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咳嗽、流涕,千萬別把這種病當感冒,後果很嚴重

前言

川崎病是兒童時期發生的急性自限性血管炎,主要發生於<5歲的嬰幼兒,1歲左右為發病高峰。起病表現為持續發熱≥5 d,多為高熱,抗感染治療無效。並可出現各種形態的皮疹,雙眼球結膜充血,唇及口腔黏膜充血、皸裂,手足紅斑、指趾端膜狀脫皮和頸淋巴結腫大。

由於川崎病的診斷條件之一為發熱≥5 d,且其他的伴隨癥狀沒有特異性,並為非同步出現或表現不典型,同時患兒往往會伴有咳嗽 、流涕、聲嘶等呼吸道癥狀,因此早期常常易被誤診為呼吸道感染,從而延誤治療,使心血管併發症的發生率大大增加。本文對基層醫生關心的一些問題進行闡述,以提高基層醫生對川崎病初步判斷及診療的能力。

問題1 哪些癥狀需要警惕川崎病?

如果患兒發熱>4 d,軀幹或四肢出現皮疹,雙眼球結膜充血,口唇紅伴皸裂,手足有紅斑、腫脹,之後出現指趾端膜狀脫皮、頸淋巴結腫大等要及時就診。

如果患兒血象高、抗生素治療無效,社區醫生不能確定診斷時,應及時轉診到專科醫院,就診時間最好在病程的5~7 d以內,此時若能得到及時診斷和治療,大部分患兒可以痊癒,且不留有後遺症。如果病程>10 d,則心血管併發症的發生率會大大增加。

問題2 如果將川崎病誤診為感冒,延誤治療可能造成的後果是什麼?

川崎病是全身性血管炎,最主要的併發症是冠狀動脈炎症,可引起冠狀動脈擴張或冠狀動脈瘤,從而導致冠狀動脈栓塞、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給患兒帶來生命危險。合併有巨大冠狀動脈瘤的患兒,可能會因為激動、哭鬧、劇烈活動而至冠狀動脈瘤破裂,從而導致猝死。因此,若將川崎病當作感冒治療致使病情延誤,後果可能很嚴重。

問題3 川崎病除了引起心血管併發症,還可能引發哪些疾病?應檢查哪些項目?

由於川崎病是全身性血管炎,所以全身各系統均可受累,從而引起相應的癥狀。

消化系統 1/3的患兒有腹瀉、嘔吐、腹痛、肝功能異常、膽囊積水和膽管擴張,甚至出現黃疸,因此要注意檢測肝功能。少數患兒可出現腹脹、嘔吐等腸梗阻或急腹症樣表現,需拍腹部立位平片輔助診斷。

呼吸系統 患兒常合併呼吸道感染,如喉炎、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胸腔積液等,需完善胸片輔助診斷。

中樞神經系統 患兒可哭鬧、易激惹或精神萎靡,甚至可有驚厥,為全身血管炎引起的無菌性腦炎表現。部分患兒需與中樞感染鑒別,需要做腦脊液檢查;有的患兒可能還需要行頭顱CT或MRI檢查,以排除中樞系統其他病變或併發症可能,如血管炎引起的腦梗死或腦出血。

肌肉骨骼系統 部分患兒可合併關節炎、關節痛,癥狀嚴重者需行核磁共振檢查。

泌尿系統 部分患兒尿常規檢查可見尿白細胞明顯增多,為合併無菌性尿道炎所致。有些患兒需做中段尿培養,與尿路感染相鑒別。極少數患兒會發生急性腎功能不全。

血液系統 偶有患兒合併嗜血細胞增多綜合征,可危及生命,需行骨髓穿刺檢查。

有以上表現的患兒,病情複雜,容易誤診。因此一定要與患兒家長充分溝通,使患兒配合醫生檢查和診療,防止併發症的出現。

問題4  冠狀動脈管腔內徑在什麼範圍屬於冠狀動脈擴張?預後如何?

目前我國大多數醫院對於冠狀動脈擴張的診斷標準採用的是1984年日本衛生部制定的冠狀動脈異常的診斷標準:<5歲,冠狀動脈管腔內徑>3 mm;≥5歲冠狀動脈管腔內徑>4 mm;病變部位血管管腔內徑大於鄰近血管管腔內徑1.5倍或管腔不規則明顯異常者。

當冠狀動脈呈瘤樣擴張時,即診斷為冠狀動脈瘤:內徑<5 mm為小冠狀動脈瘤,5~8 mm為中冠狀動脈瘤,>8 mm為巨大冠狀動脈瘤。

如果冠狀動脈輕度擴張,即冠狀動脈管腔<5 mm,大多數患兒能恢復正常。若為中冠狀動脈瘤,大部分患兒能恢復正常,但恢復較慢。巨大冠狀動脈瘤的患兒往往難以恢復正常,並容易發生血栓,甚至可能發生冠狀動脈瘤破裂,預後較差,需進行長期抗凝治療,必要時需手術治療。

問題5  確診川崎病後首選用藥有哪些?

川崎病是全身性血管炎,主要的治療就是控制血管炎症和防止血小板凝聚,以預防冠狀動脈瘤形成和血管栓塞。確診後應首選靜脈丙種球蛋白(IVIG)靜脈輸注,以控制炎症,並口服阿司匹林,起到抗炎和抗凝作用。

問題6 丙種球蛋白何時輸注最好?輸注劑量如何計算?

靜脈應用丙種球蛋白的最佳治療時間為病程的第5~7天,錯過了預防冠狀動脈擴張的最佳時機,患兒易產生後遺症。丙種球蛋白的使用劑量為2 g/kg,1次輸注,或1 g/kg連續使用2 d。

問題7  有的患兒對丙種球蛋白不敏感,應如何治療?

大多數患兒在靜脈使用丙種球蛋白後48 h退熱,炎性指標下降,病情得以控制。但有少數患兒靜脈使用丙種球蛋白後36~48 h仍然不退熱,說明其對丙種球蛋白治療不敏感,需要再用1次;如果再次使用不能控制病情,可以加用激素治療。

需要注意的是,因激素有促凝的不良反應,因此應用激素治療時一定要注意抗凝。

問題8 什麼時候需要應用阿司匹林?如何應用?

阿司匹林一般在急性期使用,起到抗炎和抗凝的效果,治療劑量為30~50 mg/(kg·d),分3~4次服用。待病情控制、炎性指標正常後改為抗凝量(即小劑量),治療劑量為3~5 mg/(kg·d),分2~3次服用。

如果患兒發生冠狀動脈巨瘤(>8 mm),需加服華法林抗凝治療,服用華法林的患兒一定要注意監測凝血功能,根據國際標準化比值(INR)調整使用劑量。

問題9 什麼時候需要加服潘生丁?服用劑量如何計算?

潘生丁又稱雙嘧達莫,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部分川崎病患兒在亞急性期和恢復期的血小板會明顯升高,服用潘生丁可輔助阿司匹林共同抗凝,預防心肌缺血的發生。使用劑量為3~5 mg/(kg·d),分2~3次服用。

問題10 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會有哪些不良反應?如何進行監測?

阿司匹林的主要不良反應為胃腸道不適,罕有消化道出血和穿孔。服用時應注意不要空腹服藥,且應建議患兒家長注意觀察患兒大便情況,如有黑便、血便應及時到醫院檢查。

由於阿司匹林對血小板的抑制作用,服用阿司匹林的患兒可能增加出血的風險,少數患兒可觀察到小腿有瘀斑樣皮疹。家長要在患兒服藥期間注意看護,盡量避免患兒發生碰撞或跌倒。出血不止的患兒應及時送醫院診治。

少數患兒會發生過敏反應,包括皮疹、蕁麻疹、水腫、瘙癢症、哮喘等,一旦發生,需換用其他藥物。

極罕見的不良反應為一過性肝損害伴肝轉氨酶升高,需定期監測肝功能。

作者: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南京兒童醫院風濕免疫科 錢小青


推薦閱讀:

由感冒引發,到了晚上咳嗽厲害,喉嚨發癢,是咳嗽變異型哮喘還是什麼?
寶寶咳嗽,先喝水還是先喝葯?來看看這位醫生媽媽的建議!
止咳水真的會上癮嗎?
吞了一口痰,除了噁心還會有什麼可怕後果?
慢性支氣管炎不走出治療誤區,你還指望你的咳嗽好的了?

TAG:感冒 | 咳嗽 | 後果 | 發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