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從竹品如人到人品如竹
06-15
竹無青松之雄偉,無牡丹之富麗,無桃李之嬌艷,以其挺直秀逸、不亢不卑之姿,成為詩人畫家的詠物。竹有詩情畫意,更有高風亮節。鄭板橋詩云:「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直白了竹的本性。蘇東坡妙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坦陳了竹的精神。鄭板橋竹品精緻,竹風悠雅更是獨具匠心。 板橋愛竹畫竹,為官做人更是竹的情操。他廉政愛民,具有竹一樣的氣節。乾隆七年,44歲的鄭板橋先後就任山東范縣、濰縣知縣。在深入民間體察民情之後,給其弟鄭墨的信中曾說過:「天地間第一等人,只有農夫」、「織女,衣之源也;牽牛,食之本也」。表明了他對農民的推崇。後來他創作了《道情十首》,描寫漁翁、樵夫、和尚、道士、寒士、乞丐的生活,通俗易懂,廣為流傳,表現了他對生活在社會底層人的理解和同情。到濰縣上任時,正遇災年,他賦詩描繪饑民流離失所、賣兒賣女的慘狀,揭露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反映出貧苦人民的辛酸苦痛,鞭撻了惡人。他給山東巡撫的一幅清竹畫,留下「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的千古絕句,表達對民間疾苦關切之深。揚州作家丁桐說:「這首絕句是板橋山東為官十二年的主題歌。」在那「一任清知縣,十萬雪花銀」的封建社會,當了12年知縣的鄭板橋,去官離任時,僅用毛驢三頭:一騎坐書僮,一騎馱書籍,一騎自坐,兩袖清風,一貧如洗,囊橐蕭然。而他離任前做的最後一件事,就是全部燒毀了過去放賑時饑民的借券。清官關愛民眾,民眾敬重清官。去濰之日,萬人空巷,十里相送,「百姓痛苦遮留,家家畫像以祀」。 板橋竹性篤實,作風紮實更是深得人心。他勤政安民,具有竹一樣的氣度。憑鄭板橋的才幹,在彈丸小邑的山東范縣當個七品縣令,其實遊刃有餘。然而他深知從政的艱難、縣官的責任,絲毫不敢鬆懈。他勤於理政,寬以待民,稍有閑暇,便察訪民情。巡視時,不鳴鑼開道,也不用「肅靜」、「迴避」的牌子。夜間出巡,通常只帶兩個衙役在前引路,打的燈籠不署官銜,只寫「板橋」二字。有一年春節期間,板橋外巡,見一戶大門對聯是「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便關照差役予以救濟。打開門詢問,此戶果真「缺衣(一)」、「少食(十)」。對民間訴訟,鄭板橋總是細緻審理,息事安民。在范縣,有兩農民訴至縣衙,鄭板橋細問緣由,得知二農民所飼養的耕牛相鬥,一牛被戳死。板橋認為兩牛相鬥,主人均無過錯,勸導後判了八個字:「活牛共使,死牛共剝。」兩農民滿意而歸。板橋辦案也並非一味調解,遇有恃強凌弱的訟爭,則扶正壓邪,伸張正義。在濰縣,板橋微服私訪時,遇一寒士,得知其由雙方父母作主,自幼與某縣吏之女定親,且與該女青梅竹馬,兩情甚篤,而今男方家道中落,女方父母嫌貧愛富,意圖賴婚,訴狀投至縣衙。板橋回衙後,該縣吏送銀拜訪,以求對此案曲為周全。板橋收其銀,將其女收為義女,並稱將為之擇佳婿,縣吏感恩而歸。板橋私問此女意見後,以義父母名義將此女許配給原先訪問過的那位寒士,用縣吏所送之銀作為陪嫁之資,使有情人終成眷屬。乾隆十八年,板橋去官歸里。據《揚州府志》載:板橋墩離濰之前,「無留牘,無冤民」,「先後任兩個縣縣令12年,獄中無犯人者數次」。 板橋以竹為友,以民為伴更是路人皆知。他德政惠民,具有竹一樣的氣質。乾隆十一年春,鄭板橋來到濰縣上任。濰縣雖比范縣繁華,由於屢遭自然災害,先是海水倒灌、疫病流行,繼而十月未雨,後又連陰兩月,疫、病、旱、澇交替成災。赤地千里,顆粒無收,數十萬百姓啼飢號寒,掙扎在死亡線上,甚至到了人吃人的地步。板橋目睹慘狀,沉痛地寫下了《逃荒記》、《還家行》、《思歸行》等無限憐憫災民的詩篇。鄭板橋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是詩人更是縣官,他狠下決心為濰縣人民辦成兩件大事:面對春荒,鄭板橋毅然決定開倉賑災濟民。衙中有人勸阻,提出「擅開官倉,戴烏紗帽的要擔待罪名」。板橋回答:假如輾轉申報,百姓不知會餓死多少!如果降罪,由他一人承擔。開倉賑災,救活了萬餘人。秋天又是水災,鄭板橋捐出自己的養廉銀,通過捐廉代輸的辦法,代納賦稅,再由災民具結借糧。雖然俸銀有限,饑民太多,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愛民舉措令人感動。乾隆十三年秋,鄭板橋倡導捐資修城,帶頭捐資三百六十兩白銀,在他的影響和勸導下,邑中士紳紛紛出資,加上行業公捐,共集資近萬兩。當年九月,招募流散災民,以工代賑,修築城牆,用五個月時間修好了可以防水、防盜的城牆。饑民參加修城,保存了勞力,防止了流散。竣工後,參加修城饑民又投入了春耕生產,遇上一年風調雨順,獲得了豐收。濰縣人民感謝他開倉賑災、捐資修城的行為,建鄭公生祠,永作紀念。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滿漢全席秦艾德?
※心胸狹隘怎麼破?
※女人品位著裝,20條黃金法則!
※作為一名穆黑被其他穆黑坑害是一種什麼經歷?
※面相口訣劉恆註解,看鼻子知道人品二
TAG: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