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將帥為何喜歡收養義子?
我們去關帝廟,會看到關帝塑像背後站立的兩員大將,一個是貼身保鏢周倉,一個是他最器重的兒子關平。——這兒子也是關羽收養的義子。
古代的將帥大多喜歡收養義子。分析其原因不外乎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宗法社會,人和人的親密程度是靠血親或姻親維繫的。在殘酷的戰場上,這種關係就更為重要,所謂「上陣父子兵,打虎親兄弟」,自己的兒子是最放心的。可是一個人生育能力有限,就是廣納妻妾,也不可能太多,而且不可能一一養活。朱元璋生了幾十個兒子,已經是很了不得了。況且這些兒子要麼年齡太小,要麼有可能是個紈絝子弟,不能堪當大任。尤其是軍旅中,死人的事情是常有的,讓自己的親生兒子冒著生命危險衝鋒陷陣,老爸有點於心不忍。亂世用「物競天擇」的規律給篩選一遍,而那些亂世中能倖存的孤兒呢,在十分惡劣的環境中長大,生存能力極強,這樣的人,完全可以培養成擔當一方大任的將軍。他們父母早亡,四處流浪,只求能有口飯吃,苟全性命而已。又因為受盡了顛沛與欺凌,對別人給的恩惠格外感念。一旦被某個頭領收為義子,大多會誓死效忠。後人評價元末頭領廣收義子,是「以為將帥之儲備,或為監軍。皆看中其忠誠度」。
認乾爹、收義子在中國傳統社會裡,是很普遍的現象。實際上是將沒有血親關係的人用「擬血親化」、「准血親化」的方式固定下來。比如說過去農村裡,兩家人相處很好,那做好朋友不是很好嗎?不行,朋友關係太不靠譜了,總覺得不太牢固。要麼就對個娃娃親,你家閨女許配我家小子。如果雙方沒有條件結成兒女親家,怎麼辦?那就認乾親吧,你家孩子叫我乾爹,兩家就有了虛擬的血親關係。——好像不這樣做的話,那種投緣的好朋友關係就會不穩定,叫人放心不下。
朱元璋廣收義子便是這個道理。讓那些被收養的孤兒,為自己賣命,光給他們恩惠還不夠,必須有父子的名分。——這就是為什麼朱元璋讓外甥都改姓朱,按著朱家輩分起名「朱文忠」。這外甥本來就夠親的呀,外甥半個兒呀。可是外甥畢竟是外姓人,讓他成為義子,不是顯得更親密嗎?——沐英、何文輝原來叫朱文英、朱文輝,大明建立後因勞苦功高,皇帝特賜恢復原姓。恢復原姓在皇權時代,是莫大的殊榮,說明給他光宗耀祖的機會了。
但「義子」畢竟不是自己生的,戰爭中讓他們領兵打仗沒必要像對親兒子那樣擔心安危,朱元璋義子在革命尚未成功時犧牲的不少。而那些九死一生活下來的義子呢?天下一統後,又擔心他們能力太強、功勞太大,危及自己親兒子的江山。李文忠在朱元璋的功臣中,列第三,僅次於徐達、常玉春,自己又有皇帝義子加外甥的這層關係,可他非常低調。他死後,他的兒子李景隆還是捲入了朱家叔侄的江山爭奪戰。先是帶領南軍,奉表哥孝文帝之命,北上討伐表叔。等表叔朱棣的部隊打倒南京城時,又反戈一擊,開門投降。
義子平安,父親從朱元璋起兵,戰死後,平安被朱元璋收為養子,驍勇善戰。靖難之變,率軍與燕王戰於白溝河,差點俘虜了燕王朱棣。朱棣即帝位,懷恨在心。永樂七年(1409年)三月,朱棣巡北京。快到達北京的時候,翻閱百官前來朝拜的奏章,看到平安的名字,對左右曰:「平保兒尚在耶?」平安聽到後,知道皇帝不想自己活著,為了子孫考慮,便自殺。永樂帝看到這個干兄弟倒還知趣,命令平安的兒子襲了父職。
沐英是眾多義子中下場最好的。他很早就去守邊疆,遠離了宮廷鬥爭,得以免禍。馬皇后死時,他哭到嘔血的程度。幾年後太子朱標又死在朱元璋前面,他又傷心大哭,因此得病去世。早年他在朱元璋帳下,乾爹要求嚴格,動不動就處罰這些義子,全靠慈祥的義母馬皇后和仁厚的大哥朱標說情,減輕處罰。對一生依仗的兩個親人的死,從親情來說,哀慟是自然的。另一個因素大約是以後朝廷里少了兩個可以維護自己的重量級人物,對乾爹朱元璋的暴戾,義子們恐怕比天下臣民了解得更透徹。別看沐英已經開府建衙、威震西南,可還是害怕喜怒無常的乾爹。
推薦閱讀:
※好有愛!一隻猴子收養流浪貓當寵物(圖)
※娛樂圈中收養孤兒的明星,最後一個卻養女和養父結婚了
※狗狗為報恩,走了整整5公里,主人被其感動終被收養!
※16年前她好心收養被棄女嬰,16年後女兒的一句話讓她如雷轟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