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你的格局
來自有書
00:00 13:38文 | 西紅柿· 主播| 賞新晴·編輯| 飯飯
各位書友大家好,《生活的藝術》這本書到今天為止已經全部讀完,不知道大家讀完之後有何感想?從中又得到了哪些收穫?
前幾天,一位書友私信我,說她對《生活的藝術》這本書不太喜歡,理由是裡面的有些觀點不太認同,問我怎麼看。
我呵呵一笑說,你能這樣讀書那就對了,一個真正會讀書的人就是要能融進自己的思考,並帶著批判的眼光去閱讀,這樣我們才能有所收穫和進步。
《生活的藝術》這本書的創作背景是上世紀三十年代,所針對的讀者主要是西方人,當時,為了滿足西方讀者的審美情趣及精神需求,
林語堂在選題上盡量選取他認為西方人感興趣的內容,以此來滿足西方讀者對異域文化的好奇心。
起初,林語堂是以批判西方文明為立足點,將中西文化對立起來而寫的,寫了二百六十多頁後,林語堂覺得這樣寫有違自己的初衷,遂將所有的書稿全部毀掉。
重新確立主題,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近情」、「隨意」、「享樂」等思想藝術及生活藝術集中展現出來。在將中西文化進行比較時,林語堂儘力突出了中國文化的長處。
為了讓西方讀者易於理解並接受,林語堂在寫作手法上進行了一定的創新,他摒棄了枯燥的邏輯推理、抽象的說理論證以及冗長的哲學思辨。
以形象具體的寫作方式,從文學的角度將日常生活融入到哲學思想當中,令讀者讀起來如清風撲面,沒有絲毫艱難晦澀的感覺。
林語堂說,寫這本書的時候,他是與八世紀的白居易、十一世紀的蘇東坡,十六、十七世紀的屠赤水、袁中郎、李卓吾、漲潮、李笠翁、袁子才、金聖嘆等天才一起合作的。
他甘心當他們的喉舌,願意將他們的思想展現給讀者,卻又不願僅僅只是做一個虔誠的移譯者,所以他又根據個人的見解,把他自己腦子裡的東西用現代的形式表現出來。
他說,假如寫得好,大部分應該歸功於這些合作者,如果有錯誤、缺點和不正確的見解,當由自己完全負責。
可見,林語堂在創作此書時是費了一些心思的。但由於時代和社會等因素,書中的有些思想放到當下,難免會有些過時與落伍,有些觀點也難免會帶著時代的烙印而有失偏頗。
但這絲毫不影響此書的價值和魅力。
我們在閱讀這本書時,應綜合考慮其作品的創作背景、社會因素及時代影響等。畢竟任何偉大的作品都會有其局限性。
因此我們不必苛求,不必全然肯定,但也不能因此而全盤否定。
你可以說它片面,也可以說它有失偏頗,但往往「片面的深刻」比「全面的平庸」更能有所成就。
因為「片面的深刻」可以從一個角度把問題說得更為清楚而透徹,「全面的平庸」則往往因為面面俱到而容易流於膚淺。
林語堂曾說過:「凡是談到真理的人,都反而損害了它;凡是企圖證明它的人,都反而傷殘歪曲了它;凡是替它加上一個標識和定出一個思想派別的人,都反而殺害了它;
而凡是自稱為信仰它的人,都埋葬了它。所以一個真理,等到被樹立成為一個系統時,它已死了三次,並被埋葬了三次了。」
因此我們大可不必糾結於書中的時效性、合理性及片面性,而應該從多角度的去發現其作品中的閃光點。
正如林語堂在書中所說:「讀書是一件涉及兩方面的事情:一在作者,一在讀者。作者固然對讀者做了不少的貢獻,但讀者也能籍著他自己的悟性和經驗,從書中悟會出同量的收穫。」
一個真正有思想的人,總是在先認識事物的多面性之後,再對人生進行更深刻的思考。
不同的環境,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際遇,會造成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認識,甚至不同的人生。
一個人在落魄時所得的人生滋味,必和得意時所得的人生滋味不同;一個人在煩勞時所得的人生滋味,必和悠閑時所得的人生滋味不同;
一個人在三十歲時所得的人生滋味,必和四十歲、五十歲時所得的人生滋味又不同。
這就是為什麼同樣一本書,有的人讀來會覺得如醍醐灌頂;有的人讀來會擊掌叫好;有的人讀來會無動於衷;有的人讀來卻會搖頭皺眉……
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但聰明的人不論讀什麼書,總能從書中得到一些收穫和啟發,並能找到一些對人生問題的新答案。
「悠閑」和「享受」是本書的主題,也是人生的主題,你可以欣賞它,也可以排斥它,你可以把它當生活的指南,也可以怒斥它為享樂主義。
但是不管你認同也好,反對也罷,你都必須承認生命只有一次,且短短的不過百年,因此你不能否認快樂對人生的重要性。
我們拚命工作,拚命奮鬥,努力賺錢,努力活著,為的是什麼?不就是為了過更好的生活,享受更好的人生嗎?
生活中如果沒有了快樂,人生就如斷翅的小鳥,不能自由的飛翔;生活中如果沒有了快樂,人生就如霜打的茄子,失去了生命的力量。
可是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每個人都像上足了發條的陀螺根本停不下來,因為稍微停頓,後面的人就會追上來,並行的人就會超過去,前面的人又會把自己甩得更遠。
所以享受悠閑的生活對現代人來說,真是一種奢侈。
其實,有些忙碌都是我們太貪心所致,如果我們對生活的要求不那麼高,如果我們對物質的要求不那麼多,那麼我們的節奏自然就會慢下來,我們的悠閑時間也自然會多起來。雖然我們追求自己的理想,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是沒錯,也值得鼓勵,但是如果我們太貪心,太性急,太用力過猛,就會得不償失。
惠特曼說:「我這樣地做一個人,已經滿意了。」人生就是這麼簡單的快樂。我們只要能好好活著,開心的活著,就是賺了。
快樂與否,全在於心。
如果我們依從自己的本心,調整好我們的情緒,調整好我們的人生,以曠達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活。那麼,我們就能做到「既不辜負生命的意義,亦不應錯過人生的樂趣。」
如果我們在工作之餘,責任之外,學會去挖掘生活中的快樂,去感知生命中的幸福,那麼,我們的人生就能如金聖嘆所說,會有許許多多個「不亦快哉」。
人生如一首樂曲,每一段都有它獨特的節奏,高低急緩自有它的韻律。
我們只要掌握好自己的節奏,不用追,不用搶,快慢適當,急緩自如,自然能彈奏出最和諧最美妙的生活曲調。
▲
點擊上圖,立即報名
推薦閱讀:
※換種方式講西漢 53 | 弟弟要造反?
※帝國滅亡的方式:敗亡與潰滅
※跑步加上多吃素少吃肉是完美的生活方式嗎
※一般貿易報關進口與快件的方式進口
※控制而非殺死癌細胞:或是治療癌症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