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形象引世界議論 美智庫研究「憤青」
連續幾天高規格的紀念五四運動及慶祝青年節的活動,不僅把中國對這一代青年人的關注推到了一個高潮,也吸引著近年一直留意這個世界最大群體之一的外媒目光。這個相當於歐洲總人口一半的年輕群體,近年來在國內外紛紛被戴上不同的頭銜:從「被溺愛的一代」、「草莓一代」、「鳥巢一代」,令西方擔心的當然還是跟「民族主義」有關的「憤青一代」。不過,國際上越來越多的人把中國青年視為推動世界前進的正面力量。在幾天前的研討會上,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甚至打出了「理解中國『憤青』」的主題。旅居日本的中國問題專家庚欣對《環球時報》說,這一代青年是中國近代以來最具國際標準的一代人,但他們也得承擔中國向世界大國邁進過程中遭遇到的各種苦痛及磨鍊,「任重而道遠」 仍將是這一代人的座右銘。
中國青年愛國主義受關注
今年青年節是揭開中國現代史的五四運動90周年紀念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總理溫家寶分別與名校學生直接交流,4日中國高層領導人還出席了紀念五四運動90周年大會。中國的這一系列高規格活動引起了國際媒體的興趣,許多媒體將焦點放在「中國青年的愛國主義」上。日本《讀賣新聞》網站5月4日報道稱,中國正在引導期待祖國更加強大的年輕人增強愛國心。在2008年四川大地震和北京奧運會中,眾多中國青年加入到志願者行列中來,流汗工作,並揮舞國旗反對國際上的批評聲音。這些年輕人的做法被認為與五四運動一樣,表達了強烈的愛國情緒。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網站5月4日刊登了一篇題為「理解中國『憤青』:未來會怎樣?」的消息,介紹該學會桑頓中國研究中心4月29日主持召開的有關中國青年的研討會。文章說,中國「憤怒的青年」,不論是「對中國還是對外部世界都成為一種挑戰性現象」。這些青年男女經常使用互聯網和其他渠道來公開表達他們的政治觀點。該文章說,「超民族主義和反美情緒在20世紀90年代末就在中國青年中產生,如今更是廣泛傳播,這與20年前的中國青年一代形成鮮明對比」,是什麼令中國「憤青」興起?他們具有多大的代表性?他們日漸增強的影響力將對中國未來的政治軌跡和外交政策產生何種影響?文章稱,該學會舉辦的這次研討會是為了探求中國社會這個獨特群體的特性,西方可能如何觸發中國「憤青」的激進反應,以及「理解中國年輕一代」會有何好處。
這次研討會邀請了谷歌全球副總裁李開復、美國前白宮亞洲政策資深主任李侃如、《紐約客》專欄作家奧斯諾斯等人。李開復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這些青年人心中的力量其實是正面的,因為他們的出發點是愛國的,是希望有更大透明度的,但是表現出來的行動有時過激了一些。因此應該想辦法讓這些人更好理解世界各地的情況,使他們理性地分析各種事件。
「美國之音」5月1日引述亞利桑納大學戰略媒體與公共關係專家吳旭的話說,這一代中國青年生長的環境給了他們一種非常強的自信,這種自信以及重新對自我的認知是前幾代年輕人所沒有的。「西方對中國的抨擊,跟他們油然而生的驕傲感覺是非常對立的。加上這批年輕人在找尋自己個性過程中整個國家也面臨重新定位的過程,所以荷爾蒙的生髮加上整個外來的不公平造成一種憤怒的感覺。」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賈慶國對《環球時報》說,「憤青」並不能代表目前中國的青年一代,它只是部分人情緒化的觀點被網路放大了。對於西方輿論對中國青年一代的關注和擔憂,賈慶國認為,這很正常,因為對於一個崛起的大國來說,青年一代決定了其未來的內外政策,青年人怎麼想,對他們來說至關重要。賈慶國認為,對於一個國家的青年一代來說,國家日益強大,很多人引以為豪,這是很正常的。中國青年一代正常理性的愛國主義正在上升,他們越來越平衡地看待問題,思考自己國家與外界的共同發展,追求人類共同的價值。
更有活力也更現實的一代
近一段時間描述中國青年一代的其他方面特徵的文章也頻頻在許多國家媒體上出現。加拿大《環球郵報》5月4日的一篇文章稱,今天中國的年輕人對過去的事情「不感興趣」,而是津津樂道於中國今天經濟的繁榮、政治的強大和國際地位的提高。文章認為,中國當代青年和幾十年前的那代人相比,對物質富足的追求慾望更強烈,而對精神層面的追求則相形見絀。文章說,相比前輩,今天的中國年輕人更聰明,更有活力,但也「更現實主義」。
英國《經濟學家》雜誌日前的一篇報道稱,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愈來愈深地融入全球化,中國民族主義的崛起不僅受政治、也受經濟和文化的影響。現在的「80後一代」吃比薩餅、漢堡包,穿NIKE,看NBA和歐冠,也用iPod。在全球化過程中,中國對自己文化主體的焦慮愈來愈強烈,所以需要在相當程度上擁抱民族主義,因此這一代年輕人「是最國際化的一代,也是最具愛國主義的一代」。
德國《世界青年周刊》5月3日報道稱,西方曾指望把「網路自由」和「性解放」作為攻佔中國年輕一代人的武器,但現在顯然讓他們失望。德國《基督教日報》最近一篇題為「中國年輕人的偶像」的文章說,在社會急劇轉型的中國,青少年們的偶像世界也同樣讓人眼花繚亂,各種明星數量之多和興起速度之快讓「粉絲」們無所適從。但只有一個「明星」在中國是超越代溝的---毛澤東。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傳媒學教授安德斯·鮑威爾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西方對中國青年的關注一直都沒有間斷過,其中最為外界所熟知的,便是「中國民主化出現在第幾代身上」這一問題。鮑威爾說,西方關於中國青年的結論隨著時間的推移一直在發生變化,如在本世紀初,許多人稱中國剛剛長大的第一代獨生子女為「被寵壞的一代」和「經濟的一代」,即除了自己和金錢,對別的都不關心。不過近幾年,特別是2008年中國舉辦北京奧運會以來,中國青年原來的形象被徹底顛覆了。中國新一代青年的「內憂外患」
美國《新聞周刊》5月2日的文章稱,在經濟蕭條的今天,全世界都渴望中國救市,中國自己也希望通過擴大內需提振經濟,而最關鍵的一環卻握在中國年輕一代手裡。文章稱,和祖輩相比,年輕一代更敢於花錢、尤其敢於利用信用卡提前消費,他們熱衷戶外活動,並具有國際新穎的消費潮流,如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等。不過,文章也擔憂地稱,經濟危機造成畢業生和青年就業的巨大困難,顯然抑制了本應最有希望消費群體的消費能力和慾望。文章認為,中國刺激內需計劃成效如何的關鍵所在,是能否讓青年對自己的前途具備足夠的信心。
美國《僑報》1日報道稱,在五四運動90年後的今天,國際風雲急劇變幻,昔日的現代化已被當今的全球化所取代,而昔日之帝國主義已為當代之資本主義所掩飾,但中國青年的內憂外患猶在,「只是內憂已經變成了一胎化政策的深度社會影響和畢業即失業的就業危機,外患則是不斷翻新的中國威脅論以及一場美國危機、全球買單的金融風暴」。
德國東亞研究所中國問題專家格日清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儘管國際更關注中國青年的政治情緒,但和中國對世界的衝擊一樣,中國年輕人對世界的衝擊將首先來自經濟領域。根據最近麥肯錫諮詢公司公布一份報告,中國的富人比美國和日本的富人年輕20歲,其中高達80%的人不到45歲。而且,年輕人正在不斷地進入中國新的產業領域,年輕企業家不斷湧現,並擁向世界。
中國青年一代得承受磨鍊
實際上,各國青年近年來都受到關注。在日本,青年不僅是一個「代際」概念,而且被視為與日本的歷史傳統、價值判斷等各種規範相抵觸的另類。許多人在向外國人說明日本的「常識」等時,常常加上一句補充說明:「現在的年輕人除外」,意為年輕人不守規矩是常見現象。
在英國,國際民調機構YouGov不久前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接受調查的4000名出生於上世紀80年代的英國年輕人,90%在年滿21歲時成了「負翁」,其中20%負債高達1萬英鎊。這些青年除了繼續借新賬還舊賬外,只能回家「啃老」。更令西方人擔心的是,西方的年輕人對國家越來越漠不關心。英國政府近日計劃推出一項新政策,要求所有年輕人在畢業之際宣誓效忠女王和國家,以加強對年輕人的愛國教育。英國首相布朗還表示要採取更多措施強化英國公民的國家榮譽感和歸屬感,但不少英國年輕人卻反對這一計劃。
2009年以來,法國不少大學校園裡突然空蕩蕩的,許多學校罷課已經持續了幾個月,東南部格勒諾布爾的幾所大學從去年12月至今沒有複課。法國現在的青年是有史以來學歷最高的一代,但失業率是法國平均失業率的3倍。近來一些法國媒體把這些青年稱為「絕望的一代」,稱他們已對未來感到幻滅,無法融入社會。在一個電視訪談節目中,很多法國大學生把今後就業的目光轉向了海外。該節目把這種現象稱之為「逃離」。
日本JCC新日本研究所副所長庚欣認為,今天中國青年,是自近代以來,最具「國際標準」---離國際主流社會最近且利益關聯最重的一代人,也是最開放、最自由的一代人。他說,這一代青年與西方發達國家青年有極大共性,知識結構甚至娛樂愛好也大致相同。但不同之處在於:中國青年正處於社會體制轉型的關鍵時期,他們不僅享受著改革開放帶來的發展成果,也得承擔中國處於向大國邁進以及初級發展階段的各種苦痛及磨鍊。「任重而道遠」仍將是他們的座右銘。獨生子女、應試教育、就業難關等,是這一代青年人必須面對的國情現實,他們需要的是樂觀、勇敢、創造、務實的精神,去克服自身的弱點,這不僅是這一代人的命運,也決定著中國乃至世界的未來。因為占人口最大多數的中國青年仍將是世界青年中最積極的力量。
北京青年文化交流協會會長馮松青認為,在如今開放的環境下,現代青年在經歷了諸多大事件後,會更充分意識到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中國青年一代是改革開放受益的一代,他們的責任意識應該進一步增強。(●本報駐美國、加拿大、德國、瑞典、日本記者 溫燕 陶短房 青木 雷達 喬生●本報記者 王娜 崔寅●陳一)
推薦閱讀:
※清凈看世界,歡喜過生活
※60款世界最美的月季,愛花者請收下!
※一個曖昧在自己情感世界裡的女人
※100歲了還跳舞! 這位澳洲奶奶驚艷了全世界
※50部世界名著中最經典的那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