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反思血案 拒絕「何不去殺貪官」的仇恨
南平血案對學生產生了強烈衝擊,尤其是在慘案的發生地。當地一所學校老師讓學生以「選擇給鄭民生或受難者家長或受害小夥伴寫一封信」的方式談對血案的看法,有學生在給兇手鄭民生的信中寫道:我看著那些無辜的小夥伴受到傷害,就想把你碎屍萬段,你要真忍不住仇恨,你就去殺那些貪官。(3月31日《羊城晚報》)
布置作文的老師評價說「從作文看,學生的心理基本穩定」——確實如此,許多學生表現出的成熟、理智和溫情讓人欣慰。有人給遇害者的家長寫信安慰,有人給躺在醫院的夥伴寫信鼓勵,寫信譴責殺手的學生也表現出了理性:看著那些無辜的小夥伴受到傷害,我就想把你碎屍萬段,可我不能那樣做,如果我那樣做了不就和你一樣了嗎?仇恨中保持對「以暴制暴」的警惕,孩子的這份理智甚是難得。
不過,個別孩子「要仇恨就去殺貪官」的表達還是讓人感覺不安。反思南平血案,一定要警惕和拒絕這種仇恨思維,特別不能向孩子傳遞這種以暴制暴的仇恨,無論這種仇恨指向誰。
真忍不住仇恨,你就去殺那些貪官——這樣充滿暴戾之氣的話從孩子嘴中說出來,讓人感受到了社會中瀰漫的仇恨。孩子們的腦子天然是不會有這種觀點的,天真的孩子不會想到「殺貪官」,是成人世界生產出的意識形態並傳染給了孩子。南平血案發生後,網上充滿「為何不去殺貪官」的言論。因為此次校園慘案中兇手殺的是一群孩子,所以此次殺手遭到了輿論一致的譴責——以往並非如此,比如前年發生在上海的楊佳案中,殺警察的楊佳竟獲得了不小的輿論支持,甚至被不少網友描述成殺貪官的英雄和為民除害、替天行道的俠士,暴力和血腥被詩意化、浪漫化和道德化。
這是一種病態的輿論取向,這種取向下輿論中充滿著仇官和仇權的情緒,「殺貪官」之類的話語暴力充斥著網路輿論空間。可想而知,這樣的輿論生態會熏出怎樣的孩童價值觀,情緒很容易在耳濡目染中傳染到孩子心中,「何不去殺貪官」的作文表達顯然就源於這種成人情緒潛移默化中的傳染。
我能理解輿論對貪官痛恨,也對這種滋生貪腐的體制土壤充滿反感,但反對「要仇恨就去殺貪官」這種空有一腔道德激情、充滿快意恩仇卻極其非理性的暴力復仇思維。誰是貪官,誰有資格判斷一個人是貪官?即使確定一個人是貪官,也應由法律去懲處,而不是以血復仇和民間執法。「要仇恨就去殺貪官」聽上去似乎有道義正當性,其實僅僅是一種道德幻覺。當一個人陷入「殺人」這種仇恨思維和報復情緒中時,已經脫離了秩序的軌道和道義的原則,而成為暴力的信徒,會把每一個人和整個社會當成自己的敵人——不要寄望於這種暴力會指向惡人,每個無辜的人都可能成為暴力思維的受害者。不要以為「要仇恨就去殺貪官」的思維與南平血案兇手鄭民生的思維有什麼區別。他殺的雖然不是貪官,但發泄的一樣是仇恨,主宰他的一樣是反社會的仇恨思維。
反思南平血案,應警惕這樣的仇恨思維,老師們應引導學生們遠離仇恨,用愛和理性去消弭血案留下的陰影。記得美國弗吉尼亞槍殺案發生後,學校舉行悼念儀式時,不僅給32個遇難的學生點燃蠟燭,還有第33根蠟燭,那是為自殺的兇手而燃。這根蠟燭,也是為了消弭仇恨。南平血案面前,我們也需要這種消弭仇恨的公共情懷。□曹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