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攻克申論80分 | 敲開申論之門——申論概述

關注微信公眾號:hnhtjy,回復「高分」即可獲取2017國家公務員考試高分秘籍一套!

敲開申論之門

●學●習●目●標

1.準確深入認識申論

2.熟知申論考什麼、怎麼考

3.了解申論閱卷規則和閱卷過程

申論概述

一、申論是什麼

申論的通俗解釋即「申而論之」,但是這樣的解釋估計還不能完全解答考生的疑問。那麼,申論到底是什麼呢? 我們就從最直觀的角度去為大家講解申論。

從最直觀的角度看,對「申論」的解釋莫過於從字面上去探求了。中國文字博大精深,從古到今經歷了幾千年的演變,其含義也有些許的變化,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從文字本身的原初意義入手,結合其現代內涵,我們也能從中發現申論的真諦。

首先,「申」字。《說文》中是這樣解釋的:「申,束身也」,曹植在《洛神賦》中就有「申體防以自持」的用法,在這裡,「申」字取「約束」之意。對照這一意思,我們可以看出,申論考試中也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這一用法。我們知道,申論試卷通常是由三個部分構成的。一是注意事項,二是給定材料,三是作答要求。注意事項中,有對閱讀和作答的時間限制,也有對作答用筆等的限制;給定材料給出了題目的作答範圍;作答要求則對所出問題分別提出了要求和限制。

由此可見,「申」字在現在依然還有「約束」之意,具體而言,在申論考試中我們會受到「注意事項、給定資料、作答要求」的約束。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申」字也有了更多的意思。比如,在申論考試中,還可以做「引申」之意。也就是說,在作答客觀題,也就是小題的時候,主要答案信息點都是從材料中引申來的。

其次,「論」字。《說文》中有「議也」之解,現在則通常解釋為「分析判斷事物的道理」。在申論考試中,涉及需要分析議論事物道理的題目通常為寫作題,而寫作題基本上都要求大家寫議論文章。我們知道,議論文的核心則為「論點」,那麼,論點主要從哪裡來呢? 在申論考試中,我們不能憑空想像,而是要依據所給定的材料去發現論點所在,並在此基礎上展開分析和議論,最終形成文章。所以,論點的來源離不開材料,找論點的過程也就是從給定材料中探索發現的過程,所用到的方法為「申」,而針對論點展開議論的過程則為「論」。

因此,申論這兩個字分別代表了申論考試中的兩大類題型。客觀題主要是「重申不重論」,而主觀題是「重申更重論」。以上我們主要是從「申」和「論」字本身入手,結合申論的考試特點,對申論進行了簡單的解釋,使大家大體知道了申論考試到底是什麼。那麼知道之後,申論該如何備考呢? 接下來將為大家做詳細介紹。

二、申論考什麼

在這節中,主要為大家介紹兩個部分的內容,一是申論大綱,二是申論思維。

(一)申論大綱

機關工作人員通常應該具備多方面的素質和能力。就申論考試而言,它作為為機關工作選拔人才的一種考試科目,主要考察的是考生是否具備該工作所需要的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貫徹執行能力以及文字表達能力。如果考生具備相應的能力,便可以考相對高的成績,反之就可能考不好。那麼,我們應該怎樣才能具備這些相應的能力呢? 當務之急是先要了解這些能力分別都提出了哪些要求,這樣,我們才能有針對性地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

1.閱讀理解能力

閱讀理解能力———要求全面把握給定資料的內容,準確理解給定資料的含義,準確提煉事實所包含的觀點,並揭示所反映的本質問題。

閱讀理解能力,顧名思義就是閱讀和理解的能力。要求全面把握給定資料的內容。主要說的是需要對給定資料進行整體把握,如果只看一個材料就盲目下結論,可能就會偏頗地理解給定材料的真實含義。因此,只有全面把握全部給定材料之後才能準確理解命題者的思路與意圖。

準確提煉事實所包含的觀點。在申論材料中有一種非常普遍的材料類型,那就是事實性材料,也就是案例。考生看到這種類型的材料之後,絕大多數情況是不能直接去摘抄的,需要進行提煉加工,看清楚事實到底是在說什麼,弄清楚命題者想要通過這些事實告訴你什麼樣的觀點。如:

【2012年國考省部級材料6】某媒體報道:當前醫療領域,個別醫生不講醫德,「開單提成」收受醫藥產品銷售回扣的現象屢禁不絕。更有甚者,將病人視作唐僧肉,不從病情出發,多開貴重藥品,動輒做「CT」、上「核磁」,徒增患者負擔,為小團體牟利。另有報道指出:在教育界,也有一些學校出現少數教師借補課、家訪、排座位、安排班幹部等事務,公然收取好處的現象。某市一中學給學生家長每人寄了一封信,在信上學校劃定了20本名著,要學生到「指定書店」購買。很多家長認為,學校給指定的書店打廣告,個中原委令人生疑。還有個別領導幹部忽視自身的道德建設,出了事故,主管領導極力隱瞞事實真相者有之;面對群眾的質疑,搪塞推諉者有之。還有些幹部利欲熏心,玩弄數字遊戲虛報功績,甚至大搞損害民生的「政績工程」,希圖換來個人的升遷。

該材料就是典型的事實性材料,用了三個例子來介紹三種社會現象,總結起來分別是:醫德、師德、官德有問題。而在給定資料中只有「醫德」這個辭彙是直接可以抄到的,剩餘兩個辭彙則是通過對給定資料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礎上,並且結合第一個詞而提煉出來的規範性語言表達,並揭示所反映的本質問題。換句話說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裡面強調的「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同樣以上面的材料為例,在提煉出「醫德、師德、官德」這三個詞之後,我們需要進一步分析,看看這三個辭彙之間有什麼共同點? 通過進一步理解之後,我們知道這三種現象都是在各自的領域中沒有盡到自己的職責,歸納為「缺乏職業道德」。

值得注意的是,閱讀理解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礎,在申論考試的任何一個題目中都需要能夠熟練應用此種能力。在申論考試中,主要通過概括題來重點考察考生該能力的掌握程度。如:

【2016年國考省部級第一題】閱讀「給定資料2」,概括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們所關注的若干問題,及其所給出的具體建議。(15分)

要求:全面、準確、簡明,不超過200字。

2.綜合分析能力

綜合分析能力———要求對給定資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內容、觀點或問題進行分析和歸納,多角度地思考資料內容,作出合理的推斷或評價。綜合分析能力主要下設分析題型,值得注意的是,分析題主要考察的是閱讀理解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具體要求如下:分析,主要是針對給定材料所反映的現象、觀點、特定事實等進行深入剖析。多角度,主要可以從兩方面去理解。一方面,可以理解為從特定事實的四大要素去展開分析,如表現、原因、影響、對策等進行對一種社會現象或社會問題的分析和歸納;另一方面,可以從社會問題的幾個角度去分析,如主體(政府、企業、媒體、民眾),利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制度(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環境(自然地理環境、社會思想環境)等多角度對某一特定事實進行全方位的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斷和評價,基於對特定事實的全方位分析的基礎上,對某種社會現象、觀點或者事實進行符合邏輯的推斷或者評價。如:

【2015年國考省部級】新技術的使用能否突破社會結構的屏障,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根據「給定資料2」,談談你的看法。(20分)

要求:(1)觀點明確,有理有據;(2)論述全面,語言簡明;(3)不超過250字。

【2016年國考省部級】T縣政府出台的規定,引發了社會熱議。請你分析引發熱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0分)

要求:全面,準確,簡明。不超過150字。

3.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

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要求藉助自身的實踐經驗或生活體驗,在對給定資料理解分析的基礎上,發現和界定問題,作出評估或權衡,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或措施。每一種能力都會對應一種題型,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主要對應對策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依然是一種能力的疊加,對策題主要考察的是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要求藉助自身的實踐經驗或生活體驗。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是在提出問題的時候要求考生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和生活體驗,把給定材料中那些隱含的問題找到;二是在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時,並不是所有的措施都可以在給定資料中找到,有的時候需要考生根據問題再聯繫實際進行反推,進而得出最終的措施。在對給定資料理解和分析的基礎上,發現和界定問題。這句話主要表現的還是閱讀理解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的精髓。理解了材料並且對一些事實性和數據性材料等進行分析,最終透過現象抓住問題的本質,並且最終能夠根據問題的輕重緩急作出明確地界定。如:

【2010年國考地市級材料2】W 市今後怎樣發展,怎樣建設「宜居城市」,引起社會的極大關注。很多市民認為,這裡的城市建設年年上項目,名氣越來越大,收入肯定越來越多,前景應該看好。一位計程車司機說,十年前W 市還破破爛爛的,現在真像個大城市了,來這兒旅遊的人很多,錢也好賺了。記者問他:「你們就不擔心人多了,這裡就不再清靜了嗎?」這位司機說:「掙不到錢,怎麼生活,光清靜有啥用?」

這段材料是一個事實性材料,主要描述了記者和計程車司機之間的對話,通過對話我們可以感受到計程車司機的話是不太正確的,似乎出現了某些問題,但是又沒有可以直接抄到的關鍵詞,這時候就需要考生結合實踐經驗和生活體驗對其進行理解和分析,然後作出界定。如計程車司機說:「掙不到錢,怎麼生活,光清靜有啥用」,在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掙錢和清靜之間,計程車司機認為掙錢是更重要的。而「掙錢」和「清靜」這兩個詞都不屬於規範的語言表達,這時候就需要考生們結合自己的知識經驗用規範的辭彙進行替換,經過分析之後我們知道,「掙錢」是和經濟收入有關的,而「清靜」是和生活環境有關的,所以進行替換之後就成為了:在經濟收入和生活環境之間,計程車司機認為經濟收入比生活環境更為重要,而計程車司機在這裡可以看做是W 市的部分市民,所以在結合了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經驗之後我們就把問題界定為:部分市民認為經濟收入比生活環境更重要,他們的環保意識不正確。

4.貫徹執行能力

貫徹執行能力———要求能夠準確理解工作目標和組織意圖,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則,根據客觀實際情況,及時有效地完成任務。貫徹,主要指貫徹國家的方針政策、指示等。執行,主要指採取一定的行動,在法律法規的指引之下完成相應的任務。聯繫到整個申論大綱,有效的閱讀理解是貫徹執行的基礎,解決問題是貫徹執行的目標,文字表達是貫徹執行方案外顯的途徑。其本質還是考察解決問題的能力,只不過特彆強調了對策的具體性和可行性。要求能夠準確理解工作目標和組織意圖,主要是說要清楚領導交給自己的任務與目標,採取正確的方法,及時有效地完成任務。貫徹執行能力主要下設公文寫作題。如:

【2014年國考地市級】「給定資料2」中心理援助專家團提議開展「火紅綢帶心理援助行動」,假定在某次救災工作中,救災指揮部據頂採納這個提議,請你結合「給定資料2」,以專家團的名義給參與救災的各界人士寫一份倡議書。(15分)

要求:(1)內容具體,指向明確;(2)語言生動,有感染力;(3)不超過400字。

5.文字表達能力

要求熟練使用指定的語種,運用說明、陳述、議論等方式,準確規範、簡明暢達地表述思想觀點(或要求對事件、觀點進行準確合理的說明、陳述或闡釋)。指定的語種為現代漢語。說明、陳述、議論是三種解釋和論述論點的方法。準確規範、簡明暢達地表述思想觀點,這裡的思想觀點指的是考生自己的觀點,這一觀點也就是命題者的命題思路與意圖。如果二者能夠高度吻合,則一定能夠取得高分。文字表達能力主要通過文章寫作題來測查。如:

【2016年國考省部級】「給定資料3」引用了《論語》中的話:「不學禮,無以立。」請以這句話為中心議題,聯繫社會現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35分)

要求:(1)自選角度,見解深刻;(2)參考「給定資料」,但不拘泥於「給定資料」;(3)思路清晰,語言流暢;(4)總字數1000-1200字。

(二)材料思維

通過申論是什麼和考什麼的介紹可以看出,申論中的重點和難點都是給定材料。在2009年及以前的舊大綱中其實介紹得更為清楚:申論材料通常涉及某一個或某幾個特定的社會問題或社會現象。筆者為大家整理了近九年來的國考申論主題,如下圖所示:

現在的申論材料所反映的主題依然也如此,其宏觀範疇逃不出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這五個方面。只是現在申論材料中事實性材料越來越多,可以供考生直接抄的信息點越來越少。另外,材料和材料之間的排列組合也變得更加雜亂無章,對考生的閱讀理解來說是增添了不少難度。那麼該如何去理解材料呢? 這就要從給定材料的特定事實說起了。材料中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通常都表達了一個重要主題,我們可以稱之為特定事實。

了解一個特點事實,需要從四個方面著手,分別是表現、原因、影響、對策。

表現:也就是事實,並且是已經發生的事實,也可稱之為結果。一般來說,事情的結果分為好和壞兩個方面。好的結果可稱之為成績,反之稱之為問題。

原因:針對結果/表現而言,促使結果產生的因素。

影響:結果帶來的後續影響,分為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兩種。

對策:解決問題的方法、措施。

知道了材料中隱含的主題,那麼考生該如何在看似「亂七八糟」的材料中找到清晰的主線呢?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申論考試中有三大主體是值得注意的,一是命題者,二是考生,三是閱卷者。命題者把命好的題目拿給考生做,而由閱卷者去評分。而作為考生來講,如果知道了命題人主要問的方向,同時又清楚閱卷者對答案的要求,那麼考生需要做的就是針對要求作答就可以了。因此,最重要的是需要考生能夠把握住命題的方向和閱卷的要求。要想在申論考試中準確把握考試的脈絡,取得好成績,重點需要知道材料是如何來的。材料的發展方向和脈絡又是什麼,有句話說得好———「得申論者得天下」,現在我們把它變化一下——「得材料者得申論」。那麼,應該如何去把握給定資料呢? 筆者將從以下幾個維度來為考生揭示其本質。

1.申論命題原則———主題先行

申論考試主要考察從事機關工作的能力,具體而言就是在工作中該如何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申論考試主要就是模擬機關工作場景來考察考生是否具備公務員的基本能力和素質的考試科目。

而申論材料本身就包含了特定事實的各個方面,在命題之前,命題組專家會根據近年來發生的熱點和國家的發展方向來選擇當年申論考試的主題。其主題主要來源於國家發展的五個方面: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隨著十八大的召開,提出了五位一體的科學發展理念。筆者簡單的為大家舉例說明命題的過程:

第一步:在命題中,命題組專家在充分討論分析之後,確定今年考試的主題主要為經濟建設方面。

第二步:根據國家的經濟發展方向,黨中央和國務院一直強調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由此可見,經濟發展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佔有重要地位,而我國的產業結構還以傳統的加工製造業為主,這是屬於工業發展範疇的。同時,我們知道,農業是工業發展的基礎,糧食市場是基礎市場,因此農業的穩定就有助於促進工業的發展,從而共同推進經濟發展。因此在這樣的分析之後,可以進一步確定當年考試的主題是經濟領域的,跟產業結構和糧食生產有關。

第三步:申論材料的構成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理論性材料,二是數據性材料,三是事例性材料。理論性材料主要分為國家和學者:國家方面,主要是國家領導人的講話和政策文件中的表述;專家方面,主要是專家的觀點和文章。數據性材料主要是對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或社會問題進行說明及描述。事例性材料主要有國內和國外的事例,其性質有成功和失敗。成功需要我們借鑒經驗,而失敗則需要吸取教訓。命題專家會根據第二步中確定好的主題去選擇相應的材料。

到此為止,材料還不是考生最終看到的,為了加深閱讀的難度,考察考生的閱讀理解和邏輯思維能力,因此在材料選擇好之後,命題者會對材料進行加工整理,主要使用兩種手法:

1)顛倒順序法

本來命題專家在選取材料之前,已經把材料的構成和具體內容分析得很清楚了,如上文所說的產業結構和農業生產,在具體的材料中考生可能會發現,一個給定資料中可能即出現產業結構方面的信息,又出現糧食生產方面的信息。而下一個給定資料有可能只出現糧食生產方面的其中一個小點,在另外的材料中又看到了這兩個主題的具體內容。總之就是把邏輯很清晰的材料進行打亂,提高閱讀的難度。

2)刪減關鍵詞法

申論材料中會有很多例子、數據等,有的從中可以直接抄到信息點。

如:在國家取消農業稅,實行轉移支付後,一些農村行政村出現經費短缺。據貴州省委政策研究室對全省1480個鄉鎮的統計匯總表明,無外債鄉鎮僅有58個,佔3.92%;鄉鎮債務在50萬元以下的有385個,佔26.01%;50—100萬元的319個,佔21.55%;100-200萬元的381個,佔25.74%;100-500萬元的263個,佔17.8%;500萬元以上的74個,佔5%。這個例子中的第一句就是關鍵信息,考生找到抄上就可以了。

而在有的考試中,為了增加對能力的考察難度,就會刻意把關鍵句刪掉,只留一個調查顯示、統計表明或者例子,希望考生自己能夠提煉出事實所包含的觀點,達到對能力考察的目的。在使用這兩種方法對材料進行加工整理之後,一篇完整的材料就呈現在了考生面前了。

2.把握材料邏輯———逆向思維

在得知了命題的過程和思路之後,大家在一定程度上已經知道了材料的構成和內在關係,那麼在拿到一份申論材料的時候,大家就可以從微觀著手,去思考命題人的思維,也就是說命題人為什麼會安排這麼一個理論材料和事例材料在這裡,想要表達什麼意思呢? 這些材料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 只有通過這樣縝密的思考,才能更好地發現材料的思維和材料的主題,進而更為準確地找到命題人「埋」在材料中的得分信息點。

推薦閱讀:

八字命理概述(圖)
中國詩歌發展概述(一) 先秦時期
【復行吳哥窟】--概述
唐詩 宋詞概述
邊境牧羊犬的餵養概述

TAG:申論 | 概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