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香浮動茉莉花
偶然翻看一份資料,發現蘇州生產花茶已有近三百年的歷史,由蘇州茶廠生產的「虎丘牌」一級茉莉花茶還曾經榮獲「全國優質食品銀質獎」。這讓平日也喝花茶,卻從未喝過「蘇州茉莉花茶」的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正是茉莉花開的季節,在尋常巷陌之間,總能遇見一位手拿籃子的老太太賣花,籃中裝著清香四溢的蘇州「三花」,這「三花」中就包括嬌小優雅的茉莉花。聞著花香,就已經陶醉。那「喝」著花香的感覺,會不會更美?記者就此踏上了茉莉花茶的尋訪路。
蘇州茶廠蔡駿:
上世紀90年代末,蘇州的茉莉花茶就已消失
蘇州茶廠內靜悄悄。沒有空調,吊頂的風扇像午後的時光一樣懶散地轉著,幾個人圍坐一張桌子挑揀茶葉。
問及是否有茉莉花茶賣時,其中一位(後知其名為蔡駿)在櫃檯後拿出一個麻袋。打開袋口,清香味頓時撲鼻而入。不過,這並不像我平常見到茉莉花茶,而是綠色帶白色絲線的小球狀。蔡駿解釋說,我們平常看到的茉莉花茶,其實是茉莉花干。
雖然這樣的茉莉花茶挺芳香,但隨後讓記者遺憾的是,這不是蘇州的茉莉花茶。「上世紀90年代末,蘇州就不種茉莉花了。」
原來,如今我們看到的茉莉花茶基本都來自浙江。雖然全國其他地方如福州等地也生產茉莉花茶,但從地理位置上來講,靠北的浙江生產的茉莉花在質量上更勝一籌。與浙江相比,蘇州的地理位置自然更「北」,因此,「以前蘇州茉莉花茶的質量在全國來說都是最好的。」
蘇州的茉莉花冬天需要放在暖房越冬,開春之後再搬出來。經過一個冬天的休眠,茉莉花的香氣特別好。南方則是粗放型管理,茉莉花種植在野外,也不給施肥、澆水,香味不如蘇州的茉莉花。
大概在上世紀80年代,蘇州茉莉花茶中有一個品種「蘇萌毫」在全國花茶比賽中還榮獲了銀獎。「你要知道,當時,銀獎已經是花茶類最高級別的獎項了。」之所以能榮獲這個獎,「那一年,茉莉花茶用的茶葉原料是江蘇宜興、金壇一帶產的。一般蘇州產的茉莉花,都是用安徽的茶葉,叫『徽茶蘇窨』。蘇州的碧螺春捨不得用來窨制花茶。」
相比於其他茶葉的高端化,茉莉花茶無論是價格還是包裝都那麼平易近人。就算是特種茉莉花茶,一兩也才20塊錢。而當年的「虎丘牌」包裝袋只是用簡單的錫紙包裝。不過,就算這樣物美價廉的花茶,卻一直很難得到蘇州人的青睞,「蘇州產的茉莉花茶,基本都是面向北方,他們口味比較重,蘇州很少有人會喝。」
平江路上的賣花阿婆:
跟茉莉花打交道60年,賣了10年花
既然說蘇州早就不種茉莉花了,那街頭巷尾的阿婆們賣的茉莉花是哪兒來的呢?逛到平江路,遇到賣花的阿婆,記者的好奇心又開始啟動了。攀談間,阿婆的口中,茉莉花的故事也不少。
阿婆今年75歲,自打15歲起,便開始接觸茉莉花。「那時候種茉莉花,還得給它拔草」。這十年,她成了「賣花姑娘」,經常出入於醫院、景點和菜場。她每早從村裡一位叫「朱阿扁」的人那兒拿到鮮花,然後乘公交去中醫院賣花,下午再乘車到平江路賣。從五月開始賣花(包括其他花,如梔子花、白蘭花),一直賣到11月。
很多人見到這樣芬芳的鮮花,都會忍不住走來看看。一些遊客覺得新鮮,總是「卡擦卡擦」給阿婆照相。對於這樣的騷擾,阿婆會嗔道:「買了花再拍哪。」沒人買時,阿婆就坐在青石板上,將一朵朵茉莉花串成手串。為了保證花的新鮮和不受污染,茉莉花和其他花都是被包在毛巾底下。
阿婆一邊侍弄,一邊還唱著歌:「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據阿婆說,她們當年干農活的時候,都會這麼唱。「那時候,整個長青公社都種滿了茉莉花。」後來,長青公社拆遷了,便包給私人承包了。
「三花培育展示基地」承包人阿扁:
每年虧損十來萬,幾年虧損一百來萬
依照阿婆口中說的地址,記者又尋到了朱阿扁。正是中午,花農都回家吃飯去了,阿扁正和朋友聊天。
當阿扁告知,「三花培育展示基地」就是眼前這一片地時,記者心裡真有些失落。所有的花都是盆栽的,估摸著,也就幾百盆的樣子。但就是這些花,「每年我要虧損10多萬。這七畝地,已經投入了一百多萬。」
而這些成本中,花銷最大的是人力成本,「4個花農,每個月工資兩千多,光他們的工資一年就要十幾萬。」白洋灣新漁村飛馬林場內的這個「三花培育展示基地」,建於2010年。為何建此基地,朱阿扁回應,「那得找新漁村村支部書記說。」
於是,記者隨朱阿扁來到了新漁村村支部書記韓龍根的辦公室。
新漁村村支部書記韓龍根:
「三花培育展示基地」是整體旅遊的一部分
到時,韓龍根的辦公桌前有幾人圍坐著。說起「三花培育展示基地」,韓龍根娓娓道來。
「第一,蘇州傳統歷史上就種『三花』,即茉莉花、玳玳花、白蘭花。後來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動遷的土地越來越多,不可能再種這些花了。但蘇州傳統文化還是不能完全丟掉啊,作為蘇州人記憶深刻的名貴花木,我們就保留了這一塊。其次,考慮到我們村的三角咀濕地公園,我們將新漁村定位為『度假旅遊村』,搞特色休閑農業、旅遊農業、現代服務業。根據我們村原有的資源、特色和內涵,我們要有「3個3」。一是『3樂』,即民歌、民鼓、民樂隊;二是『3花』,即茉莉花、玳玳花、白蘭花;三是「3魚」,即觀賞魚、餐飲魚、垂釣。我們將這些資源整合起來,會成為區域旅遊的亮點。」
韓龍根表示,「3花」是當地整個休閑農業旅遊產業鏈上的一顆「珍珠」,可以增加旅遊價值。於2006年已申請國家註冊商標的三角咀濕地公園,商標看起來像三隻水鳥,又像三片葉子(代表綠色、生態、環保),也是象徵著「3花」、「3樂」。
種植「三花」是需要一定技術含量的,特別是白蘭花嫁接的問題,在蘇州大致也就只有3個人會嫁接。因此,「三花培育展示基地」找到了兩位具備傳統技藝的人,並配備了兩名年輕人,這樣希望可以把這門獨特的技術傳承下去。為了彌補虧損,韓龍根申請了「公益性崗位」,「農村沒有公益性崗位,我們是首創。2012年3月開始實行,貼補了基本工資,但其他加班費還需要朱老闆自己支付。」
儘管韓龍根也曾想過開發「三花」,比如,可以用展廳來展示三花文化,也可以提取香精等等,可以做很多系列產品。但最後牽扯的問題太多,目前,一系列的後續操作只能暫停了,希望能留待時機成熟再啟動。
「江南大學相關科研人員來此地研究過,說我們蘇州的白蘭花香精含量最高,所以我想,以後,『三花』方面還是有很大市場潛力可以挖掘的。」
蘇州市政協文史委專家組成員鄭鳳鳴:
當年茉莉花曾被大量消費:簪戴、清供、窨制花茶
了解完蘇州茉莉花「落寞」的現在,讓我們再回溯蘇州茉莉花曾經的「輝煌」。
蘇州市政協文史委專家組成員鄭鳳鳴對蘇州茉莉花的歷史,有著詳細的了解。
你知道嗎?蘇州茉莉花和白蘭花、玳玳花的興盛,據傳和宋代奸臣朱勔有關。《吳風錄》:「朱勔子孫居虎丘之麓,尚以種藝疊山為業,游於王公之門。」因此,蘇州茉莉花的種植歷史可推至北宋末年。
蘇州素稱「山澤多藏育,土風清且嘉」。封建時代,大凡通都大邑人文薈萃、風物繁華的地方,蒔花種草的行當總是比較興旺發達的。「山塘街上,有規模頗大的花木盆景集市,稱為『花市』或『花場』。這些花市與游賞緊密結合,形成季節性、主打花卉領銜的專題花市。春為『牡丹市』,夏為『茉莉珠蘭市』,秋為『木樨菊花市』,冬為『水仙市』。花市的地址,規模較大的在斟酌橋堍的花園弄和馬營弄口。規模小的在怡賢祠門前和半塘橋附近。此外,還有泊舟於岸邊的『水上花市』。」
當時茉莉花的大量消費,除了婦女的簪戴和人家的清供,多數為窨制花茶(配茶)的需要。蘇州盛產茶葉,東山、西山、虎丘均有大片茶園,它的附近地區,如金壇、宜興,鄰省的安徽、浙江、江西也有大量茶葉輸入,市民對茶葉的消費非常驚人。
「茶引花香,以益茶味」,就是窨花茶,又稱香片、熏花茶,主要銷售到關東、西北、華北地區。其中以茉莉花茶為冠,其次玳玳花茶、珠蘭花茶、白蘭花茶,還有木樨花茶、梔子花茶、蠟梅花茶等。這種長途跋涉的花卉交易買賣,在明末就已具相當規模,明人王稚登《虎丘花市茉莉曲》,具體而又生動的描繪了這種情況:「章江茉莉貢江蘭,夾竹桃花不耐寒。三種盡非吳地有,一年一度買來看。」
對花卉的需求量之大,當然也促進了花卉種植業的繁榮昌盛。「虎丘花農最多時達5100戶、1.35萬人,年產82.35萬公斤。1956年建立的蘇州茶廠『虎丘』牌花茶,曾經年產量40000擔,暢銷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深受北方茶客的歡迎。『虎丘牌』一級茉莉花茶曾獲國家銀質獎。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花農還把茉莉花送到茶花收購站以換取『工分』,年終獲得經濟報酬。」
不過,由於種種原因,虎丘花業萎縮。「大概在2008年前後,山塘花業萎縮。為了留住、發展、繁榮這道風景線,2010年8月份,白洋灣街道以及新漁村投入25萬元資金,在西塘河邊建設了佔地7畝的三花培育展示基地,種植茉莉花、玳玳花、白蘭1000多盆。經過培育,夏秋之交的花期,山塘河邊仍然『花香襲人』、『花美醉人』,遊客無不駐足留戀,攝影留念。」
「窨」,就是將茉莉花放在茶葉中,讓茶葉吸收花的香味。這個過程很講究,要把握好茉莉花開的時間,花農白天採摘後送到茶廠的茉莉花都是未開的,加工花茶之前,加工廠要對茉莉花進行人工培養。茉莉花剛吐花蕾的時候再放進去,沒有開的時候放進去是沒用的,開過頭再放進去也不行。
這樣的茉莉花,當年蘇州茶廠一天最高峰可收購500擔,也就是500個人,每個人挑100斤。一般的花茶,100斤綠茶,需要30來斤鮮花配比,好的花茶要100多斤鮮花配比。不過,這些鮮花不是一次窨完。窨次的多少,也關係到茉莉花茶的品級。按照規定,一級是3窨,二級2窨,三級1窨,四級是半窨。5窨、6窨的,那就屬於特種茶了。
推薦閱讀: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有情未必終老,暗香浮動恰好
※北京卧佛寺: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暮色四合 暗香浮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