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家揭秘古玩投資陷阱 拍賣行里也有"貓兒膩"

經濟參考報消息:近年來我國藝術品市場呈現快速發展趨勢,成為繼股票、房地產後又一個投資熱點。業內人士認為,這一現象應引起警覺,藝術品是一個專業化、小眾化高端市場,不宜盲目熱炒。藝術品收藏有風險高級工藝師、寧波紫林坊總經理陳明偉說,這些年來,浙江一些有實力的企業家涉足古玩字畫收藏行當。美國紐約舉辦的一次中國古代瓷器拍賣會上,競買 者有一半來自中國,其中一位來自浙江寧波的收藏家,花了16萬美元買下四件明代青花瓷器;另一位寧波籍的買家曾以8萬英鎊購得一隻14世紀的梨形醒酒瓶,令許多國外收藏家刮目相看。陳明偉說,有資料披露,近幾年來,各國拍賣行拍賣的亞洲藝術品中,有70%是中國藝術品。陳明偉認為,這說明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了藝術品市場走熱,但是,這其中又蘊涵著許多風險。現今一些拍賣行、字畫鑒賞機構運作不規範,也給造假者以可乘之機。陳明偉說,歷來字畫古董收藏都局限於社會一小部分人,這是一項專門的學問,需要對歷史、藝術、工藝等有精熟的了解和研究,沒有多年的功夫和實踐,往往要上當受騙。據了解,近年來不少市民也參與字畫古董等收藏,寧波收藏協會(籌)秘書長王宏星告訴記者,一些人甚至把自己住的房子抵押給銀行集資購買古玩,企圖借當前的收藏熱獲取高額回報,這種以賭徒的心理參與藝術品市場投資的情形,令人擔憂。受騙上當有苦難言在玉器古玩界磨練了10餘年,圈內小有名氣的浙江省餘姚市同芳軒老闆吳丹說:「玉器古董收藏這一行兒水太深,輕易涉足,難免要嗆水。」據介紹,現浙江省在玉器古玩行當進出的大概有四五千人,但真正識貨的行家也就幾十人。這些收藏者中大部分是民間愛好者,還有一些人生意成功了,轉道玉器古玩行兒「玩玩」。圈內一些人正是看中這些老闆財大氣粗,又愛面子,就有意設套,讓其往裡鑽。吳丹說:「有一老闆朋友花了30多萬元,買了一塊據說是從某外商手裡轉來的『古玉』,請我鑒定,我一看就是假的,又不好當面讓人家掃興,就把自己收藏的古玉拿出來,對他說,是不是真的古玉,你自己比較比較吧」。吳丹說,玉有吸附天地之靈氣的秉性,好的古玉必須要經千百年的佩帶,地下的埋藏,這樣漸漸會演化出各種沁色,一般有兩三種,好的玉有五種,傳說當年慈禧佩帶的一塊玉有七種沁色,那是極品。吳丹說,現在古玩市場上真正的古玉很少,很多人收藏的古玉其實是假古玉,雖能以假亂真,但逃不過行家的鑒別。浙江有位經濟實力雄厚的老闆,愛上了古玩收藏。一次,他花了10萬元請來北京專家,好吃好住,請他們為他費了很大力氣從國內外收集來的玉器做鑒定。專家看了以後推卻說,鑒別古玉至少要半年時間,一下子不好下結論,就匆匆告辭離開。後來吳丹也被邀去看了一回,他看後認為,那幾十件所謂的最值錢的古玉,沒有一件是宋代以前的,有幾件是明清玉,已經很不錯了,更多的不過是仿古玉。「玉雖然是真玉,但是用仿古技術做舊的新玉,這價值就大不一樣了。」珠寶行、拍賣行里也有「貓兒膩」「常言道,金銀有價玉無價,以為玉是無價之寶,漫天吹噓身價就能漲上去,這是一大誤區。」吳丹說,其實與金銀一樣,玉也是有價的,在行家眼裡,一般估價不會太懸殊。前些日子,吳丹用一塊和田玉料加工了一隻仿唐卧狗的小掛件,自己估價1.5萬元,外地有珠寶商出價1.2萬。吳丹說,這是圈內價,如果拿到市場上,在大商場或珠寶店裡出售,這樣一隻掛件可值10來萬元,這就是圈內圈外的差距。有的老闆喜歡在商場殺價買珠寶玉器,還自以為揀了大便宜,圈內人看了會笑話。「現在很多人相信拍賣行,以為拍賣來的一定是真寶貝,這又是誤解。」吳丹說,他的一位朋友參加了由一家不太規範的拍賣行組織的「宮廷珍品」玉器拍賣,結果到手後才知是假的。「我告訴他,真正的珍品在皇家檔案里有記錄,是有『身份證』的,而拍賣行的發票上只寫『工藝品』,與廣告海報宣傳是兩碼事,你吃了虧打官司都沒有用。」「還有的人喜歡到境外『淘寶』,大手筆做古玉收藏,這往往容易吃虧。」吳丹以為,中國是玉器古玩的大本營,先在國內練,再去國外開拓市場,這樣風險會小些。「玉器古玩鑒賞沒有十年八載的磨練,入不了門。」(鄭黎)

真假難辨失誠信 民間收藏舉步維艱今天,誰讓民間收藏變得艱難河北日報消息:「亂世買黃金,盛世興收藏」。隨著人們生活水準和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歷來為文人雅士所喜愛的古玩、字畫等文物藏品,越來越多地走進尋常百姓家。而且,在這些民間收藏者中,不乏為購得「寶物」而一擲萬金或是傾盡家私的痴迷者。然而,記者從河北省民間收藏協會了解到,從他們舉辦的多次「鑒寶」活動來看,民間藏品頻現贗品。那麼,是什麼迷惑了收藏者的眼睛,又是誰讓民間收藏變得如此艱難?收藏愛好者經驗不足由於經驗不足、眼力不夠,初涉收藏的愛好者被騙是很平常的事情。省會有一位退休的老幹部,特別喜歡收藏,目前他的藏品都快堆滿兩屋子了。然而有專家看過後發現,大部分都是贗品。但專家不忍心告訴這位老人,因為怕他知道真相後承受不了。河北省民間收藏協會會長趙德潤告訴記者,類似事例在古玩圈子裡比比皆是。趙德潤說,初涉收藏的人,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依圖索驥,看著書本上的文物圖片去市場淘,希望自己萬一能撿個「漏」,撈個寶,一夜暴富。但是現在造假技術很高,這些沒有實踐經驗的收藏者極易走眼上當。省會就有一位退休技工,迷上收藏銅錢後,看到書上說什麼銅錢珍貴他就照著圖片去買。一次,他照圖一下子買了200枚,他覺得只要裡面有一枚真的就賺了,可鑒定結果卻都是假的。許多賣家缺乏誠信現在許多賣家不誠信,為了將贗品高價出手,往往編出各種各樣的故事,想方設法讓收藏者相信東西是真的,有時候連收藏界的專家都可能上當。更有甚者,為了讓買家放心,一些賣家手裡還拿著專家出具的鑒定書。趙德潤說,我省某市的一位瓷器收藏家就曾被賣家騙過。當時,那位收藏家在郊區看見一件做工非常精美的包銀瓷器,賣家說自己的祖先清末時在宮裡做事,清朝滅亡時偷偷將其從宮裡帶了出來,有好多人想出大價錢他都沒捨得賣。這回看到收藏家誠心想要,表示可以便宜點轉讓。收藏家平生第一次見這種包銀的瓷器,怕真的錯失寶物後悔莫及,於是最終花十幾萬元買了下來。後來,找專家鑒定後發現是一假貨。賣家除了自己騙人,還和一些假冒的鑒定專家聯手坑騙收藏者。一次,一位收藏愛好者在北京的古玩市場看上了一件「文物」,怕自己眼力不行,就想請專家給鑒定一下。賣家一聽馬上張羅聯繫專家。經鑒定,專家出具了此物是真品的鑒定書。這下買家放心了,花大價錢買了回來。後經幾位專家鑒定,得出的結論都是贗品。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趙德潤說,原因在於目前我國文物鑒定行業比較混亂,從業人員五花八門,致使有些並不是什麼都精通的人渾水摸魚,他們打起大招牌,自封為著名鑒定師、專家進行鑒寶,並且為了利益常和賣家串通一氣坑蒙消費者。造假技術讓人真假難辨作為一名收藏愛好者,最大的煩惱莫過於買到假貨了。然而,高明的造假技術往往能以假亂真,讓人防不勝防。據省民間收藏協會副會長陳耀林介紹,我國曾出現過三次作偽高潮。第一次高潮出現在宋代,以仿造商、周青銅器為主。第二個高潮是晚清到民國時期,大量複製、仿造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各種文物,無所不造、無所不仿。第三個高潮是近20年,隨著收藏熱的興起,仿造的東西五花八門,作偽手段更為高超。作假的手段歸納起來不外乎物理和化學兩種。化學方法被廣泛運用於「作舊」,用化學溶液對仿品進行浸泡後,器物很快就會變樣。讓人驚奇的是,有些化學溶液能使銅銹從仿品中自然長出來,摳都摳不掉。在物理方法中,作假者有時會通過粘貼、鑲嵌和挪移方法,把一些舊的、殘破文物上的部件、皮殼粘貼到新的文物上面,然後沾土、上色,僅僅把真的那一部分露出來迷惑買主。趙德潤說,「拿玉器作假來說,因為沁色是判斷古玉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仿製者會在這方面下工夫。」現在作偽沁色的方法很多:有火烤、塗料上色、化學藥劑灼燒等。其中造得最逼真的是仿製者把新做的玉放入動物的身體內,讓玉充分和動物體內的活血接觸,三到五年後再取出,這種偽造的用血沁過的玉,一般的收藏者是很難看出來的。談起現在的民間收藏,陳耀林說,目前收藏已進入了一種誤區,許多人收藏存在投機心理,想藉此發大財,因此買到真品就過度興奮,買到假的就過度傷心。其實對於普通人來說,應該把收藏當成一個增長知識、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豐富精神生活的事情,選擇自己能夠承受的價位,這才是收藏的本意。(馬朝麗)便捷檢索新華收藏藝術品拍賣老照片瓷器紫砂壺字畫 油畫 畫家 書法 火花 煙標油畫 畫家 海報博物館文物古籍書籍美術書籤 書標 文房四寶像章 徽章 家書台北故宮雕塑玉器珠寶翡翠 報刊刺繡織綉附加費糧票酒標白酒啤酒錢幣 金銀幣 流通幣 紀念幣 古玩 古董 鑒寶蠟像隕石奇石 觀賞石集郵 郵票 郵市照相機國寶檔案留聲機老唱片撲克小人書 連環畫磁卡 電話卡 地鐵卡潘家園
推薦閱讀:

被爹坑的小伙
中國古玩界的真正重量級的大師有哪幾位?他們都有怎樣的故事?
古玩文房
西泠印社春拍文房清玩·古玩雜件成交(續)
2018年古玩藝術品市場:或將呈現十大趨勢

TAG:投資 | 拍賣 | 古玩 | 拍賣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