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遊記32 帝王與高僧
內容簡介:玄奘到達長安時,唐太宗並不在長安,而是在洛陽指揮一場重要的軍事行動。得到玄奘到達的消息後,唐太宗傳令玄奘速到洛陽與之相見。在這場會面中,帝王與高僧既互相仰慕,又各有打算,兩人言來語去,有爭有讓,成為一場智慧的較量,也成為一段千古佳話。那麼,唐太宗與玄奘,都有哪些精彩的交鋒呢?
全文:
解說:公元645年,玄奘終於回到了久別的長安。唐朝的官員為玄奘舉辦了盛大的歡迎儀式,長安城萬人空巷,人們都紛紛湧上街,爭相一睹這位傳奇求法僧的風采。然而,此時的玄奘法師卻獨自在禪房內,躲避著世俗的榮譽,等待著唐太宗的召見。當時,唐太宗並不在長安,而是在洛陽指揮一場重要的軍事行動。得到玄奘到達的消息後,傳令玄奘速到洛陽與之相見。在洛陽,被稱為千古一帝的唐太宗,終於和歷史上最偉大的求法僧玄奘見面了。在這場會面中,帝王與高僧既相互仰慕,又各有打算。兩人言來語去,很有讓,成為一場智慧的較量,也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唐太宗與玄奘都有哪些精彩的交鋒呢?
上一講我們講到,玄奘終於在唐太宗的貞觀十九年,也就是公元的645年,那一年,玄奘已經是46歲了。他終於回到了自己的祖國。2月1號左右,玄奘趕到洛陽,正式拜見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之一唐太宗李世民。這是玄奘第一次跟唐太宗見面。根據《續高僧傳》卷四,《經大慈恩寺釋玄奘傳》的記載,這段話怎麼樣的呢?我給大家把原文先介紹一下。及至洛濱特蒙慰問,並獻諸國異物以馬馱之,別敕引入深宮之內殿。也就是說,唐太宗那個時候人是在洛陽,並不在長安。他專門派個人在宮殿以外比較遠的地方,迎候玄奘法師。這個是很容易安排的,也可以理解的。玄奘為唐太宗專門準備了他從異國他鄉帶回來的禮物,而且看來這些禮物第一,數量不小,第二,尺寸也不小,不然不會用馬馱,是用馬馱來的。這裡邊也反映出來,玄奘絕對不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不知世上為何年的一個迂腐的僧人。他是一位真正的高僧,他對世俗禮節都非常在意,非常細心,所以他專門為帝王帶了特殊的禮物。
那麼玄奘和唐太宗這次見面的場景,我們後人能夠恢復到什麼程度呢?能夠恢復出來多少具體的事實呢?我們現在可以有把握地說,唐太宗是在儀鸞殿接見玄奘。一坐下,唐太宗的第一句話是師去何不相報?師傅您當年離開唐朝,離開長安的時候,您怎麼不向我報告啊?怎麼不告訴我一聲啊?看來,當時的有關管理部門和官員,確實沒有把玄奘要求出關這個文件遞交給唐太宗。這個是很容易理解的。因為那時候的國策就是禁止人出關,禁止人出境。那些當官的明明知道皇帝有詔令,誰去碰這一鼻子灰,還把這個遞交上去呢?這個可能性比較大。
當然,當時唐太宗看到了他自己不允許,或者今天假裝我忘記了,這種可能性都有,這就不可深究了,也都在情理之中,都是好理解的。而玄奘的回答就非常地高明。玄奘怎麼回答的呢?玄奘當去之時,已再三表奏,但誠願微淺,不蒙允許。無任慕道之至,乃轍私行,專擅之罪唯僧慚懼。我玄奘當年離開國家的時候,出國的時候,我曾經再三表奏,我上奏過,但是呢,玄奘不說,我這個文件交給誰了,一般的常人我今天回來了,皇帝接見了,當年不讓我出關的人,我得給你抹點眼藥,玄奘不幹,高僧不幹。他告訴,我是再三表奏過的。但是為什麼不允許呢?玄奘也沒有說,那當時國家不允許人出關,皇上您不允許出關,不是,是什麼?誠願微淺,看來,是玄奘我自己的誠心和我發的願還不夠大,所以,不蒙允許。玄奘這個是非常講究的講話。
但是,無任慕道之至,但是我實在是渴望能夠去追求,能夠去學習最新的佛法,所以我才私行,私自出關,偷渡出境。專擅之罪,我這個完全是自己的個人行為,違法的行為,我自己感到非常慚愧,也感到非常恐懼。這段話應答得不可能再好了,當著唐太宗的面,把當初不被允許,歸結為自己的誠願微淺,根本不責怪任何人,責怪自己發願發得不夠,責怪自己的誠心還不夠。到了這一刻,像唐太宗這樣英明的帝王,難道還不會去責備玄奘,難道還會去追究他偷渡出關的罪過嗎?當然是不可能的。唐太宗的回答,這都是高段位的對話,都是非常高級的人物在對話,唐太宗怎麼說呢?
師出家與俗殊隔,然能委命求法,惠利蒼生,朕甚嘉焉,亦不煩為愧。唐太宗當然不能承認,當時我禁止人出關的國策是錯誤的。那這個帝王不會說這個話,而說什麼呢?師傅您既然已經出家了,就跟俗人不一樣,這就變相地說,我當年講禁止出關,是針對俗人的,沒針對僧人,但唐太宗也不明說,這都是段位很高的。而您還能委命求法,您根本就冒著生命危險去求法,惠利蒼生,是對百姓蒼生是有好處的。朕甚嘉焉,我已經非常地嘉許,那沒有什麼好講的,難道您還用您去慚愧什麼?還用您擔心什麼?這一僧一帝,兩個人的對話,那都是歷史上頂尖人物,才能對答得那麼漂亮,那麼天衣無縫,彼此都顧著對方的面子,彼此都表達清楚了自己的意思。
唐太宗對玄奘能夠完成萬里求法,充滿了好奇之心,於是就問,但念彼山川阻遠,方俗異心,怪師能達也。說師傅您先不必講慚愧了,沒必要,我當年不是針對您的,是針對俗人的,我覺得奇怪的是,我好奇的是,或者是我擔心的是,那麼遙遠的路途,當中要經過風俗完全不同的地區,我正在奇怪,師傅您是怎麼能夠到達的呢?您是怎麼能夠到達西天的呢?那諸位,換了我們會怎麼回答唐太宗的話呢?
解說:玄奘西天取經,經歷九死一生,那麼多坎坷遭遇,那麼多傳奇的經歷,玄奘該從西天說起,才能夠滿足唐太宗的好奇之心呢?
換了一般的人,會怎麼應對唐太宗的好奇之心呢?我想,肯定是將自己咬緊牙關,排除艱險,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這種精神,趕快跟皇帝如實介紹一番,也都是如實的。可是,玄奘畢竟是玄奘,歷史上也只有一個玄奘。他與常人迥異的地方,他高出我們俗人的地方,就在這些細節當中,顯現無遺。他的回答完全不著邊際,他怎麼回答呢?一味地歌頌唐太宗英明威武,威名遠揚,完全不提自己經過的苦難,歸結為什麼呢?既賴天威,故得往還無礙。我是靠了皇上您的天威,所以我去和回來,都談不上有什麼阻礙,絕口不提自己遭遇的苦難。玄奘遭遇的艱險,比西遊記里講的九九八十個難,只有多少不會少,而在唐太宗面前,絕口不提,把一切歸結為皇帝您的功德,您的威望。
玄奘這種態度,大概也出乎唐太宗的意料,所以從歷史的記載來看呢,唐太宗聽到玄奘的回答以後,很不好意思,他是明白的,唐太宗是多明白的人,他說什麼?此正是師長者之言,朕何敢當也。這只不過是師傅您的長者之言,我哪裡敢當,所以唐太宗很不好意思,他心裡很明白實際上。接下來唐太宗詳細地詢問了玄奘這一路上西行沿途的人情風物,玄奘的足跡所及,按照歷史上對他的評語,對他的斷語是,博望之所不傳,班馬無得而載。博望是指博望侯張騫,是張騫都沒有到過的。司馬遷、班固都沒有記載的,這史書上對玄奘的定論。而玄奘呢,非常有條理地回答了唐太宗的提問,引起唐太宗大為嘆服。於是,唐太宗就跟周圍的一些近臣,比如像長孫無忌,這樣在歷史上鼎鼎大名的臣子,都在唐太宗的身邊,稱讚玄奘法師。非唯不愧古人,亦乃出之更遠,他說我們的玄奘法師,不僅是面對古人,絲毫不必有任何愧色,實際上要超出古人很多很多。這是當著玄奘的面,唐太宗對身邊的這些眾臣講的話。於是,唐太宗就請玄奘寫一本書,來記載他這一路的艱辛,一路的風塵,一路的見聞,這部書就是舉世聞名的《大唐西域記》。
可是,唐太宗對玄奘的欣賞,也給玄奘出了一道不大不小的難題,什麼難題呢?他明確表示,希望玄奘還俗,希望玄奘不要再當和尚了,來輔佐自己,歷史記載講,帝又察法式堪公輔之寄,因勸罷奪,助稟俗務。皇帝發現玄奘這個人了不起,完全可以當大官,當自己重臣,所以希望他罷道,也就是說不要再學習,不要再當僧人了,回來幫助自己,來處理世俗的事務,來管理國家。他明確給玄奘提出來了,這當然是道難題了。
解說:玄奘法師自幼皈依佛門,潛心學習佛法,甚至為求正法冒死西行,當然不是為了當什麼重臣大官,更何況,如今歷經艱險取回來的真經,還沒有翻譯,怎麼能夠罷道還俗呢?但是,聖旨難為,面對唐太宗的明確要求,玄奘法師該如何回答呢?
那玄奘法師又是怎麼來應對這道難題,怎麼來結開這個結的呢?玄奘的回答實在是精彩,這段回答是這樣的。玄奘少踐緇門,服膺佛道,玄宗是習,孔教未聞,今遣從俗,無異乘流之舟,使棄水而就陸,不唯無功,亦徒令腐敗也。玄奘我從小就出家為僧,我從小就信奉佛法,學習佛法,孔教未聞,儒家的學說,儒家的管理國家的這套學說理論我都沒有學過。今天您希望我還俗,就好比讓我在河流當中所乘坐的那艘船,把這艘船搬到陸地上來,不僅起來不到作用,船到陸地上又不是馬車,還只能讓這艘船給腐敗掉。他用這個比喻來表達自己的心情。那麼玄奘他自己的心愿是什麼呢?他的心愿是,願得單身行道,以報國恩,玄奘之幸甚。我希望我自己以我單身,以我這一個人的力量,以我這一個人的俗世之身,來傳播佛法,報答國恩,報答國家的恩德,如此的話,我就覺得很榮幸了,幸甚。小說《西遊記》里講,在玄奘剛剛要出國之前,唐太宗見到玄奘,就非常欣賞,就封玄奘為左僧綱,右僧綱,天下大闡都僧綱,就封了玄奘這麼一個官名,僧綱,是類似於我們今天佛教界佛教協會主席,這個《西遊記》也是有點胡來的,這串官名就等於封了你副主席,副主席,佛教協會大主席,沒有這麼封官的。左僧綱,右僧綱,天下大闡都僧綱。但也不是完全空穴來風,因為歷史的事實當中,唐太宗的確是希望玄奘還俗的,《西遊記》的作者肯定注意到這個記載,只不過把時間挪到前面,然後編了三個官,一下封給玄奘。這大家要注意這一點。
但是玄奘從一開始,他從來沒有把西行求法這件事情,他的這個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的壯舉,用來換取任何好處,玄奘從來沒有打過這個主意。為什麼我們這麼說?為什麼我們能肯定玄奘從一開始就抱定了潔身自好,盡量排除一切俗務這個決心,我們這麼講,有證據嗎?有,四個字,玄奘自己講的,單身行道。我就一個人來弘揚佛法。
解說:玄奘法師堅持單身行道,決不為官,唐太宗也只好收回成命,同意玄奘去完成譯經弘法的使命。但是,唐太宗緊接著又提出了一個要求,這個要求使得玄奘更犯了難。他們,這是一個什麼樣的要求呢?
唐太宗和玄奘談得意猶未盡,但是由於當時唐太宗為什麼會在洛陽呢?他準備用兵遼濱,他正調集全國的軍隊,彙集在洛陽,準備往北方用兵。這個時候,他還有大量的軍機要務要處理,這很容易理解。所以,唐太宗希望玄奘能夠陪著自己,和軍隊一起行動,以便指揮之外,隨時可以和玄奘暢談。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皇帝跟僧人是非常投緣的,兩個人非常投緣,自己忙於指揮一場動用了全國力量的大戰役,居然還念念不忘希望和玄奘法師隨時可以交談。但是這個盛情相邀,卻使玄奘犯難了。玄奘覺得很為難,玄奘的回答很有意思。
玄奘遠來兼有疾疹,恐不堪陪駕。玄奘我,剛從長安遠道趕到洛陽,我身體還有點小毛病,不堪陪駕,不堪陪著您皇帝。這樣的回答,明擺著玄奘有為難的地方,能瞞得過唐太宗?唐太宗是什麼人?千古一帝,所以唐太宗的回答,就很有意思。師尚能孤游絕域,今此行蓋同硅步,安足辭焉。師傅您是有能力的,您剛剛走完十萬八千里,您把這種荒蕪人煙的路途艱險遙遠的都不在您的話下,眼下這點路您跟著我的軍隊,那麼多人保護您,到遼濱去走一走,到北方走一走,您不就像走小半步一樣嗎?這還值得您來推辭嗎?一下就把這層紙給捅破了。那玄奘就不得不講實話了。玄奘講的什麼實話呢?兩點,第一,作為一個僧人,我跟您在這個軍隊當中,我又不能當一個軍事參謀,我又出不了什麼主意,幫不上什麼忙,這是第一點。第二,按照佛教的戒律,僧人是不能觀看戰爭。僧人戒律禁止他們去,或者處於好奇,或者看熱鬧,去看看軍隊怎麼打仗的,這是違背戒律的。那麼這麼一解釋,唐太宗當然就理解。就免除了玄奘隨軍行動的這麼一個要求,就算了,你就別跟著我了。
那麼如此說來,唐太宗對玄奘的要求,請求,全都答應了嗎?那也未必。玄奘提出,跟唐太宗提出,我已經回國了,我希望能夠到哪裡去譯經呢?到今天非常著名的寺院,嵩山少林寺,今天的少林寺,給大家的印象主要是武術,少林僧兵在唐朝是很有名的,給大家印象少林寺以武術著名的,而玄奘當時提出的最想去從事翻譯工作的寺院,居然是少林寺。那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玄奘會有這麼一個心愿呢?
解說:少林寺,是我國一座著名的寺院,但在唐朝時期,中國佛教非常繁榮,僅長安就有很多大的寺廟,玄奘的家鄉洛陽,也有很多大寺廟,這些寺廟僧侶眾多,條件也很好,玄奘為什麼會請求去以武僧著名的少林寺譯經呢?
我想無非玄奘有三個考慮,第一個考慮,嵩山少林寺在今天依然還是離城市比較遠的地方,就別說在唐朝了,在唐朝,它是一個遠離都市,泉水清閑,可以安安靜靜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可以擺脫一些不必要的,甚至可以帶來麻煩的一些事務糾纏,當時佛教的派別,唐朝佛教的情況和派別,都是非常複雜的。玄奘知道,自己西行求法,會給自己帶來多高的聲譽,玄奘是知道的,但也正因為如此,玄奘一開始就非常謹慎小心。這從他不參加這個慶典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來。
第二,這裡首先大家要知道,嵩山少林寺離玄奘的故鄉,我們講過的緱氏,偃師很近很近。它一方面離玄奘的故鄉很近,另外一方面,離當時唐朝的東都,也就是第二首都,陪都洛陽,也不遠。既可以略微地滿足一下自己的鄉思之情,當然不是男女相思,是對自己的故鄉的一種思念之情,另外一方面,又不至於離開當時唐朝的中心城市太遠,這是第二點考慮,可以和皇帝保持若即若離的聯繫。
第三,嵩山少林寺在歷史上還是非常著名的菩提留支,一個僧人,這麼一個僧人在那裡翻譯佛經的地方。這個菩提留支這個僧人是北印度人,在北魏的永平元年,也就是公元508年,在玄奘之前一百多年,帶了大量的梵文佛經,通過西域到達洛陽,當時受到當時皇帝的供奉。由於這些原因,我們當然知道玄奘的考慮是有道理的,是合情合理的。然而,卻正就是這一點,非常合情合理,非常可以理解,絲毫也不過分的要求,卻被唐太宗斷然拒絕。唐太宗直截了當地規定,玄奘應該住在弘福寺內的一個禪院,他指定玄奘住在弘福寺裡頭,在那裡翻經。
解說:唐太宗既然很賞識玄奘,又同意玄奘譯經弘法,為什麼會斷然拒絕玄奘提出的這個很容易滿足,也非常合情合理的要求呢?而唐太宗不同意玄奘去少林寺,又為什麼一定要求玄奘在弘福寺內譯經呢?
唐太宗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帝王,跟玄奘的對話始終是非常融洽,非常合乎情理,非常地能夠體諒玄奘,為什麼這個要求居然不答應呢?這難道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嗎?這也有唐太宗的原因。我想有兩個,第一個,正反映出玄奘在唐太宗的心目當中地位非常重要,他不希望玄奘離開首都長安,更不希望玄奘離自己太遠,萬一自己想找他聊天的時候,想找他請教的時候找不到。所以他規定玄奘必須住在長安的弘福寺。此其一。
第二,只有真正地了解弘福寺的歷史,才能理解唐太宗的一番苦心。否則談不上。如果在大家的眼裡弘福寺僅僅是一座普通的寺廟的話,那大家就不能理解唐太宗。弘福寺是什麼寺廟?是唐太宗專門為穆太后修建的寺廟,為太后祈福,為太后做功德,造的一座專門的寺廟,這也就說明,在唐太宗的心目當中,玄奘是一個有大功德的高僧,請他住在這個寺院裡面,一來可以離自己很近,隨時可以請到面前來,第二,由於玄奘住在那裡,對已故的太后是一種好事,能夠增加功德。所以唐太宗在拒絕。這樣的安排,玄奘當然沒有辦法不答應,不可能不答應。
但是,玄奘又提了一個要求,行,您讓我住到長安弘福寺,我去,但是我還有一個要求,而這個要求,乍一看很過分,玄奘對唐太宗提了一個很過分的要求,什麼要求呢?玄奘講,弘福寺在都城,在首都,而我回來的時候,萬民空巷歡迎我,我住到這個寺廟裡面,難保沒有京城的百姓成群結隊地來看看,看看我這個比較奇怪的僧人。為什麼西行求法十幾年,來看看我。這樣就擾亂了寺院的清規,把寺院搞成旅遊景點一樣,非常地嘈雜,不利於我的修行也不利於寺院其他僧人的修行。所以玄奘要求,得守門以防諸過發。您得允許我,在我住的那個院落裡邊,派上門衛。玄奘的說法是,防止我自己犯過失。這當然可以理解為,要唐太宗允許他閉門,把門關掉,或者希望唐太宗派人來守衛。這個要求聽起來是有點過分,你要求特殊的警衛待遇。
解說:玄奘要求在自己居住的地方,派門衛,表面上說是怕自己犯過失,實際上是希望有衛兵保護自己,玄奘為什麼會提出這樣一個要求?難道真的是怕京城的百姓來難忘他嗎?唐太宗又是否會答應玄奘這個要求呢?
唐太宗對玄奘的這個表面上很有點過分的要求,不僅沒有感到奇怪,反而大為欣賞,很是高興。唐太宗說,師傅,您的這個要求,才是保身之言。你能夠保護自己,這是保護自己安安靜靜,真正聰明的打算和說法,想法。唐太宗也是很厲害,一眼可以看透的,實際上玄奘法師已經怕自己在佛教界聲望太高,而玄奘的聲望得之於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得之於他西行就求法的壯舉,但是大家別忘了,玄奘在這十幾年並不在國內,國內佛教界也有很多高僧,也很多地位非常崇高,弟子成千上萬的僧人,所以唐太宗也是聰明人,一點就透,非常明白玄奘是保身。他們,我們是否能夠用盡量簡短的語言,來總結這一次在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會談,或者說見面呢?可以。而且,古人已經做了很好的總結,言簡意賅,一共12個字。見於《續高僧傳》。
面奉天顏,談敘真俗,無爽帝旨。看到了唐太宗,談敘真俗,談的過程當中,不光是談了宗教,也談了世俗,無爽帝旨,帝王也覺得非常融洽和高興。我當然不可能總結得比這12字更好。從歷史上看,君王和高僧相處歡恰的例子確實是不少,但是像唐太宗和玄奘這樣融洽和諧的例子卻未必多見。唐太宗一直關心,一直支持著玄奘的翻譯事業,經常召見玄奘,有時還邀請玄奘和自己一同旅行,以帝王之尊,經常派人去叮囑玄奘,去囑咐玄奘,去提醒玄奘,不要心急勞累。甚至在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病危的時候,依然把玄奘留在自己的宮殿之內,當然,這是後話了。從貞觀十九年五月開始,也就是公元645年玄奘46歲那一年的五月開始,玄奘開始了在人類歷史上幾乎無人可以相比的輝煌的翻譯生涯。這是怎麼樣的一段生涯呢?請大家聽下一集。謝謝。
推薦閱讀:
※別告訴我你讀懂了《西遊記》
※西遊言己——《西遊記》的政治主張與人文訴求(2)
※造夢西遊4孫悟空哪個技能厲害?
※菩提祖師教完孫悟空後去了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