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衛東:厭學的孩子迷遊戲,焦慮的家長愛混群

【茅衛東專欄】

讓孩子把話說完

原創作者|茅衛東 教育自由談

本文為茅衛東老師原創,首發茅衛東老師的微信公眾號「教育自由談-ID:maowd121」,校長傳媒獲得茅衛東老師授權發布

這是多年前就在國內流傳的一個故事,真假不知,不過挺有意思,也符合孩子的思維。

美國知名主持人林克萊特有一天在節目現場採訪一位小朋友:「你長大後想要做什麼么呀?」

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當飛機駕駛員!」

林克萊特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麼辦?」

小朋友想了想:「我會先告訴坐在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我的降落傘跳出去。」

現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林克萊特繼續著注視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聰明的傢伙。

沒想到,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林克萊特發覺這孩子的悲憫之情遠非筆墨所能形容。

於是林克萊特問他說:「為什麼要這麼做?」

孩子說出了他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

還有一則類似的故事,同樣不辯真偽,同樣很有意思。

一位母親問她5歲的兒子:「如果媽媽和你出去玩,我們渴了,又沒帶水,而你的小書包里恰巧有兩個蘋果,你會怎麼做呢?」

兒子歪著腦袋想了一會兒,說:「我會把兩個蘋果都咬一口。」

母親很失望。

她本想像別的父母一樣,對孩子訓斥一番,然後再教孩子怎樣做,可就在話即將說出口的那一刻,她忽然改變了主意。

母親摸摸兒子的小臉,溫柔地問:「能告訴媽媽,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嗎?」

兒子眨眨眼睛,一臉童真:「因為……因為我想把最甜的一個給媽媽!」

有時候,我們什麼都不用做,只需要讓孩子把話說完。

遺憾的是,很多時候,我們往往等不到孩子把話說完,就急急地開始自以為是的教育。

為什麼,我們這樣著急?

為什麼,我們對自己的孩子這樣沒有信心?

答案或許是:我們對自己的教育太沒有信心。

我們不知道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是不是成功,我們不清楚孩子是不是在意我們,所以,我們需要假設一個場景,並期待孩子能夠給出與我們內心想法一致的答案。當孩子的話與我們的期待不一致時,我們失望至極。

問題是,失望之下對孩子的教育,真是教育嗎?

我們不等孩子把話說完,就急急地告訴孩子「你不能這樣」「你應該那樣」。

我們這是為孩子的將來著想,還是害怕孩子將來會拋棄我們?

或許,更多的是後者。

對比上面兩個故事,視野差距還是很大的。

前者是假想了一個職業場景,看孩子如何反應。觀眾的東倒西歪,說明他們並沒有把孩子的話當成一個多大的事,反過來,他們是把孩子當孩子看,孩子的那番話,他們一定是看成為童言無忌。

後者是母子之間的對話,核心是考驗孩子心裡有沒有媽媽。媽媽的著急,正在於孩子的回答不是她所期待的。幸好這位母親調整了一下心態,不過,我還是懷疑她後來那溫柔一問,內心裡應該是蠻緊張的。

所以,兩個故事看起來很類似,其實第一個故事的落腳點在孩子,是展現孩子的想法,第二個故事的落腳點在媽媽(成人),孩子是為媽媽而存在,孩子的被承認只是因為他心裡有媽媽。

或許,這也從一個小小的側面反映了中美教育的不同吧。

2018-03-29攝於高郵鎮國寺

【茅衛東專欄】

厭學的孩子迷遊戲,焦慮的家長愛混群

原創作者|茅衛東

本文為茅衛東老師原創,首發茅衛東老師的微信公眾號「教育自由談-ID:maowd121」,校長傳媒獲得茅衛東老師授權發布

和大家分享一個觀察,即標題所言:厭學的孩子迷遊戲,焦慮的家長愛混群。

如今,厭學的孩子何其多。

多年前,如果有一個學生跳樓了,那就是重大新聞,人人關注。

現在呢,學生自殺是重大機密,不予公開,發朋友圈都可能受到警告。

光明正大的理由是此類新聞容易產生誘導效果,不宜報道。這麼說不無道理,但如果實際問題遲遲得不到有效解決,難免讓人產生其他想法。

與龐大的學生基數相比,自殺的肯定是少數,更多的學生不自殺,也不學習。學校不讓帶手機,那就休學回家繼續玩遊戲。

我估計,現在教育局裡,申請休學的單子應該都是一撂一撂的。

許多家長非常焦慮,希望能有一種立竿見影的方法根除孩子的「網癮」;許多老師很煩惱,希望學校嚴防死守不讓學生帶手機進校園。

不過,今天不討論到底有沒有「網癮」這回事,更不是分析如何戒「網癮」。我想說的是,許多因為孩子迷戀遊戲而焦慮的家長,他們或許正在做和孩子一樣的事情,區別只是孩子和家長各自迷戀的對象不同:孩子迷戀的是遊戲,家長迷戀的是家長群——高大上一點叫「家庭教育群」;孩子玩得天昏地暗,家長聊得不亦樂乎。

就像我不認為孩子玩遊戲就是走上不歸路,我當然也不反對家長加入各種家長群。只是有的孩子確實玩得有些過,最誇張的是連續幾天玩遊戲最後猝死網吧。據我的觀察,也確實有家長混各種家長群有些過了,有時候我甚至像太監一樣替他們著急:這幾個人怎麼整天在群里說話?白天也就算了,孩子在學校上學,他們占老闆便宜。晚上孩子應該回家了吧,怎麼有些家長還是一個勁兒地群聊呢?難不成,他們也和我一樣辭了工作閑的?

許多家長群的「工作模式」基本是這樣的:新人入群訴苦,老人傳經送寶;今天你問我答,明天我問你答,很是熱鬧,充滿愛心。

只不過,聊來聊去,問題還是那些問題,答案就是那些答案,百度一下都能找到。

我曾經勸過幾位活躍於群里的家長,他們說,我講的有道理,以後應該少聊天多陪陪孩子。可是一轉眼,又看到他們在群里「無私奉獻」了。

算了,尊重他們的自由吧,他們的焦慮也需要得到釋放。

就像他們的孩子,不願學習,不做家務,懶得出門,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可是荷爾蒙照常在分泌啊,怎麼辦呢?玩遊戲嘛!他們為孩子而焦慮,可是自己束手無措,也就只能在家長群里尋找知音——不對,應該說是同病相憐,彼此寬慰。畢竟,這個不用花錢,暖心。不像某人,向他訴個苦居然要收費,不到一個小時五百,簡直是搶錢,沒有一點同情心。

可是話反過來,都成年人了,解決焦慮的辦法就是混群,又何必怪孩子不好好學習迷戀遊戲呢?身為家長,有人寧願花大把大把的時間泡在群里,也不願意花五百塊錢認真諮詢一回,他的孩子不想辛苦學習還被老師罵,也可以理解啊。


推薦閱讀:

如何幫助幼兒順利度過入園焦慮期(2)
腐爛的焦慮 | 李陀
別焦慮,最好的天才都是大器晚成!
你為什麼總焦慮?
有錢就能掩蓋焦慮?

TAG:孩子 | 遊戲 | 焦慮 | 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