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浩老師的人體氣機能量運行圖及各臟腑用藥法理

:余浩老師的人體氣機能量運行圖及各臟腑用藥法理作者:王氏中醫

天地萬物初生之時,為一混沌狀態,在這裡沒有陰陽的交融,也沒有陰陽的對立,只是一團混沌,雖然是混沌狀態,但非常不易,因為這是「由無變有」。是「有」!是萬物之母。這個狀態不會一直持續下去,因為在這混沌之中,清陽上升聚集而為天,濁陰下降聚集而為地,陰陽的升降對流是物質的本性。清陽飄蕩上為陽,濁陰幽沉降為陰;從此陰陽兩相對,恰似牛郎織女星。陽氣聚集在上而為天,陰氣聚集在下而為地,清升濁降,形成天地。從此陰陽兩相對,天永遠在上,地永遠在下。但是在天地的形成過程中,陰陽二氣的升降運動,會形成轉換。陰陽原本同根生,兩兩相望成對影;陽中一滴相思淚,陰中清陽上九天。陰陽相互轉換,彼此相互交融,從而化生萬物,正如《圓運動的古中醫學》一書中所闡述的那樣,陰陽的相互對流運動,就會形成「太極陰陽圖」陰中清陽上為天,陽中濁物下陰間;陰陽交融生萬物,循環無息太極生。陰陽相對運動、對流的同時,陰陽自身內部也在轉化,我們可以畫出太極陰陽圖中的陰陽自身運動。陰中昇陽又降陰,好比積沙坡下傾,陽中降陰又生氣,正如開水冒白煙;相互交融一團氣,內外流動如兩輪,外圍之氣逆向轉,內生之氣分道行。從上面太極陰陽圖的形成可以得知,陰陽的相對運動,形成太極陰陽圖,同理在太極陰陽圖的兩儀內部,各自均有升降對流,太極陰陽圖的中央,即兩儀相交之處,也存在升降對流,所以一個太極陰陽圖內,會化生三個太極陰陽圖。如此推演下去,就會化生無數個陰陽太極圖,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陰陽交融生太極,太極之中分兩儀;陰陽各有交融處,太極之中生太極。人的出生,也是近似如此,精子與卵子的結合,形成一個受精卵,看似一個混沌的細胞,卻蘊含著人體的全部信息,受精卵的產生就是由無變有的過程。此後受精卵不斷分裂,化為億萬個細胞,而形成人體,就是一生萬物的過程。精子與卵相結合,好比天地生混沌;受精之後一分二,人體乾坤即生成。陽爻積上為之乾,陰爻為地便是坤;人之初生乾坤定,陰陽交融成人形。乾二落入坤中央,化為坎卦下極泉;坤二上升乾空里,成為離卦如日升。人之化生如天地,東南西北如四輪;肝心肺腎在四方,脾胃屬土居中間。二、人體內陰陽對流情況讓我們通過大自然的陰陽變化,結合我們推演的太極陰陽的能量流動圖(見實體書),來看看我們人體內的陰陽對流情況。太陽從東面冉冉升起,而人體肝氣從左側徐徐上升!太陽從西邊緩緩落下,人體內陰氣從右側通過肺的斂降徐徐下降!大地之中的水濕能夠滋養樹木,樹木不會枯萎;人體的腎水也能滋養肝木,防止肝火過亢!水被太陽照射,蒸發後化為水汽,上升為雲,可以遮擋太陽的炎熱;人體的腎水隨肝氣升騰,可以濟心火,防止心火過亢!太陽的照耀能夠溫暖大地,大地得溫能生長萬物;人體的心火下移,可以溫暖胃土,胃土得溫,可以腐熟水谷! 太陽照耀後,土地變暖,熱量下傳,可以使土中的水變溫;人體心火的熱量,通過胃氣的下降,可以下交於腎,溫暖腎水!大地的核心--地核中的熱量可以向外散發,溫暖大地的至深之處,其暖可以緩緩上升,土中水液得溫後,化為水汽,上升為雲,烏雲彙集,化為雨水下降!人體腎中一縷陽氣徐徐上升,溫暖脾臟,脾臟得到腎陽的溫養,將小腸轉輸過來的營養物質,通過漚的作用,化為精微之氣,上輸至肺,肺將精微之氣中清的部分進行宣發,滋養皮膚和毛髮,濁的部分向下斂降滋養五臟六腑,廢棄之氣化為水液,通過三焦,進入膀胱,成為小便!日從東方冉冉起,水在西邊瀝瀝聲;腎水養肝能涵木,隨肝上達濟心炎。麗日如心照胃土,其溫透胃暖寒泉;腎中潛龍為一陽,溫脾如漚清陽升。肺如華蓋能肅降,化汽為水三焦經;三焦水道通州都,濁去精存再入腎。外周氣流逆向行,中央胃降脾氣升;人體陰陽如兩輪,右側氣分左側陰。這就是天人相應,這就是人與天地相參。我們通過大自然的陰陽運動,推演出太極陰陽圖的形成,通過太極陰陽圖的運動,感悟人體陰陽氣血的循環。雖然《圓運動的古中醫學》中談到過陰陽的對流形成太極陰陽圖,但很多人可能仍無法理解,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將麵粉加水調合成半盆稀稀的麵漿,就好比是「天地之混沌」,然後在麵漿中央用筷子劃一條深深的線,將麵漿一分為二,這也就算「分陰陽」,然後假定一面屬陽,一面屬陰。接下來用筷子沿著盆邊順著一個方向攪拌,這時會看到陰中昇陽,陽中降陰的情形,不一會兒,一幅完美的太極陰陽圖呈現在面盆中。攪的過程其實就是陽升陰降、陰陽轉化的過程,這太極陰陽圖其實就是陰陽升降的過程呈現,古人繪製太極陰陽圖,記錄的是天地之間陰陽轉換的過程,是陰陽轉換過程的一個縮影。 推而廣之,凡是有陰陽對流的過程、有陰陽轉換的地方,太極就蘊含其中……我們人體的肝氣從左側上升,肺氣自右側而降,這一左一右,一升一降,不就蘊含了太極嗎?人身中央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太極陰陽圖嗎?練習太極拳,不就是加強人體陰陽的轉換,調節人體氣機的升降對流嗎?通過這樣的運動,人體的寒與熱、虛與實就會得到調整,有助於疾病的治療……我們將「人體陰陽對流」圖簡化、分離、歸納後,形成右圖(圖見實體書)。那麼這張圖究竟代表了什麼?它的意義具體有多大?能否解決我們臨床中的問題?只有我們深入了解後,才能給出結論。結合中醫基礎理論,我們來好好看看這個模型,這個模型表達了三層意思:其一:各臟腑之間的陰陽傳遞過程中醫理論中臟腑之間的關係與西醫學有很多不同之處,許多學習中醫的人,思想常常受西醫學的影響,不能從中醫的角度理解人體五臟之間的關係,而此圖清晰地將這些關係標示了出來。腎陰為一身之陰,腎陰就是腎水,腎水在肝的下方,能夠滋養肝木,這樣肝木才能條達,又不會過亢。肝藏血,沒有腎陰的充養,肝藏血的功能就會受到影響,人體腎陰為肝陰之來源。腎水借肝氣升發,上達於心,其中精微物質能夠借心火化赤生血,同時腎之陰寒也能救濟心火之亢盛,使之不過亢。心火能夠下移於胃,為胃的腐熟功能提供熱量,有了心火的照耀,胃的腐熟功能才能旺盛。胃氣以降為和,胃氣下降的同時,胃中陰分為腎陰提供補給,同時心火也會隨胃氣下降,來溫暖腎水,使腎水不至於過寒。腎陽立根於下焦,腎陽能夠溫暖脾陽,有了腎陽對脾的溫煦作用,有了心火對胃的熱量補給,人體中焦脾胃的消化、吸收才能健全,中焦如漚才能得以體現。 脾之功能健全,才能將小腸吸收的營養物質上輸到肺,為肺提供營養,肺通過宣發和肅降功能,將營養物質中清的部分向上向外宣發,滋養人體的皮膚和毛髮,濁的部分向下斂降,滋養五臟六腑。肺斂降濁性物質的同時,人體上焦的水氣也被斂降,化為水液進入三焦,經三焦入膀胱而成小便。膀胱為三焦水液所歸,是都會之地,故曰州都之官,水液由此排出體外。其中一部分被再次吸收,入腎補養腎水。從圖中可以看出,心火的下移除了藉助胃氣的下降之外,還要靠肺氣的收斂作用;腎陽除了溫養脾陽之外,還能溫暖腎陰(腎水)。我們將上面這段話總結一下,可以這樣來概括:腎水寒,土下泉;養肝木,滋肝陰;肝得柔,無以亢;性條達,水隨升。濟心火,抗心炎;肝藏血,養心陰;火生土,土得溫;能化物,變化焉。火透胃,交於腎;散水寒,萬物成;腎之陽,如潛龍;似開水,起白煙。陽化氣,脾來運;中焦漚,精氣升;上焦霧,肺細分;清宣表,降濁陰。表得滋,皮膚潤;濁陰降,養臟真;氣化水,三焦經;入膀胱,成小便。其二:氣與血之間的關係氣是不斷運動著的具有很強活力的精微物質。血是在脈管中運行的紅色而黏稠的液態樣物質。二者是構成機體和維持機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但由於西醫學的影響力,很多人無法從感官上來認識氣與血,「人體如兩輪」圖正好將氣與血的關係清楚地描繪了出來。1.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屬陽,血屬陰。陽氣的化生是以陰氣為基礎的,血液具有運載水谷之精氣、自然之清氣的功能,故曰血載氣;而血液的運行需要氣的推動作用。2.氣重於血:氣為陽,血為陰,彼此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資生、相互為用、相互制約的關係,但在兩者對立統一的關係中,氣起著主導作用,沒有氣的溫煦和推動作用,血就好似一潭死水。如果進一步理解這個圖形,左邊是血液系統,右邊是經絡系統;血液系統運行的是血,心主血,其力量來源於心;經絡系統運行的是氣,肺主氣,其運行力量來源於肺,肺的開與合、心的搏動,使得人體的氣血周流循環,相互影響。我們將上面這些話概括為:肺主氣,心主血;氣屬陽,血屬陰。太極圖,如兩輪;右為陽,左為陰。前輪走,後輪行;前輪滯,後輪停。氣能行,血方運;氣鬱滯,血必凝。前之輪,力源肺;開與合,降與升。腎之陽,如油門;腎陽虧,氣難成。腎陽足,脾陽旺;肺氣足,輪歡暢。後輪陰,為輔佐;心主血,來鼓動。心血足,血行旺;鼓無力,血難暢。人之身,陰與陽;氣與血,衡則康。其三:人體陰陽的劃分「人身如兩輪」這個圖形(圖見實體書)中,非常明確地表明了人體陰陽的劃分,即右側為陽,左側為陰。細看圖形,我們會發現,胃雖然歸於左輪(陰),但在中醫理論中,胃屬陽明,為陽;脾雖然歸為右輪(陽),但脾屬太陰,為陰。為了使這個圖形更加符合人體臟腑陰陽之規律,符合太極「陰中含陽,陽中含陰」的規律,我們將圖中兩輪的距離進行調整,讓兩輪存在交叉,如右圖(圖見實體書),這樣人體陰陽的劃分在圖中就更加準確了。或許有人會問,中醫書籍中皆謂心為陽,為什麼圖中卻在左側,屬陰?這裡我要說明的是,此圖定為「人體臟腑陰陽氣血循環圖」。這裡的心,代表心臟的同時,也代表了「血」;肺代表肺臟的同時,也代表「氣」。血屬陰,氣屬陽;心血來源依附於肝,肺氣來源依附於脾;我們可以將圖調整,分出「上為陽,下為陰」。這樣理解會更加準確些,如右圖所示。或許有人會問,陰陽應該是左右對稱的,為什麼在圖中陰陽的分界線卻是傾斜的,這是否與實際不符?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寫道:「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並於上,並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並於下,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學過地理知識的人都知道,地球是傾斜的,其傾斜角度為23.45°,這正好驗證了上面《內經》所說的話。人體臟腑的陰陽氣血左右也是不平衡的,是傾斜的,傾斜多少度?如果我們大膽的估計,借用天人相應的理論,也應當是23.45°。外表看起來,人體四肢九竅雖然左右對稱,但從事鞋子、衣服製作的人都知道,人體的左右是不完全對稱的。就好比地球,看似一個正球形,其實仔細地測量,地球也不是正球形,只不過因為相差不大,我們在視覺上經常忽略這點差異,人的左右也是如此。天地因為不正,所以才有了糾偏的動力,有了糾偏的動力才有了生機與活力。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幾個要點:第一,心臟以陰為基礎,但向陽轉化。即心臟以陰血為基礎,以心火為表現形式。進一步說明,心血雖然屬陰,但心是屬火的,心臟就好比一個燃燒的火球,火球中央是油。火以油為基礎,油以火為表現形式。 第二,腎臟的根基為腎陽,但向陰轉化。即腎臟以腎陽為基礎,以腎水為表現形式。進一步說明,腎陽雖然重要,但腎臟屬坎卦,主水,屬陰,腎臟就好像一個水球,但水球中央是一團火。第三,脾屬陰,主濕,但向右傾斜,意味著雖然脾臟屬陰,但升發的是人體的清氣、陽氣!脾喜燥!第四,胃屬陽,主燥,但向左傾斜,意味著雖然胃屬陽,但胃氣沉降的是濁陰,胃喜濕!……我們將上面的幾句話總結一下,就是「圖形左側的臟腑體陰而用陽,圖形右側的臟腑體陽而用陰」!這句話領悟透了,圖中傾斜線的意義就徹底明白了。三、人體臟腑陰陽氣血循環圖的意義「人體臟腑陰陽氣血循環圖」反映的是人體臟腑、陰陽、氣血之間的關係,所以定名為「人體臟腑陰陽氣血循環圖」。在隨後的章節里,我們將圍繞這個圖來談中藥、談組方、談病機、談治法、談醫理、談臨床,如果要強調其重要性,這張圖將是我們學習中醫之旅的指南針!臨證之時,可將此圖比作病人,圖的左側就是病人的左側,圖的右側,就是病人的右側。觀此圖,就好似觀察一個站在你面前的病人,細心體會氣血的運行規律,熟悉之後再切病人的脈象,感受患者左手寸關尺,對應心、肝、腎陰;右手寸關尺,對應肺、胃、腎陽。將脈象與指南針結合起來,就很容易尋找到氣血運行的異常變化,看病就會豁然開朗!旅行提示:此圖比作指南針,意義重大,其為「天地陰陽循環」與「人體氣血循環」相參而得,如果能明白圖中的運行規律,對你學習中醫將有很大的好處,熟悉透徹後,可以簡馭繁,使你在中醫浩瀚的林海中穿行,而不迷失方向。如果想要深入理解指南針的意義,可以參閱《圓運動的古中醫學》和《四聖心源》這兩本書,雖然理論上有些差異,但從這兩本書中可以學習到很多與指南針相關的知識。下面我們按照「指南針」的幾個點來談中藥。人體的生命之輪,如同這兩個輪子一樣,永遠在前進。無論哪個點卡殼,輪子都無法前進,人體就會生病。治療疾病,就如同修復被卡住的輪子,找到卡住的原因,並修理它,使它可以正常運行,這樣就可以了,下面我們首先看看肝臟。三、肝臟相關疾病的用藥特點研究肝臟相關疾病的用藥,我們先看看肝臟的功能。肝屬木,主疏泄、主藏血,肝藏魂,為謀慮所出,開竅於目,肝主筋,其華在爪,在志為怒,在聲為呼,在液為淚。這是最基本的也是沒有爭議的,從這些入手就不會錯,不會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肝臟疏泄失常的用藥疏泄異常,臨床上最多見的情況就是肝氣鬱結。大多數女性都存在肝氣鬱結的情況,而且多與情志抑鬱有關。臨床中除了情志抑鬱所致的肝氣鬱結外,肝膽器質性病變也可以導致肝失疏泄,出現肝氣鬱結,比如:脂肪肝、膽結石、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就存在肝氣鬱結的病機。因此,不要將「肝氣鬱結」與「情志抑鬱」畫等號。病因多種,但結果是相同的,都導致了肝氣鬱結,肝臟疏泄失常,治療上也是相同的。 肝氣鬱結之後,患者會有脅痛、胸悶、脘脹、噯氣等表現,就好比輪子上「肝」這個點卡住了,用藥時,通過疏理肝氣就可以修復,疏理肝氣的藥物有哪些呢?疏肝理氣的藥物有:柴胡、香附子、鬱金、青皮、川楝子、橘葉、薄荷、白蒺藜、生麥芽等。肝氣鬱結沒有及時治療,氣鬱時間久了,就會化火,即肝鬱化火,患者會出現心情煩躁,脾氣急躁等症,這時治療,除了疏肝解郁,還需要清肝瀉火。清肝火:桑葉、菊花、青葙子、決明子、黃芩、青黛、梔子、丹皮、夏枯草、羚羊角等。瀉肝火:龍膽草、川楝子等。同時肝鬱化火遷延日久,火邪就會傷及肝陰,導致肝臟陰血不足,患者除了心情煩躁外,會出現雙目乾澀,視物模糊、脅肋作痛等癥狀,這時的治療,除了疏肝理氣外,更重要的是養肝陰,養肝血。養肝陰、養肝血可以選用下列藥物:山萸肉、生地、熟地、女貞子、阿膠、白芍、烏梅等。如果繼續失治,病情加重,除了肝陰受損外,會出現肝葉枯槁,硬化、萎縮,也就是我們通常所指的肝硬化,這時就需要養血柔肝治療。柔肝養血:當歸、白芍、首烏、枸杞、雞血藤、木瓜、鱉甲等。在這裡分四個層次將肝氣鬱結導致的病理變化一一列出。在臨床上遇到肝氣鬱結的患者,要想到患者處在什麼階段,有沒有化火?有沒有傷陰?有沒有枯槁?不同的階段,治療時均有偏重,可以根據偏重來參選上述藥物。除了肝氣鬱結,還有沒有其他病機呢?輪子上這個點還有沒有可能出現其他問題?還有!肝氣當升,如果升發無力怎麼辦?如果升發太過怎麼辦? (二)肝氣升發異常的用藥升發不夠,為肝氣下陷,有的稱為木氣下陷水中,這裡的水指腎水,即腎陰。治本之法就是升發肝氣,一方面補肝氣,增強肝臟自身的升發力量,可以用黃芪等;另一方面,運用升提的藥物,幫助肝臟升發,如柴胡、薄荷、生麥芽等。升發太過,肝氣上沖,會出現偏頭痛。有的患者會出現血壓升高,這時的治療就得降氣。降肝氣就是「鎮肝、平肝」,為什麼稱為「鎮」、「平」,就好比國家內部出現暴亂,要鎮壓、要平息一樣,這裡就是鎮壓肝氣,平息肝氣。常用的鎮肝葯:代赭石、靈磁石、石決明、珍珠母、生龍牡等。常用的平肝葯:菊花、白蒺藜、天麻、鉤藤等。假如肝氣上升,沒有及時治療,就會化為肝風,臨床上出現手抖的癥狀,在治療上除了鎮肝、平肝外,同時還得息肝風。常用的息肝風藥物:羚羊角、鉤藤、天麻、白蒺藜、僵蠶、全蠍、蜈蚣等。鎮肝、平肝、息肝風可以緩解病情,如果不用藥了,肝氣又上升太過,該如何用藥呢?古人創立了「滋水涵木」的辦法,即補養腎陰,來滋養肝木,肝氣就會變得柔和,就不會升發太過了。補養腎水用什麼葯?到下面講腎這個環節時再細談。除了上面講的,肝臟這一環節,還有沒有其他問題?還有,如受寒後,寒凝肝經,臨床出現睾丸疼痛等癥狀。(三)寒凝肝經的用藥寒為陰邪,其性收引,寒邪內侵,易傷陽氣,凝滯肝經,筋脈阻滯,則肝經循行的部位就會出現疼痛。可以運用:吳萸、小茴、仙靈脾、荔枝核、川椒等治療。天台烏葯散就是治療氣滯寒凝肝經的經典配方。既然談到了肝經受寒,自然肝經也會有熱的情況,臨床常見的是肝經濕熱。(四)肝經濕熱的用藥濕邪停留肝經,導致肝經濕熱,患者可以出現右脅肋部脹痛、納呆、尿黃、舌紅苔黃膩等,可以選用:梔子、龍膽草、黃芩、茵陳蒿等。龍膽瀉肝湯、茵陳五苓散就是治療肝經濕熱的經典配方。明白了這四點,修輪子上「肝」這個點就算有眉目了,再結合教材來學習中藥,對中藥的認識就會深刻一些。旅行提示:看完上述關於肝臟相關病機的用藥特點,你是否感到這樣來學習中藥,已經將中醫基礎理論、中藥學以及方劑學聯繫在一起,不再是孤立地學習中藥?這樣學習可以將所學的知識連貫起來,學習時不再考慮乙肝、脂肪肝、肝硬化等這些病,而要考慮的是病機--肝臟失調的病機!四、心臟相關疾病的用藥特點既然是從心臟的角度學習中藥,我們來看看心臟的功能,它可能會出現哪些問題?心屬火,心主血脈,心藏神,其華在面!既然屬火,就存在火力過旺與火力不足,臨床上稱為「心火亢盛」和「心陽不振」。既然心主血,就存在陰血不足,臨床上稱為「心陰虛」。既然心主血脈,血脈的不通、不暢就是問題,臨床稱為「血脈瘀阻」。既然心藏神,就存在神是否藏得好,藏得不好就是「心神失養」。既然其華在面,那麼面部的神采有沒有?面部的氣色如何?面部長東西沒有?這些都與心臟有關。與心有關的還有很多,我們就從上面這些來談談相關的中藥。 (一)心火亢盛的用藥心火亢盛的患者會出現心中煩熱、焦躁失眠、口舌糜爛、口渴喜飲、舌尖鮮紅等表現。治療時可以選用淡竹葉、生地、梔子、燈心草、蓮子心、黃連、連翹等。一般下火的藥物味道都很苦,但清心火的淡竹葉、生地、燈心草一點也不苦。別小看燈心草這味葯,看似普通,對於心火亢盛非常管用,舉個例子:我曾經治療一個失眠的患者,切脈後發現患者左寸浮實,舌尖紅絳,於是採用導赤散(生地、木通、甘草、竹葉)治療,效果不錯,治療五天,患者睡覺質量大大改善。但沒過幾天,患者又上火、失眠了,患者認為湯劑太苦,不願再服了,要求我提供一個不苦的、效果好的方法。思慮良久後,我告訴他用燈心草煮水當茶喝,效果非常好,患者很滿意!後來遇到心火亢盛的小兒,尤其是心火亢盛,晚上哭鬧的1歲以下的患兒,運用燈心草1~2克,煎水後,加少許白糖當飲料喝,患兒很容易接受,效果也很好。(二)心陽不振的用藥心陽不振的患者具有畏寒肢冷、胸悶胸痛、面色蒼白、食慾減退、抵抗力差、經常感冒的特點,可以選用的藥物有:桂枝、肉桂、附子、薤白、乾薑等。心陽不振的患者,心臟沒有火力,就好比冬天的太陽熱量不足,人體就格外怕冷,經常手腳發涼,背心發冷,除了吃藥外,通過食物保健也很有效。比如早上吃一碗肉桂粥。在稀飯中放上3g肉桂細粉(吃的時候加一些白糖調節口感),這樣手腳發涼和背心發冷的癥狀會得到很好的改善,一整天都會很暖和。(三)心陰虛的用藥心陰虛又稱心血虛。患者以心悸、心煩、失眠、易驚、健忘等為主要表現,甚則可見盜汗、低熱、五心煩熱、口乾等症。治療時需要補養陰血,可以選用的藥物有:柏子仁、棗仁、丹參、麥冬、當歸、阿膠等。別小看丹參這味葯,俗話「一味丹參飲,功同四物湯」,就是說丹參既能補血,又能活血,還能養血,功效好比四物湯,對心陰不足非常有好處。(四)心神失養的用藥心神失養的患者以精神恍惚、心神不寧、悲憂善哭、失眠多夢為主要表現。治療時以養心安神、收攝心神為主,可以選用的藥物有:龜板、浮小麥、阿膠、紫河車、合歡花、酸棗仁、遠志等。(五)心氣虛的用藥發汗、瀉下太過,或勞心過度,心氣耗損,或年老、病後體虛均可出現心氣虛,患者表現為心悸,氣短(活動時加劇),自汗,胸悶不舒或痛,面色蒼白,體倦乏力。心氣虛的病人,可以選用人蔘、黃芪、党參、茯神、五味子、遠志、炙甘草等。(六)血脈瘀阻的用藥血脈瘀阻的病人以胸悶、心悸、嘴唇紫紺、舌質青紫為主要表現,對於血脈瘀阻的病人,可以使用丹參、赤芍、桃仁、紅花、雞血藤、紅景天等。心臟的氣血陰陽平衡了,面部自然就神采奕奕了,面部的斑也就慢慢消失,皺紋也會少些了,這就是「神」。對於學習中醫的人,如果緊密結合中醫基礎理論來學習中藥,再上臨床時,就會胸有成竹,碰到面部長斑的病人,就知道從心入手,就不會告訴患者是內分泌失調了!對於已經從事多年臨床的中醫醫師,可能會問,還有心腎相交啊!膽火擾心啊!為什麼不深入講下去?不急,這些需要將五臟分述完後再串起來講,理解會更深刻些!旅行提示:在這一節中,我們舉了兩個驗方,一個是清心火的燈心草,一個是補心火的肉桂粉,一定要記住哦!這在臨床中可以經常使用。 五、胃相關疾病的用藥特點病人經常會說:「醫生啊!我胃疼、胃脹、胃反酸、胃不知道餓……」胃就是一個消化的器官,中醫稱胃為「水谷之海」,指的是胃為受納、腐熟水谷的器官,既然是受納、腐熟食物的器官,如果不能受納,受納後腐熟不了,這就是病了,又或者腐熟過快,也是有病了。我們看看指南針(圖見實體書),胃氣是下降的,中醫稱「胃以降為和」。也就是說,胃氣下降,就調和了,就順了。如果不降,胃氣上逆,胃酸就上反,吃飯就沒胃口,就生病了。所以胃病的治療很簡單,其關鍵就是一個「降」字,我們一邊分析,一邊學習!(一)胃氣上逆的用藥胃氣上逆的情況在大部分胃病患者中都存在。胃液是酸性的,膽汁是鹼性的,胃氣下降後,在腸道酸鹼正好中和。如果胃氣上逆,胃酸就會腐蝕食道,引起食道炎,再向上反流,損傷咽喉,導致咽炎,很多頑固性的咽炎,通過降胃氣就能治好。而西醫治療這類疾病常常採用抑制胃酸的辦法,雖然胃酸減少,上逆引起的刺激癥狀可能減輕,但是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胃氣上逆的問題。相反長期過度抑制胃壁細胞分泌胃酸,壁細胞會逐漸減少,腺體萎縮,形成萎縮性胃炎,反而加重病情,有的甚至出現腸上皮化生,成了癌前病變!所以降胃氣非常重要,常用藥有哪些?竹茹、枇杷葉、代赭石、生薑、枳實、沉香、旋覆花、半夏等,凡是能降氣的,基本上都可以使用。舉個例子,有個女性患者因反酸、噁心、咽喉不適三年前來就診。患者平素不吸煙,但咽炎很重。切脈後發現右手寸關有上越之勢,也就是胃氣上逆的脈象。患者聞到中藥味就噁心,懼怕服用中藥。經過思慮,我給她開了生枇杷葉1公斤,讓她長期煮水後當茶飲。過了半月複診時,患者說好得差不多了,咽炎好了,食道也舒服了,早上也不噁心了,就是放屁多。其實就是降了降患者上逆的胃氣,胃酸就不再向上反流了。氣向下行,屁就多,這就是治本。也難怪張錫純認為代赭石是健胃之妙品,因為這味葯降胃氣效果很好。學會了降胃氣,治胃病的技巧可以說掌握了一半,還有一半是什麼呢?是胃寒、胃熱、食積、氣滯等,我們來一一分析。(二)胃寒的用藥胃腐熟食物需要熱量,如果沒有熱量,就無法腐熟食物,很多病人朝食暮吐,就是說早上吃的飯,晚上吐出來還未消化,從早到晚不知道飢餓,是什麼原因呢?胃中無火!如何補火?看看指南針(圖見實體書),在前面講述五行時講過火能生土,即心火生胃土,也就是說,補充心火,心火足就能讓胃火旺,這也就是五行所說的「虛則補其母」。常用的藥物有:桂枝、肉桂、附子、薤白、乾薑等。使用這些溫心陽的藥物,胃火就有了,胃腐熟水谷的功能就會得到恢復。(三)胃熱的用藥有胃火不足,出現胃寒,自然也就有胃火過亢,出現胃熱。胃熱的患者經常有飢餓感,總覺得吃不飽,俗話稱為「慌飯」,中醫稱為「消谷善飢」。治療很簡單,吃點清胃火的葯就可以了,比如:石膏、知母、黃連、黃芩、蘆根等。 舉個例子,曾經治療一例經常「慌飯」的患者。他要求不吃中藥,還要能治病,我說這很好辦,吃點下火的食物就可以了!什麼食物好呢?讓病人吃皮蛋拌豆腐,每天用兩個皮蛋,加上4兩豆腐,拌勻後加上麻油,放少量鹽,當菜吃。就這樣堅持一周,病就好得差不多了!有人會問,這也是中醫治療?是的!因為運用中醫理論來指導飲食,指導養生,這就是中醫的精髓。中醫學好後可以貫穿於我們的衣食住行,隨時隨地都可以體會到中醫理論的妙處!(四)胃陰不足的用藥胃火長期過重,必然會傷及陰分,就好像燒鍋爐一樣,長時間地燒,鍋里的水也會被燒乾,同樣的道理,長期胃火重必然會導致胃陰的虧虛。所以對於胃火重的久病患者,就要養胃陰了。養胃陰的藥物有石斛、麥冬、花粉、玉竹、蘆根、烏梅、沙參、生地等。(五)寒熱錯雜證的用藥臨床中胃病的情況有時並非上述這麼單一,單純胃寒和單純胃熱不多。大部分病人都是寒熱錯雜的情況,只是寒熱所佔的比例不同而已。比如胃中有熱,腸道有寒,這樣容易形成胃的上半部分有熱,下半部分有寒,形成寒熱錯雜證,用藥時則需要寒熱搭配,效果才好。如黃芩、黃連配乾薑,或者金果欖配乾薑等,半夏瀉心湯就是治療寒熱錯雜型胃病的經典方劑。(六)食積的用藥胃病還有一些情況,比如食積,同樣影響了胃的和降,病情輕的可以採用山楂、神曲、麥芽、雞內金、萊菔子來消導,病情較重的可以採用大黃、芒硝、枳實、厚朴、檳榔、二丑等來攻下,恢復其和降功能。 舉個例子,很多小兒停食之後,反覆發熱,服用退燒藥後當時可以緩解。第二天照常發熱,針對這種情況,將二丑炒香後研成細粉,拌紅糖後給小孩吃,每次3g左右,3歲以下的小孩可以適當減量,3歲以上的可以適當加量,一般服用3小時左右會出現腹瀉。患兒將停滯在胃腸道的積食瀉出來後,病就好了!胃病的情況還有一些,比如氣滯血瘀、痰濕阻滯等,但以前面幾種情況多見。了解了上述幾種情況的用藥特點,就知道了大部分胃病的用藥思路,就可以舉一反三了。旅行提示:學習這一節,最關鍵的是要理解一句話,「胃以降為和」,理解了這句話,就抓住了治療胃病的核心,你明白了嗎?六、膽相關疾病的用藥特點膽氣下降依附於胃氣下降,胃液為酸性,膽汁為鹼性,酸鹼在小腸內中和。食糜進入小腸,由小腸受盛化物,分清泌濁。這一點用陰陽理論來理解,膽汁為火之精,為火所化生,為陽;胃酸為胃之液,為陰。兩者入小腸,則陰陽相合而化生萬物。如果胃氣上逆,則胃之液--胃酸上逆,而膽汁下行無胃酸中和,鹼性膽汁將損傷小腸;如果胃氣上逆,帶動膽氣也上逆,則膽汁反流入胃,即「膽火犯胃」,也就是西醫學所說的膽汁反流性胃炎。膽氣下行如果無胃氣下降的支持,胃氣上逆之力又不足以使膽氣上逆,膽氣不上不下,膽汁鬱積在膽囊之中,六腑以通為用,不通則病。久之膽囊壁自然毛糙,形成慢性膽囊炎,嚴重者還容易形成膽結石。所以針對膽囊的疾患,採取的辦法很簡單,也需要降胃氣。因此我們治療膽的相關疾病時,一定別忘了胃氣是膽氣下降的力量源泉,但只考慮胃還是不夠的,看看「指南針」,左邊這個輪子胃氣下降,肝氣上升,一升一降,輪子運轉才有力量,所以降胃氣的同時疏理肝氣、升發肝氣非常必要。結合上面所談論的,我們再看看指南針(圖見實體書),就很容易知道該如何用藥了。 (一)膽氣鬱結的用藥膽氣鬱結的治療思路就是降膽氣,降膽氣時要考慮降胃氣、升肝氣,這樣才能促進膽汁分泌與排泄,常用的藥物有:柴胡、鬱金、金錢草、梔子、茵陳、竹茹、枳實、大黃、枇杷葉等。(二)膽郁化火的用藥膽氣鬱結,沒有及時治療,鬱結化火,治療必須瀉膽火。可選用龍膽草、黃芩、川楝、梔子、黃連、虎杖、蒲公英等。需要說明的是蒲公英,此葯清熱解毒,消癰散結,歸肝、膽、胃經,世人多知其清熱解毒功效,療瘡常用,但很少知其歸肝膽經,能清肝火而明目,清膽火而解膽郁,只是治療時劑量要大,我通常用30~50g,不用擔心安全性的問題,春天蒲公英的嫩苗是可以當菜吃的。膽火過重容易形成膽火擾心,患者出現心煩失眠,脾氣急躁的癥候,歷代醫家採用黃連溫膽湯治療,效果頗佳。(三)膽囊炎的用藥膽汁鬱積,囊壁毛糙,治療時除了降膽氣、清膽火,還需要解決已經出現的囊壁毛糙問題,可以選用:鬱金、生牡蠣、玄參、綠豆、穿心蓮、生內金、水蛭、白僵蠶等。別小看雞內金這味葯,對於慢性膽囊炎的治療少不了它,它能使毛糙的內壁慢慢變得光滑。除了膽囊壁毛糙,對於慢性膀胱炎膀胱壁毛糙、腸道有疳積、動脈血管內壁粥樣斑塊等都可以使用……其神奇療效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凡有形之邪久服常服均可以化之!在慢性膽囊炎膽囊壁毛糙的治療中,生雞內金配水蛭、白僵蠶療效較好! (四)膽結石的用藥膽汁鬱積日久,化為砂石,疏肝利膽、清瀉膽火的同時,要採用養陰散結、溶石化石的藥物。常用藥物有:玄參、牡蠣、鱉甲、雞內金、海金沙、金錢草、虎杖、硝石等。對於膽囊息肉、膽管癌等,則要考慮膽熱鬱積日久,痰瘀互結之病機形成,除了上述用藥思路外,還得選用鱉甲、白芥子、三棱、莪術等。膽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為用,用藥盡量避免黏滯,但應注意疏肝理氣之品久服易傷正氣,應該酌加益氣之品;行氣理氣藥物多偏溫燥,久用要防止傷及陰分。旅行提示:對於膽囊用藥的理解,在乎兩點,即一疏一降,疏者疏理肝氣,降者降胃氣,明白此理,則膽病可治療過半。七、小腸相關疾病的用藥特點小腸的功能是「受盛化物」,受盛化物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受盛,一個是化物。「受盛」就是「接受,以器盛物」之意,也就是小腸受納、盛裝由胃轉輸過來的食糜,這裡小腸的功能就相當於一個容器,一個裝食糜的容器。「化物」就是「化生食物精微」的意思,說的是小腸具有消化、吸收的功能,能將食糜中的營養物質慢慢地消化吸收,產生食物精微。食物精微被吸收後轉輸給脾臟,由脾來運化,輸送到其他地方。食糜中的殘渣,最終轉輸給大腸,轉為糞便。由食糜到糞便的過程,也就是「變化出焉」。胃的功能是「腐熟水谷」,脾的功能是「主運化」,小腸就好像連接胃與脾的一座橋樑,我們再看看指南針。如果用一個詞語來形象地概括小腸功能,那就是「承上啟下」。小腸屬陽,從指南針中可以看出,在上依附於心、胃,在下依附於脾、腎。 如果人體心火過重,經胃下移於小腸,或者通過經絡由里及表傳於小腸,則小腸火重,人就會出現心煩、尿頻、尿急、尿痛等表現。治療常用的藥物有:木通、澤瀉、梔子、黃芩、燈心草、瞿麥、赤小豆、苦參、小薊、蒲黃、車前子等。如果人體心、腎陽虛,則小腸就會有寒,其吸收功能也會受到影響。對於經常小腹和臍周冷痛,稍稍進食生冷食物即腹痛腹瀉的患者,溫補腎陽,即可解決問題。常用的藥物有:附子、小茴香、艾葉、高良姜等。臨床上單純的小腸寒和小腸熱較少見,大多數屬於寒熱錯雜,其原因為心火亢盛、腎陽虧虛,心腎不交所致。用藥時寒熱搭配才能收到很好的療效。旅行提示:看完此節,你可以想像一下,臨床上經常遇到身體消瘦的患者,中醫大多診斷為脾虛,難道真的只是脾虛嗎?有沒有小腸的問題?小腸的化物功能出現異常,分清泌濁功能出現異常,食物的精微不能被吸收,身體就不會消瘦嗎?八、腎相關疾病的用藥特點古有「肝無虛證,腎無實證」之說,意思是說腎臟多虛證,無實證;肝臟多實證,無虛證。此話雖然不全然正確,但確道出了一個事實,「腎臟多虛證」!通過腎臟來學習中藥,我們得先了解腎臟。腎為先天之本,主骨,藏髓,藏精;腎主水,為水臟;腎中藏有腎火,能夠溫化寒水,這樣水不至寒……通過腎臟的疾病來學習中藥,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入手,即腎陰、腎陽、腎精。這樣更加清晰些!(一)腎陰虛的用藥腎陰虛的人,通常表現為腰酸腿軟、口乾、咽干、手足心熱等,治療時以補養腎陰為主。 可以選用熟地、龜板、女貞子、旱蓮草、山萸肉、玄參、天冬、枸杞、黃精、紫河車、懷牛膝、制首烏等,臨床中使用六味地黃丸治療腎陰虛,就是經典的代表方劑。(二)腎陽虛的用藥陽虛則寒,腎陽虛的患者表現的是寒象,尤其是腰以下寒象明顯,怕冷、手腳發涼(重者夏天也涼);腰膝酸冷、精神萎靡不振。對於腎陽不足,可以選用鹿茸、附子、肉桂、仙茅、仙靈脾、補骨脂、巴戟天、肉蓯蓉、蛇床子、硫黃等。(三)腎精虧虛的用藥何為腎精?既然有腎陰、腎陽,為什麼另立一個名詞腎精。腎精在人體是如何產生的?有哪些作用?虧虛後有哪些表現?生活中我們通常遇到關於「精」的東西,比如:酒精、味精、雞精、精製食鹽等,這裡的精的意思是「提煉或提純出來的東西」, 「精」意味著提純後的精華!人體有腎陰,有腎陽,有腎精。腎陰好似「水」,腎陽好似「火」,那腎精呢?其實腎精就是水被火煉而生成,說詳細點就是「腎水」被「腎火」煉後化生為「腎精」;腎藏精,藏的就是腎精;腎主骨,腎精能夠充養骨髓,能夠補充髓海(腦為髓海),也能化為生殖之精。所以腎精虧虛的人,就會感到四肢萎軟無力,或者特容易疲勞,記憶力較差,鬚髮早白;男子精血不足,精少不育,女子經少經閉,性功能減退;在兒童則發育遲緩,囟門遲閉,身體矮小;腎精不足,髓少骨虛,故智力低下,骨骼痿軟,動作遲鈍。為了進一步理解腎精的意義,我們看看身邊的植物,只有經歷過夏天--「火」的炎熱,到秋天植物的種子才能飽滿結實,種子就是植物之精,也是水火煉化而成。通過天人相應,古人總結出了以精補精的辦法,就是服用種子類的藥物來補養腎精,比如:菟絲子、覆盆子、韭菜子、枸杞子、補骨脂、五味子等。對於腎精虧虛較為嚴重的患者,除了服用種子類的藥物外,可以選用動物類的藥材,如:鹿角膠、魚鰾膠、紫河車、阿膠、冬蟲夏草、蛤蚧等。 有些人既無腎陰虛,也無腎陽虛,其腎精不足並非是來源不夠,而是封藏能力不足,流失過多,這時的治療就需要提高腎的封藏能力,可以採用金櫻子、桑螵蛸、芡實、蓮須、雞內金、益智仁等固攝腎精。如果腎水不足,腎火過旺,出現陰虛火旺的狀況,人體腎精的化生也會不足,治療時除了補養腎水外,還可以採用知母、黃柏、地骨皮來瀉腎火。如果腎水過旺,腎火不足,同樣人體腎精的化生也會不足,治療時,除了補養腎火,還可以通過澤瀉、黑豆等來利腎水。腎臟只有陰陽平衡了,腎精的煉化過程才能順暢,腎精來源才會源源不絕。腎之陰陽平衡,既為人體下焦的水火平衡提供保障,又為煉精化氣提供物質來源。因此腎陰、腎陽的平衡協調,對人體的健康尤為重要。為了加深印象,我們舉幾個例子。第一例:骨折延遲癒合幾年前遇到一個右上臂骨折的病人,在醫院進行夾板固定,兩個月後複查,發現骨折處無骨痂形成。病人前來就診,切脈時雙尺沉細若絕,詢問中得知患者經常腰部酸軟無力,性功能明顯減退,於是採用填補腎精的辦法,配合使用活血化瘀、接骨療傷的藥物,服用半個月,一個月後複查,骨痂形成,患者後來骨折癒合良好。第二例:腿抽筋臨床上很多老年人,經常腿抽筋,每晚小便多次,服用鈣劑後抽筋稍稍好轉,但停葯後又很快反覆,切脈會發現右尺沉細而軟,對於此類病人,補充鈣劑的同時,服用補養腎精的藥物,增強腎的封藏能力,減少鈣的流失,病情可以很快好轉。採用淫羊藿30g、菟絲子20g、益智仁15g、小伸筋草30g,煎水內服,幾天就見效了!第三例:痛經痛經之痛,只有婦人最為刻骨銘心,有些年輕女性,痛經時可以疼痛到暈厥。疼痛有兩個病因,其一:不榮則痛,此痛隱隱,病情輕;另一種:不通則痛,此痛病情重。不通為瘀,而瘀之形成有氣滯、有寒凝。這裡要說的是「寒凝」,此類病例占痛經的八成左右,許多中醫治療痛經,採用桃紅四物湯加金鈴子散,當時有效,下次月經照樣疼痛,其實只要運用附子、肉桂、艾葉、小茴香、紫石英等來溫補腎陽,暖宮散寒,同時配合活血化瘀的藥物,將胞宮寒邪、瘀血化盡,很快就可以徹底治癒。上面談到煉精化氣,煉精就是提煉出腎精,化氣就是腎陰在腎陽的作用下產生的一縷陽氣,此陽氣雖然微弱,但卻是人體五臟氣化的根本。就好比大地上水分的蒸發產生水汽,水汽上升彙集而為雲,這縷縷上升的水汽,正是天地陰陽交流之明證。人體的氣化過程與腎化氣、脾升氣、肺斂氣有密切關係。旅行提示:讀完此節,你是否對腎精有了一定的了解,是否明白「為什麼很多種子類的藥物都有補養腎精的作用」?臨床上遇到氣血不虛,但腰酸腿軟,特容易疲勞,頭髮早白的患者,是否想到要通過補養腎精來治療?農村老人常說:「人從腳下寒!」人體腎之陽氣是人立身之陽,腎陽不足則腰以下發涼,人如同站在冷水之中,所以人會格外怕冷,也就有了「人從腳下寒」之說,目前流行的火神派就是站在腎陽的角度,來治療人體很多虛寒性疾病。《內經》云:「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男子,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斑白……」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隨著人體的自然衰老,人體的陽氣首先衰絕於上。因此在我們強調腎陽重要性的時候,別忘了人體心之陽氣更重要,因為心火為君火,腎火為相火,「君位」永遠高於「相位」,這是不容置疑的。 就好比大地有了炙熱的岩漿,土地才能向上散發熱量,但別忘了太陽才是一切熱量的源泉,沒有太陽的光芒,則萬物都會黯然失色。人體心之陽氣為生命之陽!腎陽與心陽兩者缺一不可,一損皆損,一傷皆傷!沒有腎陽的煉精化氣,心陽的形成就沒有物質基礎;沒有心火向下的斂降,再旺的腎火也會有被腎水澆滅的一天。火神派將薑桂附作為救命仙草,認為其能補腎陽,壯腎火,散陰邪,挽狂亂……其實幹姜、桂枝、附子也是補心陽之要葯,心火旺,如麗日當空,一切陰邪自然散盡。心火旺盛,自然血脈流暢;心火旺盛,生命自然不會垂危。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火神派在強調腎火的同時,無形中通過補充腎火也補充了心陽,運用薑桂附增強了腎火,同時也增強了心火。君明則國安!旅行提示:目前流行的火神派,一味強調補腎火的重要性,看了上面這段論述,你是否意識到,心火為君火,心火更加重要?人體心為離卦,腎為坎卦,上離下坎,成為未濟卦。「未濟卦」為六十四卦最後一卦,以未能渡過河為喻,闡明「物不可窮」的道理。火性炎上,水性趨下,所以人自出生之日開始,身體就存在一個陰陽分離的趨勢,生的同時就意味著死的開始,為了阻止這種陰陽分離,人體心火始終會受到向下斂降的作用,腎水始終會借肝氣上升,形成陰陽交流,正因為有了這樣的陰陽交流,所以人的一生變化無窮。未濟者,物不可窮也。隨著年齡增長,身體臟腑功能逐步衰退,心火的斂降作用減弱,腎水上達濟心火的作用也減弱,於是「未濟」成了「離決」,成了陰陽分離,人體逐漸走向衰老、死亡。 在衰退過程中,通過補養心腎之火,人體內的陰邪得以消散,陰陽之間的對流得以恢復,臟腑功能得以康健。心火旺盛,則胃的腐熟功能強健,為人體營養來源提供保證。腎火旺盛,則脾陽不衰,脾的運化功能才能恢復,水谷之精才能正常輸布,統攝氣血的功能才能正常。旅行提示:關於未濟卦的理解,以及未濟卦在養生理論中的重要性,可以參閱《醫理真傳》這本書,參悟透未濟卦,對感悟中醫非常有好處。九、脾相關疾病的用藥特點脾的功能是主運化,主統血,布津液,主肌肉和四肢,脾喜燥惡濕。如果脾陽虛衰,容易被寒濕所困,其功能就會受到影響,我們先來看看脾陽虛的情況,因為這是臨床最常見的。(一)脾陽虛的用藥如果脾陽虛衰,則中焦運化功能受阻,寒濕內停,脾氣鬱滯,食物精微轉化及輸送均會出現異常,清氣不升,就好比指南針中右側的輪子卡殼了。對於脾陽虛,可以運用:乾薑、蒼朮、白朮、肉豆蔻、砂仁、白蔻仁、草蔻、附子等。對於陽虛日久,寒濕困脾,可以運用:茯苓、白朮、乾薑、附子、蒼朮等。(二)脾氣鬱滯的用藥寒濕困脾失治,或思慮過度傷脾,均可導致脾氣鬱滯,這樣的患者表現為腹脹難忍,稍稍進食後即感到腹脹,雖有飢餓感,食慾卻不佳,四肢乏力,大便不調,時干時稀。治療時可以運用芳香醒脾的藥物:陳皮、砂仁、蔻仁、香櫞、木香、藿香、佩蘭、厚朴、枳殼等。這些藥物中,別小看木香這味葯,本人治療許多脾氣鬱滯的病人,重用木香即能取效。 張某,男,40歲,公務員。因腹脹一月余前來就診,就診時上腹部脹滿如鼓,餐後加重。嚴重時無法下蹲。曾行胃鏡檢查,診斷為慢性淺表性胃炎,HP陽性兩個加號,服用西藥治療半月,腹脹未能緩解,切脈時右關鬱塞。木香60g 山楂30g 党參15g 白朮20g 生甘草8g患者服用後,矢氣連連,1劑癥狀明顯好轉,3劑臨床治癒。長期脾氣鬱結,會化熱化燥,這時用藥,除了理氣,還要注意清熱。(三)脾氣鬱滯化火的用藥脾氣鬱滯化火,治療時可以選用:黃連、連翹、大黃、石膏、山梔、綠豆等。如果出現化火傷陰,導致氣陰兩虛,治療時還得補脾氣、養脾陰。補脾氣可以選用:人蔘、黃芪、党參、白朮、扁豆等。養脾陰:山藥、黃精、芡實、白芍等。如果仍然失治,形成脾積,治療時就複雜些,可以使用枳實、大黃、山楂、神曲、麥芽、鱉甲、牡蠣等。旅行提示:在本節中列舉了一個案例,案例中患者既然腹脹難受,為什麼還用上了党參呢?難道不怕服用党參補氣之後腹脹加重?你想明白了其中的原因了嗎?十、肺相關疾病的用藥特點肺屬金,主氣,司呼吸,主皮毛,主治節,主宣發肅降。開竅於鼻,在液為涕,在聲為哭,在志為悲。這是肺的相關功能和五行屬性,我們從這些入手來看看肺相關疾病的用藥特點。(一)肺氣不足的用藥肺主氣,如果人體氣不足,頭暈乏力,氣短,就要補氣! 常用的藥物有人蔘、党參、黃芪等。(二)肺宣發肅降異常的用藥肺主宣發肅降,這一宣一降,是對立的平衡,如果宣發太過,人體就會咳嗽、氣逆,咽喉不適,就得收斂肺氣。常用的收斂肺氣的藥物有苦杏仁、五味子、白果、訶子、烏梅、米殼等。如果宣發不足,肅降太過,肺氣失宣,患者會感到呼氣困難,胸悶,心慌,也會咳嗽,通過增強肺的宣發力度,就可以解決問題。常用的宣發肺氣的葯有桔梗、麻黃、牛蒡子、蟬蛻、細辛等。(三)肺受外邪所傷的用藥肺為嬌臟,意思是說肺臟嬌貴,既不能受熱,也不能受寒,還不能受燥,更不能受濕。受熱則成肺熱;受寒易成肺寒;受燥則肺干;濕邪停肺易成痰飲。受熱之後,需要清肺熱,常用:桑葉、黃芩、梔子、桑白皮、地骨皮、生石膏等。受寒之後,形成風寒閉肺,需要散肺寒,常用:麻黃、蘇葉、細辛、乾薑等。燥邪傷肺,易出現乾咳少痰,咽喉乾燥,需要潤肺燥,常用:沙參、麥冬、天冬、山藥、百合、石斛、花粉、玉竹等。痰濕蘊肺,出現咳嗽痰多,需要清肺化痰,常用:川貝、知母、瓜蔞、天竺黃、竹瀝、膽南星、半夏、萊菔子、蘇子、白芥子等。在臨床上遇到肺之疾病,多表現為咳嗽。咳嗽之證看似簡單,也最為複雜,因為影響咳嗽的因素有很多,有外感、有內傷,外感分風、寒、燥、火,內傷「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還有外感與內傷同時出現,如常說的「寒包火」!但萬病不離其本,什麼是本?氣機逆亂是咳嗽之本,肺主氣,咳嗽皆可理解為氣之逆亂所致,所以治療咳嗽的關鍵是調理氣機,同時糾正導致氣機逆亂的因素,就會事半功倍。調理氣機不外乎在宣與降、散與收、寒與熱、潤與燥之間尋求平衡!這四對平衡調節到位了,沒有治不好的咳嗽!學醫能通此理,則習醫已經達到一定境界了。 看看指南針,人體的氣機通過肺的斂降,通過三焦,下輸膀胱,這樣就完成了一個降的過程。對於三焦的認識,歷代醫家都有爭議,三焦為何物?我個人比較推崇張錫純的觀點。下面我們來看看張錫純是如何論述三焦的,三焦疾病的用藥特點有哪些。旅行提示:本節中提到了肺主治節,「治節」是什麼意思?如果想要深入了解,可以參閱劉力紅著的《思考中醫》,該書對很多中醫概念都進行了深入的思考,閱讀此書,對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大有裨益。十一、三焦相關疾病的用藥特點三焦之功能為通調水道,既然有明確之功能存在,必然有明確之物存在,歷代醫家對三焦認識均有爭議,本人認為張錫純對三焦認識較為深刻。張氏認為:「人之水飲,由三焦而達膀胱。三焦者,身內脂膜也。曾即物類驗之,其脂膜上皆有微絲血管,狀若紅絨毛,即行水之處。此管熱則膨脹,涼則凝滯,皆能閉塞水道。若便濁兼受涼者,更凝結稠黏杜塞溺管,滴瀝不通。」三焦有寒,則水道閉塞不通,水飲內停為患,可以選用椒目、小茴香、威靈仙、肉桂、附子、乾薑。張氏認為,椒目之滑而溫,茴香之香而熱,散其凝寒,即以通其竅絡。若佐以靈仙溫竄之力,化三焦之凝滯,以達膀胱,即化膀胱之凝滯,以達溺管也。涼甚者,肉桂、附子、乾薑皆可酌加。三焦為通調水道之官,凡人體水液的異常積蓄,均與三焦陽氣不得宣通有關,「上焦陽虛者,水飲停於膈上。中焦陽虛者,水飲停於脾胃。下焦陽虛者,水飲停於膀胱。水飲停蓄既久,遂漸漬於周身,而頭面肢體皆腫,甚或腹如抱瓮,而膨脹成矣」。臨床中遇見水液停聚的情況很多,最常見的如慢性盆腔炎患者,做B超時,B超結果提示有盆腔積液,患者表現為小腹脹滿、疼痛,西醫學認為是炎症,建議採取抗生素治療,往往治療十餘天積液消失,但沒過多久,再次複發,就這樣反反覆復,沒個盡頭。其實我們只要明白了三焦管理水道,三焦有寒則水道不暢,就明白了盆腔積液的形成原因,也就知道如何遣方用藥了。周某,女,40歲。 小腹脹滿3天。患者3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小腹脹滿,解小便後脹滿仍不能緩解,在醫院行B超檢查,報告盆腔少量積液,醫院認為屬於生理性積液,未作任何處理,三天來病情未緩解,病人脹滿不舒,就診時自述白帶未見異常,舌根白厚,切診時右尺細軟。四診合參,患者當屬腎陽虛衰,三焦脂膜之下焦部分受寒而收引,水道不暢,水液積蓄為患。散三焦脂膜之寒邪,其積液自然消退,然寒邪非外感,乃自內而生,寒邪散盡後當溫補腎陽,才能確保疾病不再反覆。於是建議病人採用:小茴香30g 花椒5g 煎水分兩次內服患者服用一次後,即覺小腹內氣體竄動,矢氣連連,半小時後解小便一次,病情立時緩解,服第二次藥物後,病若失。隨後服用理中丸,三年來未再複發。三焦有寒則水液聚集,三焦有熱則小便黃赤,甚至小便帶血。《內經》云:「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關於胞的理解,歷代醫家都有爭議,其實承接上下文,結合五臟六腑來理解,這裡的胞就是「三焦」,稱之為胞,是因為三焦本為脂膜,人體下焦脂膜與膀胱相依,看似胞狀,故稱為胞。三焦之水液本彙集於膀胱,若三焦受熱,則熱邪隨水道移熱於膀胱,此乃淺顯之理。臨床中有些患者,小便潛血陽性,但腎臟、膀胱檢查,均未見異常。其實很簡單的道理,只要想通了「三焦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治療起來就很好辦了,梔子清瀉三焦之火,炒炭又能止血,只需要將梔子炒至焦黃,煎水內服一段時間,這種不明原因的尿血就可以得到治癒。談完三焦,下面我們來看看輪子上的最後一個點:膀胱。旅行提示:本節對於三焦的描述來源於《醫學衷中參西錄》,作者張錫純,臨床實戰家,所著之書,實用性極強,對於醫理,多有發揮,欲學中醫,必讀此書。十二、膀胱相關疾病的用藥特點膀胱的功能是貯存和排泄尿液,我們通過膀胱的相關疾病來學習中藥,也是從這兩點來學習的。(一)膀胱貯存尿液功能異常的用藥臨床上經常見到患者解小便次數很多,又沒有其他不適癥狀,西醫學檢查時,又未見感染情況,其實這是膀胱儲存尿液的功能出現了異常,治療時只需要增強膀胱的固攝能力就可以了,常用的藥物有龍骨、益智仁、鹿角霜、桑螵蛸、金櫻子、雞內金等。還有一種,患者小便次數多,伴有尿頻尿急,小便黃,這是因為膀胱內有濕熱存在,治療時則需要使用通利的藥物,將濕熱清理乾淨,這樣小便次數就能恢復正常。常用藥物有:萹蓄、瞿麥、海金沙、金錢草、木通、滑石等。如果濕熱長期積蓄在膀胱,沒有得到治療,病情反覆遷延,膀胱內壁變得毛糙,形成「勞淋」,即西醫學所說的「慢性膀胱炎」,病情發展至此,治療時,除了清熱利濕解毒外,還需要考慮適當使用收攝的藥物來扶正。這樣邪去而正存,疾病才能恢復較快。收攝藥物中有一味葯--雞內金。雞內金具有健胃消食、化積排石、固攝縮尿的功能,其神奇功效前文已經提及,不再重複。(二)膀胱排泄尿液功能異常的用藥膀胱為六腑之一,六腑傳化物而不藏,以通為用,如果膀胱的排尿功能出現異常,當通不通,通而不暢,就會形成癃閉之證。癃者點滴而出,閉者閉塞不通。《證治準繩》中寫道:「閉癃合而言之一病也,分而言之有暴久之殊。蓋閉者暴病,為溺閉,點滴不出,俗名小便不通是也;癃者久病,溺癃淋瀝,點滴而出,一日數十次或百次。」癃與閉都是指排尿困難,二者只是在程度上有差別,因此多合稱為癃閉。在膀胱排泄功能出現異常的疾病中,還有一種,就是淋證。《醫學心悟》所言:「癃閉與淋證不同,淋則便數而莖痛,癃閉則小便短澀而難通。但淋證日久不愈,可發展成癃閉,而癃閉感受外邪,常可並發淋證。」 膀胱排泄功能出現異常的治療,當以「六腑以通為用」為原則,而通利之法,又因證候虛實之不同而異。實證者宜清熱利濕,理氣散瘀;虛證者宜補脾腎,助氣化。用藥上不可見淋證即採取通利小便之法。《謝映廬醫案》指出:「小便之通與不通,全在氣之化與不化,然而氣化二字難言之矣。有因濕熱鬱閉而氣不化者;有因上竅閉而下竅之氣不化者,求北風開南牖之義;有因冷結關元而氣凝不化;有因脾虛而九竅不和者,理中湯、七味白朮散之類,扶土利水而化之。」清熱利濕通淋的藥物有:茯苓、豬苓、澤瀉、木通、滑石、防己、地膚子、車前子、通草、冬瓜子等。下病上治,提壺揭蓋,「求北風開南牖之義」可以選用:桔梗、麻黃、升麻、柴胡等。冷結關元者,可以選用:附子、白朮、乾薑。瘀血阻滯者,可以選用三棱、莪術、蒲黃、琥珀等。腎精虧虛,點滴而出者,可以選用淫羊藿、補骨脂、益智仁、雞內金等。在這裡我想說冬瓜子這味葯,書上記載為:潤肺、化痰、消癰、利水。《太氏葯譜》(高洪玉著,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中寫道:「用冬瓜子治療肺病、腸癰在《金匱要略》中皆有記載,而冬瓜乃瓜果菜食之物,其子何能有此效?常見冬瓜子拋入豬糞坑中而不腐爛,次年凡施用豬糞之處可自然生長冬瓜。於穢濁中生長的冬瓜,其味甘淡,甚為爽口。注意觀察這一現象,從中悟出冬瓜子『極善濁中生清,其子抗生力強,更屬清輕之品』。根據冬瓜子升清降濁,清可去實的特點,用來治療咳喘膿痰、肺癰、腸癰、婦科帶下以及濕熱病過程中出現的濕濁阻滯,都具有顯著療效……」此物能利濕昇陽,大凡濕熱為患,用此物利其濕,陽氣不被濕困,清陽自升,對很多濕熱為患的疾病,可以起到很好的療效。本人用此物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以尿頻、尿急、尿痛為主要表現,在辨證處方時,以冬瓜子為君葯,病情很快能得到緩解。膀胱排泄尿液異常,除了上述的幾種情況外,還有砂淋,就是西醫常說的泌尿系統結石,此病病機複雜,我們將在後面章節系統闡述。旅行提示:此節對冬瓜子的描述,是否令你感受到天地造化之神奇,《太氏葯譜》一書中還有很多這樣的寶貴經驗,有興趣可以看看此書,可以學習太樹人的成長之路,學習他很多獨到的經驗。十三、常用的引經報使藥物談完了膀胱,指南針上所有的點都談完了,有些人可能會有疑惑,藥物進入人體,被機體吸收,應該在全身均有分布,難道清利濕熱的藥物就只到達膀胱,而不到達肺臟?如果到達了肺臟,假如肺臟沒有濕熱,這些清利濕熱的藥物難道就不會傷及肺陰?答案是肯定的,兵無嚮導則不達賊境,葯無引使則不通病所!這就涉及藥物的另一個功效「引經報使」。一些藥物具有特定的功能,它能夠帶領其他的藥物到達病變部位。就好似「定位儀」一樣,掌握了這些藥物,臨床用藥時就能指哪打哪。常用的引經葯,按部位來歸類:1. 引葯達頭面:菊花、川芎、蔓荊子、蒼耳子、辛夷花、藁本等。引葯達額頭:白芷。引葯達頭兩側:川芎。引葯達目:菊花。引葯達鼻部:蒼耳子、辛夷花。引葯達巔頂:藁本。引葯上行於頭:蔓荊子。2. 引葯達上肢:桑枝、桂枝。其中引葯達左上肢的為桂枝;引葯達右上肢的為桑枝。3. 引葯達頸部:葛根。4. 引葯達背部:薑黃、防風。5. 引葯達腰背部:杜仲、川斷。6. 引葯達胸腹部:木香、砂仁。7. 引葯達少腹部:小茴香、艾葉。8. 引葯達下肢:木瓜、牛膝、雞血藤、防己 。9. 引葯走督脈:狗脊。10. 引葯達皮膚:蟬蛻。11. 引葯入胃:半夏。12. 引葯入肺:桑白皮。13. 引葯入肝:柴胡、當歸。14. 引葯入心:丹參、黃連、菖蒲。15. 引葯入脾:蒼朮、白朮。16. 引葯入骨:威靈仙、油松節。17. 引葯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荊子。18. 引葯下行:牛膝、代赭石、旋覆花。正是:用藥如用兵,引經要分清;立方有法度,四兩撥千斤。
推薦閱讀:

人體疾病細分析【肝膽病】
五臟六腑,是人體各內髒的總稱
好命女人體相長啥樣
二十八星宿與人體
地球磁場與人體健康

TAG:人體 | 能量 | 用藥 | 法理 | 運行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