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沒有白走的路,放手「試錯」才能讓孩子內心更強大

環顧四周,我們可以看到各種父母陪伴孩子的狀態——有智慧的、焦慮的、包辦的,也有自由的、隨意的、懶惰的。

就如遊樂場里一種再常見不過的場景:縱橫交錯的攀爬網上,一堆小朋友掛在上面,要麼摸索著怎麼爬得更高更遠,要麼就掛在那裡原地不動,再有就是試探著爬一下,便不再繼續前行。如果這些娃的爹媽們都在旁邊,我們就會聽到以下各種聲音:

「寶寶真棒啊,都爬那麼高了,手腳抓穩注意安全呀。」(安全防護、給予自由)

「寶貝加油啊,腳踩在這裡、手抓到這裡,對,那邊不好爬,往這邊爬。」(都按我說的辦,就不會錯)

「寶寶小心啊,都爬那麼高了,快下來吧,再爬小心要摔下來了。」(不做不錯,規避出錯風險)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因為一顆愛孩子的心,我們會發出各種聲音。同多數父母一樣,我們總希望孩子走最正確的路,不走彎路不犯錯。但這樣的希望,對孩子真的好嗎?

不敢「試錯」,我們剝奪了孩子什麼?

從孩子1歲半開始,當他有了足夠的安全感,便開始進入了自主探索期——他們會懷著極大的好奇和熱情,堅持自己邁出嘗試的步伐,很多父母阻礙孩子成長、試錯,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的。最鮮明的標誌就是各種「不可以」——不能這樣,也不能那樣,不停打壓孩子向外探索的觸角。

有時候,因為不捨得孩子犯錯、受挫,我們便處處替孩子做決定、教導最「正確」的做法、承擔不該承擔的責任。

小到吃飯,媽媽/奶奶喂,因為怕孩子吃不多、長不好,結果發展到不喂不吃,孩子自己不知饑飽;孩子做題目,在還沒有充分思考、嘗試之前,便被教導應該怎樣才能做得又快又好;婚戀找對象,父母替孩子著急,到年齡了還沒有男女朋友……

但是習慣了接受父母指令的孩子,在外界的指令突然消失後,就會變得手足無措,缺乏應有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然而,這還只是表象。

總是被教導最「正確」方法的孩子,因為總是走在直線型的「捷徑」上,最容易淪陷為要求事事「完美主義」,這才是對一個孩子人格的最大挫折。

完美主義,在哈佛大學的著名課程《幸福心理學》中,被定義為「一種充斥在我們生活中的對失敗的失能性恐懼,尤其是在我們最在意的方面。」

完美主義從A點到B點的認知和情感模型,是直線式的,對現實中存在的各種彎路難以接受,不能接受修整和偏離;完美主義者只有一條路,沒有偏離,沒有進步,沒有自發性,一旦為失敗所困,便會只專註於失敗,導致低自尊人格,並傷害人際關係。

勇於「試錯」,孩子可以收穫什麼?

聽過這樣一則故事:朋友去一位美國老師家做客,老師家不滿3歲的孩子正用一把鑰匙笨拙地插進鎖孔中,想要打開卧室的門,可是由於身高和協調性都不夠,怎麼也打不開。這位朋友想過去幫他一下,卻被老師阻止了。老師說:「不要去打擾他,讓他自己先犯些『錯誤』吧,琢磨一會兒總能把門打開的,這樣他就再也不會忘記怎樣開門了!」果然,孩子折騰了很長時間,終於把門打開了,他開心地拍起手來。

孩子不斷「犯錯」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和自我完善的過程,家長只是靜靜地陪伴、等待、欣賞就好。

假如不給孩子提供這樣的機會,他們會變得懶惰、不敢嘗試,或過於依賴於父母。更重要的是,孩子不犯錯就不知道什麼才是錯,也不會知道改正錯誤的方法,以及要改正錯誤的原因。

在《幸福心理學》中,也曾提到追求卓越和完美主義的不同。失敗並非是好事,若能好好利用已發生的事情,將其看成一種機遇、一種學習的經歷、一塊墊腳石,那麼所謂的失敗、試錯,對培養適應力與完善人格將有重要作用。追求卓越的人,會學習利用種種試錯的機遇,就算有所偏離,有所中斷,但也會有休整,進而變成可持續成長。

放手「試錯」,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一對父母看著孩子正在錯誤百出地做遊戲,卻坦然地袖手旁觀。有人問他們為什麼不指點一下孩子,他們說:「不用啊!犯錯誤也沒啥,他們的悟性都要從錯誤中得來。這麼快就告訴他們,生活還有什麼樂趣?」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著各方面的需求,包括失敗後重整旗鼓獲得的滿足感。放手試錯,培養孩子的「悟性」才是真正的目的。

1. 給孩子自由,讓他自己選擇他喜歡做的事情,後果讓孩子來承擔,當然前提是孩子在安全的範圍內。

孩子的錯誤分兩類:一種是原則性錯誤,孩子無力承擔後果的,父母必須立即糾正的,要幫助孩子守住道德和安全底線;另一種則是孩子能夠自己處理的,如:如何適應環境、應對困難等,對於這類,父母應該給孩子勇氣去嘗試、體驗並克服。

2. 結果固然重要,過程中的努力也同樣可嘉,試著去獎勵孩子在過程中的努力與付出。

失敗容易帶來挫敗,無論成人和孩子,都會本能地追求直線,所以我們更要看到過程中的努力。我們可以引導孩子,獎勵他付出的努力、他的勇氣和無畏失敗的嘗試。

3. 為人父母放下自己的包袱,放棄扮演孩子人生道路上的「清障工」的角色。

該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就要敢於放手讓他們去大膽地想、大膽地做、大膽地試,不要因為他們做不好、易出錯誤就越殂代皰,更不能因為他們一個天真的想法犯了錯就橫加指責、直接干預。

只要有利於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就應該允許並鼓勵他們犯一些「天真」的錯誤。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逐漸培養起從失敗走向成功的自信,並擁有更強大的內心。

特別喜歡一句話,世上沒有白走的路,共勉。

作者簡介:凝目

二級心理諮詢師,在媒體日常工作與養育男孩的道路上努力平衡著。

迪樂姆是個溫暖的港灣,在這裡,孩子的各種特點都被接納,各種需求都被看到。孩子的成長是長期和多面向的,希望為人父母,能保持心內的澄明,看到每個孩子的全部,而不只是分數和「別人家的孩子」。希望迪樂姆能陪伴我們和孩子共同成長。

— END —


推薦閱讀:

薩特 | 內心貧乏和感到自己無用, 促使我抓住英雄主義捨不得放下
如果內心的愛走不出去,別人的愛也進不來
這樣純凈詩意的畫面,總能喚起內心莫名的感動!
總有些曾經,直抵內心

TAG:孩子 | 內心 | 強大 | 沒有 | 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