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學生營養餐
學生營養餐在日本
我國著名營養學家于若木撰文指出:「在各國的學生供餐制度中,以日本為最成功,他們從立法、科研到實踐已經有一整套制度,戰後一代人身體素質的提高,即得益於學生午餐制的實施。」
在日本,中小學校的供餐歷史可以追溯到二戰以前,但大規模的推行學生營養餐還是在二戰後。1945年二戰結束,到上一世紀五十年代初是日本經濟十分困難的時期,當時在學校向學生供餐,主要著眼於短缺食品的供應,有救濟的性質,例如,將美國援助的奶粉優先在學校供應給小學生。1954年,國會通過《學校供食法》,明確規定在全國施行義務制教育的中小學校推行學生營養午餐,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的飲食習慣與促進身心素質的健康發展,使學生終生受益。學生在學校吃午餐,不僅僅被看作是簡單的解決一餐飯的問題,而是作為一項教育內容對待,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營養教育同數學、英語一樣,營養教育是一門功課,有專門的教科書,由專職的營養教師向學生講授營養知識。此外,還利用廣播、閉路電視播放同當天午餐有關的節目,學生經常舉行同營養和食物有關的趣味活動,如自辦壁報、參觀農場和食品加工場等。
2.培養熱愛勞動和集體主義精神學生輪流領取、分發午餐,餐畢自己洗刷餐具,爭著掃地、抹桌,互相幫助、合作,大家在一起就餐,吃同樣的飯菜,體驗集體就餐的歡快氣氛。
3.學習日本飲食文化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日本傳統的飲食風俗、禮儀,從中體現出熱愛國家的教育思想。
4.感恩教育組識學生定期到廚房參加簡單的勞動,讓學生從實踐中學習烹飪知識,同時體驗廚師的辛勤勞作,從心裡感謝為他們生產糧食和作飯的人,知道珍惜食物。
日本學校要求教師同學生在一起就餐,師生同餐,一是能增進親善感情,二是教師也可隨時糾正學生不良的飲食行為。由於不斷的接受營養教育和同學之間的相互影響,日本學生極少有偏食挑食行為的,很難看到學生有剩飯和隨意傾倒的現象。
日本文部省規定,在中小學校供應的學生餐必須符合學生的營養需要,迄今,日本政府己六次修訂中小學生營養素供給量基準,各地方政府還因地置宜的研究制定各類學生(包括殘疾學生)食物的標準供應量。學生營養餐的食譜是由專業營養師依據有關標準,結合當地條件和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的。營養餐從原料採購、食物加工到運送、分配都有嚴格的程序。營養餐是按人按份定量發給學生的,每份飯菜中的米面主食、肉魚蛋類、蔬菜等各類食物都有恰當的比例,其中所含的營養素種類齊全、數量適宜。不僅衛生,而且每餐飯菜的花樣都有變化。只有一點幾十年一直不變,就是學生每天在校都要喝一杯牛奶。食譜設計的高度科學性令人嘆服,據說,各類學生午餐中食物的多少,可以精確四粒花生米。
日本學校將學生營養與健康放在極為重要的地位。凡學生數在600名以上的學校必設一名營養師,營養師享受國家公務員待遇,受到社會的尊重,到日本學校參觀,校長會鄭重的將營養師介紹給客人,說:是他(她)增進了學生的健康。筆者曾訪問過日本濱松市的一所中學,看到午餐的飯菜十分精緻,副食很清淡,一段蒸魚,幾樣蔬菜,主食是一小碗紅豆米飯,另有幾隻芋頭。我懷疑學生能否吃飽,營養師讓我看了食譜,食譜上列有各種營養素的含量,回答我說:「會有少數學生感到不飽,但都不會要求另外加餐,因為他們知道,這份飯菜符合自己的營養需求。」學生要將每周的午餐食譜帶回家,食譜之外附有一份家庭早、晚餐的建議書,是供家長為孩子作早晚餐時參考用的。他告訴我:學校的營養師同學生家長配合,才能保證學生全天的飲食都符合營養要求。日本文部省規定,學生全天至少吃到30種食物。
學生營養餐的推行帶動了日本舉國上下重視合理營養,對日本人口素質的提高起了極大的作用,1948年到1977年,中小學生平均身高增高了 7厘米,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蹟。所以,日本人常說,日本之成為當今世界上的長壽大國、經濟強國,學生營養午餐功不可沒。
在我國,一直有人認為,日本推行營養餐成功的原因是政府免費向學生供餐,這一看法是片面的。筆者看到東京都教育委員會編撰的報告,報告記載,學生在校吃營養餐是要交費的。上一世紀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是日本營養餐的創建期,其國力與經濟條件遠不如我們今天。所以說,經濟問題絕不是推行營養餐的前提條件。早在1999年2月江澤民同志深刻的指出:「今後的國際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最終要體現在人的素質上,要在少年兒童中推廣營養餐」。因此,是否能夠推行學生營養餐,關鍵在於教育部門對其是否有真正的認識,是否能夠將其作為素質教育的內容來對待。
推薦閱讀:
※6月1日起童鞋們可以使用學生票乘車啦!
※留日學生著漢服泡日本MM((強人啊_)好圖
※那雙溫柔的手,給我觸電般的感覺!
※中國教育在浪費學生的青春!
※如何讓學生自編詩詞?「詩詞格律」精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