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說受持《金剛經》四句偈的福德勝過七寶布施呢?

禪視界7582017-07-102評

為什麼說受持《金剛經》四句偈的福德勝過七寶布施呢?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如果有人受持《金剛經》,經常能一心專註、接受、行持,乃至給其他人講解,哪怕只有四句偈的法義,他的福德已經超勝於前面講的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布施的福德。我們講過了,丹田大師就一輩子專持《金剛經》而成就金剛不壞身。《獅吼經》也說:「以七寶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供養和布施的功德,與在濁世之時為他人宣說四句偈的功德相比較,說法的功德更大。

為什麼受持《金剛經》為他人說有如此大的功德呢?佛陀自問自答說:「須菩提,這是因為一切諸佛以及諸佛他們成佛所依靠的無上正等正覺法,都是從這部經中產生的。這就把《金剛經》的地位讚歎到極處,一切諸佛和他們成佛的法都是從這部《金剛經》而出來的,也就是說這部《金剛經》出生一切諸佛,也出生他們成佛的修行方法。這就把本經的地位讚歎到極處。

因為布施七寶只能給他人帶來暫時的快樂,不能拔眾生生死輪迴的大苦,而為他人說四句偈,能讓人心開意解,能「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就算沒有理解也能種下一個解脫的種子,都能熏習一個般若的習氣,後生之中其智慧就更加增長,法要一聽就懂得。所以黃庭堅說:「書到今生讀已遲。」這世間小孩子要讀書還是要有一個宿世熏習的喜歡讀書的種子。

同樣,若要解脫,我們多熏習般若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並且以七寶布施,這個能施之人不能通達我空法空,往往都是心隨境轉,不得解脫,雖然能感得廣大的福德,但並不能因此而超出輪迴。如果是受持乃至於四句偈,日久功深,能把宿世的般若種子智慧光明都透發出來,就能心開意解,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同時也可見,推廣正法功德無量,自己學得不是很深入,廣泛地去幫助弘揚正法,這樣也能讓自己成就無量的福德,開顯智慧。

「受持乃至四句偈,」受持是什麼意思呢?在五根五力(信、進、念、定、慧)之中,信力就是受,是真正信受;念力就是持。以四句偈能自悟自行是側重於自利求解脫道;為他人演說是利他,自己見性又幫助他人見性。見性的福德是最殊勝的,一切福德都比不上見性的福德,所以受持四句偈的福德要勝過七寶滿三千修布施所感得的福德。

《金剛經論》有首偈子說:「法施具足二莊嚴,財施非因故非勝。因之法施離取著,取著不名為受持。」法布施的功德勝過以七寶滿三千財施的功德,因為法布施已經具足了福德、智慧兩種莊嚴。我們以七寶滿三千來作布施,只是財施,所以說「財施非因故非勝」。它非無漏解脫之因,故不殊勝。我們就能夠明白,受持《金剛經》乃至四句偈的福德都要勝過七寶布施。

有人讀了《金剛經》會問:《金剛經》里四句偈到底是哪四句呢?羅什法師譯的經文里就是兩首偈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前面還有一個:「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有些世間的學者搞不懂,亂說一氣。

其實這四句偈是活句不是死句,你不可以執著於就是哪四句。彌勒菩薩的開示最透徹:「若論四句偈,應當不離身。」不離身就是不離法身,若見法身,就是真正地受持四句偈;若不見法身,就是迷了四句偈。那什麼是受持四句偈見法身呢?就是能在一切時在一切處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這才是真正懂得念無字的《金剛經》,才是真正地受持四句偈。

為什麼說《金剛經》能出生一切諸佛和佛法呢?

因為三世一切諸佛都是從般若波羅蜜中出生,而《金剛經》正是般若法的精髓,教導眾生離一切相,修一切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一切善,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取不舍,空有兩邊不著,證悟這樣的無生大空性。所以說「五度如盲,般若為導。」《金剛經》正是般若法的精髓,所以才說諸佛及諸佛成佛之法都從此經出。

並且般若是四聖母:聲聞、緣覺、菩薩、佛都從般若出,為什麼?因為沒有這種見性的大智慧是沒有辦法超出輪迴的。《現觀莊嚴論》之中彌勒菩薩開示說:「具為聲聞菩薩佛,四聖眾母我敬禮。」《入中論》中月稱論師也開示說:「聲聞中佛能王生,諸佛復從菩薩生。大悲心與無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佛陀是從菩薩出生的,菩薩的因是三個條件:大悲心、無二智慧和菩提心。

《金剛經》一開始就教我們要發菩提心度三界九類眾生,而且度到他們圓滿成佛,皆令入無餘涅槃。這是發大菩提心,同時又是無二智慧,空有兩邊不著。「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大智度論》中也說:「佛為眾生父,般若能生佛。是故為一切,眾生之祖母。」《大般若經》四百四十三卷上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諸佛母。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示世間諸法實相,是故如來應正等覺依法而住。」可見《金剛經》能出生一切諸佛和佛法。

要能破除各種疑問。有些人用凡夫的實執冒出很多疑問來。有些人問:「一切諸佛都出於《金剛經》,那釋迦牟尼佛還沒有出世、沒有宣說《金剛經》以前,已經有無量諸佛都成佛了,他們又是怎麼成就的呢?」

「如果按《金剛經》修學才能成佛,那釋迦牟尼佛還沒有出世的時候,又哪裡有《金剛經》呢?」

「如果不按《金剛經》修學也能成佛,那如來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又如何理解呢?」當然有這些疑問也是好事,「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自己深入去研習,能斷疑生信是非常好的。

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回答這些問題:

答:第一個方面是佛佛道同。釋迦牟尼佛可以宣說與實相般若真理相應的《金剛經》,其他諸佛也同樣可以宣說與實相般若真理相應的《金剛經》。因為不管哪一尊佛,他所證悟的都是無為法,都是無生大空性。

譬如,釋迦牟尼佛經常會說三十七道品,說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我們讀《彌陀經》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威神力所化現的眾鳥,也都在常宣說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等等這些三十七菩提分法。

由此可見,諸佛出世所說的正法相同,現在的眾生當然就可以學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金剛經》而悟道成佛。過去、未來的一切眾生也可以按照當時出現於世的佛陀所說的《金剛經》而學修成佛,這是從世俗諦來回答。

其實更重要的是什麼?更重要的是不要執著於文字相,要能在日常生活之中學習無字的《金剛經》。事實上這一部《金剛經》是人人本具的,每個人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要聽自性佛說自性《金剛經》。正如六祖大師所說:「此經者……即一切時中覺照心。是一切諸佛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覺照生。故云此經出也。」

所以說這裡面講的一切諸佛及成佛之法是從此經出,下手的功夫就是告訴我們要一切時中有覺照心,要有觀照般若。

真正證悟實相般若的標準或者條件是什麼呢?龍樹菩薩在《中論》里有闡釋,要真正懂得《金剛經》,對龍樹六論要能通達,尤其是《中觀根本慧論》。《中論》中說:「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無異無分別,是則名實相。」

我們如果能懂得這首偈子,修行道路上很多似是而非的疑問就可以破除,真正證悟實相般若的標準,就是六個條件:一自知。二不隨他。三寂滅。四無戲論。五無異。六無分別。「是則名實相」。

第一個標準是自知。這是諸法實相惟憑自己的體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成佛時所說的無師智、自然智,皆得現前。無師智、自然智就是指自知。

第二個標準是不隨他。不因他人所說而證,因為一隨他人說,就跳到一個固有的模式里去,就有一個局限性了,他所證的就是妄相,不是實相般若。

第三個標準是寂滅。是超越生滅法的境界,一切生滅都只是在時空之中的妄相,能悟虛妄,知道一切事物現象的本來空性,就能超越時空,脫離生死。

第四個標準是無戲論。世俗諦之中這一切法在勝義諦看起來都是戲論,即非真實,知道一切法本體空,就是無戲論。不然總落在增益謗,減損謗,戲論謗,相違謗四句裡面,要真正無戲論。

第五個標準是無異。去除了分別,千萬不可以又執著於平等,因為分別心是執著,執著於平等心同樣也是執著。視分別與平等無異,才是體證諸法實相,才是證悟實相般若。就是在極不平等的世界裡悟平等,在極不清凈的世界裡成就清凈。

第六個標準是無分別。不以妄心分別諸法實性,法眼宗的文益禪師說:「證佛地者,名持《金剛經》。」

——節選自大願法師《金剛經學記》

關注我們


推薦閱讀:

【重磅觀察】佛護法師: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獻疑 (二七) —— 「七寶布施」與...
佛說大乘金剛經論
金剛經纂要刊定記
凈空法師《金剛經》講記002
超越宗教——《金剛經》告訴了我們什麼

TAG:金剛經 | 金剛 |