有官場失意嘛!但是對佛菩薩來講,這是個解脫啊!你不會再造業啦!對不對?

像我來講的話,我就等於說俗話講叫:「賺到了」,我離開那個官場的流弊、官場的逢迎、官場的迎送往來,不飲宴、不應酬。像現在你吃素了、受戒了,那就很少應酬,那事實上就減少造業的機會。這樣到底是好還是不好?那當然是學佛好了,對不對?

  所以我同事,他們常常跟我開玩笑,說:「哎呀!你吃素好,都不用喝酒,那我也跟你一起吃素」,我說:「好!那你吃看看啊!」有時候整桌這樣吃下來,十幾桌,只有我一個人吃素啊!有時候,我們總局聚餐,我們年終聚餐的時候,全部都是吃葷的,那只有我們兩三個一桌在吃素。在他們看起來,「你們好可憐啊!你們是吃草的」,他說我們是吃草的,吃素是吃草的,對不對?但是我們身體健康啊!能量好啊!氣色好啊!

  老和尚講說:「你吃素要吃到讓人家覺得你年輕啊!你健康啊!」就像老法師一樣,他說:他很感謝他幾十年的吃素,今天才有這個體質啊!所以吃素好啊!你如果說因為官場失利才去學佛,那這個是一個消極的看法;其實是一個解脫,是一個轉迷為悟、轉惡為善的契機。

  所以「留心二氏之學」,那麼有一天去【東遊泖湖】,偶到一村的寺裡面,見到【觀音像,淋漓露立】。就把【橐中】的【十金】送給佛寺的【主僧】(就是住持),讓他修這個房子。那麼這位住持就跟他講:【功大銀少】,這個「功大銀少」的意思呢?也可以講工程很大,或者他這個功德很大;但是這麼一點錢,「十金」大概是沒有辦法,【不能竣事】,不能夠完成。

  包憑他就很有善心,好!那這個錢不夠,他就把裡面的【松布四疋】送給他,再把箱子裡面的七件全部給他,裡面的衣服都是新買的。他的僕人就說:「主人,你不要全部給他,你全部給他的話,你不就沒有衣服穿嗎?」包憑就講一句話,【憑曰】,包憑就說:【但得聖像無恙】,我雖然沒有衣服穿又何妨呢?

這位僧人就流著眼淚說了,他說:「你捨金銀還有衣服,還不算是困難的事情,那麼你這一點心,如何易得呢?」後來積功,他等於是做了這個善事,【後功完,拉老父同遊】,包憑跟他的父親,就一起遊這個佛寺,住在寺中,就夢到伽藍來跟他謝謝,【汝子當享世祿矣】。後來包憑就生了包汴,孫包檉芳,後來都【登第,作顯官】,都當了很好的官。

  這個地方我就引用老法師的開示,老法師對這一段,他有特別的一個開示。老法師開示什麼呢?老法師說:「到底造大佛像有沒有功德?」老法師這個開示裡面,師父講「造佛像有沒有功德」,是老法師他有一個事和理的表法。其實我早期在學佛的時候,我也送了很多佛像給人家,我早期剛學佛的時候,我很喜歡造佛像,但是我不是造大佛像,我喜歡去送木刻的佛像給別人。

  而且我爸爸往生的時候,我也送六尊地藏(六地藏)。譬如說我們這邊宜蘭,那時候還沒有雪山隧道的時候,有北宜公路,常常發生車禍,我就在北宜公路有一個小廟,我就放一尊地藏王菩薩。結果放沒多久,就被偷走了;有人喜歡,也不是偷啦!就是把它請回家。

  以前我皈依師父那邊,我也刻了一尊地藏王菩薩供養道場,也是很大尊。我媽媽在的時候,我為我媽媽刻一尊阿彌陀佛的像,也是很大尊,供養道場。所以我早期在學佛的時候,我供養很多木刻的佛像,跟人家結緣。

  二十多年前,我那時候還沒有學佛,因為家兄的因緣,他是學道家的。他就在臺北市這邊,有一家廟很大,那因為我哥哥是那裡面,等於說類似他們裡面的師兄。那我哥就跟我講了:哎呀!這裡可不可以蓋一尊佛像給他?

  我說:「好啊!」那是在二十年前,我就送了他們一尊觀世音菩薩,大概幾尺高、很大尊,像我們天花板這麼高的一尊觀世音菩薩,白色的。還蓋了一個噴水池給他,到現在還在。給信眾一進來山門,就看到觀世音菩薩,就起慈悲心,這也是好。

  剛才老和尚講說:「蓋大佛像有沒有功德?」事實上,現在在臺灣的埔里、新竹、彰化,有佛家和道家、一貫道,也有很多大佛像;中國大陸也很多,馬來西亞也有。老法師說,他說:「造佛像的功德很大,佛在《大藏經》裡面有一部經,叫做《造像功德經》」。老法師說:「我們現在看到許多地方造大佛像」。老法師說:「在馬來西亞檳城極樂寺,去年也造了一尊三十多尺高的觀世音菩薩立像」。

  法師說:「我要問:造像倒底有沒有功德呢?」他說:「看到包憑這個故事,就曉得說造像確確實實有功德」。但是功德必須要怎麼樣去俱足條件呢?師父有講過兩點。第一個就是說:「如果你造佛像,沒有弘法利生,那麼一般人看到佛像容易產生迷信,這樣的造像,它只是一個福報而已,它不是真正可以得到利益。」這是第一點,老法師他對這個部份的開示。

  那麼第二點,師父講說:「佛法貴在解行相應」。我們想《法華經》裡面講:「開示悟入,佛知佛見」,《華嚴經》講:「信解行證」。《法華經》,我們講說是「成佛的法華,開慧的楞嚴」,《華嚴經》和《法華經》可以代表佛陀他一大事因緣。

  「開示悟入」就是「開」啟這個因緣,「示」現這個因緣,佛陀示現給你看,他一樣是從人間成佛,「悟」就是佛知佛見,所以「開示悟入」,《華嚴經》講「信解行證」也是一樣。所以老法師說:「弘法利生最重要,一個道場裡面,一定要講經,一定要修行」,就是「解門」和「行門」。

  「解門」是什麼呢?解門就是你要悟你這一念心,你要「明心見性」,也就是說:要瞭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那「行門」呢?行門就是你要去落實,落實在日常生活裡面,在根塵接觸裡面。那道場裡面宗派很多,你要依照你道場的經典來深入,來「解行並重」。

  所以你看到觀世音菩薩的像,你要知道說:我要發慈悲心,要像觀世音菩薩這樣慈悲,去幫助世間一切苦難眾生。而不是說你看到佛像,你就把它當成神明來看,你來對佛像求福、求壽、求財、求名、求利,那這樣就不對了。

  老法師說:「你看到佛像,譬如說你看到觀世音菩薩,你就要學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要救苦救難。如果你看到地藏王菩薩的像,你要學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你就要想到地藏王菩薩救苦救難的願,你要學地藏王菩薩發願。

  老法師說:「你見到佛像,要起這個觀照,這樣的話,一瞻一禮,它是功德。如果你看到佛像,你求佛菩薩賜財、賜名、賜利給你,求長壽、求福報,那這樣的話叫『心外求法』。福田是種來的,不是求來的;福田是修來的,不是去求來的。一定要種那個因,才會有那個果」。

  所以師父就講:「如果各宗派裡面,譬如說天臺宗,你用「止觀」;禪宗的話,你用參話頭、觀心;那麼密宗裡面,你用持咒;淨土宗你用念佛。你選一個法門,功夫不間斷,最後你練到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練到後來清淨心現前。這樣的話,你才真正得到真實的功德利益。」所以這個是第三點,師父說:「按照你宗門的不同,去得清淨心」。

  就讓我們想到說,造這個大佛像,修這個福報,功德怎麼樣?我們來看梁武帝和達摩祖師的對話。梁武帝蓋了很多佛寺,供了很多僧眾,打齋、印經。有一天,他迎請達摩祖師的時候,他問達摩祖師說:「我蓋這麼多的佛寺、印經、供僧,這些布施有沒有功德?」達摩祖師說:「實無功德」。

  有人就用這一句話,來問六祖大師啦!六祖大師說:「祖師說的沒有錯啊!」因為當時達摩祖師跟梁武帝說,梁武帝問他說:「我蓋這麼多佛寺有什麼功德?」表示說梁武帝蓋這麼多佛寺,他是要求福報,他才會問這句話:「我有沒有功德?」他要求功德啊!他不知道功德和福德的分界在哪裡。

  達摩祖師就跟梁武帝說:「淨智妙圓,體本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什麼叫「淨智妙圓」?「淨智妙圓」就是我們的覺性、我們的佛性、我們的清淨心。我們的清淨心要怎麼去得呢?你如果透過佛法來講的話,小乘來講你要破見惑,你要破思惑-貪、瞋、癡、慢、疑。那你思惑破了,你證阿羅漢,那是正覺,你入了涅槃,那是叫偏真涅槃。

  雖然他是入了偏真涅槃,但是他是出三界,阿羅漢他出三界,他不會再輪迴,所以他就不受後有,他得了清淨心。他也得清淨心,只是他那個是正覺而已。如果你破了法執,你再把塵沙惑破掉了,那你就成就菩薩。那再把無明破一品,一品根本無明,那你就證得法身,那就是法身大士了,清淨心就現前。

  所以清淨心是怎麼現前?不是說你去蓋一座佛像,那清淨心就會現前。所以達摩祖師才會跟梁武帝說:「你蓋這麼多佛寺,供了這麼多出家人,印了這麼多經,目的是做什麼?目的就是你必須要做到布施波羅密。」我們講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那你布施要怎麼樣?你要從能布施的我,所布施的對方,和所布施的物,達到「三輪體空」。

  所謂「菩薩不住相布施」,你到不住相布施的時候,你就沒有能見、所見,能所不二了嘛!這個時候你那個我執就破掉了,法執就破掉,那這樣的布施,它就變成「波羅密」,波羅密就是「登彼岸」了。那你我執破掉了,你貪、瞋、癡、慢、疑破掉了,你法執破掉了,那你就變成菩薩了。再破一品無明的時候,你就是法身大士了,清淨心就現前,那個叫「淨智妙圓」。「淨智」就是清淨的智慧,它是本具的,它是圓滿俱足。那個「妙」就是不思議的意思,這叫「淨智妙圓」。

  那為什麼叫「體本空寂」呢?我們這一念心體,我們這個性體,你說它有,你找不到。你說它沒有,可是它在眼曰見,在耳能聞,在手能抓,它在作用上,它可以產生無量無邊的功能,所以「體本空寂」。

「如是功德」,你要去證得這一念清淨的覺性。「不以世求」,不是說你去外面做多少的事情,才有辦法得到這個東西,不是。你只要把這個執著放下,你把分別再放下,那再把妄想破了,那你就證入了。你執著破下來,你就出三界;那你分別破了,你就出九法界;那你妄想再破,你就入一真。像這樣的「如是功德,不以世求」。這個是達摩祖師和梁武帝的對話。

  所以,我們瞻禮佛像,其實我個人的看法,沒有所謂好不好的問題,它是一個方便。你說蓋大佛,讓他能夠「一瞻一禮」,也好。為什麼?它接引初機的。譬如說我在1986年,以前那時候,還沒有雪山隧道的時候,我開車經過北宜公路,那時候因為要趕回來臺北,所以超車,在北宜公路就發生車禍。

  那麼那時候我就發願,因為北宜公路常常發生車禍。那我就說,那時候車禍非常嚴重,兩車對撞。剛好那時候,小女兒才剛出生,結果我和對方對撞的時候,因為這邊是山壁,左邊就是山谷。只要一擦過以後,就掉到山谷裡面去了,那就是粉身碎骨了。

  這樣一撞下去的時候,對方那個車子,大樑也斷掉了,後來賠他快臺幣十萬塊。我那個新車,前面全部也都壞掉了,也賠了八萬塊。一件大車禍,將近賠了十八萬,但是人都無恙,沒有事啊!我本身駕駛也沒有怎麼樣,旁邊師姐和小孩子也沒有怎麼樣。對方的小孩子剛出生(大概兩三個月),也沒有怎麼樣。很神奇的一個車禍,撞得那麼大力,竟然沒有怎麼樣。

  後來我就在那邊發一個願,我就說:以「後你們這邊不要常常發生車禍,你們要多讓眾生平平安安地通過這個公路,那我每年都來這邊,給你們作中元普度」,就超度祂們。從1986年到現在,也將近二十七年,我做這個事情做了二十七年。每年七月份,我一定去北宜公路,跟祂們作超度法會。超度到什麼時候?超度到大概四、五年前。

  有一位我們新竹福嚴佛學院的大圓法師,圓滿的圓,大圓法師他很慈悲,他知道這個眾生的苦。所以他就發願,哪個地方有大車禍,他就去那邊朝山,去為那些眾生,跟祂們皈依。他也聽說北宜公路常常發生車禍,尤其是九彎十八拐那裡。所以他就發願從臺北的新店,要朝到整個北宜公路。

  當時就有五十幾位弟子,跟隨他朝山,朝北宜公路。結果朝到還不到三分之一路的地方,所有弟子全部都朝不下去。不是心臟不舒服就是頭痛,不是頭痛就全身無力,全部退開。只剩下一位大圓法師,朝到現在大概是在北宜公路二十一公里的地方,在那邊他停下來。後來,他就跟鄉公所協調,在這個地方蓋了一尊地藏王菩薩像,就金地藏菩薩,大概有兩層樓高,很莊嚴。

  他蓋佛像大概是在四年前落成,那我剛好那一年,沒有地方可以普度。因為我普度的地方,他們都已經發展成非常好的一個地方,變成觀光景點、觀景臺,有賣咖啡的、有賣吃的,就不給我普度了。後來我就想一想說:好吧!不給我普度就算了,那我就結束這個因緣,就不用再來了。

  那我弟弟就跟我講說,他說:「二哥二哥!有一個地方,今天剛剛有一尊地藏王菩薩蓋上去,你要不要去看一下?」那我就去看了。誒!真的地藏王菩薩,很大尊,差不多兩層樓高,金色的。那我就跟地藏王菩薩祈禱,我說:「地藏王菩薩,如果有因緣的話,那我就在你這個地方普度,好不好?」我就只有這樣祈禱,完了以後我就離開了。

  離開以後,我選的那個時間點,剛好是大圓法師,他們這尊金地藏菩薩啟用典禮和灑淨典禮的同一天。我也不認識大圓法師,我那一天就帶著蓮友和供品,要到現場去做超度。那師父他們就先灑淨,然後做一個儀式以後,等於啟用典禮就結束了。那因為裡面很多法師,我也不曉得哪位法師是主其事的啊!

  我就找其中一位,就是大圓法師,我問他說:「師父!你們這邊,等一下灑淨完,佛事作完以後,有沒有誦《地藏經》啊?」他說:「有,但是沒有人誦。」我說:「那這樣我來好不好?」他說:「好,那就給你帶好了,你就等一下誦《地藏經》。」原來是他發願蓋的地藏王菩薩像,那你能說這不是地藏菩薩牽的因緣嗎?這地藏菩薩安排的因緣。

  所以從四、五年前,我就開始在地藏菩薩面前,在那邊作中元普度的工作,到今年已經二十七年了。所以造像,它有造像的因緣,讓眾生騎摩托車過去、開車過去,停下來「一瞻一禮」,種下一個善根,也是好事。

  所以我就引用《地藏經》第一品裡面講的這個經文,「瞻禮功德」,我們來看婆羅門女,這個地方是最有根據的。婆羅門女她知道她母親在世間,她不信因果;那一定就是她的業力到惡趣去,所以「必生惡趣」。

  所以婆羅門女就「遂賣家宅,廣求香華,及諸供具,於先佛塔寺,大興供養。見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其形像在一寺中,塑畫威容,端嚴畢備。時婆羅門女,瞻禮尊容,倍生敬仰。私自念言:佛名大覺,具一切智。若在世時,我母死後,儻來問佛,必知處所。」這一段經文,各位如果有誦《地藏經》,都耳熟能詳。

  可是你要知道說,佛陀在講這個故事的時候,他有「事」和「理」。我們說地藏王菩薩像,你看到地藏菩薩像和看到一切的佛像,「一瞻一禮,是諸天人,轉增天福,受大快樂,永不墮三惡道。」為什麼你瞻禮佛像,一瞻一禮而已,為什麼你可以得到大安樂呢?為什麼你可以永不墮三惡道呢?這裡面就有佛陀開示的「事」和「理」在裡面。

  如果你純粹看《地藏經》文來講的話,譬如說:婆羅門女知道她母親在世造很多業,隨著她的十惡業,她到三惡道去受報。那你說「遂賣家宅」,那我把房子賣掉,普通這樣解釋,說我把房子賣掉,「遂賣家宅」。

  那賣房子要做什麼?當然是做布施啊!對,當然是懂的時候,我要布施才賣房子。可是有每一個人都賣房子嗎?如果你按照經文這樣講,解釋說「遂賣家宅」,那不就要去賣房子囉?「廣求香華」,我去哪裡買很貴的檀香?

  可是你光這樣去想,那只是一種事相上,這樣修供養而已,它裡面還有蘊藏的妙義在裡面。「及諸供具」,你要去哪裡找什麼供具呢?去供養菩薩的供具呢?難道去買玩具嗎?「先佛塔寺」,哪裡去找先佛塔寺呢?

  你讀到這一段經文的時候,你就會說:「我去哪裡找『先佛塔寺』呢?」「大興供養」,然後見到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是婆羅門女那時候見到的佛,那麼這位覺華定自在王如來,他的形象在一寺裡面,他的塑畫彫刻非常地莊嚴,叫「端嚴畢備」。

  婆羅門女就看這大佛像,這就是一尊大佛像,她就「瞻禮尊容」,她非常地「倍生敬仰」。她私底下告訴自己說:「啊!佛!你的名字叫大覺,你具有一切智慧。如果佛你現在在,我一定可以問你說:『佛啊!我母親現在在哪裡?』」對不對?這個意思是這樣。「佛若在世,我母死後,儻來問佛」,我來問你嘛!「必知處所」,一定知道我母親墮到哪裡去。

  就像我們現在去問師父,有時候我們常常看到一些蓮友:「欸!師父啊!我媽現在在哪一道啊?我媽現在在天道呢?還是在極樂世界呢?還是在三惡道?還是在鬼道呢?」他們都會這樣去問。所以,世間就有一些好事者,就通靈就跟你講,說:「我知道你媽現在在鬼道」,對不對?

  你要知道佛講這一段經文的意思,那我就解析給你聽,「瞻禮佛像」到底它的功德在哪裡。所以你不能說,像老法師剛才講說:「你把佛像當神,來求福報、求健康、求名、求利,不能這樣求。」你要去學袁了凡、學竇燕山,真正去做,真正去落實啊!

  那我再把這段經文解析給各位聽,為什麼這樣瞻禮可以變成功德?什麼叫「遂賣家宅」?你怎麼知道說:你母親在哪裡呢?這個故事裡面講起來,好像是婆羅門女在找她的母親。她母親造業死掉了,一定墮惡道。可是你要知道,這裡面有它的表法在裡面喔!

  婆羅門女在印度,「婆羅門女」是什麼?「婆羅門」叫做「清淨心」,他們想要修清淨心叫「婆羅門」。在印度,「婆羅門」叫清淨的意思;那「女」呢?女代表慈悲。所以婆羅門女,事相上,她是地藏王菩薩因地裡面,曾經示現過的一位女眾菩薩,叫婆羅門女。但是它的表法表什麼?表想要去開發我們的清淨、慈悲、智慧的修行者叫「婆羅門女」,這是表法。

  婆羅門女她媽媽死掉以後,她去找她母親墮到哪一道。這是什麼意思呢?你一旦迷而不覺的時候,我們所謂的「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你只要根塵一接觸,迷了、著相了,你起心動念了,你本來的覺性就變成煩惱,就變成無明了。所以婆羅門女要去找她的母親,那個母親是誰呢?那個母親就是我們的「般若智慧」。

  所以如果人家問你說:「悉達多太子(佛陀他還沒有出家以前),他的國王淨飯王,給他取的名字叫悉達多太子」。如果問你說:「悉達多太子的母親是誰?」那麼你要答說:「悉達多太子的母親是摩耶夫人。」這樣就對了,對不對?但是如果問你說:「釋迦牟尼佛的母親是誰?」你就不能說是摩耶夫人啦!釋迦牟尼佛的母親是誰?「摩訶般若波羅密,大智慧登彼岸,無上正等正覺」,你要這樣說就對了,對不對?

  就像以前有一位居士,他還沒有出家以前,他去見廣欽老法師。廣欽老和尚是說臺語的啊!他用臺語講說:「你叨來吔?」就是你從哪裡來的?那位居士也是住在土城,是臺北縣的,他那時候悟處還不到啊!他就跟廣欽老和尚說:「師父啊!我從土城來。」廣欽老和尚頭就低低地,沒有講話,為什麼?師父講話裡面有禪機啊!你說:「師父,弟子從無明來。」那就對啦!你是無明才會當眾生嘛!

  所以師父問你說:「你從哪裡來?」你不能說:「我是從宜蘭來的啊!我從臺北來的」,師父就說:「這個根機還不到」。如果說:「師父,我是糊裡糊塗來的」,那也對,無明來的。每一位眾生都是從無明來的,所以無明在找無明啊!

  所以婆羅門女去找她母親,它有兩種的意思。事相上是:她找她示現那一世的母親在地獄。第二個表法是,我們曾經迷失過,我們要返迷為悟,找我們的般若智慧。「必知處所」,那請問一下,你的母親現在在哪裡?你的母親就現在你在聽經的這個「覺性」哪!在哪裡?你現在不是「在耳曰聞」嗎?你不是聽得很清楚嗎?那就是你本來的母親,叫做父母未生前本來的面目,這禪家講的。

  所以「遂賣家宅」,你不要看到這句話的時候,趕快去把房子賣掉。佛陀可不是這樣說啊!你如果要賣掉房子,去做大布施,那也是好事。它的表法是:你要放下身心世界嘛!「家宅」,這個家就是我們這個肉體,就是有執著嘛!我們這個我執,就是放不下這個身體。

所以很多人一聽到,百年以後要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就:「啊!我不敢啦!」我有位親戚也一樣啊!他說:「我不要那麼早去啦!」就是意思不要那麼早死啦!他就跟我講,他說:「我往生的時候,你一定要在旁邊喔!」我說:「我怎麼知道一定在你旁邊呢?說不定我剛好人在國外。」對不對?生死無常嘛!

  眾生都放不下這個身心世界,所以說這個身心世界,就是我們暫時住的家嘛!譬如說:我們現在住臺北縣的家,那個是我們晚上回去睡覺的家,那就像客棧一樣。主人是誰呢?主人就是你的覺性啊!所以,我們都是娑婆的過客,過客就是到旅社去找住的地方啊!所以,「遂賣家宅」就是放下身心世界,就是放下這個身體,身心是「家宅」。

那「廣求香華」呢?你要去找很高級的檀香嗎?也對!但是更深層的表法,「廣求香華」的意思,「香」是什麼?香就是我們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香-五分法身香」。那「華」呢?華就是智慧,你要去尋求你的「戒、定、慧」這個香華,這個是「香華供養」。

  「香華迎、香華請」,你用什麼來「香華迎、香華請」?好像說端一束花來供養佛陀。其實「香華迎、香華請」的意思,是你用你的「戒、定、慧」來供養佛陀,這叫「廣求香華」。

那「諸供具」什麼意思呢?「供具」就是所有的六度萬行,所有一切的布施供養都叫供具,你身供養、法供養,你財供養、法供養,我們財施、法施、無畏施,都可以叫做「供具」。

那「先佛塔寺」,什麼叫「先佛塔寺」?你去哪裡找這個塔寺?你到佛寺裡面去看,你去看那個大雄寶殿,「塔寺」就是佛寺。你看那個大雄寶殿,譬如說我們看承天禪寺的大雄寶殿,你從外面看,兩層樓高,可是你到裡面去看,一層樓挑高的,那裡面有大佛,對不對?  老和尚講說:「這個是表法」。

  你看到大雄寶殿,就要想到佛在裡面,佛在裡面表什麼?表「空有不二」,裡面是挑高的,外面是兩層樓,所以你看到大雄寶殿,就表法「佛」,我們這個佛是「空有不二」的,相上,外面看兩層,裡面看一層,所以講「空有不二」。

  所以「先佛塔寺」是誰?裡面住著一尊佛,那就是我們的「天真自性佛」,就是我們的佛性,所以「先佛」是什麼呢?從古以來,「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生不滅」,你的覺性從來沒有離開你,那是「先佛」。

我們上一集提到說:「高僧何在?」裴休宰相的時候,「高僧何在?」每一個人本來都可以變成高僧,那你迷了以後就不是高僧了,就變成凡夫了。你悟了以後你就學到淨空法師了,你悟了以後你就跟袁了凡居士一樣,你悟了以後就跟劉素雲居士一樣。劉素雲居士還沒有悟以前,跟你一樣是凡夫,那她現在變成什麼?她也可以講叫「高僧」,有悟處了,老和尚講:「她真幹了!」她老實、真幹、聽話,三個都做到了。

  所以,「先佛塔寺」是每一個人本有的覺性,每一個人本來都是古佛再來,只是你現在迷了,老法師講:「你叫糊塗佛」。每一個人現在都變成「糊塗佛」,糊塗的佛你知道嗎?還沒有悟叫「糊塗佛」。所以每一個人都不要低估自己,自己是「先佛」,「先佛塔寺」。

那什麼叫「大興供養」呢?大興供養是什麼呢?要悟。我們講說「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那什麼叫「法供養」?你要做到老和尚講的、禪家講的:「你會麼?」你悟入了嗎?你契入了嗎?

那麼「見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我們講說婆羅門女去見這位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是什麼意思呢?「見覺華定」,這個「覺」就是我們的自覺。那「華」呢?就是我們的智慧。那「定」呢?就是我們的禪定,定慧。那麼,「自在」就是「放下」。

  「王」呢?王就是自己當家作主,自己可以作得了主,你如果沒有任何的牽掛,沒有任何的攀緣,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自己可以作主,你的心在作主,這個叫做「王」。所以,六祖大師講:「性在王在」,你自性在「王」就在,那這個城門就是你的身體。那誰在守這個城門呢?你的自性啊!所以,如來就是我們的自性,所以「見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就是見到你的自性。

那麼「我母死後」,你從這個經文上講,是婆羅門女的母親死後,叫「我母死後」。那如果你表法,你迷了以後叫「我母死後」,你的自性迷了嘛!自性迷了就是死掉了,它不起作用嘛!我們講說:錯用誤用嘛!叫「我母死後」。那「我母」是誰呢?「我母」就是你的般若智慧,迷了嘛!叫「我母死後」。

那「儻來問佛」呢?什麼叫「儻來問佛」?這叫返迷為悟,叫「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就是「儻來問佛」。問你的覺性,「佛」就是你的覺性,所以我們叫「皈依佛」、「皈依覺」啊!

那「必知處所」,如果你能夠悟入的話,你就知道佛性在哪裡了,你就知道母親在哪裡。「當知處所」,你就知道了嘛!在哪裡?在六根接觸六塵的作用上,我們的心無所不在嘛!這個是我們講到「瞻禮佛像」,這位包憑修復觀音佛像。

  那師父講說:「到底建大佛像有沒有什麼好處呢?」老和尚說:「你要弘法利生,就是要教育,那佛像瞻禮就變成功德。」那我特別引用《地藏經》的這段經文,婆羅門女這個故事,來給各位一個對照。各位就很清楚說:問題不在那個大佛像,問題是在你要能夠「見像瞻禮」,見到自性佛。

那麼接下來第十個例子,就是這個故事,我們來看看138頁倒數第二行,【嘉善支立之父。為刑房吏。有囚無辜陷重辟。意哀之。欲求其生。囚語其妻曰。支公嘉意。愧無以報。明日延之下鄉。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則我可生也。其妻泣而聽命。及至。妻自出勸酒。具告以夫意。支不聽。卒為盡力平反之。囚出獄。夫妻登門叩謝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今無子。吾有弱女。送為箕帚妾。此則禮之可通者。支為備禮而納之。生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立生高。高生祿。皆貢為學博。祿生大綸。登第】。

那麼這個【嘉善】在浙江省的北部,鄰接上海和江蘇,屬於嘉興市。那麼【支立】,他是嘉興人,他是明朝的官員,他當到翰林院,他對經史很通達,所以當時人家稱他叫「支五經」。 那麼【刑房】,就是古代衙門中掌理刑事案件的分署。

  那麼【重辟】就是極刑、死罪。那麼【延】就是請,「延之」就是請他。我們來看139頁,【箕帚妾】,各位看第四行,這個「箕帚妾」什麼意思呢?因為他女兒送給他,跟他報恩,就是當奴婢的意思,掃地的奴婢,「箕帚妾」等於當他妻妾的意思。那麼【魁】,就是第一名叫「魁」。

現在我們來看【翰林孔目】,第六行「翰林孔目」,「翰林」是古代一個官署的名稱。它掌理什麼呢?它掌理各種文藝、技術、宮廷裡面這些供奉的物品,這叫「翰林」,有點像總管、總務的意思。它也管天文,也管這些書藝、圖畫,還有醫官(宮廷裡面的醫官),有時候甚至管到皇帝的御廚,做料理給皇帝吃的御廚,還有茶酒之類的,這叫「翰林」他所做的工作。「孔目」就是「翰林院」的主管,叫「孔目」。

  那麼接下來看這一個【學博】,「皆貢為學博」,學問淵博。事實上當時在古代的時候,有設這個「博士」,「博士」這是官的名稱,他是用五經來教授學生,所以那時候稱這個學官叫「學博」,有點像我們現在教育部的官,叫「學官」。

我們來看內文,這位「支立」是浙江嘉善人,他單名叫「立」;【為刑房吏】,就是衙門裡面管刑事案件的。【有囚無辜陷重辟】,他知道:有位囚犯是冤枉的,那麼要被判重刑、判死刑,他心裡很同情他,【意哀之】,他想幫助他可以不要死掉,幫助他可以脫罪。那這位囚犯知道:支立父親替他辯護的這番好意。

  那麼這位囚犯就告訴他的妻子說:「支公的好意,我沒有辦法來回報」,【愧無以報】。「明日他要下鄉,妳以身體來侍候他」,也就是說他妻子也是滿賢慧的。「那麼看他肯不肯,如果他肯的話,我就可以有活命的機會」,【我可生也】。那麼他的妻子就哭泣遵從他先生的意思,【聽命】。

等到這位【支公】下鄉,他妻子就出來勸酒,告訴他是丈夫的意思。這位支立的父親他就不聽,他說:「我盡量會幫你平反」;這位囚犯出獄以後,夫妻就登門來叩謝。這位支立的父親他是刑房的官員,你看他對犯人非常好,這都是講支立的父親。他們夫妻登門來叩謝,說:「你這樣的厚德,是現在晚世,現在這個時代很難看到的,現在你沒有兒子,我剛好有一個女兒送給你做箕帚妾,這個在禮節上是說得通的」,【此則禮之可通者】。

那麼支立的父親就準備了禮物來迎取她,後來就生出支立,【弱冠】就是20歲,就中了魁、中了狀元,官當到「翰林孔目」。那後來,支立就生高,高又生祿,【皆貢為學博】,都是很有學問的,而且當學官。那祿又生大綸。這樣幾代?如果連支立的父親算起來算五代:支立的父親、支立、然後再高、然後再祿和大綸,這樣一共五代。你看他父親行這樣一個善事,五代有四代都登第。

所以,以上這十條,【凡此十條。所行不同。同歸於善而已。若復精而言之。則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當深辨。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業。枉費苦心。無益也。何謂真假。昔有儒生數輩。謁中峰和尚。問曰。佛氏論善惡報應。如影隨形。今某人善。而子孫不興。某人惡。而家門隆盛。佛說無稽矣。中峰雲。凡情未滌。正眼未開。認善為惡。指惡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顛倒。而反怨天之報應有差乎。眾曰。善惡何致相反。中峰令試言其狀。一人謂詈人毆人是惡。敬人禮人是善。中峰雲。未必然也。一人謂貪財妄取是惡。廉潔有守是善。中峰雲。未必然也。眾人歷言其狀。中峰皆謂不然。因請問。中峰告之曰。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益於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皆當自考】。

那麼這一段,也還算滿長的,我們可能沒有辦法全部把它解釋完畢,那麼現在就從前面的,我們先來做一個簡單的說明。我們以上講前面這十條故事,都是【同歸於善】,但是如果你仔細去給它分析,善裡面分成八種:【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一共是八對,那麼要仔細地去把它【深辨】。

【端】,就是端正不偏的意思。【曲】,就是不正、邪辟。那麼【為善而不窮理】,如果你行善而不去「窮理」,窮究事理的道理。【則自謂行持】,你認為是在修行,事實上是在造業,【枉費苦心,無益也】。

  那麼這裡面接下來,【何謂真假】,它說:以前有這些【儒生】,這些讀書人數人,他們要去見【中峰和尚】。我想這位中峰和尚各位都很熟悉,《中峰三時繫念》就是中峰和尚作的,他是元朝「天目山普應國師」,又叫做「明本」,號「中峰」,他是錢塘江人。他從小就求佛法,「晝夜勵精」,後來參天目山的高峰妙和尚,然後「大悟徹底,說法無礙」。

後來元仁宗聽到以後,要聘請他,他不接受皇帝的邀請,皇帝後來做金文(金朝的文、泥金書寫的文字)的伽梨大衣送給他,後來賜號「佛日廣慧普應國師」,壽六十一歲,我們一般都稱他叫中峰和尚。這位中峰和尚在下面的內容裡面,我們沒有辦法一次都講完,我們下一次再來把它講完。

剩下一點時間,我這邊有一封信,這封信我看了很感動,就是我們這邊有一位聽經的美國同學,他寫給我的一封信。今天蓮友轉達給我的,他也供養了這五包。一包是要給黃老師買錄影設備,就是我們這邊的錄影設備;一包他是要放生;一包要送給「臺南觀音的家護生園區」,要給張師姐買飼料給這些動物吃;這一包供養果清律師(正覺精舍);這一包供養定弘法師。非常地虔誠,他迴向給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苦難眾生,他不是迴向給他自己,難得!

然後他送給我的這個是寫一封信給我,他送了紙鶴給我,就是紙去摺的鳥給我。那後他送給定弘法師,給定弘法師小鳥的故事,我一定把他的意思轉達給定弘法師;那他摺的這個紙鶴要給定弘法師,鳥代表自在、飛翔、解脫。他寫給我的信,我在這邊唸一下,也替他懺悔,那麼也希望佛菩薩能夠祝福他,能夠住世聽法,煩惱消除,業障消除。

他說:「尊敬的黃老師:感恩你!也感恩定弘法師請你繼續講《彙編》,末學發心學三年」,他發心要學《太上感應篇彙編》,「要將《感應篇彙編》唸三十遍」。太難得了!等於那一部大本的他要唸三十遍,「不過如果這一段期間」,他是發願要唸三十遍,「不過如果阿彌陀佛來了,末學就跟佛走」。

  這位陳居士,他真的是已經徹底放下了,他說:「如果這一生有人教我,就不會做了許多罪業和錯誤的事情」,他的意思是說:他聽這個因果,聽到這個佛法,太晚了。「如果有人早一點教我,就不會做了許多罪業、罪惡和錯誤的事情」。

  「末學心中只有阿彌陀佛和老法師,常想將自己剩餘的壽命供養給老法師;這一輩子只要能念好阿彌陀佛,努力改習氣,那就功德圓滿。」沒有錯,人生只要做對一件事情就好,其他的什麼都不要了。「心裡只有感恩、敬天愛人,有一天也許能夠徹底明白:原來所有一切眾生都是來度我的,常慚愧彌陀弟子陳@@居士」。他寫給我的信,我想他一定從《太上感應篇》裡面,領悟到很多道理。

  所以,我們在辦「生命教育研習營」的時候,我裡面就放了一個「高牆的春天」,「高牆」代表監獄。這位死刑犯的「人生最後一堂課」,他聽他的老師邱@@的最後一堂課,他要槍決以前上最後一堂課。

  他寫一封信給老師,因為他是他國中的老師,他曾經在國中偷摘人家的水果,被人家抓到,老師給對方兩百塊救了他,他從那個時候開始,對那位老師印象非常深刻、非常恭敬。

結果沒有想到,後來在監獄裡面,他老師又去那邊講課。他跟監獄裡面申請,他要聽老師最後一堂課,叫「最後一堂課」。他裡面怎麼講?他說:「心中有恨的人(就是這一位作者,死刑犯),是最可憐的、最痛苦的,恨就是把別人的錯誤拿來苦苦地折磨自己,最後毀了自己」。

  為什麼?因為人家欺負他媽媽,他媽媽有一點智障,是招贅的,他爸爸又不太懂事,所以人家欺負他媽媽,他就打對方。他說:「這種人生的智慧,可惜我從來沒有機會聽過,也不曾冷靜想過,我恨父母親被欺負,所以我反過來欺負別人,我的人生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的錯下去」。

  他聽完邱@@老師上課以後,他說:「那一天聽你講課的受刑人如果有一半」,他說:「不,如果有三分之一」,他說:「沒有,如果有四分之一的人,能夠把你的話記住,釋放自己的心靈,活得自由自在,平平安安地過一生,希望下輩子當你的學生」。

  他的意思是說:他聽了這個故事太晚了。那麼陳居士他這個信,我想他不晚,他已經得到聖賢的道理了,能夠有這一個悟處,有這一個覺性、自覺,這一生並沒有白走。我們還是祝福他:業障能夠消除,福慧能夠圓滿,阿彌陀佛!我們今天講到這裡,若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修行與生活座談會 第八十三集(國語) 視頻、文字
明 文字趣談
╭*★*╯借文字傳情,誰來言意?╭*★*╯
從象數到白話:萬年漢字發展簡史

TAG: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