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期間的國際貿易大博弈(下)

上一篇說到,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面對日本產業崛起對自身的挑戰,親手撕毀了自己制定的自由貿易規則,二戰結束僅僅三十年之後,世界貿易戰硝煙再起。

但關貿總協定畢竟為全球貿易樹立了自由貿易的大框架,打破了國家間的藩籬。在逐利天性驅使下,原先聚集在美國的資本一定會流向綜合成本更低的地方。美國的貿易保護措施,最終還是沒能挽救本國產業的步步衰退,美國還是步英國的後塵,逐步走上了製造業空心化以及過分倚重金融霸權之路。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與石油美元的出現,對於美國製造業空心化和金融霸權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的推波助瀾作用。

布雷頓森林體系是以美元和黃金為基礎的金匯兌本位制,又稱美元-黃金本位制。它使美元在戰後國際貨幣體系中處於中心地位,美元成了黃金的「等價物」,美國承擔以官價兌換黃金的義務,各國貨幣只有通過美元才能同黃金髮生關係,美元處於中心地位,起世界貨幣的作用。從此,美元就成了國際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國的主要儲備貨幣。

美元可以兌換黃金和各國實行固定匯率制,是構成這一貨幣體系的兩大支柱。固定匯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於匯率波動而引起的動蕩,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主要國家的貨幣匯率,有利於國際貿易的發展。該體系的實質是美國基於黃金儲備發行美元,各國則以美元為儲備,發行本國貨幣。各國實際上喪失了自行發行貨幣的權力,各國貨幣淪為美元的兌換券。

布雷頓森林體系得以正常運行的前提,是美國掌握大量的黃金儲備。1949年,美國的黃金儲備為246億美元,占當時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黃金儲備總額的73.4%。在當時看來,布雷頓森林體系似乎沒有什麼問題。

然而,布雷頓森林體系從一開始就是一個悖論:

在黃金生產必然陷入停滯的局面下,國際儲備的供應完全取決於美國的國際收支狀況:美國的國際收支保持順差,國際儲備資產不敷國際貿易發展的需要,必然陷入嚴重通縮,美元必將被各國拋棄;美國的國際收支保持逆差,則美元信用透支,黃金儲備不足以兌付導致美元持續貶值,最終也會導致體系崩盤。

也就是說,無論美國在國際貿易中是順差還是逆差,都會導致體系的崩盤。這種難以解決的內在矛盾,國際經濟學界稱之為「特里芬難題」,它決定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必然走向崩潰。

當經濟學教授特里芬在1960年提出這一悖論時,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設計者、前財政部長特別助理哈里·懷特的蘇聯共諜身份已經曝光,並且懷特本人已經去世多年,因此,「布雷頓森林體系是否是一個精心設計的木馬計?」成為一個永遠的迷。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提出者哈里·懷特

(設計台詞:對不起,其實我是一個卧底)

20世紀60~70年代,美國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則加速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的到來。十多年的越戰,美國耗費了至少二千五百億美元,結束了戰後25年的經濟繁榮,使美國的經濟狀況急轉直下。越戰加劇了美國國內長期存在的種族問題和民權問題,使國內矛盾嚴重激化,國家處於極度的分裂狀態。

財政赤字巨大,國際收入情況惡化,美元的信譽受到衝擊,爆發了多次美元危機。大量資本出逃,各國紛紛拋售自己手中的美元,搶購黃金,使美國黃金儲備急劇減少,倫敦金價上漲。

1968年3月的半個月中,美國黃金儲備流出了14億多美元,3月14日一天,倫敦黃金市場的成交量達到了350~400噸的破記錄數字。美國沒有了維持黃金官價的能力,緊急宣布不再按每盎司35美元官價向市場供應黃金,市場金價自由浮動。

20世紀70年代初,在日本,西歐崛起的同時,美國經濟實力相對削弱,無力承擔穩定美元匯率的責任,相繼兩次宣布美元貶值。各國紛紛放棄本國貨幣與美元的固定匯率,採取浮動匯率制。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瓦解,美元地位下降。歐洲各國的許多人一度拒收美元。在倫敦,一位來自紐約的旅客說:「這裡的銀行,旅館,商店都一樣,他們看到我們手裡的美元時流露出的神情,好像這些美元成了病菌攜帶物一般。」在巴黎,計程車上掛著「不再接受美元」的牌子,甚至乞丐也在自己帽子上寫著「不要美元」。

更要命的是,各國貿易保護主義紛紛抬頭,國際貿易大幅下滑,失業率上升,國際左翼運動風起雲湧,掀起一輪高峰。這不禁讓人想起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狀況。如果美元秩序就此崩潰,也許世界又會重新走上高築貿易壁壘並最終走向世界大戰的老路。

危急時刻,尼克松上台成為美國第37任總統,成為挽救大廈於將傾的「中興之主」。從朝鮮戰爭到越南戰爭,美國連續兩次在中國手中吃癟,尼克松認識到,繼續陷在越南只不過讓美國把血流干而已,徒勞無益,必須立即止損。

美國總統尼克松

他成功說服華爾街同意美國擺脫越戰並與中國修好,中國倒向西方陣營使得美國擺脫了戰略窘境,美蘇之間攻守之勢逆轉,並為蘇聯的最終垮台埋下了伏筆。尼克松宣布放棄美元的金本位而將美元直接與國際石油掛鉤,修復了美元岌岌可危的國際地位。

從此,美元的發行不再受黃金儲備的束縛,成為真正的金融霸權。

如果不是尼克松的這兩板斧,美國很有可能崩潰在蘇聯之前。當時,一些政治經濟學者已經開始公開討論美國模式的失敗,日本模式才是世界經濟未來的發展方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尼克松除了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之外,更是美國的「大救星」。

然而,這兩項措施對於美國來說都是「雙刃劍」,在幫助美國擺脫眼前的危機的同時,給美國埋下了長遠的禍根。

將中國納入西方陣營,使得三十年來經濟被封印的中國,獲得了發展的機會,並在若干年後成長為美國最可怕的對手,可能也是美國的最終掘墓人。

對於中國來說,如果開放得太早,教育體系和工業體系都沒有建立起來,西方資本和思潮蜂擁而至,可能中國真的就「全盤西化」,國民經濟命脈被外國資本控制,成為另一個「拉丁美洲」,再無獨立自主發展的可能。如果開放得太晚,就無法趕上歐美即將展開的去工業化大潮,通過承接工業化轉移得到迅速發展的歷史機遇,恐怕也會在內外矛盾夾攻下崩潰。

如果視野更加開闊一些,回顧從英國點燃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火花,到目前的歷史進程,就會發現,中國正好是處於工業化巔峰狀態的情況下,迎接即將到來的智能革命,中國因此獲得了超越其他所有國家的空前的發展機遇。

智能革命與以往歷次工業革命的性質都不同,將導致一場天翻地覆的變化,歷史在這裡迎來一次關鍵的拐點。

過去的三次工業革命,都是對人手的延伸,雖然極大提高了生產率,但不能完全代替操作工人;而智能革命則是對人腦的延伸,必將完全代替高重複性的簡單勞動,從而完全代替操作工人。

在智能革命之前,工業化國家總會碰到生產力價格上漲的瓶頸,而本國人口數量有限,無法覆蓋越來越複雜的產業分工,而不得不開啟產業轉移浪潮,轉移一部分低端產業,從而迎來去工業化階段。智能革命將會導致對簡單勞動力的需求大幅降低,產業轉移浪潮從此終結。

中國的人口有14億,相當於目前所有發達國家人口數的總和,按照目前的工業化進程,中國人口足以覆蓋所有的產業分工,甚至還有不少富裕。智能革命將會代替越來越多的人類勞動,中國向外轉移產業的可能性將越來越低。

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就不難得出如下結論:在不久的將來,其他國家就會面臨一個可怕的事實:中國的工業生產力足以提供滿足全世界需求的產品,而且中國具有全世界門類最全的工業體系和最發達的基礎設施,最為龐大和便利的單一市場,創業機會最多,而綜合成本最低,在中國做到第一,就意味著世界第一。

因此長遠來看,任何國家的任何產業也無法與中國相抗衡,必將被中國一一蠶食。因此中國就會成為一個全球產業的「黑洞」,只進不出,吞噬一切。想活得好就只要有一條路可走:加入它!

如果中國工業化進程更早一些,目前中國像美國一樣已經處於去工業化狀態,就很難無縫切換到智能革命帶來的產業升級中;如果中國還在承接工業轉移的過程中,則智能革命將會打斷因勞動力價格上漲造成的產業轉移浪潮,使得工業化的難度大幅上升,甚至難以逾越瓶頸。

歷史必將證明,工業化這東西關鍵是踩准節奏,早了晚了都不好。而中國恰好走了狗屎運,不早不晚剛剛好。

石油美元的出現,使得原來可以支持美元堅挺的美國工業——哪怕是軍工產品,變成了脫離國民勞動且遠離本土的資源產品(石油)。這樣一來,美元的堅挺與美國的工業實力再無直接關係,而是依靠國際大宗消費品石油的採購以美元結算,及由此造成的世界對美元的短缺性需求。

從財富形態上說,今後支持美元的就不是國民勞動,而是旨在保證石油採購美元結算的一系列手段,其中的關鍵是對產油國的各種控制,例如暗殺顛覆、顏色革命和戰爭。美國的發展重心日益從國民勞動移至美元的世界需求上,其結果美國政府就從美利堅民族的政府,異化為給華爾街「打工」並任由「財政懸崖」擺布的買辦集團。美國也從一個正常的產業立國的國家逐漸轉變為寄生性的金融帝國。

雖然冷戰期間蘇聯是美國的頭號對手,但是在國際貿易這一領域,蘇聯以及東歐國家自成一體,和西方是相對絕緣的。美國一方面要應對蘇聯的挑戰,另一方面也要對付陣營內部的挑戰者。正如當今世界的貿易秩序是中美歐的「三國演義」,倒退五十年,則是美日歐三方博弈。

對於美國的遏制,中國的應對策略是通過一D一L倡議,打造廣泛的命運共同體。當年的日本則是通過拉攏歐洲作為「利益共同體」,來應對美國的打壓和提防。

欲知詳情,請看下一篇:美日德之間的國際貿易攻防戰

《血月系列》前文鏈接:

「血月現,乾坤變」到底是真是假?

達沃斯上演「三國殺」說明了什麼?——「血月」之二

中國居然被稱為「帝國主義」,這件事背後,隱藏一個大秘密

窮極生變!歐洲的」海賊王」時代——血月之四

引發工業革命的根本原因,居然是這個?

工業化時代,成也自由,敗也自由?

華夏文明才是自由主義的始作俑者?

美國挑起的貿易戰,是否會成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冷戰期間的自由貿易大博弈(上)

冷戰期間的自由貿易大博弈(中)


另附:本公眾號此前連載過的《驚心動魄的中共情報戰》的開篇,關於布雷頓森林體系與諜戰的故事……

金融體系中暗藏真實的諜戰

熟悉現代金融的人,不可能不知道「布雷頓森林體系」。1944年7月,西方主要國家的代表在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上,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因為此次會議是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布雷頓森林飯店舉行的,所以稱之為「布雷頓森林體系。」

關稅總協定作為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的補充,連同布雷頓森林會議通過的各項協定,即以外匯自由化、資本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為主要內容的多邊經濟制度,構成資本主義集團的核心內容。

布雷頓森林會議舊址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促進了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因此其設計者,當時的美國財政部助理部長哈里·懷特,被譽為資本主義的「救星」。

參加布雷頓森林會議的美國代表團成員:財長摩根索(前排右二),懷特(後排左一);後排左二為後來的財長文森,左三為後來的國務卿艾奇遜。

這次金融會議歷史意義極為重大,事實上決定了戰後至今的世界金融格局。在這次會議上,實際上有兩個備選方案,一個是來自英國的「凱恩斯計劃」,核心內容是由國際清算同盟(相當於世界中央銀行)發行統一的世界貨幣,貨幣的分配份額按照二戰前三年的進出口貿易平均值計算;另一個就是「懷特計劃」,核心內容是實行黃金-美元本位制,美元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和國際貿易結算的支付手段,各國政府可以按照35美元等於一盎司的固定比價,隨時向美國用美元兌換黃金。各國貨幣的匯率嚴格與美元掛鉤,上下浮動不超過1%。

凱恩斯計劃的實質,是英美分享世界金融霸權,而懷特計劃則是美國獨佔世界金融霸權。

美國通過參加兩次世界大戰,對世界的霸權意識猛然醒悟,同時已經成為資本主義世界最大的債權國和經濟實力最雄厚的國家。美國工業產品佔世界總額的一半以上,對外貿佔世界貿易總額的三分之一,黃金儲備占資本主義世界黃金儲備的59%。實力極速膨脹、躊躇滿志的美國人,顯然不願意與已經顯著衰落的前霸主英國分享金融霸權,對於世界金融霸權勢在必得。

最終在美國代表的主導下,懷特計劃力克凱恩斯計劃,成為「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主體方案。這也標誌著世界金融霸權正式交到美國手裡。失去金融霸權之後,歷經兩百年輝煌的大英帝國,最後一縷餘暉也黯淡下去,「日不落帝國」迅速走向分崩離析。掌控世界的權杖,也是歷史性地首次交到歐亞大陸之外的其他國家手中。

懷特(左)與凱恩斯

從這次會議召開的時間就可以看出,二戰還沒有結束,資本主義國家就已經在迫不及待地重新分割戰後的世界。在會議召開的一個月前,盟軍在法國諾曼底實施登陸作戰計劃。會議召開之時,由於德軍的頑強抵抗,戰況進入了僵持狀態。在會議召開一周後,美軍最精銳的第3集團軍,在驍勇善戰的巴頓將軍率領下,踏上歐洲大陸,美軍全力以赴,對德軍陣地發起猛攻。很顯然,美國代表此時已經在談判桌上,得到了他們想要的東西。

美國在布雷頓森林會議上大獲全勝,美國財政部助理部長哈里·懷特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令美國人感到震驚和不安的是,僅僅在4年後,變節的蘇聯間諜招認,懷特先生其實是一名高級蘇聯間諜。1948年8月13日,懷特出現在「非美活動委員會」聽證會上,他否認所有指控,慷慨陳詞「他對個人自由、民主、平等機會等美國價值觀的信仰」。最終委員會大部分成員相信懷特的辯解。

懷特為自己的「忠誠」所做的捍衛使他精疲力竭,3天後不幸病逝,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忠誠的讚歌」。

哈利·懷特

由於當時還發生了著名的「希斯間諜案」(希斯是前國務院官員,曾以羅斯福顧問身份出席雅爾塔會議——編者注),以及蘇聯刺探美國原子彈計劃的間諜案,懷特事件很快被人們忘記。但在他去世4年後的1952年,總統大選又開始上演美國兩黨之間的互相攻訐拆台的傳統戲碼,共和黨大肆造勢懷特「通俄門」。1953年上台的共和黨政府高官,甚至公開指責杜魯門包庇「間諜懷特」。

如今共和黨成天被「通俄門」困擾,也是「風水輪流轉」啊!

懷特的身份此後成為了一個歷史疑團。直到幾十年後隨著蘇聯的絕密檔案的逐步披露,懷特的身份終於得到確認,他真的是一名蘇聯間諜!據美國《外交事務》雜誌報道,1934年到美國財政部後,懷特很快編織了一張為蘇聯服務的地下網路,開始了危險的「鼴鼠生涯」。

他提出的「懷特計劃」,雖然從客觀上讓美國攫取了世界金融霸權,但是他的初衷,是為了搞垮資本主義世界的金融體系,而為蘇聯計劃經濟的擴張鋪平道路。雖然懷特親手創建了布雷頓森林體系,但他暗地裡瞧不起自己所創建的這一體系,並認為它最終會被蘇聯及其盟國的計劃經濟趕超。新發現的懷特撰寫的題為《政治經濟的未來》筆記,還勾勒了一個戰後世界,蘇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模式將取代美國自由資本主義模式。懷特堅持認為西方已經妖魔化蘇聯,他渴望美國同其共產主義對手組成一個強大的聯盟,從而創建一個新的世界秩序。

哈里·懷特死於1948年,當時在西方,確實有很多人持這種看法。1997年,美國國會一個跨黨派委員會做出結論:「在國務院工作的希斯的共犯似乎已經找到,如財政部的懷特。」

懷特的間諜生涯長期難以得到確認,有兩個重要原因:

一是懷特自始至終沒有從蘇聯間諜機構那裡拿到一分錢報酬,他甘心做間諜的動機,並不是為了獲得來自蘇聯的金錢,而是源自他理想的驅動,也就是俗稱的「自干五」。美國人很難理解,一個人怎會不為金錢利益,干冒奇險?

二是懷特的工作確實都是為美國利益服務,他的最大貢獻布雷頓森林體系,毫無疑問地確立了美國的金融霸權,這樣一個人明明是國家功臣,說他是間諜,誰信?

當時,誰也看不透懷特的真實用意。懷特包藏的「禍心」,在若干年後被一位名叫羅伯特·特里芬的美國經濟學家發覺,他在1960年指出布雷頓森林體系存在兩難悖論,根本無法長期維繫。堅持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後果將是耗光美國的黃金儲備,美元體系走向崩潰,這就是著名的「特里芬難題」。

懷特計劃和凱恩斯計劃的對比

也正是在這一年,美國的黃金儲備下降到低於流動債務,出現了美元的第一次危機。60年代中期,美國捲入越南戰爭,國際收支進一步惡化,1968年3月引發了第二次美元危機。1973年美國爆發了最為嚴重的經濟危機,黃金儲備已從戰後初期的245.6億美元下降到110億美元。沒有充分的黃金儲備作基礎,嚴重地動搖了美元的信譽。

尼克松在這一年宣布放棄布雷頓森林體系,將美元與石油掛鉤,誕生了所謂的「石油美元」。雖然石油美元使得美國的金融霸權進一步增長,但是懷特計劃確確實實導致了一次又一次美元危機的爆發,嚴重傷害了美國經濟。如果從更廣闊的視角來看,石油美元揭開了美國大舉去工業化的浪潮,使得美國世界霸主地位的基石得到不可逆轉的損害,又何嘗不可以看做是「懷特計劃」的後續效應呢?(雖然懷特本人應該是看不到這麼遠)

由此可見,懷特先生可能算是有史以來,對共產主義事業貢獻最大的一名間諜,他讓美國在毫無覺察的情況下,吞下了遺禍終身的「糖衣毒藥」。美國目前所處的經濟困境,都跟他當年的計劃脫不開干係。他那曲「忠誠的讚歌」,真的不是為星條旗而譜寫,而是向畫著鐮刀鎚子的紅旗而歌唱。

從上面這個小故事可以看出,美蘇當年秘密戰線的較量,是多麼波瀾詭譎,驚心動魄。在中共的歷史上,諜報戰線發生的故事同樣是跌宕起伏,精彩紛呈,湧現出許許多多「忠誠的讚歌」。

推薦閱讀:

「中美貿易戰」劍拔弩張,為何歐洲先濺一身血?
中國自由貿易區建設的法律保障制度(二)
中美貿易戰的原因及其未來影響展望
中日貿易戰兩敗俱傷?日本實則會更慘
【20180504早報】貿易戰結束啦?

TAG:國際貿易 | 貿易 | 國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