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法師:老子道德經心聲(三)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儽儽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絕學無為」、「絕學無憂」,《永嘉大師證道歌》第一句是「君不見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都是直指超越二元對立的世界。「絕學無憂」,「學」包括體證「無為」的世界,如果你真的到達無為、無學世界,超越二元對立,就是解脫自在。「絕學無憂」後面的幾句經文,就是敘述二元對立的世界。「唯之與阿」的「唯」就是人家巴結的那些好話。「與阿」的「阿」就是惡言、憤怒,也就是好聽的話跟不好聽的話,「相去幾何?」到底相差多少?如果用音頻、音譜解析,是差不了多少,都是一些聲音、符號而已,但是眾生很容易被「聲塵」轉走,成為境界的奴隸。
如果能夠不論別人是如何的批評或是誇讚,你都能夠讓它穿流而過,不會被那些境界牽引,所以「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老子希望我們要超越善、惡的二元對立,但是眾生就很在乎,認為這個是絕對的善、絕對的惡,善人跟惡人就不可以兼容,包括漢賊就一定不能兩立。事實上,善跟惡都是眾生從「自我」的好惡標準去界定,於是「順我則是,逆我則非」,你所界定的是非、善惡,事實本質實相上未必是如此,眾生不要有如此僵化的觀念,如果超越二元對立來看,「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真正的解脫者是要超越二元對立,老子也希望我們能夠超越二元對立,但是「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落入在世間,還是必須接受世間法的一些規範。耶穌就是沒看到這句話,都直話直說,結果很快就被判罪。舉個例子,像前一段期間在非洲一個國家,有一位婦女發生婚外情,結果被國家法令把她判死刑,而且又要被眾生用石頭丟死,於是世界一些人權組織就前來聲援,認為這樣太過嚴苛、不公平。國家制定出這樣一個戒律,在國家裡面要不要遵守?
在世間法方面,還是要兼顧。如果眾生能夠容許,他們真的很喜歡過著洒脫自在的人生,但是眾生都認為心目中的偶像大師,「怎麼可以…」。假設有一次沒有預先告知,看見心目中的偶像大師穿著一件短褲,你對他的印象就會打折扣。「原本你在我們心目中樹立一個很好的相,奇怪!你怎麼穿著短褲在那裡晃來晃去呢?」現在假設我是住持,沒辦法!眾生就是要看那個相,白天我就穿起「戲裝」,但是如果有因緣可以自在,他們都希望能夠回歸自然,就是「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因為眾生界定很多的是非道德標準,都是從自我的好惡標準去界定框框,一些解脫者希望能夠純真如實的展現,但是有時候不得已,還是要兼顧世間人的眼光。
「荒兮其未央哉!」宇宙的真理實相是如此浩瀚,「未央」就是因為沒辦法完全讓大家徹底了解,無邊無際的非常深奧,「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自我剖析、自我表白,一方面也是自我解嘲,「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眾生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快樂,「如享太牢」吃的又是山珍海味,「如春登台」都好像很快樂。事實上,解脫者看到眾生的快樂是表層的,在內心深層裡面還是憂悲苦惱、不安。
解脫者重視的是內心、心靈方面,老子說「我獨泊兮其未兆」我是這麼蠢蠢的,別人看不出我是身懷無價之寶,眾生沒辦法看到他的智慧、內心的寧靜、能夠解脫自在,眾生看不到他展現出來「如嬰兒之未孩」,就像小孩一般的純樸純真,因為他是超越二元對立的世界,來到一體世界,眾生不太容易了解,因此無法了解到他的心境。
「儽儽兮若無所歸」眾生看他像是一個沒有家的人,「若無所歸」就像是沒有家的人。事實上,真正的智慧者、解脫者不會很富有,往往都是淡泊名利。佛陀本身也是如此,他到處在遊走弘法,所有的財產就是在他身上而已。解脫者跟眾生不同之處在哪裡?「若無所歸」的「若」,第一個階段是處處無家。
但是有兩種人:一種是眾生、凡夫,找不到究竟涅盤解脫界的家,所以是處處無家,於是內心不安、若有所「失」。另一種是空虛,不知道涅盤界的家在哪裡,找不到涅盤界的家,不知究竟皈依處,於是眾生的內心不安、是苦的。
一個解脫者是處處無家,然後又處處家。眾生是處處有家,表相上好像有個家,但是事實上內心裏面卻是處處無家,因為你的苦、不安。解脫者外表像是處處無家,但是內心是處處有家,整個法界都是內心歸依處的家、涅盤界的家。
所以,一個是內心的苦、不安,一個是大安心、大自在,如果從外相來看,佛陀的外表上就像乞丐,到處遊行、到處托缽;老子看起來是窮苦落魄,莊子也是一樣窮苦落魄,雖然在外表看他們好像處處無家,但是事實上他們是處處家、處處安心自在,就是「儽儽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一般眾生好像很富有、金玉滿堂,在物質上好像都擁有很多,「而我獨若遺」都是兩手空空、家徒四壁。這是一種形容,佛陀與老子也都是這樣。「我愚人之心也哉」像是愚人之心,眾人是無法了解。一般眾生也沒辦法真正知道,我講出來,大家都笑我笨、笑我傻,因為我所講的跟一般眾生講的,是不一樣的。但是一般眾生所講的,我又不喜歡講,所以「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和光同塵,跟眾生同流,但是又不合污。
「俗人昭昭」一般人眾生大家都很棒、很厲害、很有所成,能夠顯露鋒芒、衣錦還鄉。「我獨昏昏」看起來沒什麼成就、沒什麼信徒,人家供養的也很少,就是這麼的「昏昏」。人家法師外相看起來就是很威嚴,你看起來卻是一元槌槌「昏昏」的,老子講「我獨昏昏」外表看起來就是沒什麼特殊。
「俗人察察」一般眾生都像是很聰明、很會分辨是非,「我獨悶悶」好像沒有跟別人分辨是非,眾生以為我不懂是非、好壞,這是老子的自我解嘲、解析。一般人不了解、誤解他,眾生都很會分辨是非、好壞,很厲害、都很會分辨。「我獨悶悶」這也好、那也好。
「澹兮其若海」解脫者的一個特質,像是一個波浪溶入大海裡面,他的心胸當下跟整個海洋一起脈動,跟整個世間溶為一體,所以「飂兮若無止」。因為我們也是溶入法界,心與空相應,外相隨順緣起。因緣到哪裡,就到哪裡,也就是隨風飄、隨順因緣,與風、與法界溶為一體。
「眾人皆有以」一般眾生大家都很有成就、很有作為、很厲害、也都很有所成,「而我獨頑且鄙」宗族長者都取笑我很笨、沒什麼成就,而我又堅持理念、真理實相,一般人看我是這麼的頑固,「獨頑且鄙」又是堅持他的道風,不隨世間世俗之流而變通。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我跟一般人就是不一樣,一些大師、法師講出很多眾生很喜歡聽的法,而老子所講的這些,眾生不是不喜歡聽,不然就是聽不懂。所以,真正的智者就是「自古聖賢多寂寞」,但是他們內心的世界卻是非常祥和寧靜、解脫自在。為什麼呢?因為「貴食母」我珍貴的地方就是能夠跟整個法界大自然溶為一體,知道自己生從哪裡來,我最後回歸到哪裡,當下跟整個法界溶為一體,整個天地父母就是我的父母。「而貴食母」就是類似耶穌所講「我就是上帝的兒子」,跟整個法界就是溶為一體,沒有那些苦、不安,但是眾生看不到,因為眾生就是有「自我」。
眾生都在展現自我,處在我是、我能、我慢的世界。但是一個無我、無私的人,體會整個道、大自然的真理實相,展現出來的也是無我、無私的質量。一般的宗教師讓你越修越厲害,能夠滿足你的「自我」,然後「為學日增」。老子講「為道日損」,佛陀講真正走在解脫道上是要斷我慢、斷除十個結,返璞歸真體證到「無我」。一般的宗教師就是要讓你滿足「自我」、滿足你的所需,而真正的解脫者引導你真正返璞歸真,體證「無我」、做到「無我」。真正的「無我」,才會跟整個法界溶為一體,來到不生不死的世界。
-第21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孔『德』之容」一個真正體道、悟道而行道的人,也就是真正得道的人,他所展現出來的言行舉止是怎麼樣呢?「容」就是他所展現出來的外相、言行舉止。「惟『道』是從」因為他是體道、悟道而行道,展現出來的必然是「與道合一」,與法界是一體的,跟整個大自然的脈動是一致的,是配合著大自然的韻律「無常法則」在運作,就是「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中間的一段經文是老子在詮述「道」,再具體解析、詮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對佛陀而言,是把「涅盤、無為、空」界定為「無為法」,這是甚深極甚深,必須體證到相當深之後,才能了悟什麼叫做「空」。佛陀講「先知法住智,後知涅盤智」。老子對「空」及「道」有更深入而具體的詮述與解析。老子講「『道』之為物」,其實就是在詮述「空」的特性,為什麼佛教講「『空』能夠生妙有」呢?這一段經文就是在解析「『空』能夠生妙有」的深義以及「『道』之為物」。
「惟恍惟惚」要具體拿出一個形相來證明,要拿到實驗室來讓你看,實在不容易拿出來。因為「道」是無形、無相、無色,「惚兮恍兮」在似有若無的情況之下,「其中有象」竟然可以發現在這整個「道」之中卻「有象」,能夠含容現象界的一切。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在「道」似有若無的情況之下,卻「其中有物」,含有著一切的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在無比深奧的「道」之中,在無比深邃的「空」之中,裡面卻是充滿著「精」。在整個無比深奧的「道」之中、「空」之中,它是充滿著能源。「精」就是能源,「其精甚真」能源是真實的存在,不是虛幻、不是想像。「其中有信」為什麼能夠讓我們確信呢?因為能源是會慢慢凝結、濃縮而轉換出星雲,然後再轉換出日月星辰、太陽系、山河大地。
老子為什麼說「道」能夠生萬物呢?「道」到底是什麼呢?包括說佛教所講的「空」,為什麼「空」能夠生妙有?「空」是什麼?什麼是「上帝」?為什麼上帝能夠創造一切?如果沒有具體了解,會把「上帝」變成超級人格化的一個人,這樣就不了解真正的「上帝」是什麼?事實上,只是所使用的名詞不同,但是內涵所代表的深義都相同。老子對這方面的解析,拿捏的非常精準又深入,把很難解析的「道」及「空」,又慢慢詮述出來。
不要以為「道」是很抽象的,認為在日常生活中找不到「道」,就設法想躲到深山裡面苦修,在深山裡面觀身心的五蘊,才能夠悟道、得道。事實上,觀五蘊身心是讓我們的身心寧靜之後,慢慢打開智慧眼去看到整個法界實相。如果在這裡找不到「道」,到他方世界一樣找不到「道」,在台灣找不到凈土,到他方世界也一樣找不到凈土。
在中國是比較重視修道,把老子奉為太上老君、太乙真人,結果又把老子塑造為一個偉大的神,把目標朝向修練成如同老子一樣不生不死的神仙。事實上,老子的本意不是這樣,如果還把目標朝向老子身上求道,就表示還看不到「道」。
有些人很認真在修道,雖然也被推崇為一宗的創始人、甚至被尊稱為「宗主」,但是看到他們的身心所展現出來的樣貌,還是那麼的緊、那麼不安。「身心的緊」就表示他還沒有真正得到「道」,還不知真正的「道」在哪裡?如果真正得「道」的人,一定是心開、安詳自在。一個人的身心綳得很緊,卻自稱修練的道行很高,這些都要予以保留。因為真正得道的人是很安詳、自在洒脫的。
所以,「道」不是抽象的,也不是努力修行之後才產生的,「道」本來就存在,只是心靜下來,打開智慧眼去認清、了悟真理實相,這樣而已。《心經》講到「無所得」,無得亦無失。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以現在天文學家而言,從有宇宙開始到現在,「自古及今」啦!「其名不去」大自然的「道」、「空」、虛空,還是永遠存在,整個法界、宇宙都還是存在。不管再怎麼生生滅滅,「空」、「道」還是依然存在。一個太陽系的爆炸、毀滅,或是銀河系的相撞、毀滅都是一樣,「道」與「空」還是依然存在,所以「自古及今,其名不去」。因為它是永恆的存在,如果一個人真正能夠得道、悟道,也會跟整個天地、整個宇宙一體,來到真正不生不死的世界。
「道」是永恆的存在,能夠「以閱眾甫」養育萬物,老子說「『道』生萬物」,能夠生萬物、又能夠長養萬物,一切眾生、一切動植物,包括你、我、他,都是來自於「道」,而且當下、現在也都浸泡在「道」之中,沒有一分一秒離開過,當下也都承受整個「道」的養育。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我怎麼知道現象界生生滅滅的總源頭,以及生生滅滅的現象,然後提綱挈領掌握到那些綱領呢?「以此」因為我現觀整個法界的真理實相,然後了悟,體道、悟道而行道,不是在經典文字堆裡面鑽研才悟道的,是如此現觀整個現象界的一切之後,才大徹大悟。這裡的經文也解析「道」的特徵。一個真正體道、悟道的人,必然是展現出「道」的特徵,還有佛教所講的「『空』能夠生妙有」、「『空』又能夠起妙用」。
老子的《道德經》,如果要用化學公式、科學理論、邏輯模式去推理,真的是無法理解。如果以很僵硬哲學式的思考,也沒辦法了解老子的哲理、沒辦法看懂。一般邏輯的推理方式是:若A代表:是的、白的、對的、福,B代表一般眾生所認為的:非、黑、錯、禍。以一般邏輯的推理方式及科學角度去解析、分析,A跟B之間的關係是相反的、不等於,認為這兩個是並行線、不會交集,甚至是相反的並行線,A不會等於B,對就是對、錯就是錯。
如果頭腦觀念是很僵化的,就會認為「對就是對、錯就是錯、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福就是福、禍就是禍、凶就是凶、吉就是吉…」一般眾生就是這樣。但是老子所觀察之宇宙人生實相卻不是這樣,他所看到的A跟B之間,是有很奧妙的關係。A會慢慢演變到B,B又會慢慢演變成為A,這之間是沒有絕對的。如果以邏輯推理方式,用僵硬的公式去解析,是沒辦法解開的。
老子所講述的,是超越一般哲學、心理學層面。為什麼A會漸漸變成是B呢?A是白天,有可能慢慢演變成黑夜,又會慢慢黎明而變成白天…,整個現象界實相,黑夜跟白天之間,是沒有一個明確的界線界定,像我們現在的黑夜,慢慢會變成明天,黎明、白天…的一個演變過程,其它的現象也是一樣。
-第22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老子講「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依」,整個人世間的現象也是這樣,要靜下來去看。有時候你認為是得到了,但是得到未必是好;有時候你認為是失去了,以你以前的觀念認為失去了,你就會很痛苦。但是失去也未必不好,「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整個法界是很微妙的,能夠了解這些,才能夠看得懂老子常常都是從一般眾生的思維負面角度切入。要能夠了解到老子的哲學思惟模式,「曲則全」一個人能夠接受得了、忍受得了委曲,也就是身心能夠柔軟,才能夠成全大事業。
「曲則全,枉則直」「枉」就是受到人家的冤枉也沒關係,能夠包容眾生的無知、眾生的批判,也都無所謂。具有如此柔軟的心胸,以及無限包容的胸襟,表示你的智慧是相當高深,這樣講話及做事就可以正直。如果受到人家一點批評,就在那裡跺腳、跳腳,在那裡抱怨、牢騷,甚至痛哭、到處喊冤,到包青天那裡去告狀…!如果你承受不了那些委曲、冤枉、侮辱,你的個性就會變得比較急躁,所以「曲則全,枉則直」。
「窪則盈」「窪」代表谷地、低洼的地方,一個人能夠虛懷若谷、很謙虛,「盈」就是你的人生會漸漸不斷的充實,智慧會不斷的開展、成長,整個生命都會不斷成長、開花。所以,要做到全啦!直啦!盈啦!前面的功夫能不能做得到?
「敝則新」「敝」就是一個人能夠接受自己的臉黑、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不足,能夠反觀到。能夠接受自己是個完整而不是完美的人,你的生命才會不斷的很新鮮,「日日新,苟日新,又日新」如果你是一個要求完美的人,生命會過得很緊、也會很苦。一般眾生想說:「奇怪!我求完美怎麼不對呢?」如果你要求完美,包括家庭裡面有四、五十坪,但是就是要做到一塵不染,東西一定要放定位,如果有人動了位置、沒有歸位,於是就生氣、看不過去,你的心閑不下來、靜不下來,你的心是不會自在的。
如果考試總是一定期求一百分,你的人生會綳得很緊、也會過得很苦,所以有一句話:「生平無大志,但求六十分就好」可以就好啦!然而不是說做事情就不認真。如果你一直求完美,有些方面反而一直著重在支流末節。一個真正能夠洒脫自在的人,他是掌握提綱挈領、掌握核心。為什麼有的人能夠當大企業的領導人,就是有大格局、大氣魄掌握核心。能夠容納自己是個完整而不是完美,這樣才能夠全然活在每一個當下,生命才會活出意義。
如果能夠再推演看到法界,法界大自然本來就是完整而不是完美,眾生都只希望看到理想的夢幻世界,只要快樂、不要痛苦,只有長命百壽、沒有死亡。如果一直構築你的夢幻世界,就會厭惡實相的世界,認為實相世界是五濁惡世,這樣就看不到真實的實相世界,於是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處處看到有死亡、也有垃圾,那裡有大便、也有死東西,怎麼還有這麼多腐爛的樹葉、果皮…?如果以這樣的心態,是看不到凈土的。你的凈土只是在他方世界、在理想的夢幻世界。
如果能夠去看到整個法界實相的存在,是完整而不是完美,也包容自己是完整而不是完美,你的生命才能夠真正活起來,而且見到真實的「道」,才能夠得「道」。「敝則新」,「少則得」老子跟大家平常的邏輯思考模式就是不一樣,我們平常抓越多、抓越多,就好像得到越多,佛教也是提出這樣的觀念,如果你抓越多,到最後就是一場夢一場空。
《解脫道》的過程就是你不斷的體悟,然後不斷的放下、放下。當你真正懂得放下手中的抓取,才能夠得到無限。手中所抓的,不管你再怎麼抓,終究是有限的。而且不管你再怎麼抓,到最後一定是要放掉。那個「放」是被迫的放掉,不管你是民族救國英雄、偉大的將軍、當多久的總統,到最後還是要放下的,權力也全部都要移轉的。所以,老子從另一個角度讓我們體會,一個人真的能夠放下、放下,到最後才能夠真正得到無限。
《道德經》講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解脫道》真的也就是這樣。不是越修越厲害,而是越修、我慢越少,身心越柔軟。「少則得,多則惑」如果你抓得越多、就越迷惑;抓得越多,你的苦就越多。所以,不要以為擁有越多,然後你越快樂,頂多只是暫時的快樂,後面接踵而來的就是很多的迷惑、苦。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這裡所講的「聖人」,是真正體道、悟道而得道的高人,不一定是外相的高僧。「抱一」是效法大自然無我、無私的精神,體會整個「道」展現出來的特性。「為天下式」在身、口、意的自然展現「道」的精神特色,以這樣的方式跟世間、眾生結緣,但是一般眾生不容易看到。事實上,眾生都天天浸泡在「道」之中,就是不知道「道」是什麼,還到處拚命去找「道」。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真正得道的高人是沒有我慢,不會有「自見」、愛自我表現,「不自見故明」已經是一個明行足,了悟「無常」、體證「無我」的得道之人,「明」表示真正有體悟「道」、得「道」的人,不會展現我慢。「不自是」沒有我是,「不自伐」沒有我能,不會老王賣瓜,然後自贊自誇。「不自伐故有功」包括在公司團隊,如果成就一件事情之後,或許以客觀而言,你的功勞是居多,但是如果你一直自誇功勞功績,反而會適得其反。
如果能夠謙虛的把成果跟大家分享,別人反而會尊敬你,如果是居功、邀功、搶功,不管是真、是假,別人對你的印象就會不好,所以「不自伐故有功」就算功成而不居,「不自矜故長」因為沒有我慢,所做的這些事業就能夠維持相當長久。
「夫唯不爭」因為他不跟人家爭,所以「天下莫能與之爭」。我們常常就是忍不下這口氣,覺得受委曲、非爭不可,一定要爭個臉紅脖子粗。有的人就是得理不饒人,往往容易造成兩敗俱傷。不管再怎麼得理不饒人,不管再怎麼爭,記得!當你有理去爭論,而爭贏之後,對方未必是真的臣服、心服,將來有可能會設法報復。所以,一個人能夠做到「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
真的要能夠去做到,人生一定要吃過很多苦,經過很多的歷練,才能夠真正做到。「夫為不爭」絕不是消極悲觀,流水是這麼的柔軟,當遇到石頭阻擋,就像一般眾生遇到一些境界,「好!我不跟你爭。你要在那裡阻擋,沒關係!我可以繞啊!」「山不轉,路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能夠做到「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絕對不是消極悲觀,正是因為你了悟世間的真理實相之後,不再跟眾生無明顛倒,展現出一種智慧,默默做你當下該做的事情,把生命的實質意義展現出來而不爭名。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一個人能夠「曲」,就能夠「全」。你的身心柔軟而不與人爭,就能夠成就大事業、擔當大任,難道這種至理名言是虛假的嗎?以老子所經歷過的,真是非常珍貴的座右銘。
「誠全而歸之」一個人的自我、我慢消失之後,法界的慶祝就會泉涌,就能夠「誠全而歸之」。真正做到大自然所展現的真理實相,大地任眾生踩踏,大地默默在養育著一切眾生,眾生不知道、也不知感恩,又常常在踐踏它、吐痰、蹂躪它,它也無所謂,還是默默養育著一切眾生,真的就是無限慈悲的母愛。
如果一個人真正去體會到整個法界天地對我們啟示的精神之後,很自然就會展現整個法界的精神特色,這就是真正的智慧,也就是佛教所講的智慧。一個人有「自我」,就會有我是、我能、我慢,包括走在修行路上也是如此,只要你有「自我」,就會展現我是、我能、我慢、我很厲害、我神通廣大、我能夠抓妖魔鬼怪、我能夠驅邪…,那些都是在二元對立裡面展現我能,這樣還是處在二元對立的衝突世界。因為有我是、我能、我慢,一定會爭、會排他,如果一個人真的能夠體證無我、無私的精神,來到無爭、有智慧,反而能夠成就千秋萬古的偉業。
要真正讀懂老子的深義,必須要能夠歸零,把過去的思考模式放下。如果老子的思考模式跟我們相同,老子就沒什麼特殊了。如果你可以按照原來的思考模式理解,《道德經》也就沒有什麼深奧了。佛陀講「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還是在自我思考的模式裡面運轉,我們很多錯誤的思考模式,你要「從新」洗牌、「從新」來過。
老子處處「從新」激蕩我們原本僵化的思維 ,都是跟你來個腦筋急轉彎,他的思考模式跟一般眾生不一樣,也就是那些真正解脫者、大智大慧的人,所體悟的生命哲學。佛陀是透過「有為法」,慢慢協助大家體證到無為、無所得、無修無證的世界。四果阿羅漢就是來到無為、無學、無修、無所得的世界,跟一般眾生的思考模式不一樣,大家要給自己「從新」來過的機會,一定要歸零、歸零。
-第23章-
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大自然是「無字天書」,都在跟我們述說無言的真理,真正體道、悟道的人,講話不會啰嗦、也不會繁贅。「希言」如果一個人能夠少言、能夠靜得下來,就是符合自然之道。釋迦牟尼的「牟尼」就是寂靜,還有聖默然,能不能真的靜得下來呢?當你能夠靜得下來、能夠聖默然,乃是你有配合體悟到大自然之道,但不是用壓抑的。如果你是用修養的工夫來壓抑,雖然沒有講出來,但是內心裏面是在嘀嘀咕咕,內心裏面是在醞釀的。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飄風」就是大風,不會維持很久;「驟雨」就是急雨、下大雨,也不會很久。都在告訴我們「無常法則」。
「孰為此者?」誰造成大風大雨呢?是「天地」。「天地尚不能久」現象界都是無常的生滅變化。「而況於人乎?」但是人類卻一直都在求常、求恆、求不變,不管是好的或是壞的,都是無常生滅變化。所以,遇到好的事情,要以平常心來看待它的變化;遇到不好、痛苦的事情,也以平常心來看待它的變化。
「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一個人如果能夠體道、悟道而行道,很自然「道」就與他合一,其它就以此類推。「『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體道、悟道而行道,自然就是「與『道』合一」。事實上,這也是一個權說,你本來就「跟『道』合一」,只是有沒有體會到而已。本來就在「道」的大海、空海之中,只是沒有認識到你就處在涅盤界中。修行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從無知、無明轉為「明」。
《心經》講「無所得」,因為「得道」之後也是「不增」,還沒有得道、開悟以前也是「不減」,所以不增、也不減。問題只在於你不了解你是苦、不安,不知道家在哪裡。當了悟生死大事之後,你是安心自在。所以,得道之人不是在他得道之後,家裡就黃金滿堂。真正得道的人,真的心與空相應之後,整個法界的法流不斷穿流而過,內心裏面是法喜的,就像是得到無價之寶、整個法界的慶祝,所謂「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
「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失」就是「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就像一個人如果喜歡吹牛,就會跟喜歡吹牛的人在一起;喜歡賭博的人,慢慢就會跟喜歡賭博的人在一起。如果真正展現大自然「道」無我、無私的精神,處處都是跟「道」合一。修行上也是如此,如果一個人還是很喜歡神通感應,就會去祈求這方面的法門。真正的《解脫道》是很樸實、實實在在的,如果真的要邁向究竟解脫,就會跟《解脫道》相應。
-第24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老子都是相反於一般世間思維的角度立論,講「企者不立」很多現象都是適得其反,欲速則不達。「企」就像一個人踮腳尖站著,覺得可以比別人高,是不是要很用力?能站立多久?「不立」就是一種造作、不自然,沒辦法維持穩定長久的站立。有企圖、有所求的作為,反而無法維持長久,因為不實在,所以「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如果走路是很大步的一直在跨步,你能夠行多久?以世界百米賽跑來講,大家在一百米裡面都是盡量全力的沖剌,但是請問你能夠維持多久?再來,你就會很累了。假設我們要走十公里的路,現在一馬當先衝出去,起先跑很快、想要領先,就很快的跑出去,結果沒多久就怎麼樣?用一百米的速度衝鋒陷陣衝出去之後,整個體力會很快就消耗掉,反而沒辦法維持長久。所以,你要行遠,就要穩紮穩打的走,叫做「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如果一個人愛自我展現,表示是「無明」,因為這裡面是有我慢,就表示還有「無明」遮障,十個結後面的那兩個結都還在。「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跟前面的所講意思相同。所以,愛「自見、自是、自伐、自矜」,對老子來講,都覺得是在耍把戲。
「其在『道』也」包括為人處事或是在修行方面也是一樣,如果真正的體道、悟道而行道,你漸漸就會返璞歸真。當你返璞歸真之後,再看世間的一些宗教師,他們在講修行法、修行觀念,就可以很清楚知道所講的是真理、是「道」?還是方便法、世間法?講「世間法」到底是無明、我慢?還是一種權說而協助眾生、引導契向解脫?都可以清楚看到。
當你真正徹證「無我」的時候,看到眾生所展現出來的,包括不管再多麼有名的大師、大法師,假如他還有我慢,都可以一眼看穿。但是如果因緣不成熟,你不會隨便講,因為有時候你隨便講,是會遭受砍頭的。
「餘食贅形」都是在海中鑿河,對整個法界大自然而言,「餘食」是不必要的、多出來的,「贅」是累積,就像肌瘤、腫瘤,是不必要的。沒有最好,若有,是多出來的,能夠割掉就割掉。如果沒有是最好,就是「餘食贅形」。
凡夫都會想成聖、成賢,一個解脫者是來到平凡、平實、平淡,真正體道、悟道、得道的人,一定是來到平凡、平實、平淡。為什麼佛陀只是托缽就能夠過一生?不必擁有家財萬貫,老子也是這樣。一個真正「無我」的人,不會有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真正體證「無我」的人,再看眾生所展現的,就很清楚此人有沒有「自見」?是不是在「自見」?是不是在自是、自伐、自矜?都可以很清楚了解。
當你沒有我慢的時候,才能夠正確而清楚知道別人有沒有我慢?如果你還有我慢,就無法正確清楚判斷別人。如果你的心鏡不夠明,就沒辦法如實照見;如果你的心鏡夠明,就可以很清楚照見。所以「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包括在修行方面也是這樣,眾生再怎麼炫耀自己的厲害,或是再怎麼神通廣大,對整個法界而言,都只是雕蟲小技,也不可能「無中生有」變出一顆南瓜,不可能「無中生有」生出一粒米,然後一分鐘之後變出累累的稻穗。
整個法界對展現我是、我能、我慢的人,反而都是「物或惡之」,因為跟整個「道」是不相合的。「故有『道』者不處」這樣反而是自討苦吃。一個悟道、得道的人,是不會去展現我是、我能、我慢,也不會海中鑿河,如果「自我」越厲害,你的苦就越多,就是背道而馳。
-第25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是老子在銓述「道」、「空」的特性。「先天地生」「天地」就是太陽系,我們就生活在太陽系的一個家庭。在太陽系誕生之前,就有整個「道」、整個虛空的存在,而整個虛空、「道」是「寂兮寥兮」,是無形、無體、無聲、無色。
「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所有一切眾生,包括日月、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全部都是來自於「道」。「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道」本無名,是沒有名稱的,要用什麼名稱來稱呼都可以。所以,耶穌用不同的名稱來稱呼,一樣可以。但是,不要被名相卡住了,所以「道本無名」。佛陀就用「空」、法界來形容、詮述。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道」實在是很廣大、很浩瀚,「天大,地大」的「天」,就是我們現在太陽系所處的空間-虛空跟太陽,可以稱之為「天」。「地」就是我們的地球,地、水、還有風。地球夠廣大,「天大,地大」「道」就是講整個的宇宙,「道大,天大,地大」。
「人亦大」的「人」有兩個含意,一是能夠出生為人,真的不容易。在整個演化的過程中,能夠出生為人,要有很多的因緣,因此不要埋怨自己一輩子業障深重,轉世為人就是來受苦、受業報…。不要被那些重重的原罪把你拖累住,放下那些!今天能夠來到地球出生為人,是相當難得的殊勝因緣,要好好珍惜、感恩!放下一些宗教師的言詞,回到法界現觀,包括從有地球的生物、動物開始以來、到現在,人類的出生是在後面幾萬年而已。
從天文學的角度歸納,從有宇宙開始,然後製做一天的行事曆,就是「宇宙這一天」,從宇宙開始,包括後來銀河系、太陽系的誕生,然後有地球、人類的出生,人類的出生時間在這一年中,從一月到十二月比喻,人類是在十二月卅一日才誕生。整個演化的過程,如果以太陽系的地球上面的人類來講,是經過這麼漫長的歲月,人類才誕生。
所以,能夠演化到有人類的出生,是相當不容易。因此要好好珍惜我們的生命,每天都要過得很快樂、很有意義,不要憂悲愁惱、啼哭嚎呼!哀怨、哀嘆啦!背著重重的包袱。很多宗教師都在給你洗腦。
放下那些,你才能夠自在;放下那些,讓法界、大自然來說法。放下一些不正確的觀念,它們會讓你背著深深重重的原罪,背後就是要發展宗教事業,這樣是很不理想的。
「道大,天大,地大」「道」很大,天很大,地也很大、「人亦大」,在地球上的眾生之中,人類的我慢也很大。你體會不到自己從哪裡來,體會不到整個法界、大自然對我們生命的重要。當舞台一搭出來,就展現我慢、我是、我能,「人亦大」就是變得「很大尾」。人類自稱「萬物之靈」,但是卻看不到人類的背後,都需要整個法界、整個大自然的養育之恩。如果能夠看到,就會很珍惜當下殊勝的緣起,然後「我慢」斷盡、知恩感恩。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個得道的人就是體悟大地所展現的母愛、慈悲,超越二元對立、接受一切眾生,無條件、無所求默默養育眾生,默默的付出、然後不居功。真正「得道」的人,是現觀整個法界大自然的實相,所以「人法地,地法天」。「地法天」是一個形容,慢慢的推廣,就像整個虛空的天、太陽一樣,默默在燃燒自己,照亮眾生。包括整個天是廣大的胸襟,無邊無際包容一切。
「天法道」「道」就是整個虛空,而整個太陽系所在的「天」,都是效法整個「道」無邊無際的包容,能夠生萬物、然後又不居功。「道法自然」「道」是整個法界大自然的運轉法則,又是法爾如斯,我們人類要回歸自然,以大自然為師。
-第26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重為輕根」台灣話「樹頭若站得穩,就不怕樹尾刮颱風」,如果有禪修的基礎,身心知道如何安頓下來,就能夠在歷緣對境中靈活展現、運用。如果真正懂得佛法、解脫的核心要領,跟你的上班、工作不會衝突、拉扯。如果沒有掌握「出世間法」解脫的核心,上班、工作就會有很多的拉扯,做什麼工作都會覺得還是想要去專修,想要離開種種境界,希望有因緣就到深山裡面躲起來。
事實上,「重為輕之根」就是一方面穩定、穩重,最重要是你的心能夠安止下來、安頓下來。但是要能夠安頓下來不容易,你必須要有聞、思、修、證的基礎,再加上實修實證,你的心才能夠安得下來,之後就可以靈活的運用、展現,叫做「重為輕根」。
「靜為躁君」「躁」就是浮動、浮躁或是一種不安,你能靜得下來,以靜制動,就像柔能克剛。如果沒有寧靜的心靈質量,會隨著你的習性浮躁、衝動。如果你能夠藉由打坐達到內心寧靜的質量,心就能夠穩定下來。當你在衝動、暴怒、生氣的時候,就會有緩衝的空間,不會因為衝動而像一匹脫韁的野馬。唯有心能夠靜得下來,才能夠讓脫韁的野馬緩衝下來;能夠靜得下來,就已經有很大的空間出來,你的衝動就會有轉圜的餘地,就比較不會發生車禍,所以「靜為躁君」。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一個真正體道、悟道的修行人、解脫者,他是「終日行」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身、口、意的展現是「不離輜重」,清醒明覺的活在當下,身心是穩定的,身心柔軟展現出「三妙行」。但不是腳步很沉重的「重」,不要以為解脫者總是不苟言笑、不能夠笑,都是道貌岸然,連走路的每一個腳步都是很謹慎,不是這樣的。這個「重」是「三妙行」的展現、身心柔軟,但是內心很安詳,「重」就是內心的安詳,如果能夠清醒明覺活在當下,走路也可以快,但是你都是清醒明覺。
「雖有榮觀」當榮華富貴來臨的時候,也是「燕處超然」,以平常心來對待。突然要升大官了,如果因緣可以接受,我就接受。但是我還是一樣得之不驕,該做的,還是一樣照常去做。孔子講「富貴於我如浮雲」,老子講「燕處超然」,以平常心對待。因為這陞官也是「無常」,切莫一陞官之後,就「新官上任三把火」,火很快會把你的屁股燒掉。陞官了,沒關係!有這樣的因緣,我一樣珍惜,但是不驕傲,以平常心去面對,調整不同的角色,當下該怎麼樣做,我一樣不虧職守。
「奈何萬乘之主」奈何那些高層領導的人,或是當行政院長、總統的人「卻是以身輕天下」如果你不穩重,又是那麼浮躁、暴躁或是輕浮、草率,這樣百姓就會受災殃。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尤其一個越處在高位的人,如果你很輕浮,一方面容易失去根本根源,你就不穩重了。如果你很急躁,一方面沒有君王的威儀,一方面也失去了你的智慧。如果急躁、身口意一直衝動,就沒辦法有智慧,也就成為境界的奴隸,你做不了主。
-第27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老子的可貴,就在於他對宇宙的實相,觀察得非常深入,又能夠設法詮述出來。再者,他對於眾生的心了如指掌,觀察得非常深入微細,然後又不厭世,告訴我們怎麼在世間能夠同流而不合污。不是說不要同流、他們是壞人、他們怎麼樣…不要跟他們同流,而是告訴我們怎麼能夠同流而不合污?
「善行無轍跡」如果不了解老子深義的人,會以為老子在耍一些權謀。整個「道」所展現的實相、特徵,對於一個體道、悟道的人,他所展現的也是這種情況,「善行」、身口意展現「無轍跡」,也就是佛教所謂「三輪體空」的作為,亦即「行善不欲人知」。
「三輪體空」就是無我、無我所,包括這一件事情。就像你行善、做善事,在做善的當下是「無我」,不拘限對象,而且在做的當下也「無我所」,包括善行觀念也要空掉。不是不去做,而是你做了,但是沒有「我」在行善、「我」在布施。我的觀念就覺得這件事該做就去做,覺得做這些對自己、對眾生都有好處,我們就去做。當下是無我、無我所,包括善行觀念也都是超越。
真正一個行善的人,不會說我去做了一件事情,然後就認為功勞、功績多大,還要幫我拍相片留存、幫我登報,才要捐多少前,看報紙上面刊登多大,這都是在買賣交易。不過,有還是總比沒有好,我們也鼓勵你漸漸上來,真正做到「三輪體空」的布施,就是「善行無轍跡」。
「善言無瑕謫」一個真正體道、悟道的人,說話不會前後矛盾。「善數不用籌策」一個心算很厲害的人,不必背著一個算盤在那裡撥算。「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禪宗會講說「無門關」,事實上是要讓你體會「無為法」,若是有一個固定的門在哪裡,你要開個門是不是很容易?有一個固定的方向、目標在哪裡,當你打開這個門之後就可以解脫,於是就會設法想要去打開那扇門。
或是說這一道解脫之門是在月球上面,人類只要發展科技,能夠送到月球上就可以解脫了。那就是「有門」,「無門關」是講解脫的門,真正解脫的門是「無門」,真正要體會「無門關」,必須體會到「無為法」。比如老子所講的「道」,你本來就浸泡在「道」之中,本來就浸泡在大海之中,本來就跟大海一體,要怎麼跟你講它的門開在哪裡?如何講說開了一道門之後,就可以找到大海?處處無門、處處都是門,所以「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如果還在有為、有修的階段,就會想找時間閉關,或是每天找時間進禪堂打坐,幾點進禪堂、幾點出來…,就是有進、有出。當體會無為、無學、無修的情況,你隨時都可以在禪修中,不一定要打坐很久才入初禪。如果要打坐很久才入初禪,就是有入、有出。在生活的行、住、坐、卧之中,清醒明覺活在當下,就是在「未到地定」跟初禪的階段。在日常生活中,清醒明覺活在當下,也就沒有所謂的進、出。
「善閉」善於把禪修的質量溶入日常生活中。「無關楗」沒有進出。「不可開」沒有進出。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善結」善於跟眾生互動關係,是「無繩約」沒有約束。但是因為沒有打結,要從哪裡鬆開?在「世間法」方面,包括結婚要有結婚證書,也是有打一個結。當婚姻不好、無法相處,就要離婚、解開「結」。像一些演藝人員要跟人家簽契約,就是打一個結,照約履行之後,「結」才解除掉,若遇中途有狀況,沒辦法繼續下去,「結」還是要去解開,一般世俗必須按照「世間法」。
但是以「出世間法」來講,「善結」是「無繩約而不可解」展現最高的是老子、佛陀、耶穌,真正體證「無我」的人,不會抓弟子,不會認為是皈依弟子才教。佛陀也是一樣,到處跟眾生結緣,無我、無私的把生命回饋世間,不會跟眾生「打結」、打契約,兩千五百年來,人類是如此跟佛陀、耶穌、老子心靈的默契,到現在都沒有離開世間,還是深深影響著我們眾生。
有人問一位得道的禪師:「什麼是當下最重要的事情?」亦即「佛祖西來意?」禪師就告訴他:「等一下我再告訴你,好不好?因為我要去上廁所…」。那位禪師上完廁所回來之後就跟他講:「你看!連這種芝麻小事都要我自己去做」。一般眾生都想倚靠別人,但是生死大事要靠自己走出來,不管修行境界再怎麼高,沒辦法說不用吃飯,個人吃飯個人飽;再怎麼疲倦,也沒辦法代替你修行,說「好好打坐就好了,不要休息、不要睡覺,我來幫你睡覺…」不可能啦!包括連小便這種事都要自己去做,佛陀沒辦法代替你。
所以,有些禪師的對答都很洒脫瀟洒,你不要以為沒什麼,有些眾生是來求感應、加持,認為大師看起來很厲害,就幫忙加持、灌頂…,希望節省很多時間而不用修行。如果有貪便宜的一種心態,你就沒辦法落實。
有學員問到:佛力與他力。一般眾生如果心靈比較脆弱,都希望能夠得到佛力的加持、他力的幫忙,有些弘法者甚至會講現在是「末法時期」,我們不能夠靠自力,認為這是我慢、不容易成就,所以要靠他力、佛力。表面上好像有道理,事實上要靜下來體會什麼叫做佛力?什麼叫他力?更深一層也要看到,什麼叫做佛力的加持呢?透過佛陀的手指,我們看到真理實相,去見法、體悟、開發智慧,就是真正佛陀的加持、佛力的加持。
不是說在那裡打坐,然後看到佛陀或是什麼佛,來幫我開天庭、灌頂、開示,當然這也是有可能,但是往往幻相比較多。能不能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都去見法呢?透過佛陀所留下來的智慧精髓,處處去開發智慧呢?這才是真正佛力的加持。
不要把「他力」想像得那麼抽象、那麼玄虛,不要以為你現在就沒有「他力」的協助,我們今天能夠在中鼎的大教室上課,要有多少因緣的促成?這就是眾生力量的相輔相成,就是「他力」的協助。包括你今天能夠安心在這裡聽課,背後家人的承擔、很多因緣的協助,那些不是「他力」是什麼!
所以,不要把他力、佛力想得很抽象,好像在禪相或是到他方世界,當下我們的行、住、坐、卧,當下我們能夠做什麼,「能」的背後,都需要很多眾生因緣的相輔相成,就是眾生的力量在協助我們。要體會「無我」,當下有沒有他力的協助?有啊!還有自助、天助,我們講說自助、人助,最重要自己本身要能夠爭氣,不要像「扶不起的阿斗」,你要爭氣、要自助,佛力、他力才會協助你。
有心邁向《解脫道》,佛陀的力量、智慧才能夠協助你,如果沒有決心要邁向《解脫道》,覺得這一世不可能解脫,佛陀的智慧怎麼樣傳給你呢?所以你要自助、有邁向究竟解脫的決心,佛的力量就會跟你相應,就會協助你,自助、天助,自助、人助。
講到更深層的,你的存在、能學佛修行、能夠做什麼,還有一股力量比佛力、他力更勝百千萬倍的,一般眾生實在不容易看到,不容易體會法界的力量。法界就是整個大自然,亦即老子所講的「道」,整個法界的力量不是每分每秒都在支撐你、養育你嗎?任何大師的加持、灌頂,都只是給你心理上的鼓勵,真正最實際、最實用的加持,太陽每天不斷傳送能源,讓我們的生命充滿著活力、能源,就是法界大師的力量加持。
真正最實在的加持,你有看到嗎?有體會到嗎?當下大地承載著我們,大地的養育、支撐之力,就是法界的力量在養育著我們,你有體會到嗎?沒有佛力的加持還不會死,最多只是渾渾噩噩過日子而已,但是沒有法界力量的支撐,你是絕對活不了的。所以,佛力、他力固然都滿重要,是讓我們的心靈質量提升,就像老子、善知識的手指,協助我們開發智慧、解脫自在,但是更要探究生命、生死的源頭。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聖人」就是體道、悟道的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就是超越二元對立,不是說喜歡的人才去幫助他,你所界定的壞人、不好的人,就厭惡他、排斥他,整個法界、大自然是如此平等的善待一切眾生,大地平等的善待以色列人,也平等善待巴勒斯坦人,太陽平等照射美國人,也平等照射阿富汗人,法界是超越二元對立的。
整個道、整個大自然,展現超越二元對立的胸襟、無我無私,所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在他內心裏面沒有不可救的壞人、惡人,只要他願意成長、願意上進,我們都願意協助他,就像當醫生的也要超越政治立場。所以,在戰場上規定紅十字會是在戰場負責醫治傷員病痛的,國際上都有這種公約,不可以攻擊,因為他們所處的是中立的立場,要救助傷員。
現在假設戰場在阿富汗,美國紅十字會在阿富汗的國土救治美國的傷員,如果他們遇到阿富汗的傷員要不要救?當然要救,不可以說這是敵人,我們不救他。所以,當醫生也一樣要超越二元對立,何況要當一位弘法的人,真正協助眾生出離苦海,都要超越二元對立的。
「『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以前一直排斥厭惡的牛糞,認為這些是髒東西,看不起眼、鄙視它,在你的心靈世界裡面是把它打入黑暗的,但是現在慢慢提升到以平等心尊重它們,讓它們平等的存在法界。如果你能夠以平等心尊重牛糞、牛大便,它們也一樣能夠回饋世間,化成有機肥料長養萬物,那些牛糞、牛大便也會讓蓮花開出美麗的花朵,進而開花結果,這裡所講的都是要來到超越二元對立。
「是謂『襲明』」「襲明」是真正體悟大自然展現出超越二元對立的實相,已經從「無明」轉為「明」,真正體道、悟道而行道,「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我們眾生的老師、善知識是「指月的手指」。「不善人者,是善人之資」如果能夠包容原來排斥、厭惡的人,他也會成為「善人之資」。就是佛教所講的「逆增上緣」。一方面那些牛糞、牛大便也會轉換成有機肥料,長養開出美麗的花朵。
如果你「不貴其師」,不珍惜那些善知識。「不愛其資」不能夠包容你所排斥、厭惡的。「雖智大迷」雖然你自認很有智慧、很聰明,能夠善辨是非,但事實上對老子來講,你是大迷糊、大無明,還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面,佛陀也講「歷劫求選擇,純苦無暫樂」。「是謂『要妙』」這就是解脫很重要的心法,要超越二元對立。
-第28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
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如果一個人真正體會「道」、大自然的真理實相,就會很自然展現與「道」相應的德行。「知其雄,守其雌」用世間的語言對比,一般人都想要求自我的肯定,當得到肯定之後,就會一直用「有為法」去追求、展現,展現出一副我是、我能、我慢,當有所成、有所作為之後,就會覺得沾沾自喜,可以衣錦歸鄉、光芒萬丈,所以眾生都會想要出名、出人頭地的想法。
但是,當這樣做之後,你反過來會遭受眾生更多的嫉妒、排擠、攻擊、毀謗,老子因為看穿這些,如果說想要出名、功成名就,這樣反而會遭到更多的陷害、攻擊、排擠。當了悟世間的真理實相,然後默默去做,是能夠了解出名之後很風光的好,但是卻願意默默當一個無名小卒。能夠有這一種認知,做出實質的意義,然後又願意排在最後面,是相當不容易。所以「知其雄」,知道出名的好,展現出大氣魄、大有為,受到人家肯定,但是能夠「守其雌」能夠靜得下來,也就是謙卑、謙下,我們默默去做,有功勞讓別人去享用,要做到這樣很不容易,所以能夠「為天下溪」。
總是處在虛懷若谷的情況,功勞讓別人去分享,自己就是默默的做,能夠「為天下溪,常德不離」,所展現的德行與法界大自然無我、無私的德性,就已經是「不離」了,同樣是展現法界的質量特性。
「復歸於嬰兒」漸漸來到一種純真、返璞歸真,講究生命質量的真實快樂,不會去求取一些虛名、浮名、利益,「名利於我如浮雲」,展現出生命的實質意義,不會去跟人家爭名,這時候就是「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眾生都希望展現光明、美好的一面,能夠把好的方面讓給別人,然後「守其黑」,就是不與人家爭光,不跟眾生爭功勞、也不去炫耀,但並不是不做,而是默默去做,不跟眾生爭出風頭、也不炫耀,能夠真正展現大自然、大道的法則,天地之德在你身上展現,才會形成一個榜樣,能夠「為天下式,常德不忒」與整個大自然所展現的品德沒有差別,真的體道、悟道而行道。
一個真正悟道的人,他一定展現出來是返璞歸真、回歸大自然。如果一個開悟的人,所修行或是所知見,離開整個法界大自然的法則,絕對不是真正的開悟。真正的開悟一定是了悟大自然法則,然後體道、悟道而行道。真正看到「無我」,一定是看到整個法界、大自然的實相,這樣「復歸於無極」。
「得道」不是用嘴巴講講而已,是實際真正展現出來,「復歸於無極」、與道合一。就是佛教所講的「回歸到空、溶入空」,包括《心經》所講的世界,心與「空」相應,溶入整個法界、溶入「空」,所以「復歸於無極」。「無極」絕對不是抽象的,都是實際的存在。
「知其榮」知道光榮的好,大家都想要出名,但是你「守其辱」有人要出風頭,總是要有人被排擠;有人一直要站在最高、最上,總是有人要被踐踏。「知其榮」你做出實質意義出來,但是又能夠「守其辱」就算你不去跟人家爭功勞,就算被攻擊或是背黑鍋也無所謂。但是,真的要做到這方面很不容易的,絕對不是用壓抑,覺得自己實在很委曲,而是真正了悟眾生在顛倒夢想的世界,所以不會跟眾生爭。
一方面看到整個法界無我、無私的精神,展現出來跟整個法界合一的精神特色。「為天下谷」都是處在最低的地方,「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所展現出來的特性都是跟整個法界一致,這樣的人「復歸於朴」來到返璞歸真,會成為一位「真人」。
「至人只是常」,「至人」就是真人。眾生如果有種種結縛、十個結、貪瞋痴、我慢,都還戴著很多的面具,沒辦法成為一位「真人」,要把那十個結、貪瞋痴一一去除掉,像《阿含經》裡面有講,來到四果阿羅漢的世界,貪、瞋、痴永盡無餘。這樣才能夠真的不假,成為一個解脫者、真人。「至人只是常」只是回復到成為一位平凡、平實、平淡的人,絕對不會「作鬼作怪」,不會嘩眾取寵的。
「朴散則為器」真正的解脫者是很樸實的,這麼樸實的人,做起事情就是「無為而無不為」,做起事情是「朴散則為器」,能夠成為國家社會的棟樑、人類的棟樑,外表看起來覺得好像沒什麼,但是吐露出的就是真言、真理,所以「朴散則為器」。
「聖人用之」假如遇有伯樂能夠重用這樣的人,他的智慧更能夠回饋世間,像這一種返璞歸真的人,能夠「則為官長」,能夠成為世間的瑰寶。
「故大制不割」一個真正體悟真理實相的人是「不割」,他是沒有界線的、沒有分割的,什麼叫做「分割」?如果還有「我」,就有「我所」跟「非我」,如果還有「這是我的宗教、我的國家、我的種族…,我的種族才最好,我的宗教才是最好,我的民族才最優秀,我的宗派才是最好…」像這些都還有很多的框框界線,本身就是一個分割、分裂的存在,無法來到一個完整、整體,所以「大制不割」。
一個真正體道、悟道的人,能靜也能動、能動也能靜。如果還在二元對立的世界,都是有分裂,「不割」就是超越所有的二元對立,能靜能動、能提能放、能放能提,出三界、也能入三界。一個真正的解脫者是不執著在出三界,能出、能入。所以,一個真正了悟法界真理實相的智慧者,一定是返璞歸真。
這一本《道德經》講出很多非常珍貴的真言,不但很清楚的告訴我們上帝長得怎麼樣,法界長得是怎麼樣,「道」是什麼,只是眾生看不到而已。當心慢慢靜下來之後,就可以體悟、體證到。老子又告訴我們真正得道、體道、悟道的人,是展現什麼德行?也都告訴我們要怎麼去做到。如果你的視野、心胸很狹小,老子要指引我們來到不生不死的世界,你是絕對看不到的,因為你要的是世間的名利、世間的思維。但是老子告訴我們要在這個圈圈裡面繞,是絕對繞不出來的。也是佛陀所講的,如果你還在欲界裡面繞,到最後都是死路一條,一場夢一場空。
佛陀希望大家離開欲界、三界,清楚看到三界的實相,然後再入三界,這種質量就不一樣。老子也是希望大家清楚了悟整個眾生的實相,了悟整個「道」所展現的無上甚深微妙法,這時候再回到滾滾紅塵,一方面你的生命質量不一樣,一方面才能夠真正把生命的意義發揮出來。他們所講的這些智慧語,都不是用世間思維所能夠體會得到的,你一定要把過去的世間思維,要來個180度的轉換、超脫。
-第29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可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真是推翻一般眾生的世間思維,一般眾生就想憑著自己的武藝高強、各方面都很厲害,要把天下並為己有,但是老子講「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可得」一個人企圖把天下佔為己有,老子說這是絕不可能得到的。你可以檢驗歷史上從古至今,那些野心勃勃的政治家,
包括現在大家還稱他為「王者之王」的拿破崙,真的得到天下了嗎?你擁有了什麼呢?拿破崙是怎麼死的?他也死得很凄慘啊!後來是被驅逐、禁閉在小島上,他又得到了什麼?「王者之王」到現在呢?還是白骨一堆。
希特勒也是想要并吞整個世界,但是後來是怎麼死的?也是自殺死掉的,因為看到整個要構築的夢幻世界,全部都破滅了,美國、蘇聯都聯合起來開始圍剿,看到他整個的夢幻世界破滅了,到最後就自殺了。
包括西澤也是一樣,建立一個歐亞非大帝國,你又得到了什麼?到最後還不是三十幾歲就死掉了,秦始皇也是并吞了六國,到最後沒多久就死掉了。那些智慧者提出來的都是人類很深的毛病,眾生如果沒有開啟智慧,就是一直在重蹈覆轍。
他們提出來的這些,卻是古今的真理,老子講「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可得」因為天下、大自然本來就是不是你的,本來就無我、無私,你卻一直強要佔為己有是不可能的,所以「天下神器,不可為也」。
國父很重視「天下為公」,如果以近代能夠稱得上是政治家的,國父可以稱為是一位政治家,他不跟人家爭名,包括袁世凱要爭,好吧!就給你。但是他就是實質的去做對眾生有益的事情,那些野心勃勃的人一直要想要佔為己有,到最後都是夢幻泡影、自討苦吃。
「天下神器」本來法界大自然是無我、無私,任何人都不可以把它佔為己有,包括修行再怎麼神通廣大,也絕對不可能佔有一塊土地。在《阿含經》裡面,佛陀有講「你們有沒有看到我手上的這一把土?」大家說:「看到啊!」佛陀就講「連這一把土,我都不可能佔有它,都不可能得到它!」要好好去體會。
真正究竟的解脫者都看到整個法界、大自然的莊嚴,絕對不是我私人所能夠佔有,所以佛陀才講「無我」。「無我」是真理實相、無我所,整個法界是大家的,如果你有私心,就會自討苦吃,所以「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包括有些宗教一樣會認為「上帝是我們的」,上帝是他們的、主是他們的。「如果你信上帝,主就保佑你」,包括認為「我們就是上帝的選民」,都是要把上帝佔為己有,就像是把太陽佔為己有。這個比喻是真實的,你要把上帝佔為己有,就是要把太陽佔為你們這個種族所有,認為你們是上帝的選民,就好像只有太陽才特別照顧你們。
事實上,整個法界都是無我、無私的善待一切眾生、普照大地。所以,真正要體會「無我」的精神,大家看看整個大地所展現出來的「無我」精神,太陽每天都在告訴我們什麼叫做「無我」?什麼叫做「無私」?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我們所講的真正法界,就是一般所稱的上帝、法界,以及老子所講的「道」,事實上都是一樣的東西,如果眾生不了解,變成宗教信仰之後,就會佔為己有,而標榜出自我的優越感,就會把自己陷在狹小的框框裡面,「順己則是、逆我則非」。
所以,為什麼中東衝突、戰亂不斷?每一個種族都標榜自己是最好的,當認為自己是最好的,上帝才特別照顧,自認是上帝的選民,排他性就會很強,這樣就永無寧日。就是老子所講的「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隨」現象界的一切有正面、就會有反面;有「味」的一面,就會有「患」的一面。「或歔或吹」有掌聲、就有噓聲;有肯定你的,就有人要否定你;有人支持你,就有人要推翻你。世間是相對性的存在。現象界的一切、眾生這些,都是相對的存在,大家要慢慢去體會。
「或強或羸」有人讚歎你,「或羸」有人就會攻擊你;有人讓你茁壯,但是也有人要讓你削弱。不要以為這跟我們修行有關係嗎?老子就是把人心看得太深入了,把眾生的心行解析得很細膩,慢慢去體驗、回來看自己,這一生走過來是不是這樣呢?當你得到掌聲的時候,嫉妒的眼光是不是也跟著來呢?就像開著一輛幾百萬的高貴轎車,你覺得很拉風,有羨慕的眼光投射過來,記得!有羨慕的眼光,也會有嫉妒的眼光,還有竊盜的眼光也投過來。
如果只是要竊盜你的車,還是其次,有的是要奪取你的命,因為你是個肥肉可以宰割。老子把這些看得很清楚,大家要慢慢去體會。佛陀也是一樣告訴我們,面對事情要看到它的「味」,也要看到它的「患」,才會有智慧、才會離。就是這一段經文所講的,正面的、負面的,都要去看到。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真正體道、悟道而行道的人,對世間很深入了解,就是展現「去甚,去奢,去泰」,也就是不走極端,然後走在中道上。把事情的好壞、利弊實相,要能夠看得到,才能夠真正走在中道上。不然都是後知後覺,常撞得頭破血流才會覺悟,有時候就太慢了。所以,對世間的這些要了悟得更清楚。
包括想把別人佔為己有,也是一種顛倒夢想,這一句話的含意很深,可以應用到一切,要慢慢去解析。
在修行方面也是如此,當宗教師的想要抓很多的徒弟、佔為己有 ,或是當弟子的人一直要把善知識佔為己有,都是顛倒夢想。沒有一個人是你所能夠佔為己有的,因為本來就「無我」,「無我」又怎麼能去抓另外一個「無我」?這個含意也很深。如果越早能夠看得到,你的苦就會越少。
如果不了解老子的思想,就會覺得好像是不切實際的玄學,日常生活都無法應用得上。你們應該是要教我們怎麼去賺錢?怎麼去出名?怎麼一年賺幾百萬?教導我們怎麼功成名就?但是老子告訴我們的,好像都是相反於世間思維模式的一些哲學。事實上,如果用世間思維模式去做事,到後來的結果,老子都看得很清楚。就是先知,才能夠提早告訴我們這些,以避免不知不覺而顛倒夢想、自討苦吃,真正展現出大智慧,可以避免失敗。
推薦閱讀:
※江歌案,目前結果是兩敗俱傷,有什麼辦法能讓這件事往對雙方都有利的方向發展?
※如何培養兒童的同理心?
※在學校能幹的最羞恥的事情是什麼?
※有哪些不違法也不違背道德,但是做了就會有咎(後遺症)的事情?
※為什麼很多人厭惡偽君子勝過真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