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書札記之三百五十七——心學與理學

讀朱熹。格物致知的本意是通過研究具體事物得出普遍真理,本來是很超前很現代的觀念。但由於相關知識不夠,操作上謬誤百出,不得已而發明了「氣類相感」學說。

舉例說明理學家朱熹是如何格物的。他通過研究生物頭部的朝向而弄明白了人、動物、植物的本質區別。

「人頭圓象天,足方象地,平正端直,以其受天地之正氣,所以識道理,有知識。物受天地之偏氣,所以禽獸(頭)橫生,草木頭向下,尾反在上。物物間有知者,不過只通得一路,如烏之孝,獺之知祭,犬但能守御,牛但耕而已。人則無不知,無不能。人所以與物異者,所爭者此耳。」

這就是朱老先生痴人說夢般的格物。所以後來王陽明格竹子,格了七天,啥也格不出來,結果大病一場。最後還是回歸唯心吧,才有了「心學」。《 王陽明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傳習錄》中《答顧東橋書》有云:「朱子所謂格物雲者,在即物而窮其理也。即物窮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謂定理者也。……若鄙人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

王陽明很好的說明了理學和心學的區別。但理學的朱子也比王陽明強不了哪去。朱子一向以為理在物之先,天下之至理即是太極,也是唯心的厲害。

可見,這種傳統的格物致知,不論是理學還是心學,都與著名物理學家丁肇中提倡的格物致知精神根本不是一個東西,丁肇中所謂的格物致知是對事物進行客觀探索的實驗精神。

我們到傳統文化里尋找資源的願望是好的,但如果不對其概念和論證方法進行改造,有可能會造成更大的混亂。曲解不必,正視就好。

王陽明先生畫像


推薦閱讀:

源頭活水
關於康德現象與物自身的現代玄幻解讀
人生真的有意義嗎?——唯上進不已,豈有他哉!
王陽明的心學
我之心學

TAG:心學 | 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