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免死金牌的來龍去脈

「丹書鐵券」又名「金書鐵券」,民間俗稱「免死金牌」,漢朝時最早用硃砂寫在鐵板上,故名「丹書鐵券」,隋唐時用金填字始稱「金書鐵券」。是中國古代皇帝頒授賜予功臣、重臣的一種帶有獎賞和盟約性質的特權憑證,按朝廷的有關法律,持有鐵券的功臣、重臣及其後代,可以享受皇帝賜予的種種特權(比如賜予官爵、邑地、免罪、免死等)。為了取信和防止假冒,將鐵卷從中剖開,朝廷和功臣各存一半。

鐵券鐫刻的內容一般包括四個方面:賜券的日期,賜予對象的姓名、官爵、邑地;記載被賜者對朝廷的功勛業績;皇帝給被賜者的特權,如免死等;皇帝的誓言。

漢高祖劉邦奪取政權後,為鞏固統治籠絡功臣,頒給元勛「丹書鐵券」作為褒獎。「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於宗廟」。然而,最早的「鐵券」並無免罪和免死等特權,僅作為一種加官晉爵封侯的憑證。

「丹書鐵券」有了免死的許可權,最晚在南北朝時期。早期鐵券免死次數大多在3次以下。從北魏至唐代,免死次數不斷增加,唐代後期,受賜鐵券者的子孫甚至可以憑鐵券免死1至3次。

從隋代起,「鐵券」上的丹砂填字漸漸改為用金填字,故後世又將其稱為「金書鐵券」。

到了明代,鐵券制度進一步完善,明太祖朱元璋從法律上規範了「丹書鐵券」的頒授對象,僅限於立有軍功,被封為公、侯、伯的勛臣。且規定謀逆不宥,只宥其他死罪;免死的次數較少,子孫不免死。

清代,「丹書鐵券」制度方被廢止。由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制度代替。

======================================================================================

現存最早的鐵券,是國家博物館珍藏的五代吳越國王「錢鏐鐵券」,已千餘年歷史。公元896年,唐昭宗為嘉獎鎮東軍節度使錢繆(後封吳越王)討伐董昌有功,特頒賜於錢繆鐵券。鐵質鑄成,形如覆瓦狀,縱29.8厘米,橫52厘米,厚2.41厘米,重約132兩,上嵌金字350個,正文25行,每行14字,全文端楷甚工,現金字多有剝落。鐵券的主要內容是記載被賜者征討董昌的功績,因其對朝廷有如此功勞,所以賜鐵券、免九死。錢鏐鐵券銘文如下:

錢鏐鐵券銘文

維乾寧四年歲次丁巳,八月甲辰朔四日丁未,皇帝若曰:咨爾鎮海鎮東等軍節度、浙江東西等道觀察、處置營田招討等使兼兩浙鹽鐵制置發運等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兼中書令,使持節潤越等州諸軍事兼潤越等州刺史,上柱國彭城郡王食邑五千戶,食實封一百戶錢鏐,朕聞銘鄧騭之勛,言垂漢典;載孔悝之德,事美魯經。則知襃德策勛,古今一致。頃者董昌僭偽,為昏鏡水,狂謀惡貫,渫染齊人。而爾披攘凶渠,盪定江表,忠以衛社稷,惠以福生靈。其機也氛祲清,其化也疲羸泰。拯於粵於塗炭之上,師無私焉;保餘杭成金湯之固,政有經矣。志獎王室,績冠侯藩,溢於旂常,流在丹素。雖錘繇刊五熟之釜,竇憲勒燕然之山,未足顯功,抑有異數。是用錫其金版,申以誓辭。長河有似帶之期,泰華有如拳之日,惟我念功之旨,永將延祚子孫,使卿長襲寵榮,克保富貴。卿恕九死,子孫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責。承我信誓,往惟欽哉!宜付史館,頒示天下。

——《四庫全書全唐文》

推薦閱讀:

突發新政!監管層連下三道金牌托市
岳飛很難抗拒十二道金牌,以等待趙構隨後的「暫止班師詔」
美國隊靠什麼最終領先中國代表團20塊金牌?
- 奧運,理當超然於金牌之外-
娛樂圈迷死女粉絲的十大金牌老剩男

TAG:金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