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健身者談談學練太極拳的幾個階段【四】(李力行)

三、重意不重形階段

當動作基本上做到了松沉自然,化掉了拙力,開始帶動內氣連續不斷地運行,實際體會到了內勁和拙力的區別,可以逐漸過渡到第三階段。

這個階段是「鍊氣化神」階段,從前期的「周身相隨,內外一致」到後期的「穩固根基,充實內氣」,使內氣逐漸充盈,內勁逐漸增強,最終達到全身意氣鼓盪、周身一家(注19)、大小周天(注20)俱通、動作變得輕盈靈活、心神開始變得虛靜的目的,為下階段的意形合一作好準備。

這個階段一方面由於內勁愈來愈足,阻力感愈來愈強,動作和其幅度有受限制的感覺(所謂的盤架三層意境(注21));另一方面希望動作愈來愈輕靈、愈來愈舒展,即達到「外操柔軟,內含堅剛」的要求,這將造成一對矛盾。解決這對矛盾的關鍵還在於「放鬆」,但這裡重點要放在心神意氣的放鬆上,突出一個「靜」(注22)字。精神的放鬆可以促進肢體的放鬆,肢體的放鬆又可以反過來進一步促進心理上的平靜。心理的平靜還會使身體的內動感覺更加明顯,有利於內勁的增強,也為練習樁功打好基礎。由於此時動作的規範性已成自然,不必過多地關注它,並且已經達到了以氣運形、節節貫串的程度,貫氣也已習慣成自然,這就為從肢體放鬆過渡到心意放鬆和達到心靜創造了條件,只要堅持以意引氣,以氣領勁,以內勁支配動作,內氣和內勁就會逐漸增強,增強到一定程度,必定會使肢體和心意在新的水平(在內勁足、阻力感強的條件下)得到進一步的放鬆,使動作變得愈來愈輕盈靈活,心神愈來愈安定,從而從「渾勁」中練出「輕靈勁」來(「輕靈勁」是既有輕靈感覺又能圓活運轉的內勁14),達到輕靈、氣通和虛靜的「松靜」(注23)境界:

(1)輕靈:一舉一動處處全靠運用意識來支配而無絲毫拙力,每個動作的過程在意識引導下變為無數的一舉,開中寓合,合中寓開,動中寓靜,靜中寓動。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輕靈功夫自然會得到提高。

(2)氣通:通過長期調身、調息、調心的鍛煉過程,則會真氣充實圓滿,丹田內似有一氣球隨意念滾動,並帶動全身虛實變化。漸至大、小周天俱通。

(3)虛靜(注24):太極拳練到高深程度,則進入默然養心、凝神忘形、實中求虛、動中求靜的境界,此時,無需再注意各部位的要領和外形動作,只需使意念集中在求虛靜止,這樣會使精神得到更為寧靜的養息。

在這個階段,由於動作已完全由內勁支配,每一動作意、氣、勁三者的運行路線是「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22(只可用意,不可用力),而且處處體現出有掤勁。在身法方面,除了仍應注意保持立身中正和形體放鬆,審查形體、姿勢不要走樣外,一般已不再重點關注在一招一勢的姿勢上面了。

為了增強內勁,都要做到以腰脊為軸,做到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尾閭前送,命門後鼓。需要幾個方面的有機配合(初時難以同時兼顧,可按以下順序逐步做到,最後融會貫通):

(1)上肢:一般先從增強上肢的內勁開始,隨著肢體的放鬆,可通過意念沿手臂走向勞宮穴和五指(主要是中指),做到意到、氣到、勁到。

(2)下肢:進一步可以把意念注意到下肢。隨著動作趨向定勢,讓上身往下沉,同時注意圓襠,使氣沿著大腿下到腳掌的湧泉穴和足指尖。

(3)周天運行:進一步為了使氣能沿著大、小周天運行,要求注意身子的挺直,這可通過下肢下沉、上身通過百會穴往上頂,上下對撐,把身子撐直。

這一階段,練拳時動作要求逐漸做到「端引」(注25),即把動作一般練法的過程倒過來,做到進則「梢節領,中節隨,根節沉」,退則「根節抽拽,中節順遂,梢節要跟」(注26)23,只有端引才能做到真正的鬆開。端引是靠意識引導的,是練拳過程自然發展的結果,不能強求。

在這個階段,動作的速度宜先快後慢,快慢結合。慢練雖然有利於增強內氣,但在開始階段,動作慢時氣感不強,時斷時續,不容易體會怎樣調整動作才能增強內氣,不利於如何增強內氣的探索;動作快則容易產生氣感(象水中的阻力感那樣),讓氣感在動作的全過程儘可能地連續,有利於如何增強內氣的探索。練了一段時期以後,隨著內氣的逐步增強,氣感更加明顯、連續,動作的速度可以逐步地慢起來,到後來也可以快慢結合起來練,但仍以慢練為主。此時慢練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動中求靜」,培養形、神、意、氣的結合,追求虛領之勁。

隨著以上幾方面的逐漸熟練,就會逐步做到融會貫通、配合自如,逐漸做到周身一家。同時,隨著大、小周天的逐漸打通,還會出現舌底生津、酸麻感、熱流沿經絡運行、放屁等氣功現象。

自上一階段後期開始,練太極拳有時會出現手指抖動現象,後來甚至腳趾也會有所抖動(有人稱之為「手指跳舞」現象(注27))。這種現象開始時時有時無,到第三階段逐漸變為經常性的現象。這一方面是以意行氣時,內氣充盈,催動氣血運行,自然流注於指梢的結果,說明體內已經有內氣在運行;另一方面則說明經絡開通得還不夠,因而發生「跑氣」現象。隨著進一步的以意行氣,指梢的經絡將逐步開通,此時抖動現象會有所減少,甚至消除。但隨著內氣的進一步充盈,指梢經絡的開通程度顯得又不夠了,抖動現象會重新出現,如此循環往複。這種現象完全是自然、自發的現象,對待這種現象的正確態度是任其自然,既不要刻意追求,也不要有意抑制它。到了經絡完全開通了,全身變得輕靈以後,這種現象最終自然會得到消除。

在此階段,呼吸的細和勻也是主要要求之一。此時呼吸將會自然地和動作配合,只要稍加註意就行,不要去勉強追求。後期則要求和呼吸的密切配合,並要學會使用腹式逆呼吸。逆式呼吸的基礎訓練可參照吳自立的《陳氏太極拳拳理與經脈運行》一書中的有關內容。13第58-61頁

1.周身相隨,內外一致

這一時期內氣逐漸充盈,連續不斷(打拳過程中不會消失,收勢後慢慢使內氣匯入丹田),內勁逐漸增強,動作渾厚凝重,阻力感逐漸增大,以意駕馭形體,不再以形體為主,而主要以增強內氣、內勁為主。最關鍵的是氣沉丹田和腰脊的磨轉碾氣,使內氣源源不斷地由此發出和增強。為了增強掤勁,在練拳時,每個動作都可假想在相反方向有一根具有彈性的橡皮筋在阻礙行進,橡皮筋的阻力隨著每個動作的不斷行進而逐漸加大。

在前一階段,如身、手、內、外產生了矛盾,可以用調整身法的辦法去解決,使姿勢順遂,內氣貫通。在這一階段,就不許用調整身法的辦法去解決,而要求周身相隨,以內氣催外形。氣不到,外形寂然不動;氣一到,外形隨氣而動。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每招每勢,氣由丹田發起,內走五臟百骸,外行肌膚毫毛,運行周身而復歸丹田,纏繞往來,圓轉自如。動作以內氣為統馭,形成一個完整的運動體系。此時已做到了周身一家,每個動作都成一個整體,所產生的內勁都是整體勁。

通過這一時期練習,已經有了自我糾正的能力,可以脫離老師的指導而不走彎路。繼續深入研究,就可逐步進入奧妙境界。

2.穩固根基,充實內氣

所謂「穩固根基,充實內氣」,意思是指在上一階段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地扎穩下盤,以促使內氣的充實和飽滿。《拳論》云:「下盤穩固,上肢自然輕靈。」6所說的「下盤」,就是指身體的下半部分「腿」而言,靠腿的支撐力,以兩足為基礎,襠勁圓活自然、沉穩。

在這個時期的練習中,隨著練拳質量的提高,動作與呼吸必須嚴密配合。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此階段應該學會使用腹式逆呼吸(注28)21第8頁,24,它和通常的胸式呼吸不同,與醫學上的腹式呼吸恰恰相反。

到了後期,最好能配以站樁,站樁是練意、練氣、練神的重要手段,同時增強內氣和內勁,加強腰腿功夫,有利於向第四階段的過渡。站樁基本採取混元樁(注29),站樁時,要求在盤拳走架時的所有的勁法變化都要保留,但主要是以內氣運行來帶動4第25頁。站樁是靜中求動,也就是練精氣神,其中的動是指氣勢的動,是內勁的動,它是由意來控制的(可以名之為「意想拳」)。此時,還可以利用平時在散步、坐車、甚至躺在床上等時間來打意想拳,這樣就等於增加了練功時間和練功效果。但應注意,必須身體的鬆柔程度達到相當的層次、內勁有了一定基礎之後才能練習這種樁功,否則很容易出偏差。在站樁的起初階段,可能由於內氣的運行而引發身體的外動,對於這些外動不要追求。內功到了一定的程度,靜中求動的站樁時間甚至會超過動中求靜的盤拳走架時間。再到一個新的層次,則變得動靜如一了。

本階段開始時,在練拳過程內氣還時斷時續,先無後有,先弱後強,到了後期,內氣和內勁在強度上持續走強,內氣充盈而鼓盪,內勁強勁而有輕柔感;在空間上內氣流暢著全身,內勁有整體感;在時間上內氣和內勁自始至終、連續不斷地充盈著練拳的全過程。與此同時,意念放得又遠又廣,有天人合一、心曠神怡、渾身筋骨舒坦之感;動作有很強的外撐感和拉氣感,動作幅度(包括關節間骨縫的鬆開和韌帶的伸長)得到最大的開展,「先求開展,後求緊湊」14的要求此時將達到轉折點。當內氣和內勁練得比較充足以後,通過新一輪的放鬆過程將使各關節進一步變得節節貫串,從而產生輕靈勁,最後大小周天俱通,整個身體就會變得輕靈起來。此時形意已逐漸趨於合一,無需再注意各部位的要領和外形動作,逐漸進入了凝神忘形、實中求虛、動中求靜的虛靜境界。

拳藝到這個階段,要特別注意精神的放鬆,特別注意心靜,進步主要靠及時抓住練拳時不斷產生的新的感覺,並通過意念把它加強,變成持久化、經常化、穩定化。要不斷有新的感覺,必須長期堅持認真的練拳實踐,並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素養,更要有心去認真地感受和經常、反覆地琢磨和分析研究。要做到這些,所花的時間不是以日計算的,至少要以月計算,所以必須有耐心,有毅力。

問題徵答

注19.周身一家:「整勁的鍛煉方法,除了身軀的前進、後退、左右旋轉,以及兩臂的運動,都要運用兩足的蹬勁和貼地擰旋之勁來帶動外,還必須做到周身一家,節節貫串。也就是兩足底之勁來帶動兩胯,以兩胯之勁帶動全身及兩臂。足、胯、臂、手之間的勁,必須同時、同步。同時起勁,同時到點,不能有鬆動、間歇和時間差。使足底之勁,直貫手指或發勁點。這就是勁起於腳,周身一家的鍛煉方法。」15第3頁

「周身一家包含三個主宰方面,三個賓輔方面:腰脊為第一主宰,丹田為第一賓輔;喉頭為第二主宰,指掌為第二賓輔;地面為第三主宰,足掌為第三賓輔。

第一是腰脊與丹田之結合,氣來自丹田,蓄髮於腰脊。第二是喉頭與指掌的結合,喉頭一閉氣間,氣達指掌。第三是地面與指掌之結合,力由地起,足掌蹬地,由腳而腰而肩而臂,達於指掌。這三主三賓同時發動,內外一致,迅如雷霆,才能發出周身一家之力。」3第75頁

注20.大小周天:「周天功的運行路線和方向有多種提法,常用的幾種:

1.周天運行路線是從元氣產生後,由丹田降至會陰,由尾閭上行,沿督脈(後正中線)到鼻唇溝內側緣的齦兌穴,再用舌接入任脈,沿任脈(前正中線)下行入丹田。隨呼吸升降,周而復始。

2.第二種同第一種大致相同,只是得氣後先通帶脈(繞腰一周),待丹田充實後,再沿上述路線運行。

3.認為上兩種元氣運行路線是周天築基功,屬於小周天。此步完成後再行大周天,它的路線是在任督脈溝通後,在十二經脈中任何一經或兩條經脈有元氣運行,即為大周天形成。

4.認為在任督二脈交通後,元氣再按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運行。即肺經→大腸經→胃經→脾經→心經→小腸經→膀胱經→腎經→心包經→三焦經→膽經→肝經為一個周天,再到肺經,周而復始。

5.認為任督脈溝通之後,只要元氣通往全身某個臟器,就是大周天形成。

6.認為任督二脈溝通就是大周天形成,而小周天的路線只限於腹部前丹田(氣海),後丹田(命門),下丹田(會陰),神厥(肚臍)小範圍的運行才是小周天。

上述幾種,我認為一、二為多,有典籍可考,第五種次之。而第四種雖路線具體又有理論依據,但對初學特別自學者難度較大,不易為大多數人掌握。第六種提法小腹內行周天,可能為流派杜撰,無從查考。

這裡還須注意:行周天的方向,都是先由後(督脈)再向前(任脈),只有極個別的方法相反運行,也稱乾坤倒轉。」43

注21.盤架三層意境:「初練時,如身在水中,兩足踏地,動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層則如身在水中,兩足浮起,如泅者浮游水中,能自如運動。第三層則身體輕靈,兩足如在水面上行走,臨淵履冰,神氣內斂,不敢有絲毫散亂,此則拳成矣(此為郝為真先生所記)。」44第58頁

注22.靜:「太極拳中的『靜』,並不是枯坐不動的『靜』,而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以靜制動。所以學拳者,決不輕露於人,外示安逸,舉止從容,臨危不懼,量敵而進,待機而動。功夫高者,極靜極動,勢不可擋。初學者,應知道動靜的法則關係,以養心靜為主,學習心靜而形靜,形靜而內氣收,內氣收歸於靜,靜中有動,動則內先動,內動而外形動,內外結合,內氣與靜配合,行拳有序。」13第76頁

「太極拳的靜是生機勃勃的,是活潑潑的,是內勁盎然的,是要真正能產生動的,而且是不靜不動,小靜小動,大靜大動,那是很高的境界。……我們練太極拳講靜中求動,就是要通過靜,讓我們人身的許多潛在的功能自然調動起來,恢復出來。因此,靜中求動的工夫遠比動中求靜要複雜。……

靜中求動就是練氣化神的一個途徑。」4第152頁

「太極拳的靜有如下形式:安靜、平靜、寧靜、虛靜、定靜、真靜、靈靜,最後是清靜。……

太極拳講靜,講『以靜制動』,首先是要制自己的心動,……心先要安靜下來,這是指先排除外界的干擾,所謂『收心離境』是也。……

慢慢地我們的意能集中了,動的感覺逐漸減少,靜的體會逐漸增加,心裡就平靜了,心平氣和的狀態就產生了。這時就是心裡開始平靜,內氣開始和暢和順,有一種好像冬天曬太陽的懶洋洋和煦之感。這時候腦子裡也開始放鬆,什麼也不想了,感覺也很舒服,也不想做其他什麼事。……

再深入一點的狀態是寧靜。因為心平氣和了,腦子開始靜下來,很多雜念的沉澱排除了,人對周圍事物的感應範圍反而就隨之擴大。……這時候可以體會所謂『一志凝神,洗心滌慮』的境界。……

再往下,就進入虛靜的階段了。這個階段你有點感覺不到自己部分肢體的存在。比如說,好像兩隻胳膊沒有了,完全感覺不到了,開始恍兮惚兮、似有似無的一種狀態。……

定靜,是腦子裡有很多圖像的產生,我們都清清楚楚。比如一個風景、一朵花、一個動作的念頭,你都能把握住,定在那裡不動,你的意不轉移,也不走,那時就是定靜的狀態。……這時候,才開始講控制住圖像,逐漸控制了身體里開始產生的變化,……

真靜了,身體內部的氣血流動,內勁運行,……此時你松的條件越好,感覺到身體越來越柔軟,才能開始體會到你是不動的,但是身體裡面有東西動,外面沒有東西動。這時身體裡面的動就越來越明顯,……

到了靈靜的狀態,我們的情緒得到調整,精神得到安寧,身心都得到鍛煉。由此接著往下,到了靈靜的狀態,才能體會到老子所說的『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我們說太極拳動靜如一,就是說真正到了靈靜的階段,……

太極拳講靜的最高階段還是清靜,這就是老子所說的『清靜,為天下正』。到這個階段,是要動靜二相皆不著,渾渾穆穆,連靜的境界也完全不去求,這時候就是真正見到『自性』了,這也就是六祖慧能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靜,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4第20-24頁

注23.松靜:「松靜──是在靈活之上保持全身放鬆的精神狀態。愈松靜愈能達到輕慢圓勻。這是進入太極拳境界的要領。」3第73頁

「太極拳講究松靜為本,返璞歸真,動中求靜,復歸無極。太極拳最後且最高的追求就是『求虛靜』。在這裡,動是因,靜是果,動是手段,靜是目的。」45

注24.虛靜:「求虛靜,是太極拳架走向高級階段的鍛煉法。所謂求虛靜,就是實中求虛,動中求靜的意思。初學時,凡蹬足、擰足、運勁、發勁等都是實實在在地在蹬、在擰。然而練到一定程度則應盡量用意不用力。活步中的明勁,也應改為暗勁。當然,必要的用勁還是少不了的。特別是動步時的後足底蹬出之勁。不用力只是指加強意念。這就是實中求虛。

在運勁中,要悉心體味空氣對手、對足、對全身的阻力。要有空氣的氣流如水般輕輕從皮膚表面摩擦而過的感覺。這樣專心一致地鍛煉,自然心不外馳,從而可達到動中求靜的境界。」15第1頁

注25.端引:「什麼是端引呢?以出手為例,一般的練法是由肩到肘到腕到手指即由根到梢把手推出去。這樣練肌腱是緊張的,關節是閉合的。端引是把這個過程倒過來,用手指尖把胳膊引導出去。出腿時用腳趾尖把腿引導出去。以頭領導全身,所謂『虛領頂勁』。這種端引是靠意識引導的。」16第100頁

注26.前(梢)節、中節和根節:「以一身言之,頭為上節,自咽喉至丹田為中節,由大腿至腳趾為下節。以腿言之,胯為根節,膝為中節,足為梢節。以手臂言之,肩為根節,肘為中節,手為梢節。」44第67頁

「練拳之初,應以放長筋骨、鬆開骨縫為第一要義。特別是要松肩部和腰胯。所謂『松肩沉肘』,是說力不可聚肩部,要將力移至臂部肘前一節,由肩而臂,臂而腕,由腕而形於手指,從而力舒筋長。進則『根節要沉,梢節要領,中節要隨』,退則『根節抽拽,中節順遂,梢節要跟』。此為太極拳用勁法則。

根節沉則肩松,肩松則肘墜,墜肘則形成坐腕,反之,坐腕又利於墜肘,墜肘又利於松肩,松肩又利於根節沉。所謂『節節貫串節節通』。此時,著力於腕部,進則掌心外吐,手心手背分離,內勁自出,退則掌心內含,手心貼手背,指掌力自生矣。如根節不沉,容易探身,所謂『探身易遞肩,遞肩身形變』。」23

注27.手指跳舞現象:「在演練拳架時出現手指自動現象,完全是自然、自發的現象,是在身心極度放鬆後,尤其是手掌掌心空松、手指節節放鬆後,內氣充盈、以意行氣,內氣自然流注於指梢,催動氣血運行的結果。如全身僵勁未摧,只是少數部分身軀肢乾的放鬆,特別是手掌、腕、指關節都沒有放鬆,是不可能出現上述手指跳舞現象。……事實證明,只要你能做到全身關節的節節放鬆,練拳時純以意念指揮運行,就一定會出現『手指跳舞』現象,不是有無問題,只要全身徹底放鬆了,僵勁去掉了,以意行氣,這一手指跳舞現象也一定會在你身上出現。」46

注28.腹式呼吸:「自然呼吸有兩種:一是胸呼吸,以胸部的起落進行呼吸,一是腹呼吸,以腹部的起落進行呼吸。……胸呼吸不好,它壓迫心臟,而且肺活量不大。它不利於內臟活動,容易產生內臟病患的現象。」 腹呼吸也分兩種:「順呼吸──吸氣時腹部隆起,呼氣時腹部收縮。……逆呼吸──與順呼吸相反,吸氣時腹部收縮,呼氣時腹部隆起。順呼吸練熟後,再練逆呼吸。這時膈肌已經強韌,肺活量已經增加之後才能進行的呼吸方法。不要忙於追求逆呼吸而用力憋氣,憋氣則反而有害。到膈肌能自由支配其鬆緊上下時,再練逆呼吸。逆呼吸能使肺活量得到較大的增加,而且能使內臟受到類似按摩的作用,增強內臟抗病能力,以增強體質。」3第54頁

「『腹式逆呼吸法』……吸氣時,小腹內收(橫膈)上升,相應的吊襠,胸部含,項部著重虛領,舌尖上頂上齶。呼氣時,舌尖下頂下齒齦,小腹外放(橫膈)下降,襠部落松(吊襠與落襠,都是用意),提肛(用意收縮肛門),拔背(胸椎三至五椎的部位。與含胸一樣,用意不用力),頂勁(頭頂百會穴部位,以意導氣,化神於此,並使頭頂平,與虛領相適應),沉肩(這樣使頭部陽氣從上往下降)。」39第6頁

注29.混元樁:「站式:兩腿分開,距離為一腳長(或如肩寬),兩腿微屈(不必超過大腿屈平),上身要求如坐式,重心在腳掌,兩手舉起如抱球,臂力不足可稍低於口。這樣站立不動,能堅持多久即堅持多久,臂腿酸疼即是增長氣力,但也要有休息。

坐式:坐在凳子上,上身正直,全身放鬆,頸不僵直,兩肩下沉,胸部內含(不挺胸),腰向後松(腹不前突),兩腳分如肩寬,腳尖向前(不向外分成八字),手置膝頭,腳跟離地(不穿緊而硬的鞋)。這是練氣功的基本外部要求。

外部要求:兩眼平視,但不見物(不注意),而不聞聲。口中牙合而不咬,舌尖抬起抵上顎,並不時在唇齒之間攪舌頭,使出唾液,分口咽下。呼吸聽其自然。坐穩後,雙手端起,如抱大球,手高不過口,手指略分,指不用力。臂酸時可放下休息一會,然後再端起。心平氣和,全身松靜,多注意精神是否安靜,並察查全身內外之松靜狀態,如有不適,應即調整放鬆。」3第53、52頁(網路轉載)

推薦閱讀:

貴為天子的皇太極為何娶倆寡婦為妃
陰陽卦序的重大發現與《太極立體圖》的發明 | 中華周易協會官方學術網站
陳有芹釋解陳氏太極技法108勢
「靜」是太極拳的本源
中國太極網

TAG:健身 | 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